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闲王-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月,一直霸占在太极宫不肯离去的太上皇李渊,终于提出了要离开,李世民将李渊安置进了自己先前的寝宫,宏义宫,并且改名大安宫。
    同四月,由于干旱加剧,李世民不得不广施仁政,赐孝义之家,长者粮食以求度过难关。
    不过随着干旱的加剧,今年再一次采取了以工代赈的策略,但却并没有继续延续去年的方案,连续大旱,让朝廷失去了继续疏浚河道的信心,转而将人力投入到了修路上面。
    五月,干旱依旧,但发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年仅十岁的周王李元方夭折,而在前来皇庄之前,李世民不得不下令发动囚犯来抗旱,但效果并不理想。
    外面的世界让李世民很是疲惫,但李元景这里却是好消息接连不断。
    “你还真是让朕刮目相看啊!”望着繁忙一片的皇庄,李世民重重的叹了口气。
    这一次,他谁也没带,只带了自己的护卫前来。
    “只是贫穷限制了皇兄的思想,这些事情其实本不是大事,只要敢想敢做,又不胡思乱想,一切的设想都建立在可行可靠的基础上,就算最终的结果并不如意,也总是会有收获的。”十三岁的李元景似乎是长大了一般,坦露出一副不该出现在这个年纪的人身上的稳重与成熟。
    “朕倒是敢想,却被诸事束缚了手脚!”李世民摇了摇头,他早就打算支持李元景了,但皇帝不能脑门一热就去做决定。
    目前李元景只安排了两个工匠担任赵王府的官员,一个是木匠杨里,一个是主管水泥作坊的陈淼,两人皆为从八品下典签,这也是亲王府内有品级最低级别的官员。
    人数不多,但这两个人也引起了世家的注意,弹劾的奏折接连不断的被递上来,甚至暗中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若不是李世民在朝中一直硬扛着,李元景现在的日子根本就不会这么舒服。
    “大唐终究是李家的大唐,他们想雀占鸟巢,也得先问问我们李家愿不愿意!”李元景冷哼一声。
    他对世家本来是没多大的怨恨,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安稳的过日子就挺好的。
    但世家却接二连三的来找麻烦,这也让李元景彻底的把他们给恨上了。
    也就是目前双方仅仅只是在布匹生意上面有些交手,即便如此,郑家也坐不住了。
    五月中旬的时候,郑氏布庄第二个月出现了亏损,然后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郑氏布庄被一把火烧了。
    没错,郑家人自己烧了自家的布庄,这种骚操作玩的很溜吧?
    但实际上郑家烧的只是一个空房子,他们真正的目标则是隔壁的万民布店,这个时候城中都是木制房屋,一家着火,一整片都要跟着遭殃。
    连带着万民布店的一千多匹布也来不及抢救一下就连同房屋一起化为了一堆灰烬。
    而这件事情,也是彻底的激怒了李元景。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李世民脸色凝重的看向李元景,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对李元景有的只是提防。
    但是现在,李世民却发现李元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天窗,让自己看到了全新的世界。
    所以,现在李世民也更愿意听一听李元景的声音。
    “继续扩大织坊的规模,其次,逐月降价,下个月开始,匹布一百四十钱,往后每隔一个月,降低十钱,最终的布价会稳定在八九十钱左右!”
