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或许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去布局,收购原材料什么的会不会出现问题?
“这是战略目标,我不会改变主意的!”李元景再一次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当然,只是如此的话,依旧不够。
布匹生意倒是能让郑家流点血,但血亏还不至于。
“朝廷不妨把麻低价卖给我,入冬之前,我能保证市面上匹布百钱!”
“这样你岂不是赚的更少了?”李世民看了眼李元景,一匹布的麻料均价在二三十钱左右,即便朝廷把麻免费送给他,利润方面也比现在少了二十钱。
“我赚的更多了!皇兄不妨移步织坊去看一看就明白了。”李元景毫不在意的笑了笑。
店铺需要靠利润来保证自己的收益,但是工厂走的却是数量,一件赚一倍,跟一百件赚十倍,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生存道理。
看着高炉那边还在忙活着,据说一时半会儿的也不可能放铁水出来。
李世民便同意了李元景的提议,去织坊看一看,对于这个能将成本降低数倍的新地方,李世民内心还是很好奇的。
假若李元景真的能保证入冬之前把布匹降到百钱,那么朝廷的麻料给他也就给了。
朝廷的确是损失了一些,但更多的百姓却能因此而获利。
李世民现在很缺钱,但是他更缺声望,更缺百姓的认可,一两件事情根本无法扭转他现在的负面形象,他必须把握好每一件事情。
织坊很大,不仅仅只是李世民,大臣们也都觉得这里很大,几十排房子整齐的坐落在这里,随便的进入一间,就能看到里面正在忙碌的妇女。
织布机这东西李世民了解的并不多,但他还是能够看出来,这里面的效率要比农户家的效率高一些。
“重点在于飞梭,也是这一次的改进重点,有了飞梭可以减少穿经线的时间,直接提高了效率,另外就是其他的一些工作,织布工只需要坐在那里工作就行了,需要原材料,会有人直接送过来帮忙装好,每一个人只专注一件事情,时间久了,效率自然也就快了。
不过这不是重点,目前杨里正在研究一种可以让飞梭更加简单,甚至不需人力操作的方法,只不过由于人手问题,一时半会儿的还拿不出确切的思路。”李元景介绍着新式织布机的原理。
李世民暗暗点了点头,飞梭的确提高了效率,但也只是有限的提高,连一倍都不到。
但如果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替代飞梭,那么效率肯定会更高,这一点是无需质疑的。
“那里是在拆装?”李世民指着车间的空位上正在忙碌的几个人问道。
“在装新的织布机,我们改进了织布机的制造流程,现在有差不多二十个人在做,每天可以新造将近三十台织布机。”
“哦?”李世民大为震惊。
如果说飞梭提升了织布效率,李世民心中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的话。
那么当他听到二十个人每天就可以做出来将近三十台织布机,这就让他不得不震惊了。
一个熟练的工匠打造一台织布机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二十个人五天也就打造二十台,但是在这里,他们五天却能打造一百五十台左右,将近八倍的效率。
精简朝廷的目的是为了清理冗官,提高朝廷的办公效率,以最少的人员配置,发挥最大的力量。
冗官倒是去掉了一些,但朝廷官员现在也是苦不堪言。
杜如晦最近就一直在考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元景笑了笑,他知道李世民心动了,人不在朝,可身份在这放着呢,想要彻底与外界杜绝消息,显然是不现实的。
“用的办法跟这里一样,每一个人,只负责打造一个部件,一两天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但十天半月之后,效率自然就上来了,现在他们只是看上一眼,就知道每一个部件是否合格,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最终拿来组装就不会出现问题,繁事化简,降低了工匠入门门槛的同时,质量又能得到保证!”李元景没打算带着李世民去参观,那里也没什么好看的。
一堆无聊的老少爷们对着一堆木头你来我往的,实在是无趣。
李世民愣了下,旋即摇了摇头。
杜如晦心中也忍不住的有些失望,本以为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灵感的。
可现在看来,灵感倒是有,问题是不适合。
朝廷的目标就是裁员,目前为止整个朝廷直属的官员,加起来只有一千多人,裁掉了整整三分之二还要多的人。
而李元景的办法则是要细化分工,用人数来解决问题,两者的原理完全是相背而驰,根本没有参考的价值。
“朕给你五十个人,自己去将作监挑!”李世民实在是有些厌倦了。
但凡跟李元景见上一面的时候,有一个话题是永远也避免不了的。
要人!要人!要人!
除了要人还是要人!
直接给的还不算,李世民很清楚李元景的胃口不止这么点,他希望通过科举来招募足够多的工匠。
可这种事情,不仅在他看来,甚至在所有人看来都有些胡闹。
“这五十个我全要木匠,用来研究新的织布机!”李元景笑了笑,没有拒绝。
第七十三章:名额终于到手了
当众人亲眼看着火红色的铁水顺着孔洞流出来的时候,脸上的兴奋之意更是无法掩饰。
混到他们这个地步,早已经做到了可以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在这些铁水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投降。
“好!好!好!”李世民兴奋的上前亲自打起一盆铁水,炙热的空气熏的他有些喘不过来气,瞬间觉得口干舌燥。
但李世民却并没有被这种环境的变化所影响,反倒是接连说出三个好字。
这种方法的日产量李世民已经知道了,先前的时候,长孙濬已经告诉了他,日产大约千斤铁水左右。
日产千斤,这意味着什么?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了高炉炼铁技术,大唐便可以放开手脚了!”长孙无忌也是满脸的笑容。
铁的产量作用有多大?
