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定当竭尽全力!”甘宁被说得热血沸腾,当即表态。
“最近,我们和倭国开始交流。”刘韬随即进入正题,“等到大船建造出来,试航完成之后,朕希望你能把蓬莱和瀛洲探索出来。或者从方丈或对马岛,前往倭国,在九州北部和南部,设置两个港口,作为和倭国得贸易港。”
“倭国那种化外之地,直接打下来不就好了?”甘宁不明白。
“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口过去,而且移民海外和移民西域不同,不管江南还是西域,至少想办法还能回来。移民海外,那么没有船只的话,可就要一辈子呆在海外。百姓要有心理准备,这需要一段时间。”刘韬解释道。
如果可以,他当然是打算灭了倭国,然后把四岛都给占领下来。人口不足还不是最大的阻力,重要的还是移民海外这玩意,的确不被大部分人看好。
想要玩大航海,刘韬觉得可以先从三仙山入手,借助神话传说诱骗人过去生活。习惯之后,那么就能开始移居倭国和海南岛,以后移居东南亚什么的,也就容易许多了。
第684章 技术如何传承下去
大航海的事情不着急,没有足够的船,没有经历过风浪的考验,什么都无从说起。
近海航行的船支,运兵到处走走倒没什么,但根本没办法远离岸边五里范围。这还是有指南针和望远镜,否则超过五里还是有可能看不到陆地。
还要期待不要遇到风浪,否则的话不能在风浪到来前靠岸,可能会翻船……
好在龙骨的构造,刘韬大概记得,画了图样给工匠。利用建造学的铆接技术,设计出一个合理的龙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船造出来。
刘韬来到船坞的时候,第一艘大型远洋船,已经到了尾声。
检查,最后的装修,年底可以考虑试航一段时间,毕竟以前没造过。三个月内没有问题,才会正式作为标准,开始大规模建造。同时这艘船,也才会开始服役。
“没想到你们把技术完全吃透,朕非常惊喜。”刘韬接见了几个工匠。
“也是陛下给出的图纸和构造非常合理,我等才能造出这样的大船出来。”大匠激动的说道,他是个老船匠,造了二十年的船,从来没有造过那么大的船。
这次造船,不仅仅是任务,更是挑战和突破。真的把这艘船造出来,那么老船匠,大概可以吹一辈子!
朝廷派人找到他,拿出大汉皇帝画出的图纸时,他甚至不需要俸禄,都要加入进来。
“这样的船也就一般……”刘韬看了看船,作为远洋船也只是基础,更高级的他大概也有印象,但也仅仅是有印象。
没有谁会专门看一大堆航海知识,船只的了解大概也就是外观,内部什么情况,龙骨的构成一般也不会有谁会专门去看。更别说近代大多都是钢铁船只。
这个时代就算了?比如说抗腐蚀性涂料这点?就是最大的问题。再说,也没有那么多的钢铁可以这样挥霍?退一万步说?也没有什么进攻,非要用钢铁船只来防御。
“很抱歉?以老朽的能力,也就只能暂时做到这个地步。”工匠闻言?倒没有不服气?陛下能拿出这样的图纸,有更好的不奇怪。
只是对于造船技术的了解,这个程度,他也是花了不少心力才做到这点。
毕竟这年头?大多船匠?本身其实没有文化……能看得懂图纸,与其说是对数据的了解,还不如说是对船只的了解。
刘韬找了三十多个老船匠,能看懂的只有这个六十岁的老船匠。他的年纪,甚至已经没办法亲自参加建造?只能用丰富的经验去指点其他工匠建造。
甚至于,自己是否还有更多的寿命?去坚持到打造下一艘更大的船支,他心里也没底。
“打造完这艘船?其他工匠也有了经验……”刘韬看向老工匠,“到时候?你愿意成为大汉皇家造船学院的院长?把你的技艺传授下去吗?”
