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公……”孙正还以为石闵是不愿替他照顾好女儿,不禁脸色一阵惨白,跪倒在地:“恩公,你就收下兰儿吧!她很乖巧懂事,洗衣服做饭甚至是一些粗活她都会干的!求求你收下这可怜的孩子吧!”
石闵起身道:“孙正,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可以保证,你们父女两个会一点事儿都没有。”
石闵又稍加宽慰了孙正几句,孙正还不放心,但看见石闵不愿多说的样子,只能下去埋锅造饭了。
“恩公,你看俺也没啥好招待你的……”孙正欲言又止。
石闵看着桌上的一锅稀粥,着实有些感慨。
这锅里的稀粥,粥水上还漂浮这一些细碎的菜叶子,还有没有剥干净的谷壳,但是就这样让石闵感到难以下咽的稀粥,竟然让孙正和小姑娘都两眼放光。
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是有多么窘迫了。
“我已经吃过了,你们自己吃吧。”石闵叹了口气。
孙正又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就敞开肚皮,以风卷残云之势吃了起来,小姑娘也跟父亲一样,吃了两碗,最终吃不下了,因为此前她已经吃过了石闵带来的糕点,小肚子再也装不下那么多的食物。
而石闵还故意让孙正打了一碗稀粥,就这样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的。
过了没多久,里长麻薯就带着一大群人往孙正家靠拢过来,直接将这不大的地方团团围住。
“这……”孙正吓得脸色惨白:“恩公,看来麻薯是真要置你我于死地了!他叫来了亭长他们,甚至连县里都衙差都来了,不知道县尉有没有到场!”
亭长,相当于后世的镇长或者派出所所长的存在,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没有正规的编制,不过在维持地方治安方面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石闵看着外面的几十号人,面不改色。
“长生,你出去叫他们的亭长进来。”
“诺!”
陈长生答应了一声,便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这亭长听见石闵叫自己进去,不禁一阵迟疑。
麻薯怂恿地道:“亭长,依我看不如杀进去吧!这几人的身上都佩戴武器,而且武艺不俗,极有可能是占山为王的草寇,切不可大意啊!”
“不行!”
亭长的心里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尤其是眼前的黑胡子大汉,似乎有点面熟啊……
“你先去找县尉大人过来,我进去,若是过了半个时辰我没出来的话,你们就杀进去!”
“好!”
亭长打定主意,便随同陈长生走了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心里隐隐有一个猜测。
在见到石闵的脸的时候,亭长终于忍不住了,一把跪了下来:“魏……魏王!”
“你很好。”石闵扫了他一眼,没说什么。
这一下,轮到孙正惶恐不安了。
“大王,草民不知大王圣驾,还请恕罪。”
石闵摆了摆手道:“不必如此。今日孤王就要看看,这大梁上上下下,欺上瞒下,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还有多少!”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253章 稀粥
………………………………
第0254章 颍川
过了没多久,县尉曹延便带着十几名衙差赶到这里。
见着自己的姐夫麻薯等一大群人围在屋外不敢进去,曹延的心里还纳闷呢:“姐夫,那几个杀人犯呢?”
麻薯见到曹延带着手持武器的衙差来了,心里有底气,便道:“韩亭长已经进去了。阿延,那几个杀人犯极有可能是落草为寇的,还有些武艺,待会儿我们一起杀进去,擒杀贼寇,不定县令大人会给你记上一功啊!”
“好!”
曹延拔出了手里的利剑,高声道:“给我杀进去!生死不论!”
话音刚落,随行的衙差便争先恐后地推翻了木架子,径直冲了进去。
“砰砰砰!……”几个衙差直接被打断了手脚丢出来。
众人正愣神的时候,一个威严中充满煞气的声音响起:“孤王看谁敢动手!”
“魏……魏王!”
“呛啷”的一声,曹延手中的利剑应声而落。随即,曹延便看见了中午的时候在府衙看见的,魏王身边的一名将领。
吾命休矣!
曹延心里哀嚎不已。
陈长生嗤笑了一声:“县尉大人,你真是好大的威风!走吧,大王要见你!”
“……”
事已至此,曹延只有引颈待戮,等候石闵的发落了。
没办法,他倒是有心杀掉石闵,但是实力并不允许。且不还在城外驻扎的军队,单凭石闵那恐怖的武力,想要杀死他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是难事!
曹延留下了大跌眼镜的一群人,愤愤不平地瞪了麻薯一眼,然后低着头,惴惴不安地走进屋里去。
一进屋里,看见那个身穿华服的青年人,曹延便是双腿一跪,脸色惨白地跪到地上:“大王!人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大王治罪!”
闻言,石闵只是冷冷的扫了曹延一眼,道:“你知罪?”
“人知罪!”
“你知何罪?”
“人……人……”曹延不知道从何起。
石闵眯着眼睛道:“你不,孤王来给你一!汝之罪,罪在纵容包庇污吏,同流合污,鱼肉百姓!若不是孤王亲眼所见,还真不知道这大梁的地界上,区区一个里长,竟然都如此目无法纪,无法无!”
“大王!饶命!饶命啊!”
石闵微微地闭上眼睛,不想去看曹延与这亭长那丑恶的嘴脸。石闵指着桌上的一碗稀粥,道:“孤王真是为你们感到羞耻!在汝等大快朵颐,歌舞升平,吃着美味佳肴,喝着甜美酒的时候,可知道自己治下的黎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咽糠菜!他们甚至连咽糠菜都吃不上!”
