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任何实权。
就算是他们的决定被通过了,也不是他们自己去执行,但兵部的确是天下兵马之首,这一点是没办法不承认的。
他们更像是一群参谋,需要掌控全局,然后告诉皇帝哪里应该怎么办,应该部署多少部队,甚至调谁的部队去,除非是皇帝有不同的人选,否则一旦同意,就会按照兵部的要求去执行。
所以说,兵部虽然没有实权,但也没人愿意去得罪,不然哪天就给你调岭南去了,让你哭都找不到地方。
“嗯!这个计划倒是可以一试!”李世民点了点头,分散了兵部的权力,但也让各部之间相互有了制衡,总体来说倒是个不错的决定。
“父皇,王叔,儿臣有了个大致的想法!”谁也不记得到底有没有半个时辰,李承乾的发声打断了两人的谈论。
“说来听听!”李世民饶有兴趣问道。
“父皇,若是以关中为试点,儿臣认为第一个需要修建的就是长安至潼关的道路,这是大唐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而根据目前的情况,在考虑到将来商队的发展,儿臣估算这条路至少要宽五仗,能让四台马车并行才行,而这条路途径新丰,渭南,华州,华阴四地,只要朝廷规划好路线,便可让四地同时组织人手开始,除此之外,可组织周边临县人力来负责运输。
若是物资充足,则可考虑修建陇右道的道路,陇右道人口不足,到时候也可从关内道调集人力过去……”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八十章:打仗不一定赔钱
长安至潼关这条路或许并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长安至洛州。
这才是大唐最为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
若是对外征战,或许这条道路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但若是论内部发展,这条通道则至关重要。
目前南北相连的重要交通道路便是前朝时期建造的大运河,但大运河只能到洛州。
而洛州至长安这条官道,则是大唐目前为止最为忙碌的一条道路。
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选择这条路作为首选。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潼关,有这道关卡守着,除非是附近的土著会选择山间小路以外,其他人根本就不敢去走那种路,就算走了也无所谓,很多地方甚至过不了马车。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才造就了潼关在华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链接关中与中原的重要关卡。
李世民与李元景相互对视一眼,旋即会心一笑。
两人都读懂了对方眼神中的意思,李世民也没有客气,宽慰的解说道:“陇右道虽然重要,但目前为止并非最重要的,若是朕没有猜错的话,你应该是考虑到了吐谷浑潜在的威胁,所以便想先修通这条道路以防有患!”
“父皇英明!”李承乾觉得心中有些不是滋味,自己的想法竟然被父皇一眼便看穿了。
不过更让他郁闷的是,父皇似乎并不支持自己的这个决定。
“你所考虑的,朕也同样考虑过,若不是时局一直在变换,朕也会做出跟你一样的决定。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优先修建陇右道的官道虽然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却与大唐目前的国策有所偏离。”李世民缓缓说道。
“国策?”李承乾愣了下,旋即认真考虑了下,他又不笨,现在大唐正在干啥难道他还看不出来吗?疑惑道:“发展商业?”
“确切的说,应该是发展经济!”李世民点了点头,不过还是修正了李承乾的些许错误。
李世民当然有李世民的考虑,这几年来吐谷浑是越来越不听话了,虽然明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可却总是表面一套暗中一套。
其实这件事情本来是在灭掉突厥之后就平息了的,但大唐接下来却将精力放在了东边的大海之上。
大唐虽然强大,但也还做不到四面开战,所以对吐谷浑那边的压力自然也就随之减小了。
吐谷浑似乎是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于是便暗中蠢蠢欲动。
虽然大唐在军事压力方面没给对面太大,但是暗中的侦查却是一点也不小。
“朕本欲征吐谷浑,但恰巧逢遇军改,故而将其暂且搁置,不过这也给了大唐更多准备的时间,朕欲于贞观九年征讨吐谷浑!”李世民第一次在其他人面前提出这个想法,这是连房玄龄都不知道的事情。
“什么?”李承乾大吃一惊:“父皇,这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呢,会不会有些早了?”
面对李承乾的震惊,李元景则是淡定了不少。
的确,以李承乾的身份来考虑,的确是有些早了。
毕竟现在的大唐不是早几年的大唐了,随着连续几年的丰收,朝廷有了充足的粮食去征战。
真要是准备起来的话,最快甚至能在三个月内就准备完成,这根本不算是什么大事情。
“为君者,切忌不可循规蹈矩,要懂得根据时局进行取舍,大唐目前的国策乃是发展经济,发展民生,所以对于开战一事要格外谨慎,就算不得不开战,也要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免影响到其他方面。”李世民缓缓道。
其实这些他本是不打算跟李承乾说的,但自从看了李元景的那封信之后,他决定是时候该让太子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了。
交州之行暴露了太子毫无实战经验的致命缺陷,这个问题历朝太子都有,只是问题的轻重而已。
李世民心中自然是有一杆秤的,他会自我平衡,让太子在接触到更多东西的同时,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否则的话,李渊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他的面前。
“战争怎么可能不影响到其他方面?”李承乾艰难的抬头道,他实在想不到。
“在一定程度上,战争其实是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李元景突然说道。
李世民微微皱了皱眉头,战争有利于发展经济?
搞笑的吧?