老工匠丰富的造船经验非常宝贵?不能就这样丢掉。再和语文数学结合起来,新一代的造船师,技术是否能更进一步,刘韬很期待。
“这个……”老船匠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的儿子也能进入学院教书,想来他的技术应该不比你差。”刘韬看向老船匠。
“老朽没有儿子……”老船匠神色黯然,生了三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技艺。或者说,就是没有儿子,才把心思都投入到造船上面。
果然,又是传男不传女的那一套啊……刘韬叹了口气,因为这个不知道多少优秀的技术失传。当然,还有儒家奇技淫巧那一套言论,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毕竟生产技术提升,粮食产量就必然会提升,粮食价格就会下降。井田制为什么没办法恢复,因为生产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不管是农具还是耕种模式都有很大的改变。
如果让大家恢复春秋时期的生产技术,那个时代的种植模式,一亩田就半石不到的产出,那么肯定井田制可以执行。
粮食卖不出价格,那么只能开始考虑经营别的东西。经商或者生产一些复杂的商品,不仅成本高,而且有亏本的可能性。
而且要投入人力财力,还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去理解市场行情。这样家族子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读书,不读书怎么考试,不考试怎么出仕?不出仕,家族怎么发展壮大?!
于是到了宋朝之后,就算地主已经无法再简单操控粮食价格,他们也还有别的手段。
比如说大力发展纺织业,大量种植桑树,江浙一带一大堆的农田改成桑林。说到底,就是粮食不值钱,但丝绸肯定值钱。
奇技淫巧姑且不说,最近耕读传家这个词,在刘韬看来也是越来越厌恶。
要说贫寒子弟,那也基本不是靠耕种发家,比如简雍和阚泽这类,田地都没有,怎么耕种;有点田地的,基本都是为生活操心,根本没多余的功夫去读书;最终能耕读传家的,基本都是土豪地主,世家豪门而已。
耕也不是自己耕种,而是家里一大堆田地,可以请人来耕种。依靠耕种产出粮食卖钱来获得收入,进而供应自家子弟读书学习,目的是考取功名,这才是‘耕读传家’。
“传授几个弟子吧……优秀的手艺失传,那是国家的损失。”刘韬郑重说道。
老船匠不知道,自己的手艺怎么就上升到国家损失上面。不过也能感觉到,皇帝陛下,是真的看重自己的手艺,顿时非常激动,当即表示一定全力培养。
“宪和……你说要怎么样,才能让那些有着优秀手艺的人,能安心把手艺传出去?”刘韬在回去的路上,还是忍不住问了问简雍。
“之所以会那么宝贵自己的技术,哪怕实际已经落后了也不肯传下来,说到底就是担心子孙没有这个手艺,吃不饱饭。”简雍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从根源解释。
就算传授给弟子,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完整的只能是自家的孩子。但结果没有儿子继承,或者儿子不愿意继承,那么到底是带着怨恨,还是无奈的心情,把技术带到棺材,这个很难说。
也有可能是难为情,没办法对弟子解释自己教得不完整,打算重新教授。身为老师的尊严作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还有就是弟子一般都各自离开,要找回来也不容易。
“也就是说并非仅仅是专利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刘韬叹了口气。
第685章 原来钱也是个问题
这年头要搞专利法,大概会有三到四个问题。
交通不便是个问题,各地申请的专利如何核实是否是本人的技术?同一个流派的匠人,一个先登记,其他的是不是都要被限制不能使用这种技术?如何验证,这个技术就是专利上的那个技术?若是有人知道专利法,但不来注册专利怎么办?
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就算是后世也有公司是那么做的。比如威尔刚的配方,比如可口可乐原浆的配方……
另外还有个严肃的问题:已经明显落后的技术,是否还允许注册专利。
想要推广专利法,那么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解决完毕,也只是专利法的部分,如何推广,如何监督,这又是个问题。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专利局怎么保证,某个人使用的这个工艺里面,就蕴含了其他人注册的这个专利?别人若是不发现,不举报,专业的工匠去检验,怎么能确定?
