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需要时间的,而恐怕过不了几日,函谷关的嬴淮就会知道我军攻打弘农郡的消息,介时他肯定会提前将新安城的粮草转移的。”
能不能夺取秦军的粮草,对夹攻函谷关的影响很大的,如果秦军没有了粮草,邓军完全可以围而不攻,使秦军陷入断粮的危机,这样一来,邓军就可以用比较小的代价,拿下这座关中雄关了,但是如果不能夺取秦军粮草,让秦军顺利转移粮草之函谷关,那攻打函谷关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虽然也可以围而不攻,但是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到那时候,恐怕赵军早就结束了北疆战事,大举南下了。
慕容恪想了想,叹了一口气,说道:“事已至此,也别无他法了,到时候,恐怕要猛攻函谷关可,幸好,函谷关内的秦军并不比长安城多,而我军哥薛仁贵大将军麾下的兵马,想要拿下,也不难,只不过损失会大些而已。”
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想要在秦军之前拿下新安城,那就只能派遣骑兵奔袭新安城,以骑兵的速度,从华阳奔袭新安,三日之内就可以到了,但是问题是,慕容恪麾下并没有成编制的骑兵啊,慕容恪麾下的三卫精锐,永宁卫、金吾卫常年镇守南方,就算有骑兵,一卫也只有几百人,而张飞的天宁卫可能会多一点,但是也多不了多少啊,也就是说,全军的骑兵加起来才一千多点,想要奔袭新安,不是不可以,但是难度太大的,就算到了新安,只要新安城将城门一关上,那这些骑兵就只能望城兴叹了,而且函谷关的嬴淮也不会坐视邓军攻打新安城的,那点骑兵,面对秦军铁骑,还不够塞牙缝呢。
“什么?慕容恪冲函谷关来了?”与此同时,身处函谷关的嬴淮也见到了长安派来的使者了,知道了慕容恪在攻破蓝田谷大营之后,并没有进军长安,而是直奔弘农郡,目的就是要攻打函谷关,顿时大惊失色。
使者点了点头,说道:“是的,嬴将军,在卑职离开长安的时候,武安君就让卑职转告将军,说卑职到达函谷关的时候,邓军恐怕已经拿下了华阳城了,让将军早做准备,另外,武安君还让卑职转告将军,他已经请陛下派人去晋阳城,请赵军南下了,请将军务必要守住函谷关。”
“守住函谷关?怎么守啊?现在东边有几十万邓军,现在你又告诉本将,西边还有十万邓军在来的路上,函谷关才多少兵马?只有三万人啊,怎么守?”听到白骐让自己务必要守住函谷关,嬴淮顿时就失态了,没办法,这种难度太大了。
“将军,慎言!”这时,一旁的副将沈知见嬴淮已经有些失态了,连忙阻止嬴淮。
嬴淮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于是稳了稳心神,对使者说道:“你回去告诉武安君,就说本将心中有数,让他放心,另外,将函谷关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知朝廷,就说务必要请的赵军南下,不然大秦危矣。”
“喏!”使者应了一声,便离开了。
使者离开了,嬴淮一脸落寞的对众人说道:“诸位,现在这种情形,如之奈何啊?”
众人闻言,皆低头不语,是啊,太难了,本来面对薛仁贵的大军,函谷关已经很艰难了,现在又有十万邓军在来的路上,怎么打啊?
沈知见状,开口说道:“将军,如今我军有两件事是当务之急的。”
“沈将军请说!”嬴淮问道。
“首先,弘农郡的守备力量非常薄弱,根本挡不住邓军的,所以我们要将囤积在新安城的粮草全部转移至函谷关,以免出现断粮的危机,其二,现在能够帮助我大秦守住函谷关的就只有赵军,但是赵军南下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必须抽调一支兵马前去阻挡东进的邓军,为赵军南下争取时间,也避免函谷关过早的陷入两面受敌的情形!”沈知说道。
“没错,沈将军说得对!”说罢,嬴淮便走到舆图前,仔细分析之后,指着黾池城说道:“赵军南下需要时间,而我军转移新安城的粮草也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派出一支兵马去黾池,阻挠邓军进军的速度,不知哪位将军愿意前往呢?”