    “嗯!明年的税赋,朕考虑可以让百姓多交一些麻来代替其他的。”李世民轻轻的点着头。
    八九十钱的售价,实际上的利润已经没有多少了,就算有朝廷低价卖给织坊最主要的原材料麻,这个价格他们一匹布最多也就只能赚三十钱,着实称不上多。
    不过也正是李元景承诺了要把布价打压下去,李世民才会配合他做这一系列的操作。
    “皇兄能抗住吗?”李元景笑着打趣道,现在织坊产量不大,对整个布匹市场影响也是有限的,但若是现在开足了马力去生产,那影响的可就是整个关中地区了,甚至连中原也会受到影响。
    杨里在五月中旬终于研究出了织布机的改进型号,虽然不是李元景想要的,但效率方面的确提高了不少,将飞梭用飞针来替代,同时将飞针固定在打纬上面,同时又在一侧安装了一个弹簧,质量谈不上好,直接按照李元景的描述打了个模型,从隔壁搞了点铁水浇筑出来的,然后又用牛皮筋来控制回弹的力度。
    虽然还没有达到自从穿经的地步,但每次穿经只需要用手拉一下飞针就行了,速度提升了数倍,熟练的工人,最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布,平均速度在两半至三天一匹布。
    比起之前,效率又提高了一倍,加上万民布店被烧,导致这段时间停止销售,仓库内现在已经储存着两万多匹布了。
    而等到杨里带着人将这一批织布机改造完成,以目前五千台的规模,按照平均三天一匹布的均速,一个月就能生产五万匹布。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整个大唐的布价,都会因为这每个月多出来的五万匹布而全面崩盘。
    其实李元景已经不需要再去降价了,一百五十钱的布,百姓也很难买到,就算是等几个月,他们也愿意。
    但是为了在布匹生意上彻底打死郑家,李元景还是决定降价,一则是个人恩怨,二则是替李世民站台。
    李世民当然知道李元景所指的是什么意思,呵呵笑了笑,道:“你也太小看朕了……”

第七十五章:神农杜荷出山
    “出来了……出来了……”小黑瘦子杜荷兴奋的挥舞着手中的记录,疯狂的朝着李元景和李世民两人跑来。
    辛苦了半年的时间,每天都在跟粪便打交道,终于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结果。
    “多少?”李世民也停止了与李元景的谈论,将目光放在了杜荷的身上。
    对于杜荷,李世民多少也是有些钦佩的,功勋的后代,竟然能压住性子蹲在田间地头半年之久,而且还是跟粪便打交道。
    长孙濬早在两个月前就被册封为了安康县公,一个高炉冶铁的技术,就是给个郡公也不为过,但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这才将长孙濬的封赏降低了一等。
    “不到六石!根据往年经历,晒干之后差不多有五石左右,而这块地往年的产量约四石。今年有些干旱,与周边没有用堆肥的地相比,产量足足高了一石!”杜荷兴奋的说着。
    上田亩产也就四石左右,下田甚至不到一石的都有,而这个时期整个大唐的产量,加起来平均一下,也才三石左右,如果去掉江南地区的贡献,仅算北方的话,平均产量能不能突破两石都是个问题。
    而且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均产量算的是所有农作物,比如说高产的大豆也在其内,但人是不怎么吃大豆的,这些基本是作为牲畜的口粮来用的。
    所以换算一下的话,粟米什么的人类口粮,均产量其实并不高。
    “好!好!好!”李世民兴奋的连说三声好,上田有上田的种法,下田有下田的种法。
    水车推广开以后,可以确保更多的中下田得到水份,唯独的缺陷就是肥力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倘若将这个办法在整个大唐都推广的话,李世民几乎可以想象的到,大唐从此再也不会缺粮食了。
    “陛下,现在就立即开始做这件事情,若是能在半个月内完成,等到秋耕的时候差不多能用上,明年的这个时候,绝对是大丰收的一年。”杜荷连忙提醒道。
    “好!朕回宫之后就去安排!”李世民脸色涨红的点着头,旋即看了眼杜荷,说道:“一会儿你随朕一起回宫!”
