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起一片草场,轲比能那边的势力更有价值”步度根权衡道,“再说让汉人经营一段时间,等他们衰弱的时候再拿回来,到时候收获一个成熟的城池,作为自己的汗庭,显然是非常赚的事情。”
    再说,正面面对刘韬主力军的话,步度根还真有点虚。轲比能三万大军别人都不虚,自己这五万大军,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就是感觉直接答应,又太怂了点
    比起颜面,显然步度根更看重实际的利益。刘韬击败他,杀了他麾下大将,他都能笑眯眯地和对方进行边贸,便是利益至上的表现。
    主要他有些怀疑,刘韬是不是一直打自己的主意。现在不出面索要,以后也会主动过来拿走,到时候便是他和刘韬全面开战的时候。
    步度根就想不明白,一个仅仅据有三个州,大汉天下都还没有统一,所谓的大汉朝廷,你不忙着一统天下,跑来草原和我们抢什么地盘?
    莫非,是打算混不下去,把草原作为退路?!
    这个想法在他脑子里面一闪而过,然后就被他否决了。就现在朝廷的实力,一统天下那是时间的问题,根本不会想着要退往草原什么的。
    所以才想不明白,好好的中原不去,跑来草原这边,这大汉皇帝脑子有毛病?
    “大汗”几个部族的族长都很奇怪,步度根看到大汉那边的诏令之后,神色变来变去的,到底这上面是什么内容。
    后者也没有隐瞒,直接递了过去。这年头,不管是什么胡人,多少都会学习一些汉话,甚至会看汉字。这是一种潮流,不懂的话,感觉有种跟不上时髦的感觉。
    于是诏令上的内容,自然也是看得懂的。只是相对来说,有些人生气,有些人惊讶,有些人变得兴奋,有些人开始沉思。
    那么多人表情混合起来,差不多就是步度根的表情。
    “不能让让了吧!”显然,下面的部族的意见,也是分成两个极端。
    看明白的,觉得可以让,毕竟攻打轲比能部才是重点。也有可能,是害怕汉军突然北上,到时候输了那条件可就不止那么点。
    看不明白,很气愤,觉得自己这些人被汉人小看了虽然一直都是这样没错。打没有打过就屈服,这样很不草原!
    有些老草原会认为,若是没有打过就屈服,那么这次能屈服,那下次也会屈服。当凶残的狼变成了狗,那么草原也就完蛋了。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白云那片区域,原本是有主的。现在要放弃,就意味着自家的草场没了,那当然不干!
    “好了,征调各部族兵马!”步度根起身,“去找轲比能的晦气!运气好,我们可以直接吞并他们到时候,多少草场没有?”
    意思已经很明确,让,把白云那片区域,让给大汉。
    “别那么悲观!”步度根看向众人,“更早以前,我们鲜卑不也曾经依附过大汉么?结果檀石槐老大人在的时候,大汉被我们压着打也有过。且让他们帮我们经营一段时间,回过头来我们再拿回来,多好啊!”
    只是,我们还有机会拿回来吗?不少族长心中有些疑问,同时他们也清楚,这估计也是步度根心中最大的疑问。
    必须承认的是,大家都需要一个放弃白云那边的借口

第536章 开疆扩土
    “这步度根一点尊严都没有的吗?”看着步度根那边的回复,王允对卢植吐槽道。
    对于刘韬和步度根来说,大概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但对于下面来说,王允这个户部尚书,以及卢植这个吏部尚书,显然是最辛苦的。
    吏部还好,最多是挑挑拣拣,好歹把一个县的官员给安排到位,实在不行先军管一段时间,反正那边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多人在那边活跃。
    户部那边却是要安排人过去居住,总不能空城一座。好在各地听到消息,偷跑过来的百姓不少,陆续又来了好几万,问问他们去不去,去的话也不需要劳役了,直接分配土地。
    随着各地加强对家丁和百姓的监管,能逃过来的人越来越少。
    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户部也是松了口气,安顿这些人,可要花费不少物资
    面对一大堆的数据,说真的王允都觉得头痛无比,没想到给刘韬管家那么难。然后不得不感慨,荀彧的确是个人才,难怪一直被刘韬那么看重。
    如果不是年龄摆在那里,户部尚书,甚至中书令绝对是他的。
    不到三十岁的中书令,换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再年轻的三公,怎么都要五六十岁。
    “你说那步度根”卢植想了想,“是想要和我们开战,还是一片草场?”
