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谋无双-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一点,我们还要分头约会齐王、赵王、燕王起兵,将我军的战法和结果,示范给他们看,请他们如法炮制,在两侧不断攻取秦国的城池,多占多得,骚扰秦军对张楚国的进攻。”
  “现在赵、燕、齐,之所以按兵不动,除了陈王对他们的号召力很弱以外,无非是担心引火烧身,自己一国的兵力,不足以抵挡秦军,最主要的是他们看不到进攻秦军的利益。”
  “如果我们能不断攻城略地,在短时间内占领秦国的城池,获取粮草兵马又能全身而退的话,那三国岂能不动心。”
  “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三国就会从不同方面,向秦进攻,那时,我们的压力自然也会减轻。”
  “随后,还要和陈王知会,要他一定坚守城池,抵抗到底,不要轻易出城与秦军野战,而应该同秦军展开一城一池的防守战。”
  “这样,借助城池抵抗秦军,不断消耗秦军,加上我们各国分头出击,秦军必顾头不顾腚,四处灭火,狼狈不堪,那样,我们的机会就更大了
  “假以时日,秦就像是一头在笼子里的老虎,不管它咆哮的多么厉害了,终究也是无能为力,为我们所擒了。”
  魏王问道:“太仆的意思,是把陈王当诱饵,我们在秦国的后方不断攻城取利?”
  陈平点头道:“陈王想不当诱饵都难?大泽乡之后,天下纷纷响应,陈县称王,就已经注定他是秦军首要的目标。”
  周市道:“万一陈县城破,陈王罹难,那时该怎么办?”
  陈平听周市如此说,没再接话,而是将目光投向魏王,等着他表态。
  也确实,对于这个问题,陈平无法表达观点。
  面前的两人,一个是投奔首义领袖,依靠其帮助复国的国君;一个是曾经陈王的部属,由陈王派出攻取魏地的将军。
  两人都与陈王有着割不断剪还乱、似远似近的关系。
  陈平在这其间,毕竟是个外人,说得轻与重,都不妥当。
  而在陈平现在的眼里,只有战略,没有其他,只有天下,而没有其他复杂的情感纠葛。
  当然,从魏王的角度出发,陈平可以将这些关系考虑进去,但现在陈平还不想考虑,因为这样,就难以测试和观察到魏王的真实面目,也无法透彻地了解魏王的意图。
  果然,魏王沉吟片刻,对陈平道:
  “太仆之计,确实不同凡响,但陈王的催兵又颇为紧急,事关两国的生死存亡,究竟如何进行,还当从长计议。”
  “除此之外,魏地已有二十余城,不知太仆有何治国之策教寡人呢?”
  陈平见问,胸有成竹地将治国之策道了出来。


第226章 约齐救楚
  陈平开宗明义道:“治国首要,在于人心。”
  “秦国暴虐,天下苦其久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严刑酷法,税赋繁重,徭役众多。”
  “魏境现归附的二十余城,大都是原魏国的城池,他们盼望归魏如盼甘露。”
  “所以臣建议大王,尽快在魏境内,张榜安民,申明大王的主张,先行废除秦国的法律和苛捐杂税,减轻苦民的徭役,与民生息,以安民心。”
  “恢复《魏法》,修改其中的惩罚条款,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鼓励商贾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魏国经济,经济是兴国的基础,有了钱才能募兵筹粮,与秦抗衡。”
  “在此基础上,应该尽快募兵练兵,选择能将统领,一边训练一边打仗。我看现今不论是秦军还是诸侯国军,均为临时征集而来,缺乏系统的训练,这样的军队只能靠人多势众。建议恢复‘武卒’制,加强训练,提高我魏军的战斗力。昔日我五万‘武卒’即能横扫天下,如果运用的好,也应该可以实现。”