说罢,嬴淮环视四周众人,不等嬴淮继续说话,沈知便站出来说道:“将军,末将愿往!”这个时候,能够独当一面,率领一路兵马独挡十万邓军的,嬴淮就只有沈知了。
嬴淮看着主动请缨的沈知,有些不忍,毕竟沈知是秦国年轻一代中,除了白骐,最出众的将领了,不到万不得已,嬴淮真的不想让沈知去执行这么九死一生的任务,可是嬴淮也知道,这个时候,除了沈知,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于是点了点头,说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请沈将军率军驻守黾池,函谷关兵力有限,本将会抽调八千精锐给你,另外,新安城还有三千兵马,你带走两千,一共一万兵马,无论如何都要挡住邓军,直到赵军南下!”
“喏!”沈知应了一声,一万兵马驻守黾池,抵挡十万大军,着实少了一点,但是沈知也清楚函谷关现在的情况,能够抽出八千兵马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抽调过多,恐怕不等黾池出问题,函谷关就率先保不住了。
;
第六百四十二章 赵国拒救秦
第六百四十二章:赵国拒救秦
天统五年,四月初八日,慕容恪统率十万大军攻克华阳,秦国函谷关主将嬴淮得知邓军放弃进攻长安的计划,转而攻打弘农郡,意图与东边邓军两面夹攻函谷关后,大惊失色;在大将沈知的献计之下,命沈知统率一万兵马驻防黾池,拖延慕容恪大军东进之速度,意图为赵军南下争取时间。
天统五年,四月初九日,沈知率领大军抵达黾池城,一进城,沈知便派人接管了整座城池的防务,同时大肆征发百姓协助守城;另外,还派人在城内城外收集滚木、巨石等守城物资。
而沈知则是直奔县衙而去,找到了黾池县令,一开口就问道:“可知邓军现在到哪里了?”
县令本来还打算跟沈知打个招呼的,谁知道沈知如此急躁,幸好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是对于邓军的动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于是回道:“回沈将军,据下官派出去的探子回报的消息可知,如今邓军应当已经攻克了湖县,向弘农城而去,而弘农城只有不到一千守军,想必邓军不需要两日便可拿下,按照邓军进军的速度;七日之内定可抵达黾池。”
“哦?你叫什么名字?身为一个文官;居然能对邓军的动向如此了解?”听到县令的回答,沈知顿时有些惊讶了,在沈知看来,这个县令能够知道邓军现在在哪里已经很难得的了,可是没想到他居然连邓军的行军速度还有多久能够抵达黾池城都有独特的见解,这就很难得了,由此可见,眼前这个县令绝不是一般的文官。
县令腼腆的笑了笑,回道:“回将军,下官名叫阎雄,自幼对军事比较有兴趣,也多有涉猎,但是因为体弱,无法从军,遂弃武从文。”
“那也十分难得了!本将此来黾池,只带了两名副将,军中主簿一个都没带,既然阎县令对于军中之事颇有兴趣,那就劳烦阎县令暂时兼任本将军中主簿,待击退邓军之后;本将定当上表朝廷;为阎县令请功。”沈知赞叹道;同时让阎雄兼任自己的主簿;毕竟自己这一次来得太过匆忙,除了两名副将外,军中一个文官都没有,很多事都很难处理,既然阎雄有如此见识,沈知干脆交给阎雄了。
“喏!谢将军看重!”阎雄高兴道,他也知道,沈知实在拉壮丁,但是这也是一个机会,阎雄可不甘心只当一个小小的县令,沈知可是秦国未来的中流砥柱,能够与沈知结一个善缘,对未来的仕途很有帮助的。
“甚好,那便拜托阎县令了!”沈知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敢不从命?”阎雄应道。
与此同时,被秦帝嬴庄派遣出使晋阳求援的秦国丞相李游也来到了赵国都城晋阳城,但是他在鸿胪寺表明来意之后,赵国君臣并没有第一时间接见他,因为事到如今,赵国上下已经对与秦国之间的盟约是否需要保留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了。
