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宽宏,多次袒护,才活到了今天。陛下要除此奸,此乃得天顺人,大快民心之事,只要陛下同意臣等保证让这卫鞅死无葬身之地!”
惠文君听罢大喜,命二人前去安排,自己命人去传卫鞅来此地见驾,不提。
这卫鞅得知惠文君召见,心道:“我前些年羞辱与他,惠文君至今对我怀恨在心,此番召见,定是凶多吉少!孝公容我,他定不能容我,我何不早作打算,逃到魏国,以我之能,在魏国混个相国还不是轻而易举,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
第一百一十七回 遭报复卫鞅…
想罢,卫鞅并不多做停留,把来人好言打发走了,就直奔他的封地商地而去。(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来到商地,他对自己的臣民道:“我卫鞅为大秦主持变法,最近又为大秦开辟疆土,立功甚巨,为大秦创下万世基业,无奈在变法中得罪小人,今受小人陷害,欲诛戮与我,无可奈何,只好远避。你等有愿意跟着我的可以跟着我走,不愿跟着我的,我现在的财产你们直接拿去分了便了,也不枉我们相聚一场!”
话音刚落,众皆垂泪,纷纷道:“我们愿意跟着商君,商君到那里我们就到哪里!”
卫鞅谢过大家,吩咐大家速速整理行装,带领大家纷纷直奔秦国的边境重镇郑地而去,打算通过郑地直奔魏国。
惠文君听说卫鞅没有奉旨前来,心道不好,再令人传时,那人去不大时,回来禀告:“已经逃到商地去了!”
惠文君大怒,急忙带人前去追赶,来到商地,见卫鞅的侯府早已经人去楼空!抓住一个当地人询问,那人一开始不说,耐不住大刑,最后透漏:“卫鞅已经往东直奔征地去了。(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惠文君连忙带领两万人马前去追赶,大队浩浩荡荡直奔郑地而去。暂时放下惠文君不提。
且说这魏国国君魏惠王,听说卫鞅反了,大喜过望。急召将军魏错前来,让他带领三万人马袭击秦国。魏错带领人马出发,因郑地离魏国最近,考虑卫鞅很有可能通过此地逃往魏国,便领兵直奔魏地而去。
这边惠文君听得探马来报:魏国派兵袭击郑地,卫鞅在西,魏错在东,二人同奔郑地,对郑地形成夹击之势,郑地形势紧急,不由得心中大急,急忙令人快马加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赶到郑地!一边派人快马加鞭给郑地守备郑前送信,告诉郑前:“救兵马上就到,务必守住郑地,争取活捉卫鞅!”
三路人马同奔郑地而去。(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魏国立郑地较近,魏错后发而先至,来到郑地,更不停留,直接攻城。这边攻得正急时,卫鞅的人马也到了,两军一东一西夹击郑地!两军攻得正酣时,眼看郑地不保,惠文君派的信使来了,那信使把惠文君的书信射进郑城,郑地守备郑前正在焦急,见到惠文君的书信,心中一块手头落下。命令守军加强防守,救兵马上就要到了!将士们一听士气大振。
卫鞅和魏错正攻得急,眼看郑城就要攻克时,惠文君带领人马赶到郑地!惠文君带领秦军对着卫鞅的军队一阵急攻,把卫鞅带领的人马冲击的七零八落,对着城头高喊:“令郑地守备郑前速速出城,去捉拿卫鞅,自己不再停留直接带领人马直奔东门去了。来到东门,见魏错带领的魏军正在攻城,令人马直奔魏军杀去,魏军措手不及,被杀的大败,留下数百具尸体仓皇而逃,魏错来不及逃跑秦军生擒活捉。
惠文君带着魏错来到城里,见卫鞅也已经被郑前捉住,正五花大绑的在那里站着。看到惠文君卫鞅破口大骂道:“黄口小儿,过河拆桥,早知你如此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当初就该把你杀了,老夫落到你手,任杀任刮,随你便了,看你能得意到几时?”