这么大的产量,足以将所有的木制农具换成铁制的,就算这些还只是半成品,但用来打造农具还是没问题的。
之前长孙无忌问过,这是可以直接打造好模型,然后用铁水浇筑的,直接一次性成型,后期在进行微量的敲打,开刃就可以直接用了。
军用方面还需要继续进行加工,但不论怎么说,将铁矿石变成铁,是目前技术上最难的一点,剩下的无非就是多耗费一些人力和时间而已。
也就是说,现在限制大唐的不再是钢铁的产量了,而是开采矿石的速度!
更不要说,高炉炼铁这个项目是挂在长孙濬名下的,长孙无忌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项技术会给长孙濬带来什么好处。
看着兴奋的众人,李元景倒是没有太多的感慨,朝着同样兴奋的长孙濬狠狠的瞪了一眼。
讲真,长孙濬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也没有李元景的那种作死的胆量。
但是现在,他被李元景威胁了……
“陛下,其实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需要解决……”长孙濬百般不愿的站出来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哦?看来我们的小功臣是真的下功夫了啊!”李世民看向长孙濬,脸上呈现出了慈祥的笑容,论辈分,长孙濬还要叫李世民姑父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铁水的质量不过关,不过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没有这个能力……”长孙濬欲哭无泪的低着头说道,心中暗暗的嘀咕着,要骂你去骂李元景啊,都是他教我的。
“说吧!”李世民颇有些无奈的转头看向李元景,就算是用屁股想,也能想到是李元景在背后指使的。
“我什么也不知道,是长孙濬发现的……”李元景摊开双手,表示自己很无辜。
“你真觉得朕什么也不知道?”
“好吧!好吧!”李元景实在是装不下去了,主要是李世民不上套,只好接着说道:“铁水内杂质比较多,现在这个阶段只能算作是生铁,其原因是因为炼铁的时候炉内温度不够,而设计这座高炉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内部的温度。
各种方法都用上了,但还是失败了,最终我们找到了原因,就是使用的黑石不行,经过多次的测试,发现有的黑石练出来的铁质量就好一些,所以下一步的思路是看能不能把黑石加工一下,看能否让炉内的温度更高。
这样的话,练出来的就是熟铁,这里改动一个环节,到了工匠那里,至少可以节约一天的时间,如果这个方法可行,那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继续研究,说不定到时候就能直接练出来钢水了。”
“钢?”李世民愣了下。
钢的重要性更是不要多说了,只要是钢,就可以直接打造成兵器,百炼成钢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就目前为止,校尉手中的兵器都不是钢打造的,这玩意儿太费时间和材料了。
打造一把钢制兵器,至少能打造两三把铁制的兵器,在产能低下的今天,这根本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我一直说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便可立于不败之地,其实很多东西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需要用到了采取想办法发现的,就比如说堆肥,完全就是因为一户农家肥料没能用完,就这么放在了地头等着来年再用,结果刚好发现用过这个肥料的地方,肥力远超其他地方。”李元景重重的叹了口气。
炼钢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但是忽悠嘛,总是不舍得投入,哪能见到成果?
如果不是自己拉着这几个小兔崽子,进而获得了他们几家大人的默认,现在自己这点产业能不能干成都还是一回事呢。
李世民有他自己的考虑,自己又不是皇帝,自然不用看世家的脸,但是李世民不行,他必须的看。
让自己同意卖布给洛州的商人,难道这里面就没有世家的施压吗?
“国家!国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李元景接着添了一把火,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理论上李世民就算是个胆小鬼,这个时候也应该有些想法了吧?
存在就意味着有道理,但世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但是更多的方面,却是给国家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日郑镜思说的那句话,家国天下,郑家之人,他人无权处置。
这不是郑镜思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下全体世家,甚至一些大家族的想法,不论发什么了事情,第一件要做的,就是保全自家,只有自家利益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帮助国家。
世家可以左右朝廷,朝廷却奈何不了他们。
历史上世家的衰败,要感谢武则天,这一时期世家基本上被杀的差不多了,等到武则天死了以后,世家也无力再翻起什么浪花。
但这一时期世家的影响依旧存在,直到唐末宋初,世家这才彻底的淡出了历史舞台。
李世民当然知道世家的弊端,他也很想要改革,甚至他已经想办法去削弱世家的势力了,但那些手段与李元景的手段相比较起来,显的太过温顺了一些。
“朕给你二十个名额,从你王府的编制内扣,人你自己想办法,科举的事情暂时不要提了!”李世民深深的叹了口气,实在是被李元景烦的不能行,但世家的态度又不能不照顾,只能选择这么一个折中的办法。
做出了退让,李世民也不甘示弱,反而紧接着问道:“黑石的问题,多久可以解决?”
“一两个月吧……”
第七十四章:是贫穷限制了你
王府的官员编制一共有六十个,亲事府和帐内府另算。
李世民给的,只是允许李元景自己选拔二十个工匠上报,然后吏部那边将这些工匠当做正常的官员来处理。
该顶什么头衔还顶什么头衔,但实际上这些就是工匠。
面子上李世民有办法跟其他人交代,李元景则是觉得无所谓,名字什么的不重要,他要让这些人看到希望。
李世民带着大臣们兴奋的离开了,连同负责研究的五个铁匠,也被一口气带走了四个。
他们将会配合将作监整理资料数据,然后在别的地方新造高炉来试验,若是可行,则会进入下一步的规划,开始选地建造,准备大规模的提炼钢铁。
六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当时隔两个月,李世民再一次秘密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却发现这里与以往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场面。
两个月的时间,大唐发生了许多事情,朝廷内外也发生了许多事情。
四月,一直霸占在太极宫不肯离去的太上皇李渊,终于提出了要离开,李世民将李渊安置进了自己先前的寝宫,宏义宫,并且改名大安宫。
同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