这也意味着皇帝表明了态度,临海公主若是再不识趣的话,那就不是跟赵王打擂台了,而是直接跟李世民这个皇帝唱反调了。
接着,李世民又看向了李元景,说道:“将被打的那名将士调到朕这里!”
“哦!”李元景没有拒绝。
“还有事吗?”李世民接着问道,李元景能给他带来惊喜,也同样能带来惊吓,反正他是觉得能不见还是不见,远远的让人盯着就行了。
“有!”李元景点了点头,旋即招呼着王德又取来一道新的折子,再次抓起案台上的黑笔书写了起来。
这一次时间要比之前长了一些,毕竟也是刚刚才有的想法,很多方面都需要斟酌一下,免得以后后悔没一步到位。
而趁着这个机会,李世民也在认真的打探着李元景。
甚至一度有些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十三岁或者说十四岁的孩子?
关于和临海的这一场明争暗斗,内心来说,李世民是不愿意掺和的,但是偏偏,李元景还是不动声色的把自己给拉下了水。
而整件事情的关键就在于那个被打的军士,李世民已经了解过了,只是一个最基层的士兵,正是这个士兵的身份,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不得不站在李元景这一边。
这个士兵没有任何背景,在大唐府兵中能找到几十万个这样的人,但同样的,这也意味着这个士兵的遭遇,可以代表几十万府兵的某些遭遇。
一旦某件事情被放大化以后,问题就会变的更为严重。
下跪什么的都是临海自己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李元景只是让裴承先向那个士兵道歉,最终临海却自己站出来替裴承先道歉。
虽然外面对李元景的言论不太友好,但事实上却是截然相反,这件事情瞒不住朝中大臣,同样也意味着,整个军方都会站在李元景背后。
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现在也没有彻底的掌握军方,或者说没有彻底的把天下百万府兵变成自己真正的心腹军队。
所以,这一次李世民非但不能退,反而还要硬着头皮顶上去。
不仅要警告临海公主,还要将被打的士兵调到自己身边,不仅要调,还要给他升职,以此来向天下证明,这个军士没有错,错的是临海公主。
一个把公主得罪死的人,就因为他本没有错,就得到了皇帝的庇护,这件事情传出去,在军中对李世民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除了这个更深层次的用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大军马上就要出征了,这个时候身为皇帝,他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让这些将士得以更放心的去参战。
李世民懂兵,知兵,所以他很清楚,什么样的做法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皇兄,顺便签个字盖个印吧……”李元景好不容易写完了,将自己能想到的全部写了上去。
看着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李世民瞬间眉头紧皱:“这件事等明天大臣们议一议再说吧……”
第一零六章:两份奏折
所有的事情李世民都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李世民心中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位置更牢固。
所以先前答应了李元景的事情,还是要拿到第二天的小朝会中去讨论一下。
“陛下,这种运作方式是否存在隐患?未经验证,朝廷便直接参与,万一事后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对朝廷的打击将不可估量!”老成持重的萧瑀对钱庄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萧相的担忧并无道理,朕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事情总是要去尝试的,所以这次朕是以个人的名义来参与的。”李世民郑重的解释道。
萧瑀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况且这是正常的质疑,若萧瑀是那些老杠精,李世民怕是会直接一口唾沫喷上去。
“臣也觉得萧相说的有道理,陛下还是不要参与了,不妨让皇后,或者太子参与?”房玄龄笑着提醒道。
