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者缩了缩脑袋,刚刚已经表现了一番,实在是不想那么显眼。
    见贾诩打算低调,刘韬只能继续解释:“步度根接收了轲比能的地盘,也就是说直接与燕汉和晋接壤。于是核查了幽州和冀州的情况,发现袁绍的确在前段时间,获得了一批战马,用于扩充骑兵。”
    意思已经很明确,鲜卑人和袁绍搭上了线,并且开始和他们进行边贸。反过来,若是刘韬和袁绍开战,那么鲜卑可能会作为袁绍的助力,对大汉发动进攻。
    所以要把吕布留下来,一方面威慑南匈奴,一方面提防匈奴南下。张飞调出去的情况下,后方就需要吕布这个镇北将军来镇守。
    只要这一场仗顺利打完,吕布自然也会有他的一份功劳,甚至不亚于前线作战的军队。
    “陛下英明!”众人只能纷纷附和,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可能。
    至少在很多人看来,鲜卑不足为虑,他们忙着接收和稳固轲比能的地盘,只怕都来不及,怎么有可能,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和大汉作对,嫌命长了?
    或许就是嫌命长,不过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到底不同,刘韬的安排的确有用。
    “剩下没什么好说的,黄忠以及禁卫随朕出征。安东将军部,于官渡集结,随时北上。朕倒要看看,袁绍是在冀州和我们决战,还是在官渡和我们决战!”刘韬郑重宣布道。

第566章 刘备袁绍的布置
    袁绍和刘备那边,基本上都是在三天左右收到的国书。主要是传书的人,按照最快的速度前往两国都城。
    刘备也没想到刘韬居然对他主动宣战,这个时候他刚刚要出兵攻打乌桓。至于刘韬说让他去国投降的事情,基本就被他无视了。
    “诸位爱卿,各位觉得,为今之计,当如何是好?”刘备不得不召集群臣,对方已经宣战,估计大军已经开始开拔。
    所以打不打,怎么打必须要立刻立下章程。
    “怕什么,打便是了!”公孙瓒跳了出来,“陛下,给末将一万大军,不说将其击败,至少也能将其阻挡下来!”
    这话说得倒豪迈,问题张飞带过来的战兵,估计也就千而已
    “刘韬乃仙家弟子,传闻他已经掌握把仙家法力,凝聚起来,交给麾下将领使用的手段,将军可要谨慎啊!”刘备想了想,觉得还是提醒一下好些。
    “无妨无妨,所谓仙家法术,无非刀枪不入或让箭矢威力增加,再不然就是只有一口气就能把人救活”公孙瓒说道这里,其实也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但只要是人,就要喝水睡觉吃饭,末将只需要坚壁清野,然后不断袭扰他们,就看他有多少法术可以用!”
    刘备想了想,似乎是那么一个理。代郡之前也被轲比能当物资供应地,南下劫掠过许多次,人口也不算多,与其直接割让给刘韬,还不如给公孙瓒试试。
    万一打赢了,说不定还能乘胜追击,把雁门郡给打下来。输了,问题也不是很大,至少进一步试探刘韬部的战力底线。
    刘备想给自己打气,只是在仙家弟子这个声名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
    能称帝的,那肯定不愿意屈服于刘韬。是以各国都在努力研究刘韬的法术,甚至寻找传说中的左慈,刘焉甚至拜访过五斗米教,可惜最后还是败兴而归。
    最惨的还是孙翊,被怀疑有仙家弟子的潜质,于是还要安排一段时间修道,看看能不能掌握仙法。都两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这娃练废了没。
    至少,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刘韬会的法术,慢慢被人整理了出来,弱点也被整理了出来。这方面的数据还是不断完善,所有国家为此投入的经费,占据国家收入的一成。
    情报收入达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一成,可想而知刘韬对他们的威胁有多大。
    “这样,把那件宝物也带上吧!”刘备想了想,随即交代近侧,把一件宝物交给了公孙瓒。自从宝物的概念传出去之后,所有国家都在搜索这种神奇的东西。
    还真别说,刘备的运气的确不错,找到了三件宝物。
    “陛下,要不把三件宝物都给属下属下保证把张飞的人头带过来!”公孙瓒显然还有些得寸进尺的意思。
    “足够了!”刘备当然不上当,这宝物送出去,能不能收回来都两说的。
    另外两件宝物,是他留给自己保命用的!