卫鞅被带到秦国,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参奏卫鞅在位之时独断专行,欺君罔上,羞辱群臣,今又妄图谋反,私通敌国,当处以极刑。其他一众大臣纷纷奏本弹劾卫鞅,称卫鞅罪大恶极,死不足惜!当以他自己制定的刑罚来惩处他自己。
经当庭议定,对卫鞅处以车裂之刑,行刑当日,刑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的人拍手称快,又得人唏嘘不已,有的人嚎啕大哭,表情各异,但大多数人木然地在那里站着,眼里只有对行刑的好奇和对血淋淋场面的渴望。卫鞅四肢及头颅分别用牛筋绑着,分五个方向,连在无匹马上,五匹健马分作五色,黑白青棕赤,分五个方向,马旁边分别站着五个人,五人皆着黑衣黑帽,身形彪悍,手拿马鞭,站在那里待命。临到死时,卫鞅犹自大骂不已!眼见监刑官令牌一下,五人手持皮鞭狠狠地望马身上抽去,五马受疼,奋力前冲,霎那间,鲜血四溅,卫鞅被分作五半,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雄才就此归天!
霎时间天黑地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平地水起三尺,围观的人们四散奔逃,大雨过后,地上连人带马毫无踪迹!人们议论纷纷,有人道卫鞅是天上神仙,特来助秦国崛起,有人道卫鞅是地上妖仙,制定许多酷烈刑法特来警戒世人,一时间谣言四起,莫衷一是。但卫鞅制定的新法确实在秦国扎下根来。
………………………………
第一百一十八回 广纳才惠…
惠文君元年(前337),楚国、韩国、赵国、蜀国派人来朝见。二年(前336),周天子前来祝贺。三年(前335),惠文君年满二十,举行冠礼。惠文君举行冠礼当日,大秦国举国欢庆,诸侯纷纷前来道贺。四年(前334),天子送来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齐国、魏国称王。五年(前333),阴晋人犀首任大良造。
这犀首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此人复姓公孙,名衍,战国魏?晋人,尝为秦大良造,后相魏,又以“五国相王”故事佩五国相印,史书多以犀首称之。犀首者,官名。公孙衍以其官名为号。称犀首。此人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苏秦、张仪齐名,鼎盛时身配五国相印,**诸侯于股掌之中。
犀首来秦之后,合纵诸侯,秦国越发强大。见齐魏称王,犀首也力主惠文君称王,这日朝上,犀首奏道:“天子送来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表示天子有和主公平起平坐,尊主公为王之意,楚王有何德能,早就称王,齐、魏不比秦国强大也已称王,主公今日不王,更待何时?”
惠文君道:“天自尊我为诸侯霸主,送我祚肉,乃是想让我保护大周王室安宁。楚、齐、魏不臣,自封为王,是他们不对,我若不臣,就是我和他们同流合污了。孤意已定,宁可天子负我,我不负天子,此事休再提起!”
犀首无语。
秦国强大数度欺魏,六年(前332),见秦国强大,为结好秦国,魏国把阴晋送给秦国,阴晋送给秦后,改名为宁秦。
魏国把阴晋送给秦国,仅仅使秦国稍稍延迟了脚步,却没有挡住秦国侵魏的步伐。七年(前331),惠文君派公子?往征魏国,与魏作战,俘虏了魏将龙贾,杀了八万人。
秦魏强弱悬殊,魏国眼见不保,魏王无奈,只得再次割地求和,八年(前330),魏国把河西之地送给秦国。
九年(前329),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汾阴、皮氏。兵临城下,魏王无奈,只得再次求和,秦王与魏王在应邑会盟。这边会盟,那边秦军长驱直入,包围了魏国的焦城,焦城守军不敌,开城投降,秦国占领焦城。
九年(前329),张仪来秦,惠文君与语,见张仪胸有韬略,言辞犀利,有颠倒乾坤之能,大喜过望,考虑以此人之能,足以做秦国的大良造,但大良造一职,已由犀首担任,于是,过了一年,秦惠文君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封他做了秦相,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这张仪,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
这日,秦惠文君早朝,张仪上前奏道:“张仪来秦,未立大功,蒙主公不弃,封为相国,官居百官之首,实在问心有愧,请主公允许我出使魏国,我当教魏国把上郡十五城献给秦国!”
