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赵元佲笑而不语。
他当初与南梁王赵元佐的赌约,只是赌谁先解决各自一方的敌军威胁,在这一点上,南梁王赵元佐明显比他快上许多。
因此,禹王赵元佲的确是输了。
不过他并不在意,输了输了嘛,又没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用激将的方式使南梁王赵元佐终于拿出了真本事,使魏国化解了亡国的威胁,事实上他才是赢家。
见禹王赵元佲笑着没有说话,桓王赵弘宣也没有兴趣继续南梁王赵元佐的战事,岔开话题说道:“五叔,如今咱们得到我哥五万兵的支援,可以对楚军发动总攻了吧”
禹王赵元佲转头看向赵弘润,问道:“弘润,你麾下军卒需要歇息几日么”
“在大梁城外就已歇整过了。”赵弘润简单地解释了一番,随即询问道:“不过,如今楚军是什么情况”
听闻此言,禹王赵元佲便向赵弘润解释目前楚军的状况,当得知在魏军屡次的骚扰、进攻下,楚军普遍士气低迷时,赵弘润暗暗吃惊:宋地战场二十万魏军,能将号称百万的楚军打到「军无士气」这种地步,这着实不简单。
“不过,仍不可大意。”
可能是见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二人神色轻松,仿佛并没有将此刻的楚军放在眼里,禹王赵元佲忍不住叮嘱道:“目前寿陵君景舍麾下,仍有最起码五十万军队,虽我也想一鼓作气击溃楚军,但此事仍需谨慎寿陵君景舍,绝非善于之辈。”
赵弘润笑着点了点头。
寿陵君景舍,那是当初齐
===分节阅读 275
鲁魏越四国伐楚战役时,他赵弘润未曾击败的对手,他怎么可能会轻敌
想到这里,他问道:“五叔有什么策略么”
只见禹王赵元佲看了一眼酒席宴上的伍忌、翟璜、南门迟等商水军将领,忽然问他们道:“几位将军,可会楚地之曲”
听闻此言,赵弘润微微一思忖,抚掌说道:“好计策”
禹王赵元佲看了一眼赵弘润,心中倒也并不惊诧,毕竟素闻这个侄子机敏过人,在战场上妙计频出,怎么可能会猜不到他心中所想呢。
而此时,翟璜与南门迟等人也陆续会意过来,纷纷点头表示会唱楚地的俗曲。
想想也是,商水军本来就是楚人出身,怎么可能不会唱楚国的小曲呢
在得到了翟璜、南门迟等商水军将领的肯定后,禹王赵元佲心中大喜,当即说道:“事不宜迟,今夜就采取行动。”
决定下来后,禹王赵元佲将这件事交给了赵弘润,毕竟近些日子,他为了战事劳心劳神,其实早已经支持不下去了,既然如今有赵弘润这位优秀的统帅,禹王赵元佲当然愿意将指挥权交给后者,毕竟他与南梁王赵元佐不同,对权利、地位等事并没有什么野心。
当晚,赵弘润亲自率领四万余商水军,抹黑来到雍丘一带,让四万余商水军朝着雍丘一带的楚军营垒,高声歌唱楚国的思乡之曲。
而此时在雍丘一带那连绵几十里的楚军营垒中,楚国的兵将们由于近几日来魏军无休止的骚扰与进攻,大多都还未歇息,一听到乡音浓郁的楚歌,不由地心中一愣,竟没有叫喊,静静地倾听起来。
听着那凄凄凉的楚歌,雍丘楚军营垒几十万的楚兵,忍不住开始思念亲人,甚至于,竟有人跟着哼唱起来。
而此时,楚军总帅、寿陵君景舍正在帅帐内小歇,忽然听到营垒内似有一阵阵悲惨凄凉的楚歌响起,不由地皱了皱眉,唤入帐外的亲卫,吩咐道:“去查查,这歌声究竟从哪个营传来。”
“是”亲卫领命而去。
大约过了一炷香工夫,那名亲卫去而复返,回禀道:“景舍大人,此歌疑似从营垒外的西北方传来。”
寿陵君景舍闻言一愣,随即面色大变:“不好”
说罢,他扯过一件袍子披上,迈步走出帅帐,神色莫名地瞅着营垒的西北方向。
不知过了多久,营垒内将领们陆续听到了这阵曲色悲惨凄凉的楚歌,一个个皆来到帅帐前,七嘴八舌地询问具体情况。
或有人说,必须将唱歌的士卒以祸乱军心的罪名处死。
瞧着这些人的争执,寿陵君景舍出言制止了他们:“这楚歌,怕是魏军的诡计”
听闻此言,围在帅帐附近的诸人不禁心中诧异:魏人中,唱得出这种楚地口音的楚歌么
当即,副将羊祐亲自带人前往打探。
待等他带人来到营垒的西北时,他果然看到远处一座丘陵附近,好似驻扎着一支军队,虽然月初并无月色,但凭着对方手持火把的微弱光亮,羊祐还是能依稀辨认出,那是魏国的商水军