    袁绍那边,当然也收到了来自刘韬这边的国书。里面也表示,只要他去国投降,那么可以不追究他谋逆的行为,同时可以安排一个地方给他封王,安度晚年。
    这种说法自然是被当成是放屁,除了恶心外加有点火大外,根本不需要理会。
    刘韬或许可以容许汉室宗亲投降,但他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还想说秋收之后,就过去好好对付他们,没想到他们自己先撞过来!”袁绍对刘韬的宣战也是一点都不怂,毕竟本身他们就有这方面的计划。
    “将士都准备妥当没有?”袁绍当即看向下首处的群臣。
    “将士已经准备妥当,五万将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韩猛上前汇报,就实力而言,他是袁绍回下第一猛将。
    要说大将,倒还有高览和麴义两人,都是能独领一军的。剩下各将,说穿了也就那样,比较出色的,大概就是青州那边的守将朱灵了。
    “立刻吩咐下去,整个魏郡坚壁清野,五路大军轮番进攻,我就看看他能怎么无敌!”袁绍攥紧了拳头。
    “遵旨!”韩猛领命,和仙家子弟率领的军队面对面较量,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次扬名立万的机会。
    “立刻联络刘备,袁术和张超,按照预定计划,三家合围刘韬!”袁绍随即宣布。
    大家都清楚,凭一家之力的话,估计很难击败刘韬。稍微表达一下意向,几家立刻就联合了起来。原本就已经有打算,趁着秋季秋收的时候,给刘韬来一场狠的!
    没想到,结果自己没打过去,对方已经先打过来。那没关系,计划不变。
    只是战场有变化,可能会从河内转移到魏郡没关系,没关系,作为这场联合作战的发起人,袁绍觉得这点代价可以支付。
    想了想,袁绍当即看向韩猛,说道:“韩猛,收集到的两件宝物,都交给你。高览和麴义配合你,你来给北汉军致命一击!”
    “遵旨!”韩猛闻言,顿时激动回应。又那两件宝物,自己的胜算更大。
    “最后!立刻联系步度根部,让他们趁着刘韬全力进攻的时候,在背后偷袭。”袁绍最后看向许攸,后者当即领旨。
    基本上,就是让鲜卑军队从代郡南下,突然在后方发动袭击。
    袁绍那边,会配合打开长城,让他们可以一路南下。到时候几千,甚至几万鲜卑骑兵,会趁着北汉军对魏郡发动猛攻,在后面奇袭他们。
    可以说,为了这场战争,他已经谋划了三四年的时间。北汉不除,就算是登基称帝,也没有任何安全感,尤其还是和别人当邻居的情况。
    可惜没办法把刘焉和刘表拉下水,否则的话,一切就更稳了。
    几乎是当天,三个信使开始朝着三个方向迅速前进。张超和袁术那边姑且不说,刘备这边,公孙瓒刚刚开始出征,这封国书就来到刘备的御案之上。
    看着国书里面的内容,刘备微微松了口气,嘴角随即微微抬起

第567章 还没打有人投降
    伴随着国书发布,刘韬也没有忙着立刻开打,士卒集结的同时,也在等待南匈奴单于的到来,打算先把事情谈妥了,再出发。
    与此同时,通过锦衣卫暗卫的渠道,各地都有传闻,只要开战前主动投降的:官可以通过一场特别的,也就是没有年龄限制的科举,来留用;武将方面接受测试,根据实际能力进行录用。
    这个消息最初被认为的谣言,可越来越多人那么传,那么就很难当做是谣言。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消息被传递到晋国和燕国全境,各郡各县的官员耳中
    代郡,太守傅睿已经五十多,长子傅允在袁绍那边出仕,私下与其沟通,希望他暗中投效晋国。傅睿年纪已经大了,没什么野心,自然是要为两个儿子谋出路。
    就在今天,傅允又过来了,依然是代表袁绍过来。意思很清楚,就是当鲜卑人南下的时候,开放长城,把鲜卑人放下来,他们是袁绍请的援军。
    这个傅睿就为难了,毕竟他看穿了袁绍的想法。
    他现在表面上还是燕国的太守,主动开城墙把鲜卑人放进来,那么损害的首先是燕国的利益和名望。鲜卑人哪怕是作为援军南下,一路上烧杀劫掠,难道还能少了?
