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3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当皇帝可以,那就当一个权臣,甚至于,把皇帝都掌控住的权臣。
    相比之下,投降带来的耻辱什么的,无视就是。刘韬的确没看错刘备,他的脸皮的确很厚,只要利益足够,那么他可以把脸皮都不要。
    “他们会允许吗?”公孙瓒看向刘备,他的意思当然是那些刘虞时代的老臣。
    “他们不允许的话,那就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汉军,我们本部直接带走便是。”刘备丝毫没有舍弃他们的不舍。
    “我这边永远是你的盟友!”公孙瓒笑道,两人的关系的确不错,但最重要的是,他很清楚,比起他这个‘外人’,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在体系里面更有竞争力。
    “我主文,你主军,我们这个派系,终究会成为刘韬麾下,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刘备点头,心里已经下了决心。
    第二天,他就召开朝会,把刘韬的国书拿过来。同时表示,刘韬在讨董的时候,其实已经招降过一次,前两年开战,是第二次。现在他第三次招降,刘备觉得,这就值得认真去考虑一下,于是询问一下大家的意见。
    公孙瓒自然是无条件站在刘备这边,刘备选择什么,他就选择什么。只是公孙瓒也是狡猾,根本不说他选什么,把选择权交给刘备,多少有些模棱两可的意味。
    “陛下要投降,我等也不好劝说什么……只是太子怎么办?”阎柔上前询问。
    目前朝堂上无非是三个派系,首先就是刘虞原本的派系,然后是公孙瓒派系,最后就是后续投奔出仕的,普通士人派系。
    最后一个派系姑且不说,公孙瓒站在刘备这边,那么值得拉拢的就是刘虞的旧部。
    “他依然是我的继承人,只是从太子,变成世子而已。”刘备回道,“当然,如果你们不愿意,也可以拥立他为皇帝,反正我放弃皇位。”
    大家敏锐发现,刘备已经不再以‘朕’自居,这意味着,他显然是认真的。
    只是,他们扶持的情况下,能单独面对刘韬的将全面进攻吗?不出所料的话,刘备和公孙瓒,估计会带走大部分的兵力,五万最多只有几千可以留下来。
    换言之,其实大家一开始就没得选。退一万步说,世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和平结束一切,也未必不能接受。
    他们最终还是妥协,加上公孙瓒这边,最后那些士人就算不甘心,也没办法改变什么。
    “陛下!”几天后,钱福激动的来到刘韬面前,“燕汉正式发来降书,他们投降了!”
    “看来刘备还是那个刘备……”刘韬却是默默叹了口气,福兮祸所依,以后有得头痛。

第597章 后续安置工作
    刘备的选择其实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就算没有自己,估计差不多了一样会投降。
    或者说就是太熟悉了,索性试试,到这个地步还没有投降,那么自己也就有借口不接受他的投降了。三次机会都给他了,这都不投降,快没了才投降,想桃子吃?
    “可以在路上安排一下,找机会把他给”杨射看刘韬神色古怪的样子,上前请示。
    反正要让一个人,不知不觉就没了,手段要多少有多少。
    “他敢来的话,那肯定有所仰仗,除非把他的底牌给找出来去掉,否则就算杀了他,只怕也会对我们大大不利。”刘韬摇了摇头,就他对刘备的了解,这厮能来肯定有准备。
    顿了顿,继续说道:“以后总有机会,慢慢来。其实只要他遵守规矩,那么一些小动作朕可以容许。”
    真要算,其实他麾下的那些派系,谁没有那么一点小动作的?只要大家遵守规矩,刘韬也乐得他们之间摩擦。作为皇帝,自然不希望下面其乐融融的。
    刘备投降,燕汉的武官员,少不得要进行一番测试。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放弃。面对这种测试,超过四十岁的也能参加,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
