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先前我们试过直列模式,但这样的话两台蒸汽机输出的功率好像有些不太一样,所以经常会发生偏航现象,而且控制起来也不太顺利,所以就改成了这种布局,虽然也会发生偏航,但控制起来反倒是容易了不少。”韩春说道。
“……”李元景瞬间明白了原因。
合着他们就是一台蒸汽机控制一个螺旋桨,两个螺旋桨是由两台蒸汽机单独控制的。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一台蒸汽机发生故障后,船只依旧还能保持一定动力。
但是有个卵用?
这艘船直接在李元景心中打了个问号,旋即登上尚未完工的船上看了一圈,主要是进入内部看一看船舱底部的设计。
然后,李元景便彻底的放弃了这艘船。
虽然不能否认这些匠人这一年多来的努力,但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努力真的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龙骨采用了钢铁结构,但或许是对焊接技术不太放心,所以在旁边又增加了木制结构作为保障。
这一点李元景倒是无话可说,别说是他们,就是李元景也不太放心。
没有密封舱,很多该有的都没有,这艘船唯一的优点,估计就是大,蒸汽动力,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一次的船坞内注水试验就是测试一下船的漂浮姿态以及是否漏水,接下来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内部的一些施工,然后第二次注水,测试同样的问题,两次都没问题的话,会进入大海进行最后的测试。
程序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模式却很让人蛋疼,注水倒是容易,可是抽水……
算了,画面简直惨不忍睹。
望了望大海,望了望东方,李元景觉得自己的出海之行或许要耽误了。
但是没办法,像远航号这种船,他是绝对不会带出去的。
看着韩春,有些无语的叹了口气道:“抽调精干工匠,本王要亲自主持建造一艘船!”
“诺!”韩春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船厂就是李元景的,他就算不满又能如何?
大唐第一闲王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九十四章:钢铁战舰
“这……这能浮起来吗?”
众人看着李元景设计的一艘新船,不由的心中一阵疑惑。
这船看起来挺高级的,但就是太费料了,而且全部采用钢料,那么重的船,下去沉了怎么办?
“不用担心能不能浮起来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就行了!”李元景大手一挥。
他当然知道这船是肯定能浮起来的,虽然李元景决定亲自设计这艘船。
但李元景毕竟不是专业的造船人员,很多专业性方面的知识都不清楚。
而他所能够提供的,仅仅也就是一些先进性的理念而已。
舰长七十米,宽十三米,采用直列布阵两台蒸汽机作为动力。
技术方面,则是对原有的动力输出做出了改进,之前是一台蒸汽机带动一台螺旋桨,而现在是两台联动。
对于蒸汽机坊来说,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不难,无非就是取消单台蒸汽机上的联动装置,将两台蒸汽机产生的蒸汽引入到同一个位置,然后在这里安装联动装置,用两台的动力来推动它。
虽然不知道这样做能让动力有什么样的变化,但至少可以确保两个螺旋桨输出的动力是一样的。
而剩下的连杆则由船坊来设计,原本是一拖一,现在变成了一拖二。
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就是一个圆形滚轴而已,这个任务直接交给了木匠去解决。
而木匠的任务就是去雕刻不同的纹路,尽可能的保证提供最大的动力,同时又是最合理的布局,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损耗。
另外就是加入了密封舱的设计,所有吃水线以下的地方,都设计的有密封舱,这也使整个船的吃水线以下位置无法得到充足的利用。
基本上除了锅炉仓以外,其他地方到处都是密封舱,就算是锅炉仓外部也有密封舱,只不过比起其他地方稍稍小了一些而已。
由于李元景在这里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所以这些设计人员,乃至于整个船长都不得不听从李元景的指示。
一时间,其他一些船的建造速度稍稍的降了下来,反倒是投入更多的人来建造这艘新的战舰。
其他设计还没有搞定,不过这并不影响龙骨的铺设。
铺设龙骨跟其他船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原先是木头,现在是钢铁。
冶铁坊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技术自然也有所提高,很快便按照李元景的要求制作了三根符合要求的主龙骨。
舰船龙骨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说,这是整艘船的核心所在,没有这几根主龙骨的支撑,这艘船撑不了多久就会被大海的力量给撕碎。
而龙骨也不是说越硬越好,而是在保持硬度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弹性。
就这样,三根巨大的龙骨就耗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不过与此同时,其他的龙骨和相关的设计也逐渐的完成。
接下来,新船的建造开始进入了缓慢的施工进展当中。
由于全部都是钢铁结构,所以最为重要的便是焊接,这跟木船的建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木船主要是用一种特殊的胶来粘合,然后挤压拼接,一段时间过后,木板就会紧紧的相连在一起。
而木板之间还有凹槽以及内扣作为支撑,下水之后确定出水点,然后进行单独的处理,过后会全面的在涂一层胶,而且在航行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检查,一旦出现渗水,就要立即处理。
但钢铁结构再用这一套就不行了,铺设龙骨什么的倒是好说,要的是硬度,渗不渗水的暂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可单纯的焊接方式似乎有些不太够,钎焊什么的就不用多想了,焊接硬度根本达不到。
所以,这帮人决定再给这些拼接处上一道保险,同时也想了一个奇葩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横竖龙骨的凭借,直列龙骨是最主要的,单独一个的宽度就有近半米,不是用了特殊的设备,这玩意儿根本就运不过来。
但是横列龙骨就没那么大了,每一个的大小也就比手臂粗一些,在制作的时候直接留好了孔,安装的时候直接从这些孔中穿过去就行了。
