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谋无双-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派来的使臣,是汉初最著名的说客,郦食其。
  在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下,殷王也确实没有更多的选择。
  殷本来就是四战之地,国力和军队都很弱小,曾经的韩、魏国都无能为力,更何况刚刚立国的殷王呢?
  经过一番考虑,殷王答应郦食其,归附汉王。
  这边,殷王刚刚归附,项王就得到了消息,不由得怒骂道:
  “你司马卯本是一个小小的赵将,无非是我项王抬举你,勉强封你做了一个殷王,这才几个月,竟敢背楚向汉,着实可恶,不收拾殷王,实在不足以出本王胸中的一口怒气,也不足以警示天下。”
  项王找来陈平,命其率军西征,拿下殷王。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西楚国的信武君陈平,率三千军,来到朝歌城下。
  朝歌,曾经的历史名城。当年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即都于此。
  说到商纣王,顺带交待一句,其实帝辛对扩大华夏的东南疆域,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和资财,不注意安抚天下民心,促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商纣王的姑表弟——周武王,趁商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之际,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带重兵从西岐,一直打到朝歌。
  在决定性的牧野之战中,奴隶纷纷倒戈,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裳,在鹿台投火自尽,商朝从此灭亡,才有了延绵八百年分封制的周王朝。
  但陈平面前的朝歌城,却远没有当年商纣王时代的气势。
  眼前的朝歌城,城垣不高,城池不大。
  即使这不高不大的城池,对陈平率领的三千西楚军来说,也是无法攻取的。因为,城里的殷王手里有三万军队。
  殷王听说城外来了西楚国讨伐的军队,心内不觉一阵惊慌,忙登上城楼观看。
  不仅是殷王惊慌,就是守城的兵将,在听说西楚军队到达城下的消息后,无不感到慌张。原因只有一个,项王太强悍了,其手下的西楚军太能打了,这一点,军中的将卒都见识过,更不敢轻易面对这样魔鬼般的对手。
  可当殷王和守城将士,看到城下仅排列了三千人马后,大家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
  因为,城外的楚军太少了。稀稀拉拉排列着,也不讲什么阵势,似乎来参观古城的游客一般。
  殷王将心放回了肚子里,既然如此少的军队,倒是可以一战,哪怕是不讲阵型的一阵群殴,也不至于有什么闪失。
  殷王命人打开城门,亲自带军出城列阵。
  陈平见朝歌城中军出,令弩箭手压住阵脚,提马向前,请殷王出阵搭话。
  殷王认得是项**中的信武君陈平,于是提马上前。
  两人在两军阵前,相隔数丈的距离,约住战马。
  陈平先在马上施礼道:“殷王陛下,别来无恙?”
  殷王司马卯喝道:“信武君何故犯境?”
  陈平笑道:“殷王陛下,我陈平为什么来此,难道大王心里不清楚吗?”
  殷王脸上现出尴尬来,许久方道:“项王意欲何为?”
  陈平看着对面的殷王司马卯,斩钉截铁、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四个字道:“降、生、战、死。”
  随即,陈平端坐在马上,默默地看着殷王,一语不发。
  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却在殷王心里,掀起滔天巨浪。
  陈平的意思很明确,今天带三千人来,是给殷王下通牒的,如果殷王能在此刻幡然悔悟,投降项王,重新归到楚军阵营,那么,项王可以既往不咎。
  如果殷王今天要打,那这三千楚军,就是送给殷王屠杀的。