    “既然朕招降的时候,表示可以保留刘备的王爵,那么就封其为辽东王。”在朝堂上,刘韬亲自接受刘备的投降,然后封他为辽东王。
    那个地方够偏的,而且人口也着实不多,同时面对乌桓和高句丽,甚至可能还有扶余国的三重进攻,当那里的王并不轻松。
    相对也是机遇,毕竟肯定要驻守重兵,很大程度物资要从封国里面采买。就军队供应而言,只要发展得好,应该比云中好一些。
    “臣拜谢陛下!”投降了,刘备也放得开,这一声陛下叫得一点负担都没有。
    “你是朕的族兄,我们也算从小一起长大的,还望辽东王能好好协助朕治理这个江山。”刘韬的态度,已经算是够可以的了。
    “臣定当为陛下竭尽全力!”刘备当即回道。
    这话有点技巧,这竭尽全力的弹性其实很大。把蛮荒之力治理成繁华之地也是竭尽全力,处理一下书工作打打杂也是尽全力,毕竟全力也只是就刘备的全力而言。
    我尽力了,但只能做到这个地步,简直就是下级糊弄领导的最佳借口。
    “如此一来,河北,关中和司隶已经都尽数收复”刘韬感慨,那么大的地盘,从登基到现在,也才那么三五年的时间。
    而且阻止扩张的,居然不是兵力,而是人才数量和物资总量。
    “朝廷还有足够的官吏,可以派往幽州各郡吧?”刘韬看向卢植。
    “科举已经结束,朝廷又收获了不少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在填补原有各州需求的前提下,加上幽州那边通过测试的官员,完全足够。”卢植回到。
    “按照规矩来!”刘韬提醒道。
    “遵旨!”卢植回到,这个他当然也清楚。
    所谓的规矩,就是把幽州原本的官吏,和其他州的官吏进行对调。至少要调走大部分,把少数核心留下就好。
    毕竟那边原本是刘备的地盘,官吏也原本是刘备的下属。继续放任下去,那边到是大汉的幽州,还是刘备的幽州?
    “陛下,防务问题也需要调整。”朱儁出面,多了一个幽州,防线也就多了一倍。原本是刘备负责防守的地方,现在大汉也要接管过来才行。
    “包括军队也需要调整一下了”刘韬若有所思,比如说安东将军部,显然不能继续留在冀州。同时吕布镇守边境也有段时间,需要稍微放一放。
    马腾的安西将军暂时不打算动,毕竟他在那边有足够的影响力。再说扣除西域之外,也不知道还有哪里需要用得到马腾部的。
    必要的时候可以借调,毕竟那边的羌人还算老实。难得是刘焉没有随便越界,否则的话理论上是第一个与马腾对上。只是他不过来,也不意味着那边就不重视
    “兵部拟定一个章程,重新调整各地防务。对于履历已经足够的,要酌情进行晋升。”刘韬一时半会也没有主意,索性让兵部那边先拟定一个计划出来。
    “臣遵旨!”朱儁似乎预料到了这个结果,表情非常淡定。
    事情很快就处理完毕,效率非常的高。刘备从头到尾都在看,却没想到现在大汉朝廷的办事效率居然能快到这个地步。
    和这个相比,他那边的效率还不到一半,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要知道,他可是也适当放权下去,让官员们去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来着
    是自己模仿得太拙劣,还是刘韬这边的官员们太优秀?此刻刘备突然觉得,自己这次失败,其实真的是一点都不冤枉。
    刘备投降之后,被封辽东王,同时在朝廷也有任职,被分配到了礼部那边,在刘元起麾下,其实也算是闲散职位。这个他已经早有预料,倒没有太大的反应。
    公孙瓒降职为校尉,姑且还能独领一军,不过被送到马腾那边听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闲置状态。
    公孙越惨一些,考核成绩一般般,战争经验有但本人的能力不足,最后只是军候。后者能力不足却还心高气傲,最后索性辞官不干。
    后来根据锦衣卫的汇报,似乎去了辽东,给刘备当亲卫统领。所以他这举动,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故意,刘韬只关心后续进展情况。
    “陛下,大汉这边,为何会有女子为官”刘备在礼部任职了三五天之后,借着私下拜访的机会,少不得问了句。
    “男的既然不愿意考科举为我所用,那就用女的呗。说到底,也是被逼无奈而已。而且现在看来,不少女性官员还挺好,尤其是户部这种和数字打交道的,她们比不少男性官员还要称职。”刘韬调侃道,反正真正的理由他是不会说的。
