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航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航空-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就是超七的问题,现在,巴基斯坦方面已经撤资了,成为了132厂和格鲁曼公司共同搞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之中,格鲁曼公司的技术显然是很强大的,但是同时,也就会小看132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611所的力量增加进来,显然是可以更好地开展这个项目的。
    而同时,另一方面,也会对歼十的研发有促进作用,要知道,现在的611所正在稳步地开发歼十战机,而这款战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上的缺乏,现在,132厂一直都在盈利,成为了让整个航空界羡慕的地方,自然也该有一部分资金,用在歼十上了。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秦风听说这个消息,也是非常高兴的,这样,很多的弊端都消除了,可以促进项目的研发,甚至可以说,因为这个合并,会极大地促进这些项目的。
    但是,当刚刚高兴过去之后,秦风又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他们谁来当主要的领导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啊!
    谁来主导?是屠老和是宋老?两人的私下关系都是很不错的,当年虽然因为米格21f的测绘仿制,两人是闹过意见的,但是总体来说,合作还是非常不错的,正是因为两人的合作很好,也才让上级当年新歼定点成都这个决定的考虑中,成为了加分项。
    而且,秦风也是知道历史的,在当年,132厂一直都是想要兼并611所的。
    那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歼九从重点项目,转入了课题研究,几乎就是被放弃了,而当时,132厂因为生产歼七,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单位,而且,当时的屠老,就有一个很远大的想法,搞一款“超歼七”战机。
    听这个名字,似乎和现在的超七有很大的类似,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1975年的5月,屠老在132厂的会议上,就提出了以后的一个方案:采用单发斯贝发动机,两侧进气,具备拦射能力,可以说,这完全是瞄准了空军的需要来的,同时呢,还是自己搞,搞成了,皆大欢喜的。
    但是呢,132厂自己的科研实力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捎带上611所才行,而就在当年的3月份,三机部就下达了一个行政命令,让611所与132厂结合,接受132厂的领导。
    当时,宋老没有同意,对宋老来说,他还在专心致志地搞歼九呢,他对鸭式布局,那是情有独钟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的合并最终不了了之。
    而现在,则是第二次了,究竟是谁会主导呢?
    “这次合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歼十。”林将军说道。
    只要这么说,秦风就能够理解了,这次的关系中,611所肯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了。
    歼十是现在的国家的重点工程,这个工程并不仅仅是要做出一款新的战机,更是要通过大量引入西方化的技术手段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战机设计、制造体系的全面转型和进化升级。
    正是因为出于这个目的,上级才决定打破设计与制造的隔阂,摒弃其中的很多顽疾,切实可靠地提升研制工作的总体效率。
    在这个思想下,主导起来的第二轮的合并,既然是为了研发歼十项目,那肯定不是132厂作为重点的,既然是611所承担了主要的研制任务,那肯定是611所来主导了。
    当然了,宋老也不能完全地干涉到所有的项目,在超七上,依旧是屠老来领导的,这个项目,依旧是要借助屠老的手来实现的,甚至,还会对十号工程的研发有促进作用。