  “而人才是兴国的关键,士子为各国争夺人才的主要群体,得士子之心,则得天下,愿大王能够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厚待士子,士人归附,则天下易如反掌。”
  “为了鼓励魏人杀敌立功,大王应该号令天下,凡杀秦令,举城归降魏国者,皆可封侯赏地。”
  “那样的话,原魏地民众,必踊跃响应,而秦在魏统治的官吏,也将人心惶惶,甚至不敢在魏地居留,我魏军在攻取魏地城池时,也会得到城内居民响应,取城易如反掌。”
  “此数策实为当务之急,待城池增多,战事稳定,再陆续推出详细治国纲领,这样由简入繁,由易入难,方为战时治国之道。”
  陈平滔滔不绝,抑扬顿挫地讲完,抬起头来,看着魏王咎。
  魏王抑制不住兴奋,用力一击掌道:
  “太仆之议,甚合寡人之心,如此,魏国必兴。”
  随后看着相国道:“相国,以上诸项是否着即筹办为宜。”
  相国迟迟疑疑地看着魏王道:
  “太仆之议,确是良策,可眼下魏国上下缺人呐,要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非得一个庞大的机构执行才行。”
  魏王咎见说,也不禁尴尬起来。
  也确实,连他这个魏王的屁股才刚刚坐热,下面的各部门还没建立起来,落实这些工作,确实需要人啊。
  周市又道:“何况当务之急是如何解陈王之急,现今,章邯大军兵锋直指陈县,留给我们决策的时间不多了,还望大王早早定夺。”
  此时的魏王,已经没了主意。
  刚才陈平说的建议,虽然都很中肯,但实施起来,似乎需要一些时日;而且,兵权在相国周市手里,是救援还是袭扰后方,这样的抉择,不是他魏王就能说了算的,还得私下里听听相国的主意。
  想到此,魏王咎看了陈平一眼,思忖了片刻,方道:
  “太仆大人,一路鞍马劳顿,寡人已命人给太仆准备好官舍,另赐佣仆十人,以供太仆驱使。太仆大人先就官舍休息,择日,寡人再邀太仆,详细计议。”
  说罢,呼唤侍者进来,引领陈平去休息。
  陈平连忙施礼,谢过魏王的恩赐,随着侍者去官舍了。
  待陈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外,魏王咎方看着相国周市道:
  “相国大人,以为太仆之议如何啊?”
  周市忙一施礼道:“大王,陈平之议,虽听起来冠冕堂皇,细究起来,却多不可行。”
  “噢?说说看,哪些不可行?”
  魏王有些吃惊,他没想到,陈平一亮相,就没有得到相国的首肯,顿时感到事情有些麻烦。
  周市道:“陈平的这些观点,多近迂腐。就拿不去救援陈县,而是将陈王当诱饵这件事,就很难行的通。”
  “想我陈王,首义天下,若任凭秦军攻破陈县,陈王死难,天下将失去主心骨,反秦势力的士气必大受挫伤,放弃陈王而攻打无关紧要的城池,实在不足取。”
  “更何况,一旦章邯不分兵救援,而是由司马欣和董翳来救,我军就会陷入苦战。那时,既解不了陈王之围,又被秦军纠缠住,待章邯解决了陈县之后,再回军攻我,魏国将不复存矣。”
  “此外,关于经济之策,愚臣不懂,不敢妄加评议,仅‘武卒’之说,在军情紧急之际,就不可行,更遑论其他需长久时间才能见效的办法了。”
  魏王咎听相国周市发表着一连串的不同意见,心里刚才因陈平的谋划燃起的热情,登时凉了半截。
  仔细一思考,似乎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究竟怎么抉择,一时间竟拿不定主意。
  魏王问周市道:“那相国之意,这出兵一事,该如何回复陈王呢?”
  周市道:“臣以为,可答应陈王的使臣,就说我们集齐人马,择日即可出兵救援。”
  魏王有些吃惊,问周市:“可万一救援不利,我们就这点家底,若损失殆尽当如何?”
  周市道:“出兵救陈王,是我们的义务,为了确保成功,还需附上一个条件。”
  魏王问:“什么条件?”
  周市道:“齐国、赵国也相继出兵,我们三国一同出兵,加起来就有二十万兵马,这样才有胜算。”
  魏王问:“如何才能使齐、赵两国出兵呢?”