“咳咳……臣觉得可行!”杜如晦轻轻的咳嗽了两声,赞同了房玄龄的建议。
皇后和太子也代表着权威,但却不如皇帝那么隆重,而且这两个身份的容错率也更高一些。
皇帝在民间树立的形象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皇帝是不可能出错的,是不可能有错的。
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特别是这种没有经过验证的事情,皇帝贸然参与,若是成功了还好,可若是失败了呢?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皇帝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名声,所以,这种事情还是以皇后或者太子的名义去做比较靠谱。
“那就以皇后的名义吧!”李世民点了点头,李承乾那个不成器的货,李世民心中对他已经微微的有些失望了。
跟在李元景身边的几个货,不说突飞猛进,但至少每个人都在长进,虽然一个个看起来皮了点。
只有太子李承乾,去时什么样,回来的时候依旧是什么样,除了知道了耕种是怎么回事,但往日依旧是我行我素,嚣张的很。
李世民接着说道:“皇后占四成份额,赵王占据二成,三省六部共占二成,剩下的二成给世家,具体怎么划分他们自己商量,三省六部的钱朕出了,往后的分利计入各部额外财报。”
这块蛋糕分的让所有大臣都不得不点头同意,就连先前提出质疑的萧瑀也无话可说。
皇后就代表了皇帝,占据四成份额是没人敢有闲话的,赵王作为发起者,以及日后的经营者,占据两成也没什么问题。
三省六部共占二成,一定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只要能赚钱,一切都好说。
各部每年的经费都是定死的,但各部每年的项目却又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多到让人无暇顾及。
甚至今年审批的,很有可能是去年,甚至前年都报上来的项目。
一些现在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事情,到了一两年后却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说来说去,这都是钱闹的。
经费只有那么多,他们只能捡着认为重要的事情先办,其他的只能先凑活,也有可能凑活着凑活着这个项目就不需要进行了。
不用他们出钱,等于额外给了他们一个获取合法收入的机会,三省六部自然不可能否定,甚至还会极力支持。
清水衙门的日子谁想过啊?谁还没个相当地主的时候?
至于世家,那就更容易理解了,虽然现在世家的地位比之前有所降低,但他们依旧掌握着大唐大部分的经济命脉。
只要能把他们拉下水,这个钱庄就很有可能搞成功,不然的话,这帮人是会到处找麻烦的。
这件事情就这么盖棺定论了,但流程还是要走的,接下来就是中书省负责派人去跟世家接洽,然后确定各自的出资比例,寻找李元景询问一些具体的事情,然后开始正式拟奏,之后在交给门下省审核,最终交给尚书省去执行。
一个钱庄本不用这么正式,这一套是军国政令以及圣旨颁布的流程,但其中涉及到了皇后,赵王,三省六部以及世家,所以不得不正式起来。
见心头要事获得了大臣们的认可,李世民总算是松了口气,旋即将李元景写的第二道奏折取了出来。
“赵王想办一家小报,大家商议下!”
小报?
长孙无忌凭借与李世民距离最近的优势,一把抢过了这份奏折。
只不过看着看着,长孙无忌的眉头却紧皱了起来。
“这哪是什么小报啊?分明就是要让整个朝廷替赵王做事!”长孙无忌直接将折子低了下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见长孙无忌说的这么严重,顺位的萧瑀只是简单的看了两眼便合上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关于这件事情,萧瑀却并没有发表意见。
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是一起看的,完后两人相视互看了一眼,各自看懂了对方的眼神。
不过这个时候杜如晦却是再次咳嗽了两声,无奈,房玄龄只好自己站出来发表意见。
“臣觉得可行,各部大臣撰写文章刊登在小报上,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外公布朝廷的政策,让更多百姓能够了解到朝廷的初衷,但会让人评论这些政策,臣觉得有些不妥,这分明就是妄议朝政嘛!