    “就是一片飞地,还要过了阴山才能到达”王允叹了口气,“换了以前,少不得要据理力争,劝陛下不要好高骛远。”
    现在不行,实在没办法那么劝。冬季防寒的手段,每年都在进步,云中那片区域,百姓生活得都很舒服,冬季老人和孩子的折损率也下降到历年最低。
    最穷的人家,官府会记录下来,在冬天东去一些煤炭,至少不让他们在冬天冻死。
    而且云中到处都是工作,到处都要人,只要勤奋,打一份零工,怎么都饿不死。所以真的能冻死饿死的,用当地的话来说,那真的是死不足惜了。
    其实扣除这些牢骚,王允还是很激动的。哪怕是武帝时期出兵,也只是扩张到云中和朔方这片区域。
    打过阴山,在阴山那头建立据点,如果不是看现在江河依然支离破碎,那绝对是开疆扩土的盛事。
    最重要的是,陛下能让冬天不再寒冷,让百姓可以逐渐适应在寒冷的地方居住。
    从此阴山以北的草原,再也无法阻挡大汉百姓的步伐。只要把胡人都赶到更北方,那种常年都是冰天雪地的环境。
    到时候,他们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化,成为大汉的一部分;要么去尝试在那种天寒地冻的环境里面生存下来吧!
    “我们的陛下,他的目光从来不会停留在大汉十三州上面。”卢植感慨,在那些所谓的汉帝还在计较着一郡一县的得失时,刘韬已经看向了世界,“他眼里,只会看到对他有利的,根本不在乎这里,是不是大汉原本的土地。”
    “反正只要打下来,那么那里就是我们大汉的土地!”朱儁上前。
    他出现在这里不奇怪,白云那边设县,官员和百姓姑且不说,驻军肯定是要的。按照军政分离的概念,要在那边设置军仓,供应地方驻军用度。
    这位出现在这里,不用想也知道,是来找王允要物资的。
    “好在若把物资的红线提高了,否则的话他现在又要头痛了。”王允感慨道。
    “安心好了,我们过去之后,会安排一定程度的军屯。作为后勤辎重兵的部分,会在不打仗的时候,作为屯田兵使用,这是我和陛下讨论的结果。”朱儁笑道。
    到时候,至少粮食和蔬菜,甚至肉食什么的,可以稍微自己补给一些。阴山那边的物其实也不少,适当狩补贴一下伙食也是可以的。
    反正接下来的几年,至少三年的时间里,那边应该不会发生战争。真要有,那也应该是凉州那边的羌胡。
    只是那边的羌胡,和马腾的关系都不错,换言之只要马腾驻守在那边,羌胡乱不起来。真有某个部族想不开,也会被迅速剿灭。
    凉州大概要休养两到三年,稍微恢复一些之后,才能开始考虑进入西域。刘韬希望能重开丝路,前提是看看能不能把西域的那些小国给灭了,至少收编归化一下。
    实在不行一国两制也可以,反正逐渐派遣教师过去,汉化他们,两代人之后,估计他们的国民,首先会觉得自己是汉国人,然后才是xx民族的人。
    反正那片区域的宗教还很原始,刘韬觉得道教就很不错,而且传教的事情刻不容缓。
    “你们能在那边屯田,也算是帮了我的大忙!”王允闻言,也是偷偷松了口气。
    几千人,哪怕只有三千人,算上辎重兵什么的,怎么都要六七千。那么多人的军粮都由朝廷供应,那可是笔不小的数字。更别说,通往阴山北部的通道,还要分别从山林里面,以及五原那片区域开过去。
    好在这个不急,可以慢慢来,原本也有些路,只是没有那么容易走而已。
    这个时候,礼部其实也没有闲着。原本以为礼部应该是最闲的,毕竟最多管管教育,以及逢年过节,稍微负责一下祭祀的事情。
    刘韬除非很重要的事情,否则不会随意出去哪里。所以仪仗什么的,反正很少用到。
    结果最近,才被告知,要做宣传工作。一开始,荀悦还有些懵,不知道怎么宣传。
    后来知道,首先就是宣传刘韬这个皇帝的伟大。把他正面的形象,传递到大汉治下买一寸角落。同时把大汉的一些制度,规则进行宣传。
    另外就是一些急救手段,以及一些能救急的药方,这个也要宣传
    他们原本就是草台班子,能派上用场的,也就只有荀悦和黄叙两个,结果那么多的工作,一时间当然是每天加班。
    索性,荀彧的确是对礼部高抬贵手了,没有再随便借调礼部的人手。
    至于最近,礼部宣传的重点,自然是大汉开疆扩土,在阴山以北,获得了一片国土。另外就是宣传,只要愿意过去那边,就能获得土地。同时那边招募大量的矿工,待遇从优。
    到最后荀悦都有些犯嘀咕:我们是在做礼部工作,不是被户部借调着对吧?!

