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拜不名。
就是皇帝在称赞臣子的时候不直呼名字,或者是臣子在叩见皇帝的时候可以去掉自己的名字。
剑屐入殿。
意思就是可以佩戴装饰性的短剑,穿着鞋子进入到朝殿中。
这三个特权,原本是为了奖赏那些立下过大功劳的老臣的三种特权,一般只要是得到了其中的一项,就是一件值得夸耀自豪的事,在官场中极为有面子。
历史上,能够收集两个特权的都没有几个,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级别的。
三王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也是阮采蕊基于现状的一种政治考量。
两人并没有太多的闲言碎语,直奔主题。
在听完阮采蕊的猜测之后,宁王的眉头,便再也没有舒展过了。
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权欲熏心,让杨沐三言两语就可策动的宁王了,在阮采蕊一说出猜测之后,心里就十分地明白,这对于阮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若是能够策动诸国伐苍,如同对付晋国那样将苍国瓦解,那么阮国就能鱼跃龙门,真正的一飞冲天,成为诸国之首,一统天下就在眼前。
可是,如果苍国真的打算,将楚国灭亡之后对云国出手,或者说诸国伐苍失败,那么哪怕是强大的阮国,也可能成为苍国一统天下的垫脚石。
胜负成败,只在一举
“陛下将臣弟唤来,单独召见,恐怕不只是说明局势这么简单吧”宁王一针见血地指出。
“没错,朕准备立即对苍国用兵”
“立即对苍国用兵”宁王睁大了眼
===分节阅读 234
睛,讶然出声:“你疯啦局势未定,我阮国这个时候去惹苍国,一旦纠缠不休,诸国哪里还有合盟的心思,恐怕又会坐山观虎斗,我阮国又要步楚国的后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坐等苍国将楚国吞下,而后又吞下云国”
“反正,我阮国不是苍国的对手,时局未定,万万不可贸然出兵”
“难道,等苍国吞并了楚国和云国,我阮国就是对手了”阮采蕊哼了一声,道:“天下九个大国,能在乱世生存下来,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大家都是老狐狸,除去苍、楚、云三国之外,六国若是想要结盟,恐怕又有一番龌蹉,恐怕还没等到商议出一个方略,苍国就已经挥鞭西指,追亡逐北了”
“不行不行,还是不行,朝臣们是不会同意的。”宁王眉头紧锁,连连摇头。
“就是料想朝臣们不会同意,朕才找你商量。”阮采蕊道:“别说朝臣,就是其余的两王,也难以说服,唯有你胸中有大势,朕才特地召你在一旁先行商讨。”
第481章 世族反应
最终,阮采蕊还是没能说服宁王。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哪怕是宁王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步楚国的后尘。
因为很明显,现如今大势不明朗,在苍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野心之前,各国很有可能会乐见阮国与苍国大战,从而互相消耗。
楚国的前车之鉴,让宁王很不安。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靠近苍国的一段边境上,宁王的势力是最大的,也就是说一旦与苍国开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宁王的势力。
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利益,他都不会同意。
当然,正如阮采蕊所说,宁王是整个三王之中,考虑问题最为有远见的一个。
所以,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暗中备战,与其余诸国结盟,甚至是派出使者前往云国和莽国,做一个警告。
待到十月,楚国三面被围,城池不断被蚕食。
苍、芒、云三个国家中,占领城池最多的,反而是莽国。
大小城池,一共有三百余座
楚国的快速沦陷,震动了天下。
日薄西山,失去了先机之后,楚国疲于奔命,就连调兵遣将都来不急,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来不及严防死守。
楚国的世家贵族也彻底的慌了。
各大家族的命运,是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楚国兴盛,他们自然也水涨船高,屹立于剥削级的顶端,就像是一条条蚂蝗,趴在楚国所有的百姓身上,源源不断吸取着新鲜的血液,不断的繁衍壮大。
楚国颓败,与他们的干系也不是太大,最多少赚一点,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
兴,百姓苦。
衰,百姓苦。
可是,一旦楚国被灭了,他们也就只能跟着遭殃了。
运气好点的,出卖一下国家,趋吉避凶,还能够捡一条命,苟且的活下去,家族中的主要成员都不会有性命之忧。
运气一般或者糟糕的,抄家灭族那一刀,是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的了。
楚国的世家门阀,心思顿时活络起来。
楚国灭亡之后,自己的家族该如何自处
不少世家都暗地里,将财富和家族核心子弟转移到别国。
这其中,最为抢手的就是苍国。
因为,只要是楚国的世家大族,无一例外都掌控有商队,家中有巨额的大苍币,这些大苍币相比较于金银财宝,即方便运输转移,又不用担心贬值,从楚国转移到苍国的过程中,会十分的安全。
再一个就是,苍国是当今天下,最为繁华和稳定之地,将财富和后辈子弟运送到苍国,让人更为放心。
现实就是这样,苍国大肆入侵楚国,而楚国的王孙贵族,却在想方设法,将身家性命,转移到苍国。
在如今苍国的文化体系中,这叫做卖国。
然而,在楚国的价值体系中,这似乎是一种常态。
普通老百姓不耻,但无可奈何。
皇族与其余的贵族,干着同样的勾当,谁也没资格指责谁。
即便是皇帝熊武,对此也无可奈何。
对于楚国,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在诸国争雄的乱世中,灭国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没有哪一条真理上写着,楚国就不能灭。
过去的这些年,楚国的底蕴几乎被掏空,又加之扩张的步伐太大,根基不稳,大厦将倾已经可以预料。