确定了,要怎么打官司,民不与官斗,仅仅是号召工匠去打官司,就是个问题。更别说偷用的人,私下贿赂官员,然后暗卫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个。
继续下去,暗卫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最后会成为中央情报局和龙组特工集合体。不不,到时候肯定是要重组,正规化起来,否则现在依然好像地下组织一样。
“目前只能先建立工学院了……”刘韬叹了口气。
“鸿都门学的基础上扩招不就好了?”简雍想了想回道。
“你不是说,朕都忘记还有个鸿都门学了。”刘韬拍了拍自己的额头,早些时候为了应付士族非议,就开了个鸿都门学,传授一些工艺什么的。
现在那个学校还在,在并州开得好好的,私下其实是新式教育的实验室。
并州很多科举考生,就是从那里毕业,然后后续再自学一段时间后,参加科举的。在录取方面,刘韬也有意提升鸿都门学毕业生的录取比例。
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说起来也简单,把鸿都门学开到整个大汉就好,争取每个郡都有一个,一方面传授更先进的技术?一方面收罗整理和研究更先进的技术。
有时候当皇帝也不是没有好处?这个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他要统合最先进的技术?只需要说一声?没有任何一个工匠敢有怨言。
当然,还要小心下面的官员?为了凑政绩,逼迫那些工匠让出技术?最后酿成悲剧。
凡是都有两面性?总有利益被侵害的那一面。后世总会说大局为重,但就如同铁轨抉择一样,一个人和五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生命。
比如说?旁边五个都是乞丐?而旁边的是钱学森,那么救谁?又比如说旁边五个都有病,就算放着最多两年内也会死,旁边是健康的人,还有四五十年的寿命。
更极端一些?旁边是五个可能在两年内就会死,但都是钱学森级别的科学家;旁边是一个健康有四五十岁寿命的乞丐……
一个政策就是这样?可能会在实施的过程中,造成某些人背井离乡?甚至可能会活不下去。比如说下岗再就业,有些人离开工厂就彻底废了?不知道怎么再去找工作了。
刘韬也不是圣人?不能保证自己的政策是绝对完美的。只能去尽量做到?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是若有人真的连自救都不肯,那么上帝估计也会放弃这个的人。
“鸿都门学分院?”回到皇宫里面,刘韬找到了户部和礼部的官员,其实就那两兄弟,“陛下,现在各地的书院都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
“鸿都门学主要是教导技术,需要的是熟练的老农,还有熟手的工匠……以后鸿都门学,文化课只是作为辅助,主要还是技术为主。”刘韬回道。
“陛下……”荀彧觉得还是为族兄解释一下好些,“就算是熟练的工人和农夫,他们或许会干,但怎么教可能不懂,再说文化课的老师也欠缺。”
“可以从秀才里面选拔,毕竟有不少年纪超标的秀才不是吗?”刘韬想了想,“或者进行一个加急的师范培训班,为期一年,让这些秀才和老农什么的,学习一下怎么教学。”
“这个可以,不过经费方面,可能略有不足。”荀彧摊牌了,就是哭穷。
“今年的财政预算都是怎么花的?”刘韬问了句,虽然隐约已经有猜测。
“四成是军费,主要是边防建设,安置俘虏。西域和江南也在陆续推进,同时乌桓的地盘建设了六个县;两成是民生建设,一成是学院建设,以及各省府的重新划分;一成是农业和工业建设;一成医学研究发展;最后一成是造船和海军开销。”
“铁路建设也在民生建设里面吧?”刘韬想了想问道。
“的确是这样,一部分在军费里面,毕竟铁路也作为军用。”荀彧点头。
学院的建设只有财政收入的一成,再加上合格的师范毕业生不够,要扩建鸿都门学,似乎还真没办法……关系过财政开销,只是没想到钱就是那么不耐用。
“西域诸国的缴获呢?”刘韬突然想起来了,刚刚打下西域诸国,怎么可能没缴获。
“那是各国主动投降,总不能把人家多年的积蓄搬空吧?”荀彧表示无奈,如果是直接打下来,那么这些东西当然可以充公。
“呃……果然打仗太和平也不是什么好事……”刘韬若有所思,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