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和张宾都是邓昇最早召唤出来的人物,都是邓王昇元年召唤的,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了,当初召唤出来的时候,崔浩和张宾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今转眼间都已经年过花甲了,当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崔浩、张宾、蒋琬、苏弘、程昱,这五个都是邓昇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程昱、苏弘早已故去,蒋琬几年前致仕,后来因为胡惟庸太过骄纵,邓昇重新将蒋琬请出来,如今的蒋琬已经是年近古稀了。
拿着两人的辞呈,邓昇久久不能言语,说实话,他舍不得啊,自邓昇登基以来,满朝文武中,文臣以崔浩、张宾、蒋琬、苏弘、程昱为首,武将以岳飞、常遇春、杨延昭为首,而现在这些人故去的故去,退隐的退隐,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想到这里,邓昇也不禁的感叹起自己了,邓昇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六岁,而今三十五年过去了,如今的邓昇已经是年过半百之人。
“来人,传中书令崔浩、门下令张宾觐见!”邓昇说道。
很快,便有人前去传召崔浩和张宾,不一会,二人便来到了乾阳宫,颤颤惊惊的向邓昇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看着二人老态龙钟的面容,邓昇不禁心里感叹,他们真的已经老了,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到五十都已经算是高寿了,而像崔浩、张宾二人,一生锦衣玉食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点,但是多年的积劳,也让两人的身体不堪重负了。
“崔卿、张卿请起!”邓昇说道。
“谢陛下!”二人应道。
二人起身之后,邓昇拿起二人的辞呈,说道:“你们的辞呈,朕看到了,就不能在等等吗?如今秦国已灭,关中平定,不消数年功夫,我大邓雄狮定能兵进晋阳,一统天下,朕还想着与二位卿家一同登临泰山之巅呢。”
二人闻言,笑了笑,年纪较大的张宾说道:“陛下,臣等二人已经六十好几的人了,按理说,早几年我们就应该退下来了,只不过心中仍有执念,放不下,故而耽搁了几年,现在大邓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如今的大邓人才济济,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了,再不退下来,就惹人嫌了,还望陛下成全。”
“是啊,陛下。”崔浩也说道:“近年来,朕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说白了,臣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如果还留在朝中,每日面对繁重的政务,恐怕臣真的看不到大邓一统天下的那一日了,与其勉强贪恋权位,倒不如急流勇退,日后家中含饴弄孙,也别有一番滋味啊。”
崔浩和张宾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邓昇便知道他们心意已决,不过邓昇还想挽留一二,说道:“既然二位卿家不愿留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如前往东宫,与蒋卿一道教导太子如何?”
蒋琬在退下来之后,又被邓昇请出来,入职东宫,任太子太傅,所以邓昇便想,既然崔浩和张宾不愿意留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那不如和蒋琬一样,去东宫任职,东宫除了太子太傅之外,还有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以崔浩和张宾的能力,担任这两个职位绰绰有余的。
不过崔浩和张宾可不是这么想的,只见崔浩笑着说道:“陛下,蒋兄为何回到东宫,臣等也是知晓的,如今东宫人才济济,太子也早已成才,臣等就算去了东宫,也教不了太子什么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唉……”闻言,邓昇便知道二人去意已决,无法再挽留了,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二位卿家不愿意继续留在朝中,那朕也不敢勉强,只不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实在太过重要了,二位卿家骤然离去,朕也不知道何人能够胜任啊。”
“陛下,朝中人才济济,能够胜任之人良多,又何必苦恼呢?如果陛下实在没有人选,臣倒是可以推荐一二,刑部尚书范仲淹、吏部尚书寇准乃是朝中老臣,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是上上之选,有他们二人入主中书省和门下省,也能进一步遏制住胡惟庸的嚣张气焰。”张宾说道。
张宾和崔浩很清楚,这几年,邓昇最大的心病就是胡惟庸了,为了打压胡惟庸的嚣张气焰,邓昇甚至不惜将致仕在家的蒋琬请出来,而寇准和范仲淹是朝中为数不多能够与胡惟庸掰手腕的人,其实很早以前,满朝文武都很清楚,一旦崔浩和张宾退下来之后,接替他们的人就是范仲淹和寇准了。
邓昇点了点头,说道:“关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人选,朕还需考量一二,二位卿家,今日便留在宫中,与朕好好的说说话,往后这样的机会恐怕不多了。”
“喏!”崔浩、张宾应道。
当日,邓昇、崔浩、张宾二人便在御花园饮宴,三人畅谈往事,将邓国这几十年的进程一一回顾,最后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
次日,邓昇下诏同意了崔浩、张宾的辞呈,同时任命刑部尚书范仲淹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寇准为门下令,同时吏部侍郎荀彧接替寇准,任吏部尚书,至于刑部尚书,则另做他选。
。手机版网址:
;
第六百五十七章 宗法祖训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训
天统五年,七月,在伐秦大军班师回朝之际,中书令崔浩、门下令张宾向皇帝邓昇呈上了辞呈,邓昇挽留无果后,只能同意,并且火速提拔吏部尚书寇准为门下令、刑部尚书范仲淹为中书令、吏部侍郎荀彧为吏部尚书。
崔浩、张宾的离开;象征着邓国一个时代的落幕,自邓昇登基,几十年来,朝野内外都早就习惯了崔浩、张宾、蒋琬、苏弘这四大巨头的领导,而如今苏弘离世、崔浩、张宾、蒋琬相继离开朝堂,自那一刻起,曾经主宰邓国政坛的四大派系也正式落幕。
天统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阳宫;今日邓昇屏退左右,独自召见了太子邓灏。
随着年纪的增长,邓昇越发的觉得邓国的各种制度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在邓昇活着的时候或许没什么,但是一旦邓昇走了,那这些问题随时都可能直接要了邓国的命。
有些敏感的问题,邓昇并不是太过方便与朝臣商议,而整个邓国,有资格与邓昇谈论这些问题的,就只有邓灏这个未来的皇帝了。
而邓昇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那就是皇位继承制和爵位继承制,特别是皇位继承制,这个直接关系着整个邓国的传承。
华夏的皇位继承制,一般都是采用周朝的宗法制,立嫡以长;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宗法制正式崩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的继承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不过后来汉朝建立之后,华夏历朝历代便都基本沿用周朝的宗法制,但是其中的争斗却从来没有少过,邓昇分析了其原因,那就是对于皇位继承的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