第537章 贾诩这家伙
    不仅仅是国内传,国外也传。只是传递非常隐蔽,完全依靠锦衣卫的外围人员传播的。
    锦衣卫在各地都开了酒肆或者可以吃饭的旅馆,名字各不相不同,规模也各不相同,但一般不大不小,正是三教九流之辈出没的程度。
    这个时候有个人喝醉了乱放屁,是很正常的事情。稍微不注意,就把刘韬开疆扩土的事情,宣扬了出去。
    “这次测试的结果不错,毕竟没什么难度这边的事情,已经通过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大汉各州,交州那边的话,可能还要一些时间。”杨射把结果汇报了一下。
    说真的,这应该是贾诩汇报的,后者却以自己是下属为由,把事情推给了他。
    “去交州的路很难走?”刘韬有些好奇。
    “几乎没有什么陆路,得从长沙郡走湘水一路南下,换船才能进入交州。否则走陆路的话,需要更久。”杨射没想到刘韬会问这个,好在早有功课。
    同时有些奇怪,为什么贾诩那家伙,会知道陛下会问这个?
    其实贾诩哪知道刘韬会问什么奇怪的问题,索性一股脑都准备了!
    对于这个陛下的发散思维,贾诩早就已经领教过了
    “先秦是怎么打到那边的,总不能真的就走水路吧?”刘韬有些好奇。
    “是水陆并进”杨射擦了擦汗,这个都给贾诩料到了,“拓宽并联通各条水路,从水路把士卒和物资运送过去,这是明面上的方法。
    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修了不少铁路,通过铁路把物资送过去。只是如今铁路已经不见,不过各地都留有不少先秦的驰道,沿用至今。”
    “话说,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刘韬皱了皱眉,这情况很不杨射。
    “和准备的,属下也就是照着念。”杨射把贾诩准备的答案递过去,好几张纸的,说真他都背不了多少。递过去的时候,还偷偷松了口气。
    “这都准备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回答?”刘韬看了看,但仔细一想,会发现这些问题,估计他想到了,或许都会下意识问一问。
    也不好为难杨射,把贾诩那种存在安排在他麾下,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够辛苦的。
    索性继续看那些回答,反正他要提问的问题,基本在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
    “包括锦衣卫暗卫的改进策略都有”刘韬无语,这玩意拿来直接报功都可以了,居然就这给了杨射,贾诩是多么不想面对自己?
    不不不,莫非杨射嫌麻烦,然后把东西交给他这点,也在他的算计之中?
    说真的,三国里面,刘韬士只服三个人:基础知识不牢固,但能洞悉人心,玩弄敌人与鼓掌的郭嘉;不管你在外面怎么浪,都给你把家管得妥妥当当的荀彧;最后就是这个为了活命,能把对方算计到翻身余地都不剩的贾诩。
    引李傕和郭汜对付王允的是他,送走汉帝的也是他。差点把曹操算计死的是他,成为曹魏重臣,位列太尉的也是他。
    “锦衣卫暗卫的改进,就按照这上面的进行。派出去的锦衣卫表现很出色,希望以后能再接再厉。另外各地官员的监管问题”刘韬翻了翻这几张纸。
    皮氏县的事情,也不能说和锦衣卫失职。同样是没有把人手铺开,所以没有监管到位也算正常。这方面的内容纸张里面没有,原因刘韬心里还算清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