赵国皇宫,承乾殿偏殿中,赵国太皇太后宋氏、赵国丞相庄平、司徒林清风、司空左盛、宗正张楹几人齐聚一堂,赵国五大辅臣,除了大将军李如秉正在带兵在北疆与胡人交战之外,全部都在这里了,在李游走进晋阳城之后,宋氏便将这群大臣都找来了,虽然赵国名义上是小皇帝张渊临朝,太皇太后宋氏、皇太后孟氏摄政,五大辅臣辅政,但是真正的大权却在宋氏手中的,小皇帝和孟氏只是一个摆设的吉祥物而已。
“诸卿,秦国丞相李游亲自前来晋阳,看来秦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了,我大赵该何去何从呢?”宋氏问道。
以往秦赵两国虽然是盟友,但是彼此之间的来往只是相互派出一个使者而已,从未试过派出一国丞相出使,而现在秦国居然让一国丞相亲自来晋阳,可见秦国的处境有多么的糟糕了。
“确实如此!”司徒林清风点了点头,说道:“据中原探子回报,邓军已经拿下了武功县以西之地,不日便可兵临长安城,而邓国车骑大将军慕容恪也杀入关中,正在攻打弘农郡,意图与关外的薛仁贵所部夹攻函谷关,一旦函谷关失守,关外的数十万邓军便可以大举进入关中,到那时候,数十万邓军围攻长安城,秦国就回天乏术了。”
虽然这一次大战在关中爆发,但是邓国乃是秦赵共同的敌人,秦国一旦被邓国灭亡了,对赵国而言,只有坏处,没有任何的好处的,所以赵国早就派出无数探子深入关中之地,密切关注着邓秦之间的战事。
“太皇太后,如今邓国势大,臣以为,赵秦乃是唇齿相依,正所谓唇亡齿寒,倘若坐视邓国灭秦,他日邓军兵临大赵之时,恐大赵独木难支,所以臣奏请太皇太后,派兵求援秦国。”宗正张楹出列说道。
张楹的想法是赵国绝大部分的大臣的想法,自从数年前中原惨败之后,邓国就是一块压在赵国胸口的大石,为了抗衡强大的邓国,赵国不惜与昔日的仇敌秦国结为盟友,如果这一次眼睁睁的看着邓国灭亡秦国,囤兵关中之地,到那时候邓国就会更加的强大,一旦邓国彻底消化了关中之地之后,肯定就是出兵赵国的,到那时候,实力本就不如邓国,有没有任何盟友的赵国,如何与邓国抗衡呢?所以秦国不能亡。
“呵呵!派兵?”听闻张楹的话,丞相庄平冷笑道:“宗正大人说得轻巧,派多少兵?哪来的兵?我大赵五十万精锐,有三十万随大将军征战北疆,与胡人大军正在焦灼着,短时日内根本无法分出胜负,其余兵马又需要坐镇晋阳和各地,哪里还能抽得出兵马?再说了,就算我大赵派兵南下,那需要派多少兵呢?以邓军如今的实力,想要救秦国,我大赵南下之兵,断然不能少于二十万,难不成为了救一个秦国,我大赵要出倾国之兵吗?”
“庄相,那你的意思是不救秦国了?那我且问你,一旦秦国被邓国吞并,他日邓军大兵压境,我大赵如何抵挡?”张楹反问道。
“都别吵了!”宋氏见庄平和张楹二人又吵起来了,连忙制止,然后看向林清风,问道:“林司徒,不知你如何看呢?”
五大辅臣中,庄平和李如秉可是有着一箩筐的黑历史,宋氏压根不怎么信任他们,而其他三人里面,张楹能力有限,如果不是宗室领袖的身份,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成为辅政大臣的,而左盛和林清风,宋氏最为信任的就是林清风了,毕竟在林清风没来晋阳之前,左盛完全斗不过庄平和李如秉二人,但是自从林清风来了晋阳之后,形势便转变过来了,再说了,宋氏之所以能够独揽大权,都是全赖林清风的支持和谋划。
林清风缓缓出列,拱手说道:“太皇太后,宗正大人说得很对,赵秦如今乃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秦国灭亡,对大赵而言并没有任何好处,然庄相所言的,却是我大赵如今的窘境,想要救秦国,就必须能够有与邓军想抗衡的力量,据臣所知,如今围攻关中的邓军足足有七十万之众,而秦军如今只剩下十余万,如此一来,要救秦国,我大赵起码要出动三四十万兵马,以大赵如今的实力,根本做不到,可如果没有这么多兵马,就算派兵南下,面对七十万邓军,都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还不如保全实力,以应对强大的邓国,所以不是大赵不救秦国,而是大赵虽有心,却无力啊!”
林清风的一番话,道出了赵国如今的窘境,在场的几人都无言以对,就算是主张出兵的张楹,此刻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