纵观历朝历代,皇后大多无子嗣,所以当无嫡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其他儿子其实继承皇位的机会都是等同的,就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了,当然,如果敢起兵夺位的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金、元、清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皇位的传承方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为什么但凡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每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伴随着各种的阴谋诡计和腥风血雨。
其中首推就是元朝了,元朝历代皇帝里面,除了元成宗、元仁宗、元英宗这几个皇帝的继位比较顺利之外,其他皇帝登基之前,都是要先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赢了,你就是皇帝。
与元朝喜欢真刀真枪的干一架相比,清朝更倾向于各种的阴谋诡计和手段,或许这也和清朝的皇子普遍没有兵权有关吧,不然大概率也会打得很精彩。
清朝也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制度的,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皇帝自己拍板决定的,清朝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一场博弈,康熙也曾希望确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只可惜没能如愿,就算是后来雍正确立了秘密立储之后,也不曾消停,相比之下,嘉庆绝对是幸运的,虽然也是秘密立储,但是谁都知道他是下一任皇帝,没办法,谁让他爹乾隆太能活了,把大部分的儿子都熬死了,就只剩下几个,剩下的儿子里面,年纪最大、能力较好的就是嘉庆了。
相比之下,邓昇比较喜欢的明朝的继承制度,虽然明朝也曾出现靖难之役的夺位之争,但是为什么明朝这么多藩王,就只有明成祖朱棣敢起兵呢?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挂了,明太祖朱元璋剩下的儿子里面,他最大了,在这个时候,他就是长子,所以在朱标一脉完犊子之后,他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毕竟在那个时候,朱棣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并不是最强大的,比他实力强的,还是有的,但是就只有他敢起兵。
而明朝除了这一次靖难之役之外,剩下的皇位传承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朱棣不太喜欢明仁宗朱高炽,但是碍于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也不得不传位给朱高炽,因为只要朱棣还认朱元璋这个爹,就得听皇明祖训的。
之后的皇帝里面,唯一有波澜的就只有明穆宗和明光宗了,嘉靖皇帝的儿子里面,就只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人,虽然有过争斗,但是最后还是年纪最长的明穆宗继位了,明光宗也是如此,明神宗想立三子福王,为此还和朝臣刚了几十年,但是最后还是得传位给明光宗这个长子。
当然,这个制度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嫡长子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就会坑害整个国家,但是人啊,又哪里考虑到那么多呢,如果嫡长子没有其他儿子能力强,就传位给其他儿子,那万一皇帝的儿子都是废物,难不成还要从宗室里面选一个贤明的人吗?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而邓昇就是要仿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建立一个属于邓国的宗法制度,虽然邓昇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代子孙都是明主,但是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朝的平稳过渡,尽可能的减少流血事件。
而邓国的建立者并不是周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对于宗法制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虽然邓国立国快三百年了,但是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继承制度的。
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以三种形式产生,一个是能力出众,得到君王认可的,一个是得到君王的宠爱,第三个就是自身势力庞大,迫使君王承认。
比如当初的邓昇,就是赢下了自己的一众兄弟,才得到了王位的,而正因为如此,邓国每一次王位的更替都是伴随着各种的阴谋诡计和腥风血雨的。
也是因为邓国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胡惟庸一党才敢去接触邓尊,因为邓国的宗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储君和皇位非邓灏不可的,同样是皇子,邓灏有的先天条件,邓尊同样也有,如果邓尊铁了心要跟邓灏争的话,虽然处于劣势,但是也并非不可能的。
而邓昇也是从胡惟庸的举动,才察觉到自己长久以来所忽略的问题,也就是说,邓昇所有的儿子,哪怕不是嫡子,其实都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这就很容易引起皇族的内斗,甚至出现流血,当然,以邓昇的威望,只要邓昇不点头,邓尊他们是不敢有任何举动的,而且邓灏当了十几年的太子,羽翼丰满,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撼动的。
不过邓灏几兄弟不会出现问题,难保以后得皇位传承不会出现问题的,邓昇要考虑的是长远。
第二个就是爵位的继承制,邓国的爵位,在邓昇登基之前,只有君、侯、伯三等,后来邓昇登基之后,又增添了公、子、,一共五等,称皇帝之后,增添了亲王、郡王、勋王,公爵又细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一共十等,而根据各人的功劳,授予爵位,不过爵位封赏下去了,但是却没有明确爵位继承和世袭的制度。
围绕着两个问题,邓昇和邓灏父子俩斟酌了一夜,最终定下了大概的方案。
首先是继承制,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也就是有子立子,无子传弟。
而继承人的选择上,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准则,而出了定下了大方向之后,邓昇和邓灏又按照继承人身份定下了继承人的顺序。
继承人首选嫡长子,如嫡长子早逝,且存有子嗣,则从嫡长子子嗣中选择,根据嫡庶长幼排序。
嫡长子早逝且无子嗣,则立嫡次子,再则就是嫡次子子嗣辈,如此类推。
如无嫡子、嫡孙,则立庶长子,其余子嗣,根据长幼排序,庶子早逝则顺位到下一个庶子。
也就是说,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