惠文君听罢大喜,立即赏金五十万,令张仪出使魏国。
张仪带着大队车马来到魏国,见魏惠王早早在立在宫外等着他了。见到张仪来了,魏惠王紧走几步,拉住张仪的手,热情地把张仪迎接进魏王宫。二人坐定,惠王教人看茶,对张仪道:“此乃闽越王玉前几日刚给寡人送来的西湖龙井,此茶产于狮峰,唯此一株,于众皆不同,越王不忍独享,送与我半斤,寡人不舍得独品,相国此番前来,恰好使我解一解馋,相国不妨品一下,看看此茶到底如何?”
张仪见那茶根根竖于玉杯之中,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汇茶之色、香、味、形〃四绝〃于一身,果然不同反响!轻轻地细啜一口,甘香纯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果然不同反响!忍不住赞不绝口。魏惠王见他高兴忍不住笑逐颜开。道:“相国此番前来是为何事?”
张仪道:“本相是魏国人,魏国有事,不敢不来!”
说罢,停住了口,看魏惠王到底如何反应。
魏惠王正听得仔细,见他住口不说,只急的心如鹿跳,试探着问道:“难道我魏国又有什么事发生么?”
过了半晌张仪才缓缓地道:“是啊,魏国要发生一件大事了!”
魏惠王眼巴巴地看着张仪,希望他不要如此吞吞吐吐,但又不敢急切地催促,只憋得脸上通红!
又过了一会儿,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张仪才慢慢地道:“昨日楚国来使,约同秦国一同伐魏,共分魏地!本相本是魏国之人,怎能眼看魏国被楚、秦所分?为此特来相告,请陛下早作准备。”
惠王听罢大惊失色,顾不得面子,慌忙站起向张仪躬身施礼,口中说道:“相国一定要救救魏国!”
张仪道:“我乃秦相,告诉您这个消息已是不妥,岂能再胳膊肘往外拐,协同魏国与秦国对抗!”
惠王眼中流泪,躬身抓住张仪的手,眼睛急切地看着张仪,说道:“看在您也是魏国人的份上,请贤相一定要给寡人出个主意!”说罢,双腿一弯就要跪倒。张仪连忙拉住魏惠王,长叹一声说道:“好吧,毕竟我也曾经是魏国人,我就做一次对不起秦国之事吧!”
遂告诉惠王,让他把上郡十五城立即割让给秦国,秦国得地,必会不再与楚国结盟,楚国见魏国割地给秦,也比不会再敢打魏国的主意,此乃一石二鸟之计!惠王听罢大喜,立即割地给秦,送张仪黄金万两以示谢意!
张仪以一张利口胜过百万雄兵,凭空让魏国割让给大片土地,一时间威名大振!
………………………………
第一百一十九回 惠文君称王
十一年(前327),在义渠设县。为安慰魏惠王,把焦城、曲沃归还给魏国,义渠国君称臣。把少梁改名为夏阳。十二年(前326),效仿中原各国,初次举行十二月的腊祭。十三年(前325),四月戊午日,魏君称王,即魏襄王;韩君也称王,即韩宣惠王。
秦惠文君把焦城、曲沃归还给魏国后,秦魏关系得到修复。
这一年,秦惠文君派张仪攻取陕县,把那里的居民赶出去交给魏国。秦国得到了一个县的土地,而魏国得到了几十万难民。
惠文君十四年(前324),楚、齐、魏、韩尽皆称王,犀首再次奏请惠文君称王,犀首道:“当今天下,分崩离析,周王室风雨飘摇,战国七雄,大多称王,秦国最大,却只称为伯,和其他诸侯交往有诸多不便,秦国上下,多主张主公称王,如主公再坚持己见,只怕会冷了群臣、百姓之心,还望主公三思,慎行。
惠文君还待拒绝,群臣早就跪了一地,山呼:“主公再不称王大秦恐有分崩离析之忧啊!主公不称王,我等就跪死在这里!”
惠文君无奈,众意难违,只好称王,惠文君称王后大秦纪元由惠文君14年,改为后元元年。秦惠文君谥号秦惠王。
秦惠王称王后,积极东进,却遇到了魏国的强大阻力。这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