    当然了,由于611所强大的科研力量,超七在研发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干预,甚至会上一些主流的先进技术,比如说,看后世的发展,枭龙的前期样机,和后期的样机,已经完全不同了,不仅仅是上面最显眼的dsi鼓包进气道,更有一点很多人发现不了的,当年格鲁曼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带锯齿小型边条,这种边条设计容易,风险小,但是并没有达到最优化的目标,在611的努力下,更换为性能更高的尖拱型大边条,这种大边条的效果更好,但是飞控难度和风险都急剧提升,如果还是靠132厂自己来搞的话,最多只能是枭龙01号机的标准而已,甚至是歼七cp的水准,不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的。
    当年,132厂的设计室,自己还是有发挥的,后来的歼七f之类的,都还是他们自研出来的。
    现在,听到了林将军的介绍,秦风点点头:“是啊,宋老也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他提出来的竞争方案,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对型号来说,是最有利的。”

第六百三十九章 超音速试飞
    这个合并,现在好处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因为合并,肯定还会导致一些同志的心中有牢骚,不过,这绝对是国内航空工业之中的一个重大的改革,这次合并,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才真正地破茧而出,向着全球都大名鼎鼎的成洛马迈进了。
    (稍稍卖弄一下,国内最好的两个飞机设计单位,成都的,叫做成洛马,军迷们都知道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全世界响当当的大公司,也是军机研发的第一巨头,什么f…22,f…35等等,都是他们搞出来的,至于沈阳的,则获得了个沈霍伊的绰号,这个当然是把苏霍伊的帽子摘过来的,苏霍伊,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最强大的军机研发机构了。)
    现在,这个脚步,才刚刚开始。
    秦风对此是相当赞同的,正好各取所需,对整个航空工业的进步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不过呢,但凡改革,总是要触动不少人的利益的,而这次,合并是以611所为主的,那对屠老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了。
    秦风很想要见屠老一次,和屠老谈一谈,不过,秦风没有时间,因为,歼轰七的试飞,还在等着秦风,而对他来说,接下来的试飞,依旧是充满考验的。
    但是,对秦风来说,这又是很幸福的一段时间,每天在完成试飞科目之后,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回到自己的孩子身边了,小虎头这些天来,也有着很明显的进步,每天回家,看到父母都在的时候,小虎头是相当的幸福的。
    一转眼,几个月就过去了。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飞超音速,秦风同志,一定要小心啊。”走上飞机前,陈老向着秦风说道。
    由于是一架战斗轰炸机,不是纯粹的战斗机,所以,各种盘旋,机动之类试飞任务是很少的,在一点点地探索了飞行包线之后,亚音速的试飞,就算是逐渐地画上句号了,接着,就将进入超音速试飞了。
    亚音速和超音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不少的控制方式,甚至都是相反的,用亚音速方式去控制,就会得到一个反的结果,所以,试飞一款新机型,危险性是很大的。
    现在,秦风是第一次飞超音速,这对大家来说,心理压力都是很大的。
    “不用担心,这次,估计要多烧一些燃料了。”秦风却很是放松,对他来说,飞超音速,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尤其是,歼轰七用的发动机,那可是最可靠的,这些天来的试飞,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任何的发动机带来的问题。
    斯贝是成熟可靠的,只不过,这种发动机有一种怪脾气。
    一般来说,涡扇发动机由于有外涵道,可以显著地降低耗油率,所以,是第三代战机的首选发动机,但是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外涵道,导致了迎风面积大,阻力大,所以,涡扇发动机不能到达更高的速度,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即使如此,一般的发动机,还是能够推动战机达到2马赫的速度的,比如f…15,f…16都是这样的,至于f…14,因为有可变后掠翼的加持,甚至可以轻松地达到235马赫的速度,这还是在落后的tf30发动机的作用下。