    重要的资料都在杜荷手中,就算是推广,也要先把技术交给其他人才行,仅靠一个杜荷,最多也就只能在皇庄内操作一下。
    李元景在一旁笑而不语,其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跟着自己混的小兄弟们,现在都算是事业有成了,李元景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有些乏趣。
    穿越回来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每天都在忙碌着自保,或者搞人,还没有真正的享受过一次大唐的美好生活。
    “元景,朕打算直接铸造铁制农具!”李世民信心满满的说道。
    谁都知道铁农具的好处,先前是受制于铁的产量不足,所以没人能下血本用铁去做农具。
    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高炉技术的掌握,只需要在各地建立高炉就行了,一座高炉一天就能打造上千个铁制农具。
    而农具跟兵器不同,农具可以直接铸造,然后拿回去开刃就可以使用,但兵器经过铸造之后,还需要工匠再一锤一锤的去敲,不然的话硬度不够,在战场上很难占到便宜。
    “不如单独成立一个衙门来负责这件事情,农具的价格一定要低,不说保证家家户户都能买的起,至少也要保证每两家能买的起一具,至于销售,我的意见是由各地县衙进行销售,朝廷制定统一价格,不准强买强卖,另外朝廷也可以适当的放出风声,会遣御史进行暗访,这将是近几年考评的重要因素。”李元景想了下,说道。
    这件事情他没打算掺和,太累不说,还不赚钱。
    至于地方官员会不会贪墨,或者私自改变政策,这个李元景也觉得自己没必要去操心,朝中自然有人去想这些事情。
    “嗯!朕会考虑的!”李世民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办法。
    官员们最在意的就是年度考评,若是考评比不上同僚,那么任期到了以后晋升的时候自己就落入了下风,除非朝中有人,不然仕途也就难说了,甚至被罢官也是有可能的。
    此行接连接到了几个好消息,让李世民的心思早就飞回了长安。
    堆肥有了实验数据作为支撑,织坊对织布机进行了二次改进,产量进一步提升,黑石经过加工,成为了焦炭,虽然没有冶炼出来钢,但也不再是生铁,而是熟铁,说明这个思路是可行的。
    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让李世民有些应不暇接,特别是堆肥的问题,他觉得不能在耽搁了,连忙带着杜荷骑马飞奔回了长安。
    ……
    直到李世民走了之后,一直躲躲闪闪的程处亮和房遗爱两个人这才敢现身出来。
    “殿下,不太好搞啊……”程处亮愁眉苦脸的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了李元景。
    看着纸上记载的内容,李元景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他对付世家的思路是从经济手段上来执行,当在经济上对他们打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李世民在出手从政治上打压,两面出击,效果不会太差。
    但是现在李元景觉得自己的计划似乎有点鲁莽了。
    郑家,包括其他几家的产业情况他可以通过刘虎去调查,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出入,但是各家的关系网就不是刘虎能查到的了。
    程处亮和房遗爱两个货先前就是去搞这方面的情报了,至于去哪搞,当然是回家找他们的老爹了解,然后两人汇总了一下,去掉了一些重复的,这才有了现在的名单。
    嗯,五姓七望,除了二李以外,其他的四姓说他们是一个家族的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家族中所有重要人物的婚姻,都来自于其他三姓中的一员,外人想要进入世家为妻,想都不要想。
    他们的高傲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就连李世民想要娶一个世家的女人为妃,他们都不卖这个面子。
    然而这个复杂的名单上面,相互交叉的关系网足足有上百道之多,这么密集的联姻手段,早就将他们连成了一体。
    先前对付郑家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为了颜面,郑家也没让其他几家掺和进来。
    但自己若想搞一件大事的话,就必须要同时面对他们五家,自己这小身板……
    李元景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叹气道:“这件事情从长再议,忙活了这么久,咱们先去长安放松一下再说!”

第七十六章:殿下,那不是青楼
    李元景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压抑下去了,人小也是人。
    当情绪长久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穿越回来也有一年的时间了,甚至李元景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搞这些?
    好好的当一个闲王不行吗?
    换了一身着装的李元景站在了长安街头,眼神无助的摇着头:‘不行,至少不能当那种混吃等死的闲王!’
    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地方,人要想过的称心如意,手里面就必须得有点干粮。
    没钱你称什么心?如什么意?
    现在李元景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得到了释放,心情甚是畅快。
    随着生绢的上市,也让手中渐渐的丰厚了起来,虽然还达不到肆意挥霍的地步,但至少现在想干点什么也不用再看人脸色了。
    “去哪?”李元景如同一只无头苍蝇一般的看着身后的几个小兔崽子们。
    说是来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