而且,并非是前几日魏将沈彧率领的商水军预备役,而是魏公子润亲率的商水军
不得不说,作为两次击败楚国、且从楚国卷带走多达两百万楚民的魏军名将,魏公子润在楚国的名声比魏王还要响亮,更何况羊祐作为寿陵君景舍的副将,当年就与魏公子润以及其麾下的商水军交过手。
因此,尽管商水军根本没有理睬羊祐这队人马的意思,但羊祐还是心惊胆战地撤回了营垒,向寿陵君景舍禀达了此事。
“什么是魏公子润麾下的商水军”
当听了羊祐陈述的情况后,寿陵君景舍亦是面色顿变:一个禹王赵元佲他就招架不住了,更何况是再加一个魏公子润
出乎对魏公子润以及商水军的忌惮,寿陵君景舍终究没敢派军出战,免得遭遇伏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一阵阵凄惨悲凉的楚歌传遍整个楚军营垒,进一步瓦解楚军兵将心中的斗志。
完了
黯然叹了口气,寿陵君景舍转身吩咐帅帐外的诸人:“传令下去,全军准备突围。”
为何是「突围」而不是「撤退」呢
因为寿陵君景舍很清楚,既然魏军使出了这种「攻心」的策略,那么很显然,对方必定是抱持着将他们一举击溃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在突围的途中,楚军必将遭到魏军无休止的围堵与埋伏。
c
第567章 降军成主力
叛将劝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不过,更为紧要的,还是范西庸口中,那一种种好处。
这个待遇,别说军队中的士卒了,就算是一些基层将领,亦是颇为羡慕。
因为,哪怕是在范国中,若非出身高贵,哪怕是身为将领,若不摆脱平民身份,也依然是一个普通百姓,得到的待遇并不会高多少。
想一想,家里有房屋田舍,还可以读书,不用苛捐杂税,打仗还有机会做国家供养的贵族,这是何等的生活
就算是普通百姓,生活也堪比贵族了吧
瞧瞧人家范西庸,带着麾下一叛变,立即就得到了青龙军的重用,大家在外面当兵,除了迫不得已被征用,谁没有往上爬,建功立业的心思
只要是个明白人就是知道,范国大势已去,青龙军必将接管范国,投降青龙军则是一条康庄大道,前途光明。
在范西庸的劝降下,范军营垒内一片骚乱,陆续有零零散散的范军士卒不顾营内将领的呵斥和怒骂,丢下兵器跑出营垒,随即在青龙军士卒的指挥下,暂时别编入了范西庸麾下。
见终于有人冒头,越来越多的范军士卒选择出营投降,由于是连营的形势,所以立即引起了规模效应,哪怕是张寿灵都无可奈何,管控不到。
以至于,当一刻时之后,投降的范军竟已多达数万人。
尽管这些兵将中,大多是一些意志薄弱,早已经有了溃逃心里的士卒,但这些人的投降,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在士气方面给了范军致命一击。
终于,一刻钟的时间过去了,当卫忠全下令全军准备第二次进攻的时候,范军已经没有多少战意,简直是望风而降。
只要是青龙军经过的地方,士卒纷纷丢下兵器,跪地投降。
原本,还算是坚固的范军堡垒,顷刻被瓦解于无形。
人,是群居的生物,从众心理,即是人的天性。
即便起初在范西庸的劝降下,绝大多数的范军仍然因为顾忌重重,迟疑犹豫,或者说过不了心里那一关,不愿意投降或者不敢投降,但待等青龙军大举进攻之后,越来越多的范国兵将是望风披靡,慌忙不迭地投降,许多高层将领也是一样,见到大势已去之后,纷纷丢掉兵器,跪地投降。
这等惊人的场面,哪怕是范西庸这个降将,都有些难以置信。
这就是大势已去呀
识时务者为俊杰,看来也不仅仅是他一人如此罢了,这倒是会让他好受不少,毕竟同僚都投降了,他也不会显得太突兀,顶多扣一个先降的帽子。
不过,先降和后降有什么区别
一旁,一直负责监督降军的屈勇,看到范西庸的脸色,心里也约莫明白一些,为了让这支军队更加听话,也为以后青龙军全面接管范国做铺垫,他觉得自己有必要说几句。