这帮人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熔炉,两个龙骨交叉定位穿过去之后,就把这个容器套上去,然后倒入融化的同材料钢水,再对上下前后左右同时进行加热,原理就是希望通过加热,让这些钢水能够和两根龙骨进行结合,属于铸焊的一种。
原理则是借鉴了兵器打造的一种手段,就是那种刀刃是精钢,刀背是熟铁的那种。
但是同样的材料结合度会更高一些。
除此之外,就是上一个保险套装了,熔炼过后会对结合部进行打磨,使其光滑平整,若是上方有裂痕,则可很轻易的观察到。
至于保险,就是在制作龙骨的时候特意提出的要求了,每个结合部周围都有几个预留的孔,利用加热压缩的原理,将两根手指那么粗的斜拉钢条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连接处不会轻易的断裂。
虽然有些过于小心了,但李元景还是没有否认,毕竟小心无大错,船最重要的就是水下部分。
三根龙骨保持一定间隙其实就能一定程度的减小压力。
水下部分很精细,水上部分可就没那么讲究了,反正主要受力点也不是他们,所以这些龙骨上面每隔一段高度就预留了一个孔,然后用相同的方式来加固连接。
时间眨眼已经来到了年关,而忙活了半年的李元景,才刚刚将龙骨铺设完成,不对,不能说是铺设完成,只能说是完成了百分之九十。
想想就觉得很操蛋,由于种种原因,所以导致蒸汽机必须在龙骨没有铺完之前就安装上去,然后才能进行封顶施工。
看着多出来的空间,李元景不由有些蛋疼,早知道特么的上三台蒸汽机了。
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蒸汽船可不只是有空间就能上的,还要携带足够的淡水和燃煤,这可都是消耗大户。
不过现在什么都不重要了,只等过完年就安装蒸汽机,然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工作了。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九十五章:程知节的智慧
时间眨眼便来到了贞观十年,李元景新造的船半个月前已经下水试航了。
效果很不错,除了动力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以外,其他的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而这个时候众人也都松了口气,至少船没沉不是?
不过好消息也不是没有,蒸汽机坊这一年来也在蒸汽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之前有所提高。
所以接下来,他们会对这艘船上的蒸汽机进行改造,以提高蒸汽的利用率,以此来提高这艘船的动力。
而在贞观九年这一年,对于朝廷来说其实也是发生了不少事情的。
最为重要的便是军改过后的第一战,唐征吐谷浑之战。
对此李世民早有准备,加上吐谷浑那边也确实不断的在暗中搞事情,李世民大手一挥,调集十五万大军西征吐谷浑。
由于军队已经改革完成,物资也提前一年多就在准备了,加上洛州至长安的官道全面修成,这也让内部调兵的速度增加了不少。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大唐便在边境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其中十五万负责出击,五万负责驻守。
历史上这一战的将领应该是李靖的,但由于蝴蝶翅膀的煽动,李靖早在贞观八年便处于隐退状态,除了偶尔在海军露面操练一番之外,很少与外界有联系。
而李世民也知道李靖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他自己也不太敢再用李靖了。
所以便将左领军大将军,任检校原州都督的程知节任命为征吐谷浑大将。
李世民这一招可是将程知节吓的不轻,不过任命既然下来了,程知节也不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去前线开始领军打仗。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程知节有史以来,第一次单独领军作战。
放在以往,这是程知节极力避免的事情,作为一个老狐狸,他很清楚一旦自己有了这种经历,接下来会意味着什么?
李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接下来程知节玩了一手骚操作,贞观九年六月份,程知节率领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短短一个月内打的吐谷浑溃不成军,接连逃窜,风头一时无几。
而军改过后的唐军战斗力也彻底的展现了出来,部队伤亡人数比朝廷预计的足足减少了一半,更让朝廷惊讶的是部队的士气,特别是战斗意志。
根本不需要什么鼓励的话,一个个的跟嗷嗷待哺的婴儿似的,似乎面前的敌人就是他们的食物,争抢者要上。
其实也不难理解,军改过后,军人想要晋升,只能依靠功劳。
不识字走不了多远?
不存在的,被提拔为队正之后,军队会组织扫盲课,给你认字学习的机会,过了这一关之后,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每一次晋升都会有相对应的培训课程,所以,理论上就算是普通士兵出身,也是有可能走上高位的。
至于原因,当然很简单了,占据了军中大多数军官职位的,之前是世家门阀的子弟。
随着海外封王的逐渐进行,这些人已经渐渐的离开了军中,他们要到自己家族的封地去任职了,所以空下来的位置多了。
新贵才有多少?新贵也不敢像世家那样肆无忌惮,所以这便给了这帮人一个崛起的机会。
战争进行到这里自然算是皆大欢喜,接下来程知节只需要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就行了。
反正吐谷浑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只要他们始终保持理智,就不怕对方搞什么幺蛾子。
然而这个时候程知节却玩起了骚操作,他觉得对方不会这么轻易的放弃,而且这么追下去也不是个事,还浪费精力。
于是,程知节一边下令其他两路军队向着自己靠拢,一方面派出斥候去前方侦察敌情。
结果十天过去了,十五万大军缓慢的推进着,而斥候却连敌人的毛也没见到一根。
事实证明,程知节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战机。
这一战虽然消灭了敌军的部分主力,但并没有达到大唐初期定下的战略目标。
一名将令最重要的应该是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倘若这个时候程知节能够淡定下来,继续用这种不慌不忙的态度推进,一方面让后面的人进行筑城,逐步吞噬。
虽然时间久了些,但若是大唐每年能够将自己的领土向外扩张几百里,十年下来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
但是程知节偏不……
发现自己先前的预判出现了错误,平白耽误了十天的时间之后,程知节直接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