他现在,每日过得都是心惊胆颤,想想以前为了太子之位,与诸兄弟明争暗斗,抢得头破血流,现在倒好,一接手就是一个烂摊子,大楚几百年国祚,马上就要亡在他的手里。
后悔不跌
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熊武能够明显感觉到,每日议事的时候,朝中称病不上朝的大臣越来越多,余下来上朝的人,也一个个都愁眉苦脸,拿不出一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
唯有一个屈丹,每日衣冠整洁,尽心尽力的安排朝中大大小小的事,虽然常有忧愁之色,但是仍然对楚国忠心耿耿,对他这个皇帝忠心耿耿。
真是忠臣呀
大好的忠臣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楚国遭此大难,只有屈丹一人散尽家财,顾不上一家之安危,兢兢业业,为了大楚的生死存亡,奋斗在第一线。
自断后路,尽忠职守,这是什么精神
熊武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孤单。
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熊武已经将屈丹当成唯一可信任之人,凡事皆要与之商议。
一来二去,在外人看来,君臣二人就像是互相取暖一样。
十一月,苍邵联军毕竟楚国皇都。
有意思的是,这一路来苍邵联军攻陷一个又一个城池,得益于良好的军纪,对占领的城池秋毫无犯,并且迅速颁布安民告示,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对苍邵联军并没有多少抗拒心理。
反而,一路南下,招安了不少流民和起义农民,包括一些迫不得已落草为寇的土匪,特地组织了一支义军。
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逼近楚城的时候,人数达到了三十万
而之所以叫做义军,也是因为在过去多年的征战历史上,苍国麾下组建的义军,都是出了名的,但凡是主动投靠的当地百姓,在战胜之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且不论奖赏,最不济也能在当地的官府中谋一个差事,或者成为第一匹爵民。
过去,无论是征讨郑国,还是洞国,或者是盛国,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民间被传得津津乐道。
所以,打出义军的旗号,更能够敛聚人心,一些老百姓听说苍军在招揽百姓当义军,纷纷大喜,将之视为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十分积极踊跃。
而当地的豪绅贵族,也被进城的苍军打倒,带走一部分粮食和军队里能用得到的物资之外,大部分都分给了当地的百姓,收买人心。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凡是苍国攻陷的城池,青龙军团只需要派出少量的部队驻扎,再招揽一些底层穷苦百姓和当地的农民起义军,授予那些头领正儿八经的官职,并且用文书许诺一些好处,譬如爵位和官职之类的,那基本上就稳了。
第482章 云国变故
本地人的自治,人脉和关系迅速传播,又有苍国的承认,一层层的利益关系,让苍邵联军的后方固若金汤。
这个方法,被在楚国的北部的朱雀军团,也广泛地使用。
毕竟一脉相承,运用起来非常的娴熟,得心应手。
由于朱雀军团的推进速度相比较而言比较慢,所以后方更为扎实,一边攻打城池,一边消化掉城池。
但是,到了十二月,两路大军纷纷感觉到有些吃力了。
为何
人不一样了。
楚国的北境,其实大多是一些楚国近年来吞并的地方,譬如天子王畿,以及一些小国。
对于那些二三十岁的人来说,很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故国,也就是说并不是很在乎自己的楚人身份,没有多少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苍国的子民后能够生活得更好,那么就认自己是苍国人,归顺了苍军之后,没有一点心理压力,也不用在乎周围人的眼光。
反正大家都以加入义军为荣,为即将能成为苍国的百姓而高兴。
但是,越是到了楚国的腹地,就越是不一样了。
就比如靠近大运河的汤梁城。
汤梁城,是楚国中部一座有名的大城,人口逼近五十万,是连接楚国中部和北部的枢纽,大运河开凿之后,它的作用更加的明显了。
掌控了这座城,再派军北上,掌控了大运河沿岸的城池以及港口,就等于直接与苍国相连,一条非常方便的后勤通道,苍国就能够从本土,迅速的投放兵力。
但是很明显的,在攻破城池之后,青龙军团能够感觉到,那些百姓看他们的眼神不一样。
虽然,自己这边的军纪仍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那些楚国的百姓,仍然不敢靠近,不敢出门,从军队一进城之后,他们就躲得远远的,戒备十足。
发出了安民檄文许久,仍然不见什么成效。
接连几天,汤梁城的气氛都很低沉,若非什么要紧的事,几乎看不到老百姓上街。
这与之前占领的那些城池,完全不一样。
这里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楚人。
对于自己楚人身份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
在他们的眼中,苍军就是入侵者。
甚至,有一些百姓组织起义军,以游击的形式,骚扰夜晚巡逻的苍军。
征召义军的檄文发出去几天了,报名者仍然寥寥,且大多是一些过去受贵族压迫,对楚国和周围环境充满仇恨和敌意的人。
这样的人,哪怕是苍军再缺人手,也是不敢交付大任的。
无奈,汤梁城这样的城池太重要了,卫忠全不敢大意,只能是留下两万邵军,再加上三千青龙军,负责据守此地。
无独有偶,在楚国东北部的朱雀军团,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于是,这个推进速度,都慢了很多。
而在临近年关的时候,沉寂了许久的范国,似乎不甘弱小,也出兵三十万,进攻楚国的西南境。
四国围楚
楚国已经无力再战,城池沦陷的消息,从四面八方,每天像是雪花片一样,飞进楚国皇宫。
另一边,阮国。
好不容易,阮采蕊说服了朝臣与三王,对苍国用兵。
最后经过各方层层妥协和考量,决定苍国对云队发起进攻之日,就是阮国大军挺进楚国,与苍军决一雌雄,再联盟各国合力伐苍之时。
但是,噩耗紧随而来。
云国皇帝病重
这一次,不是之前对外声称的病重。
那是一个借口,对楚国用兵的借口。
但是这一次是真的,当着所有大臣和百姓的面,皇帝在祭天大典的时候,大口呕血。
前线。
连接两封密书,大将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