若是放在以前,一旦大战开启,国内的各种事情几乎就陷入半瘫了。
李世民之所以将战争的时间推移,无非就是考虑到了军改过后军队对于民间的依赖逐渐减低,而趁着这个超长的战争准备期,可以提前一点点的将军队所需要的物资提前运输到边境附近。
这样等到开战的时候,后勤辎重营只需要从边境的屯驻地将物资运往前线就行了。
若是放在以往,往往是各地接到命令后开始准备,然后直接运去前线,等他们到前线的时候,部队早就不知道打到哪了。
而前线部队则是在物资储备有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开战,根本不会等物资全部到位才开始。
这一次为了避免影响到民间,李世民才选择了这个方法。
“不要用这种目光看着我,我说的都是事实!”李元景微微一笑,接着道:“军改前的唐军是没有远征能力的,虽然他们能去很远的地方征战,但那仅仅只是征战,根本就守不住。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唐军既能征战,也能驻守,长时间的军营生涯会让他们一定程度上减轻恋家的情节,而五年的契约大家都知道,所以对他们来说去哪里驻扎其实都是一样的,反正五年内不能回家。
而与以往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以往军队不撤军,他们是不能回来的,不说十年八年,就是两三年他们都受不了,但现在不一样,不管军队撤不撤,五年时间到了,他们若是选择退役,依旧可以回家,同时会有新人补充过去。
所以,在征战吐谷浑吐蕃等高原或者其他远处的时候,建议朝廷对部队发放高原或者远征补贴,不需要太多,但这绝对会增加士兵的动力。
当然,这笔钱也不是白花的,既然去了,当然是想将其纳入大唐版图的,不然何必费心费力的去征战?
局势稳定之后,便可选地筑城,逐渐的迁徙百姓过去,等个几十年,这里便会彻底成为大唐的领土。
而筑城所需要的物资又岂是修路能比的?一两个水泥作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物力人力,这些难道不需要花钱?反正朝廷又不缺钱……”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八十一章:来者不拒
李世民和李承乾这对父子听的满脸震惊,特么的战争还能这么玩?
虽然李世民在军中有着不错的履历,但是有一说一,单论军事才能的话,李世民是比不过李建成的。
也就是说,若是将这两兄弟拉出来做一个公平考核,李建成不论是在施政方面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完虐李世民的。
而李建成唯一的缺陷就是,他背后的能人不如李世民多,也没有李世民背后的那些人胆子大。
不然的话,以李世民的性格,他是断然不敢发动玄武门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手下将他推了出去,不上也不行。
当然,凡事没有那么绝对。
反正李世民是没有想到战争竟然还能够拉动经济……
筑城看似开销巨大,但是朝廷现在有的是钱啊。
水泥作坊又在自己手中,可以最大化的节约成本,同时又能让更多的百姓有工作,有钱赚。
赚到了钱自然要花,可以想象,当几万人,几十万人的购买力突然暴涨的时候,会有多少商品紧跟着热销?
会有多少工坊紧跟着扩大规模?从而带动多少行业的发展,带动多少人能有新的工作?
李世民觉得自己好像渐渐的明白了发展经济的一些真谛。
这不就是朝廷找个合理的理由将钱扔出去给百姓们赚,只要自己掌控好这个度,让一切都变的合理,通货膨胀就很容易控制,而初期的时候的确有些危险,但只要能够度过这一段时期,后面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嗯,这件事情的确可以考虑。”李世民重重的点了点头,看来要在陇右设置几个大型作坊了,即可用于修路,也能用于筑城,还能致富,一举三得。
不过……
是不是跑题了?
算了,跑题就跑题吧,反正太子已经抓住了部分核心,总不能要求他第一次上路就直接跟个老手似的吧?
想到这里,李世民直接开口道:“这条路应当优先考虑修到洛州,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负责了,需要哪个部门配合你自己去找,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来。”
“诺!”李承乾心中有些激动道。
“友情提醒一下!”似乎是看出了李世民的用意,似乎又是不想再去走弯路耽误时间,李元景还是紧跟着说道:“这个计划要包含出发点至终点之间到底有多少里,采用什么样的规格来建造?途径何处?需要修多少座桥?采用什么布局设计的桥?哪个路段归哪个县负责?每个路段完工期限的预计,以及所有的预算是多少?也就是说,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我要看到所有我能想到的,我想不到的信息,而且以后所有的计划都要这么做。”
“这……”李承乾有些犯了难,这是真的难啊,而且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就这么做!”李世民直接打消了李承乾的疑问。
没什么好怀疑的,一个清晰详细的计划是受欢迎的,没人希望自己看到的计划是一个破绽百出,修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这也少那也少,最重要的是特喵的前面说得好好的多少钱能修好,结果现在你告诉我钱差的太多了。
朝廷虽然有钱,但也是要做预算,要在其他方面进行控制的,不然谁都没有一个规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还不乱套了?
……
从御书房出来,李元景可谓是浑身的轻松。
自己制定的框架已经给了李世民,接下来该怎么做已经没他什么事情了。
就算李世民想让他参与,李元景也懒得参与。
没什么意义!
而且李元景也将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李世民。
虽然表面上李世民很是惋惜,并且劝说他不要急着走。
但实际上李元景还是能够感受到,李世民在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是猛的松了口气的。
李元景自然知道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
倘若这些年自己没有一心为了大唐,甚至大多数时候都不去在乎自己的利益,处处都为大唐考虑的话,就凭现在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李世民是断然不会留着自己的。
这么做对李元景来说本就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处的行为,其实他大可等到自己离开之后,在自己的封地上这么搞。
但李元景却做不到,哪怕在外封王,李元景也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华夏人。
造反对他来说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去了美洲,他依旧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个人的强大,一个势力的强大,又怎能比得上一个民族的强大?
其实李元景之所以这么做,这么选择,还有另一个目的。
千年后的劫难他始终无法忘记,或许是那段历史太过刻骨铭心,所以让李元景觉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