  可一旦殷王与西楚开战,那就不是这三千人的问题,后面是项王的十几万大军,是当今天下最具战斗力的军队,是动辄屠城的铁血之师。
  那时,别说他殷王了,就是把诸侯翻个遍,也找不出足以抗衡项王的对手。
  那样的结果,必定是身死国灭。
  对于这一点,殷王想得很明白。
  所以,当陈平说出“降生战死”这四个字的时候,殷王沉默了。
  良久,殷王说道:“信武君且退军,容本王思虑。”
  陈平见殷王已经动心,于是引军后退五里,扎下营寨,等候消息。
  隔了一日,殷王派使臣来见陈平,递上降书,说道:“殷王决定继续归属西楚国,永不再叛。”
  殷王命人出城犒劳陈平军。
  陈平立即派人禀报项王。
  项王接报后,大喜,派人赐陈平金二十镒,令其班师。
  就这样,陈平兵不血刃,四个字降服殷王。


第350章 殷王又降汉了
  陈平之所以敢带三千军降服殷王,在于吃透了殷王的选择可能。
  作为一个小诸侯国,当今天下最小的封国,无论在实力和战力上,都不足以和西楚国抗衡。
  同时,也不足以同汉王死争。
  所以,面对东西夹击的窘境,殷王除了做墙头草随风倒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也就是,汉王强,殷王就投降汉王,项王问罪,他就复归项王。
  这对于殷王也是痛苦的,却又不得不这样选择。
  最不能做的是,彻底倒戈一方。除非已经显示出,此一方是绝对的天下之主,胜券在握。
  当下,虽然项王主导了分封,但项氏一族一直以楚臣自居,而项王杀了楚怀王就是不忠不孝,民心顿失,诸侯纷纷起来反抗项王的分封体系,项王虽然战力强悍,不得不四处灭火。
  而汉王,对于殷王来说,也惹不起。曾经与项王并肩作战,攻城拔寨的硬仗也打了不少,而且遍施仁义,也是有实力争夺天下的主。
  在这样的夹击下,殷王能做的,绝不是拼死战斗,而是权衡。
  陈平抓住这一点,带三千兵前来,就是给殷王权衡的机会。
  何况,攻城拔寨地打硬仗,一贯不是陈平的特长。
  陈平的信条是:一切皆可谋划。
  他要给殷王画个圈圈,让其在圈圈里选择。
  在详细分析了殷王背叛的原因,以及可选择的路径以后,陈平带着三千兵来到朝歌,并用“降生战死”四个字,简单阐明因果关系,他料定殷王不是那种不会算账,胡乱选择之人。
  事实也证明了陈平的判断,同时,陈平也赌赢了。
  但是,一个月后,令陈平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件事的发生,不仅淹没了陈平的功绩,甚至给他带来了杀头的风险。
  事情的原因是这样的。
  汉二年(前205年)春,汉王休整兵马完毕,志在东略。
  在探得项王仍在攻齐,被城阳牵制住无法脱身的情况后,汉王与韩信、张良等商定,正好乘此机会挥军出关。
  于是,汉王会同大将军韩信,率领大军,出函谷关至陕郡。
  关外的父老,听说汉王带仁义之师回来了,所到之处,相率欢迎。汉王传令慰抚,众皆喜悦,额手称庆。
  河南王申阳,未经抵抗,望风而降。汉王随即改设此地为河南郡,仍令申阳镇守。
  随后,接到韩地的捷报,乃是汉王派出的另一个韩信军,即韩王庶子的韩信,击败项王所封的韩王郑昌,韩地大定。
  汉王便实授韩王庶子信为韩王,令其镇守韩地。而此时的张良,已经没有恢复韩国的念头,一心辅佐汉王。
  汉王在接受了魏王豹的请降后,中原就只剩下殷地了,于是,命韩信引军东出,从临晋关渡过黄河,直抵河内。
  殷王司马卯听说汉兵入境,刚刚投降项王的他,也不好意思立即投降汉王,不得不发兵迎敌。
  一场交战,殷军敌不过汉军,徒折了几千人马,败回朝歌。
  韩信带军进逼城下,麾众围攻,司马卯亲自督战,率将士守城。一面遣人驰报项王,乞求援兵。
  城外汉军围城七日,司马卯忽见汉兵逐渐撤围,晌午过后,竟然全部撤尽,不留一人。
  司马卯料想,汉兵无故退去,一定是项王的援军到了,于是,开城门亲率城中将士追赶。
  约跑了三十多里,未见汉军一兵一卒,天色已到了傍晚时分,正好来到一片山林之地。
  司马卯担心汉军有埋伏,吩咐停止追击,收兵回城。
  话音未落,林中几声号角响起,左右两侧早已闪出两员汉将,各带精兵,来攻司马卯。
  司马卯不敢恋战,往后便退,部众慌乱,多半弃甲抛戈,跟在后面往回奔逃。
  司马卯策马急奔,只恐汉兵赶来,恨不得一步奔入城门。
  好不容易到了城下,猛见一汉将据住吊桥,大声喝道:
  “司马卯往哪里走?快快下马受缚,免得一死!”