    “那陛下心里的大汉,到底是怎么样的?”刘备终于是进入了正题。
    “这个嘛”刘韬闻言,嘴角微微抬起,“在朕的心中”

第598章 六部官员调整
    维新二年,公元193年秋末,新生的大汉帝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官员调整。
    三省之一的中书省,皇甫嵩提升为中书令,正式执宰。蔡邕,卢植和朱儁三人为中书侍郎。只是相比蔡邕和朱儁,皇甫嵩和卢植逐渐走到仕途的尽头。
    王匡和张杨为舍人,严格来说王匡和张杨年纪都还年轻,很有可能五十岁左右就能成为中书令……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人从实权尚书调为中书舍人,明显有远离政治核心的意思。很大概率,他们要在这个职位上养老。
    两人能力不足是一方面,并非刘韬嫡系也是一方面。有这两个减分项,两人的的仕途很难再进一步,就算适合的人都死光……都未必轮到他们。
    舍人以下官职,按照各级官员的履历和功绩进行提拔,毕竟哪怕最低级的通事舍人,都是从从六品上的,也不可能由新人担任。
    门下省方面,侍中二人,分别是简雍和臧旻,很大概率而言,两人这个职位,可能是要做到退休为止;门下侍郎两人,但目前只有刘备一个人,毕竟履历足够的实在不够。
    刘备从礼部调出来,说到底还是走了刘元起的路子。刘元起在这件事情上也很难做人,以前对他那么好,现在突然冷淡下来也不对,最后硬着头皮找到刘韬。
    “最后给你一次面子哦!”刘韬很平静的说道,其实他早料到会这样。所以当初一开始就给刘备闲职,就是要让刘元起和他有个了断。
    新生的势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的履历都太短,而且刘韬又没有收编灵帝时期的老臣,是以高端的职位,有些必须空悬,宁缺毋滥。门下省也从皇室的管事机构,职权开始朝着总秘书处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在今年,增设内侍省,专门负责皇宫内部的诸般事务,为宦官办事机构。刘韬用宦官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目前这个任上,职位最高的,便是内给事钱福。
    尚书省随着几位主官调动,也面临一次大规模的调整。
    吏部尚书由王允担任,其实很多人都觉得王允很适合担任吏部尚书,同时担任户部尚书那段时间,也是被折腾得不轻。
    话是那么说,实际上王允本身是感觉卢植在甩锅给他,吏部工作其实更多……
    吏部侍郎由原代郡太守傅睿担任,主动投降是加分项,能力也有。反正也不能让他继续担任代郡太守,最后按其履历,担任吏部侍郎。
    原凉州刺史卢琰,担任刺史几年,考评一直为优,于是调回来担任吏部郎中。卢植升迁,开始等待退休,其实也算是给自己的这个儿子铺路。
    户部尚书由荀彧担任,今年刚刚三十一岁的荀彧,直接当上户部尚书,却是所有官员之中最没有异议的,他的才能众所周知,也是天下公认的。
    户部侍郎由张世平担任,当初的大商人,如今的户部侍郎,让不少人感慨万千。另外一个侍郎叫刘长的宗亲,四十多岁,最初在并州河内当郡丞,后来累功逐渐升迁。
    任命他为户部侍郎,主要一则是汉室宗亲的身份,二则是他老实不多话。最后一点,便是这到底是大汉国库,总要有个自家人在里面看着好一些。
    当然,刘长自学数算,在这方面表现出不错的才能,也是他的加分项。
    户部巡官,调卫兹过来担任,他也是商人出身,对数字非常敏感。同时黄舞蝶和张春华也在户部这边打下手,大概两三年后,再酌情调配,也可能正式成为主事。
    两次科举录取的女性进士,也基本上是在户部和礼部两处任职。
    工部方面,苏双提拔为工部侍郎,这个按照他的履历,提升为尚书还是有些困难。倒是三个郎中都已经齐全,其中负责屯田和农业事宜的,便是任峻。
    同时刘晔也被调了回来,暂时担任工部员外郎。
    礼部方面,荀悦为礼部尚书,这个没有改变,礼部侍郎由陈群担任。原本在礼部实习的黄叙,调到门下省任职,由吕玲绮代替他在礼部任职。
    太上皇刘元起,依然担任宗正职位,反正就是有点事情做就好。刘元起也自认自己还年轻,享受养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