    傅睿做出这样的事情,那么传出去,不管燕国颜面如何,他自己肯定是被人唾弃。
    不过就如同傅允所言,只要能够击败刘韬,突破他的不败传说,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天下畏惧刘韬这个仙家子弟太久,如果不破除这个名头,那么也没必要继续打下去,直接投降更好。
    “父亲,陛下表示,这次事成,可以安排您去青州任职,几年后风声平息了,再调回来担任三公。”傅允小心说道。
    “那他许诺给你什么职位?”傅睿看向傅允,似乎一眼看穿了他。
    “陛下没说,但许军师暗示,陛下不会亏待与我。”傅允连忙回道。
    目前傅允只是黄门侍郎,只能说这个位置有些鸡肋。也正因为这样,傅允应该是非常可我那个升迁的。许攸只需要稍微暗示,自然巴巴地过来找父亲。
    实际上,许攸什么也没有许诺,而袁绍同样什么都没有许诺。一切顺利那还好说,自然不会忘记功臣。如果遇到问题,那么不必说,傅睿肯定是要被推出去的,傅允也不讨好。
    “父亲,既然如此,为何不考虑一下投效陛下?”另外一个身影在屏风后面出来,却是傅允早些时候,先一步过来的傅巽。
    本来是随着水镜书院那些人过来,结果不小心考过了科举。本来还想说考着玩玩,试试自己的水平,谁知道朝廷那边说了,谁考上直接走了,那么以后永远不许参加科举。
    傅巽最后还是留了下来,按说有一个月的假期,他本身没什么事情,打算直接上任。
    谁知道朝廷要开始讨伐进攻,而且还要攻打代郡,他才想起来,自家父亲在代郡当太守,于是连忙过来,尝试说服父亲投降大汉。
    “二弟?你怎么来了?”傅允看到傅巽,高兴的东西,有些戒备。
    “愚弟之前前往大汉参加科举,考中二榜二十四名进士出身,被任命为谯县县令”傅巽少不得把自己的情况说了出来,“本来打算去上任,谁知道收到消息,大汉要与燕汉与晋国开战,想到父亲在代郡,连忙过来。”
    “大汉对待士人何其苛刻,而且宁可扶持黎庶当官,也不愿意重用贤良。长此以往,各家子弟,恐怕只有少数能够出仕。同样,你我士族,将永无出头之日!”傅允闻言当即劝说,“晋国皇帝,体恤我等士人,乃真正的仁君,当得天下!弟弟,不若跟我去邺城,怎么都能为你,谋求个一官半职”
    “兄长,时代变了!”傅巽摇了摇头,“而且我士族豪门,有更多的田地和家产,不同于黎庶,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只要我们投入足够,族中子弟肯学肯上进,那么最终出仕的人数,其实没什么变化。”
    科举制度,唯一的结果,就是选拔出来的官员,至少是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博眼球赚名声,然后就能推举出仕为官的。
    换了后世,就相当于取消公务员考试,在网红和流量明星里面,选择一批安排到中央里面打杂两年,再具体安排工作。那还谁专心读书,想着怎么当网红算了!
    人和人不同,官宦人家天生底蕴就丰富,家学,经济什么的,肯定比一般的百姓要好。
    所以最终能当官的,至少大部分都是官宦子弟,至少也是有钱人家。但至少,能上去的,都是有一定才学的。而且至少给了普通人,一个相对公平的上位机会。
    做到这步可以了,真的不能奢求什么了
    “也就是说,刘韬那边的话,只要肯努力好好学习,考过科举,那么一样可以出仕为官。反之,哗众取宠之人,将很难有出头之日,对吧?”傅允没说话,傅睿先问了句。
    “是的,而且听说针对六部官员,以及太守以上的官员,可以荫一个子弟。不能直接出仕,却能进入专门学院学习,同时科举的时候,可以得到一定的加分。”傅巽回道。
    到这个程度上,如果还考不中,那就不是人家不给机会,而是自己不争气。
    “果然坊间之言,也不可全信”傅睿感慨,随即看向傅允,“你们我管不了,但我乃汉臣,大汉任命的代郡太守!”
    这个大汉可不是燕汉,而是刘宏时期的大汉。王泽从代郡太守迁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