  司马卯魂飞天外,想要再择路逃跑,又担心后面追兵赶过来,再说自己实在不知往哪里跑。
  没奈何,司马卯硬着头皮,挺枪与汉将接战,才经三个回合,已被那汉将用刀格住枪,轻舒左臂,把司马卯擒下马来。
  等到后面殷王的部众跑到跟前,司马卯早已做了俘囚。
  正在慌乱之际,那汉将厉声喝道:“殷王已被擒,尔等不投降更待何时?”
  众将士一见,只好纷纷丢弃兵器,匍匐桥边,乞降求生。
  究竟这吊桥边的汉将是谁?正是汉军大将樊哙,埋伏林中的两员汉将,就是周勃、灌婴。
  这三员战将带军分头埋伏着,都是韩信所授的密计。
  韩信料定司马卯守在城中,必定向项王求援,如果外面的援兵赶到,里应外合,反而陷于两难境地。
  所以,韩信想出了这计诱敌的方法。先假装外援到了,佯为撤围,暗中令樊哙绕回城外隐蔽,周勃、灌婴退到三十里外的树林埋伏。
  为的是诱使司马卯来追,正好前后截杀,擒捉殷王。
  果然,司马卯贪进中计,被樊哙活捉到手,献至汉王面前。
  汉王随即令人解缚,当面宽慰,司马卯拜伏地上,自称愿降。
  当下,汉王带领将士,偕同司马卯入城。
  城中兵民,见司马卯已归顺汉王,自然全体投诚。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殷王司马卯不得不再次做出墙头草动作,投降汉王,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这件事,本身倒没什么。天下动荡,诸侯之间,无非是选边站队的一个过程,尤其对于那些地盘小,战斗力弱的诸侯,也只能如此。
  但到了项王这里,却不这么想。
  但陈平的问题,倒不在于项王怎么看待诸侯的倒戈,而是项王要追究这件事的责任,将罪过归结到前次带军收服殷王的将领身上。
  在项王的概念里,要收服就一劳永逸,就像对齐国那样,一律屠杀、坑埋,让这个地方不再有反抗的力量,或者重新背叛的能力。
  而对于殷王,刚刚接到陈平他已降服的捷报,不到一个月,又告诉项王,殷王又降汉了。
  这口鸟气,项王无论如何也受不得。
  眼下城阳还在抵抗,暂时拿不下来,汉王远在武关,项王也鞭长莫及,但拿自己的部属开刀问罪,这总可以吧。
  项王一怒之下,命令追究前次参与降服殷王部将的责任,杀无赦。
  【作者题外话】:为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51章 渡船上机智脱险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
  汉王东征攻下殷地,项羽闻报大怒,下令追查上次去收拾殷王这一摊子的人责任,他要把讨伐殷王的将吏统统杀头。
  盛怒之下,项王已经忘记了陈平兵不血刃降服殷王,带给他的喜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根本不认可这种未经屠戮,就取得降服一个诸侯的战果,觉得没杀什么人,就拿下殷王,简直违背他意识里的征服常理。
  所以,他要杀自己人,给后面的人看看,以后还得像他这样,靠冷血的杀戮,彻底从肉体上消灭,再达到令敌人精神上的恐惧,这样才叫征服。
  陈平在项王身边日久,多少也维护下了一些人脉,他借助军中消息灵通人士的通报,立即得到了城阳私下传过来的消息。
  他不想就此被杀,同时,陈平也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没有战略头脑,更缺乏明主的气概,实在是不堪扶之主。
  正好前几日,好友魏无知给他寄信,说其已经投在汉王帐下,劝陈平现在投奔汉王正是个好机会。
  这样一来,在陈平心中酝酿已久的归汉计画,就可以列到日程上来了。
  之前与张良的一番交谈,对汉王已经有所了解。
  在前世的陈平,也知道自己终究要归到汉王帐下,为汉王夺取江山出谋划策,并在关键时刻,屡次挽救危局,看来,现在时机到了。
  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