  周市道:“齐国那边,我与齐王毕竟有让城之谊,且在推臣为王时,有所往来,大王可派人前往,晓以利害,明以大义,想必齐王田儋应该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协助发兵。”
  周市讲的“让城之谊”事情是这样的。
  在周市北略魏地时,曾经带兵到了齐地狄城,狄城县令准备据城固守。
  这时,城中有原齐王的后人田儋(dān),与他的堂兄弟田荣、田横等,见天下大乱,也想借机自立。
  田儋想出一计,假装把家奴绑了起来,慌称他暗中通敌,带着家族子弟,将其押解到县署,请县令定罪加诛。
  县令不知是计,贸然出来升堂问罪,被田儋拔出宝剑,砍死县令,然后当众喊道:
  “诸侯皆背秦自立,我齐人怎能落后?齐国由田氏主政一百多年,我本是田氏后裔,理应在齐称王,光复旧国。”
  满城百姓自然没有异言,于是,田儋遂自称齐王,募兵数千,准备迎击周市。


第227章 这老娘们儿
  周市此前未遇激烈的战斗,见狄城齐人已经自立,于是,即引兵退还,成全了田儋的齐王之举。
  所以,周市退回魏地后,齐王也投桃报李,力推周市为魏王,被周市婉拒。
  正是有了这个过节,所以,齐和魏两家,互通友好。此次救援陈王,周市才恳请魏王派使臣去齐国相邀起兵。
  魏王见周市如此说,继续问到:
  “齐国若肯出兵,自然更好。那赵国出兵的事情可不好办,我在陈县时就听说,武臣已经不受陈王节制了。”
  “武臣称王后,陈王为笼络赵王君臣,授张耳子张敖为成都侯,请赵国发兵函谷关一同攻秦,未得回应。周章困守曹阳和渑池时,距离咫尺之遥,赵国也不肯发兵去救。”
  “敖仓之战,荥阳之战,‘假王’罹难赵王都见死不救,这次,陈王又有什么把握,能说动赵王出兵呢?”
  周市闻听,也不禁为曾经的同事武臣脸上一热,心里暗骂赵王,但又不能不为此事找个办法出来,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理由来,奏道:
  “我王有所不知,现在赵王的父母家眷,都在陈县,为救父母,赵王或许会出兵相救的。”
  魏王听罢,思忖良久,方道:
  “既如此,那就回复陈王使臣,令其禀报陈王,说动赵王出兵,我们这边说服齐王,三国协力,共救陈王。”
  周市施礼道:“大王圣明。”
  君臣商议已毕,知会陈王使者回报,一边派使臣前往齐国游说齐王。
  没等到齐国那边使臣回来,赵国那边却先传来消息:
  赵王武臣死了。
  这消息令魏王君臣始料未及,很快,魏王咎就从消息处,得悉了事情的原委。
  武臣自立赵王后,先后派韩广、李良出兵攻城掠地。
  韩广夺取燕地城池后,拥兵自立,而李良却将北部的常山郡平定后,又奉赵王命南下继续进攻太原。
  李良兵至井陉,遇有秦重兵扼守,挡住李良的去路。
  井陉为著名关塞,两侧皆是高山,中间山谷蜿蜒,易守难攻,十分险要。
  李良引兵到了关下,率军攻打,因器械不备,进攻不利,收拢军马,安下营寨,双方相持数日。
  忽一日,守关的秦军将领,将一封秦二世的谕旨,派使者送递李良。
  谕旨没有加封,由赵营军兵接到后,呈给李良。
  李良心里纳闷,取出谕旨观看,见上面书道:
  皇帝赐谕赵将李良:良前曾事朕,得膺贵显,应知朕待遇之隆,不应相负。今背朕事赵,有乖臣谊,若能幡然悔悟,弃赵归秦,朕当赦罪,赐予贵爵,定不食言。云云。
  李良看罢,未免心下踌躇。
  李良本来是秦庭的官员,因为只是县中一名小吏,没有机会发迹,所以才随着武臣造反,想借此谋得富贵。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秦二世的谕旨,就像科级小办事员,见到顶级红头文件一样,而且皇帝还亲自点名他,许诺加赐官爵,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的礼遇,难免令李良心动。
  究竟是跟着武臣继续混,还是回到大秦体系中去呢?一时之间,李良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其实,这封谕旨,并不是秦二世颁给。二世都不知有李良其人,实在是守关秦将,实施的反间计。
  秦将假托秦二世谕旨,诱惑李良,而且故意不加谕旨的书封,使内容人人可知,使其在赵军营中故意泄漏,方便传入赵王耳中,令君臣彼此相疑。
  李良不知是计,前思后想了多时,才有了一个主意。
  当下遣回秦使,李良率领军队撤向邯郸,准备向赵王申请添兵,若能得兵,就继续攻打,若得不到增兵,再作计较。
  李良带领部属士卒,一路行来,眼看距邯郸只有十余里了,远远看见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