还有就是,赵王是打算编书吗?每月三刊,却需要正五品以上各部门正副官职各写三篇文章,虽然字数要求并不多,还有,选中给钱是什么意思?难道朝中官员就这么缺钱吗?”房玄龄义正言辞的说着。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房玄龄成功的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且还是一副不怀好意的笑容。
说别人不缺钱大家还信,但是你房玄龄嘛……
呵呵……
“朕觉得可行,只要监管得利即可,这样,中书省挑两个官员去赵王那边监督,负责审核所有刊登文章,未经他们审核,所有关于朝廷的文章一律不准通过。”李世民最终拍板确定了这件事情。
原因自然是李世民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好处,舆论的掌控啊这可是,到时候每个衙门都订上一份,效果自然杠杠的。
第一零七章:赔是不可能赔的
目前唐朝的中书令有两个,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还兼任了兵部尚书的李靖。
不过中书省的事情李靖一般不管,他的主要职责还是兼任的那个本职工作,而目前正在筹备北上进军突厥的战事。
下午下值之后,房玄龄以及长孙无忌等人便找到了李元景。
先是将今日小朝会上的两个决议告诉了李元景,当然还隐藏了部分结论,一方面观察李元景的反应,一方面则是心中没底。
虽然李世民说的天花乱坠,但实情到底如何?这个谁也不知道。
“你坦白的告诉我们,这个钱庄真能赚钱?”房玄龄深知李元景的性格,跟他搞官腔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能!”李元景直接点头给了个肯定的答复。
“说个大致的数目,不然事情还真不好办!”房玄龄紧接着问道。
“这个要看有多少本钱了,一万贯的本钱,也许一年能赚一两千贯,也许能翻个几倍,做生意这种事情又怎能预测到最终的利益呢?”李元景摇了摇头。
他当然知道资本的力量有多强大,但是他能告诉这帮人,我一年就能翻几倍,甚至翻几十倍吗?
当然不能,那些都是极限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而且现在的钱庄,对李元景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战略布局。
当下的重心依旧还是各个工坊,只能说捎带着让钱庄有些生意,不至于门可罗雀而已。
“别说这些没用的,就说十万贯一年保底能有多少钱吧!”长孙无忌有些等不及的催促道。
“怎么感觉是你们要投资似的?”李元景无语的翻着白眼,难道李世民自己搞点个人产业也需要大臣们审批不成?
这样的话,这个皇帝当的也太无聊了吧?
“虽然我们不出钱,但我们也是有份子的!”长孙无忌得意的笑了笑。
李元景:???
合着李世民拼了老命的压缩自己的股份,就是为了把其他的股份分出去的?
没你这么拉拢人的,就算要拉拢,能不能别坑老弟我啊?
我还这么小,攒点家业不容易啊……
“整个三省六部,共占两成份额,世家占据了其他两成,具体怎么划分现在还没有定下,但基本就是这个样子。”房玄龄不满的看了眼长孙无忌,暗骂就你嘴快。
李元景暗暗沉默了下来,钱庄有世家参与的话,麻烦倒是麻烦,不过也不是不行,整体而言,应该算是好事一件。
前提是世家别从内部来捣乱就行了,不管什么行业,只要有内鬼,基本上是不可能赚钱的。
李元景想了想,给了一个相对靠谱一些的答案:“十万贯一年的话,账面盈利保底一万贯,扣除运营成本还剩多少需要另算,正常极限运作的话,可能会有两万贯左右的账面盈利。”
“保本不?”房玄龄连忙问道,像这种一年一两成的利润,对于不经商的人来说其实已经不低了,如果能够保本的话就更完美了。
“保!”李元景紧咬牙关点头道。
钱庄的运作思路他已经有了,初期尤为关键,特别是这么多人参与进来的前提下。
前两年是必须要赚钱的,而且还不能赚的太少,这才是关键所在。
而十万贯对于钱庄来说,这点钱其实并不多,但对于一个刚开业的钱庄来说,也不算少。
“好!”房玄龄这下算是满意了,至少这个答复还算不错。
问到这里,房玄龄突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眼眉不由的跳动着,问道:“听说把钱存入钱庄非但不要钱,反而还给利息?”
“当然要给,不过要分为不同的形式给,比如说存入百钱,订好了一年为期,一年内若是不取出,满一年后再来取,这个时候便可取出一百零三钱。
利息一年结算一次,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