……
石闵经此一事,便开始大力整顿大梁的官场,县令被撤职查办,关入监牢,等待查出所有罪行后再行发落。麻薯这个里长则是直接被斩首示众,头颅还要被挂在城门口。
诸如其他有欺压百姓行为较重的,通通打入监牢,这一次,几乎一半的大梁的官吏和地方里长、亭长乃至于三老都被关入监牢。
此外,石闵还在大梁城的各个城门口张贴告示。
人群里,一个膀大腰圆,话很大声的甲士喊道:“魏王诏令!自即日起,彻查大梁之所有官场不法现象!凡徇私舞弊者,鱼肉百姓者,欺男霸女者,贪墨公款者,巧立名目乱收费者,凡有不法之举之官吏,百姓官吏皆可检举,检举皆有赏!同时,为整肃吏治,百姓有冤告而无门者,可到府衙门口击鼓!官府免费受理!”
“嚯!真的假的!”
人群里对此表示不信者很多,几乎没多少人相信普之下还有这般好事。难道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一个知道点内情的士子道:“诸位!诸位!听我一言!”
“咱们大梁要变了!昨日,鱼肉咱们百姓的县令、县尉还有一干大梁县的贪官污吏都已经被下了狱,魏王要查办他们!列位,大家有冤申冤!魏王是真正的青大老爷!他一定会给我们做主的!”
听到这话,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俺要去县衙击鼓!俺有冤情!”
“可怜老汉的儿子、儿媳,儿媳被人糟蹋了,儿子被那人杀害了!今日一定要让他们沉冤昭雪!”
“对!还有曹延那个狗官!俺要告他!强占了俺家的良田!”
群情激愤,着,这一大群人便往县衙而去,敲响燎鸣鼓。
偌大的县衙,已经是人山人海,原本负责查处贪官污吏的官员都不够用的,无奈之下,石闵只好派遣随行的大臣去受理各种案件,还老百姓一个公道!
石闵在大梁待了三日,三日之间,惩治了一大批的贪官污吏,不仅限于大梁,大梁附近的几个县城都有人前来告状,石闵这里是一一受理,弄得随行的大臣是苦不堪言!
对于石闵的行为,大梁乃至于整个建昌郡的老百姓是交口称赞,私底下都称呼石闵是“青大老爷”!
石闵如此大力整顿吏治,着实让他赢得了不少的民心,不过,也使得许多士族的人对他敌视。
石闵随即离开了大梁,继续南巡。
这一回石闵出巡的队伍抵达颍川,目的地为许昌。
许昌且不,就先颍川,颍川郡,乃是有名的中原大郡!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颍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颍川。也因此成为华夏众多姓氏的发祥地。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
颍川郡属于豫州八郡之一,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战国时期,秦兵东来时,很多大的战役都发生在颍川这一区域。东汉定都洛阳,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更为重要的是,颍川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出了不少名门望族,更不乏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出生于此。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闵就是想看看颍川这个地方的水土究竟如何。
颍川郡,有许多大姓、冠族和着姓。
汉代关东地区着名豪族共计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为集中的一郡。分别为:颍阴灌氏;阳翟薛氏、原氏、褚氏、赵氏、李氏、郭氏;颍阳王氏、姚氏;舞阳韩氏;长社钟氏;郏臧氏、申氏。
其实,这个统计很不完全,但足以明当地豪族之多!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
第0255章 古都阳翟
到了颍川,就不得不去阳翟,而到了阳翟,就不得不去禹王庙拜祭大禹。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国家的大事,就是打仗就是祭祀,容不得石闵有丝毫的马虎!
既然是祭祀,就必须要庄重。所以石闵要在阳翟停留数日,沐浴斋戒三日,然后才能正式祭祀禹王庙。
而在石闵抵达阳翟城的时候,迎接的只有阳翟本地的官吏,其他县的官吏,或者许昌的官吏大员都没来迎接,更别提官吏们胁迫老百姓作出夹道欢迎的姿态了。
不知道是石闵在大梁的雷霆手段震慑了颍川官场的人,还是颍川的官吏看不起石闵,反正来迎接的就这么一些人,好在石闵自己也不甚在意。
阳翟的县令是一个年纪与石闵相仿的年轻人,不过二十余岁,相貌儒雅,风度翩翩,生的一副好样貌。石闵对这个县令的印象挺好的,待人谦和,文质彬彬的,顿时让人心生好福
“下官荀稷,参见魏王千岁!”荀稷行了一礼,姿态放低,但是却没有丝毫谄媚的神色。
石闵点零头,忽而道:“荀县令姓荀,莫不是出自颍川荀氏?”
“下官正是荀氏族人。”
一听果真是颍川荀氏的子弟,石闵好感顿生:“荀氏多青年才俊,孤王早有耳闻。荀稷,你的表字是?”
“下官字令达。”
“令达,荀令达。好,令达啊,陪孤王走走。”
着,石闵就带着荀稷一起在城头上散步。
经过交谈,石闵这才知道荀稷正是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谋士,荀彧的七世孙。荀彧是谁啊?那可是三国时代的顶级谋臣,不仅出谋划策是一把好手,治国理政也在行,就连曹孟德都称之为“王佐之才”!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至今八龙冢还保存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
荀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