于是,便淡淡解释道:“我大苍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国,渐渐的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并不仅仅是军队战斗力了得。事实上,我大苍的包容性是天下之首,所以极速扩张之下,能迅速得到民心,我大苍朝廷信奉的,就是上层贵族与平民分开,打压少数,扶持多数。”
“上层贵族与平民分开”
“各国立国久矣,所谓的王权贵族,其实就是一群依附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下位者流血牺牲,却顶多只能保持温饱,而上位者坐享其成。我大苍则不然,只要吞并了一片疆域后,立即开始化民之策,平民也可以通过军功和读书,平步青云,成为爵民甚至是新贵族,衣食无忧。与其说,是我大苍的化民之策做得好,不如说我苍国的包容性优势明显,让出生不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苍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下层人士都渴望的机会。就比如你,别看你现在投降了,但如果到时候经过一番培训,仍然是能够担任大将,独立统领一军的。”
“果真”
范西庸有不些不可思议,如果真如屈勇所言,那么这次投降苍国就太好了,本来只是想保全自己和家族,但是屈勇的这一番话,让他觉得,苍国的包容真的可以令他保持权势地位
想一想,似乎苍国的六大军团中,其中两大军团的大元帅,就是投诚而来
想都这里,范西庸胸中,升起了一团炙热。
对于范西庸的反问,屈勇笑而不语。
他当然不会点破太多,其实按照范西庸的表现,投降到了苍国之后,担任一个万人将还有可能,但是再往上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毕竟,谁都不会信任一个临战时背叛自己的国家和袍泽的人。
苍国人才济济,更加不稀罕这样一个叛国投敌的人。
给一个万人将,做做样子给外界看,已经是极限。
“报启禀将军,有数万范军向南突围”
向南边突围了
屈勇看了一眼范西庸,那意味不言而喻。
后者心神领会,立即找来了一个心腹爱将,道:“传本将命令,立即组织大军追击,切莫让张寿灵走脱”
“遵令”
于是乎,投降还不到一天的范西庸及部下,化为了追击范军最凶猛的鹰犬,死死咬在了张寿灵撤退大军的后面。
按理说,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但是,过去的半个月来,范军将士一直活在忧虑和恐惧中,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强攻,还要惧怕本君督战队的执法,一个个被逼着上战场,心里的团结融入观念,早就已经很淡薄了,现在被命令进攻,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哪里还管得了敌人的身份。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顾好自己,拼一份前程,拼一线生机,即可。
像是一阵飓风,范军在前面逃跑,叛军在后面追击,青龙军团不紧不慢的压上。
当然,这在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范军士卒投降,但是在整个大势下,投降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在掩杀的大形势下,见到敌人只有一刀结果的命。
追击一个时辰,渐渐的范军的撤退队伍,变得极不整齐,反正戎装都是一样的,一些将领看到大势已去,反转一般的,竟然也加入到了追杀的队伍中。
一时间,居然分不清哪里是范军,哪里是叛军,整个战场乱成了一锅粥,十里追击,沿途献血洒满了大地,惨烈之极。
从始至终,卫忠全都坐在战车上,通过望远镜瞧得清清楚楚。
既然将这场战事定性为青龙军与范军的决战,肯定是尽量毕其功于一役比较好。
怎么可能,会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