    但是呢,斯贝发动机是个例外,不知道为何,这种发动机到了高空高速的情况下,动力就会急剧地损失,在f4鬼怪上,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款飞机,本来是一款二代机,在美国,一直都是装备j79涡喷发动机的,可以说,这款发动机也算是美国在涡喷发动机领域内的杰作了,动力和可靠性啥的,都相当不错,不过,就在英国人引进技术生产的时候,英国人并不喜欢j79发动机,他们用自己的斯贝给替换了,这就是著名的斯贝鬼怪。
    按说,斯贝发动机的推力并不比j79差,但是,英国人换装了斯贝发动机之后,最大速度反而比原版的鬼怪小了很首发
    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斯贝并不适合给战斗机使用,因为在速度高的情况下,斯贝发动机的推力反而会大大降低,没错,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所以在国内,也从未想过要把斯贝当做战斗机的发动机来使用,首先体积就不同,不能给歼七或者歼八换装,再者,即使能换装了,这种飞机都是能飞到2马赫的,绝对承受不了太小的最高速度,尤其是歼八。
    至于新研制的十号工程,需要的是推力超过12吨的大推,而斯贝的推力还不到10吨,只能算是一个有着大推个头的中推,不能满足需要的。
    所以,前前后后地算下来,就只有歼轰七能用了,也正是因为有了斯贝,歼轰七才走下来了,否则,和其他的项目一样,肯定会被发动机给拖累下来的,没有发动机,什么都干不了。
    歼轰七是一款重型飞机,自重很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也没有指望它能飞个2马赫,设计的最高速度,只有17马赫,当然,这也得试飞才可以出来,究竟在试飞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那就是谁心中都没底了。
    试飞员,挑战的就是这个空白,现在,歼轰七,终于要进入超音速试飞了。
    秦风跨上座舱,后舱是他的同伴杨林,此时杨林的脸上带着笑容:“放心吧,陈老,就等待我们的好消息吧。”
    杨林对秦风的驾驶技术,几乎就是崇拜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秦风都是能把这种飞机给飞回来的,所以,现在没什么可担心的,飞超音速又如何?现在不是以前了,还以为音障会像一堵墙,现在的科学,早就越过了音障了。
    前后两人都爬上了座舱,有条不紊地进行起飞前的准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句话用到飞行上,也是成立的,不管秦风觉得多简单,一旦进入座舱,就必须要严肃认真起来。
    头顶,透明的座舱盖,慢慢地扣上了。

第六百四十章 座舱盖
    想当年,刚刚开始有飞机的时候,是敞篷的,飞行员们都是戴着飞行帽和风镜,同时,还得在脖子里围一条围巾,这个围巾的作用,是来擦风镜的,前面的发动机,使用的是蓖麻油做润滑,时不时地就会有油飞溅出来,溅到风镜上,如果不擦,很快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这几乎一直持续到二战。
    战争是科技的催化剂,这句话绝对正确的,看看二战爆发这几年,科技发展是井喷式的,几乎相当于平时一百倍!
    二战前,坦克都是四五吨的轻型坦克,几十马力而已,豆丁大小,等到了二战结束的时候,不用说几十吨的虎式了,使用几百马力的发动机,同时,还有纸面上的上千吨的陆地巡洋舰!
    二战前,战机也是二三百公里每小时的双翼飞机,单翼飞机很少,至于座舱,也几乎都是敞开的,到了二战结束的时候呢?每小时八百公里的喷气机都有了,螺旋桨飞机也可以飞到六七百公里。
    在二战中,技术发展的很快,不过呢,军队又是一个保守怀旧的兵种。
    随着飞机速度的逐渐加快,飞机设计师们也意识到了,座舱必须是全封闭的,这样才能够减少空气阻力,达到更大的速度,但是,飞行员们却不乐意,他们宁可不追求那个极致的速度,也喜欢敞开座舱盖作战,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座舱盖本来是可以扣上的,但是却都是落在后面,他们不喜欢扣,这样,视野就小了,那座舱盖的隔框,是相当的遮挡视线的,如果敌机就在隔框里,那就看不到了。
    同时,由于当时技术不过关,尤其是苏联,座舱盖用过一段时间,上面就划出来了一条条的痕迹,被刮花了!
    而且,敞开座舱盖,那也是为了方便,这不仅仅是呼吸新鲜空气,更是在万一被击落的时候,容易逃生,飞行员在发现飞机无法控制之后,只要操作飞机倒扣过来,然后两腿一蹬,就从飞机里面钻出来了。
    正是这样,所以美国的p…39飞机,使用汽车车门一般的座舱进出方式的时候,被所有人都诟病,从这里出来,那绝对是不容易的。飞机设计师是用屁股来设计的飞机!
    虽然他们都不喜欢,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飞机的速度的不断加快,他们还是得乖乖地扣上座舱盖,否则,外面的风就能让他们知道这种守旧的后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