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皇宫也要扩建,规划图里面,估计皇宫周围一大片土地,都已经列入扩建的范围。晋阳行宫按说也不算太小,毕竟曾经是赵国的都城,还是汉朝代国的国都。
只是塞进去那么多的衙门之后,原本宽裕的行宫也变得拥挤起来。以至于后宫那块,都不得不改造成刘韬的办公场所,还有门下省衙门。
这些都是工部需要头痛的,苏双已经被他忽悠过去当了工部侍郎,这事情自然也落到他的头上。反正,三合土的配方已经交给他,怎么都要把晋阳修得坚固一些。
晋阳到底只是暂时的居所,洛阳才是大汉的都城,再不然长安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陛下在的地方,不管是哪里都可以。”蔡琰笑道。
现在这样也没什么,主要是有家的感觉,没那么多讲究。真的到了皇宫里面,房子之间隔得远,到时候要见个面都麻烦。
很多时候,会有种独守空闺的感觉,这让她很不舒服。毕竟也不是一嫁人,就直接是嫁入皇宫的,很难习惯皇宫那种清冷,说到底就是还没有麻木。
“话虽如此,明年家里又要增加四个新成员,继续下去,估计十年内,少说还要再有个十几个的现在的宅子,还是有些窄了。”刘韬感慨道。
“什么十几个的还真当我们是母猪不成?”众女闻言,脸蛋顿时羞红一片,蔡琰轻啐一口,笑骂道。
到底有五个姐妹,分配下来,一人三个,完全是正常范围。换了别人家,五六个,七八个的,都不在话下。养得起不夭折的,十几个都可以。
最出名的还是中山靖王,冀州和幽州那一片姓刘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他的血统。说起来,某人也是中山靖王之后来着。
“哈哈,我当了皇帝,你们想不当母猪都难了”刘韬大笑,四女不当母猪,那可能那些武官员,就要自己扩充后宫。
奸臣们希望皇帝沉迷女色,把朝政都交给他们。好的臣子则担心,下一代的继承人合不合格,再加上这年头糟糕的夭折率,想着多几个候选人总没错。
一个好的皇帝,能够三兴炎汉,但一个糟糕的皇帝,能把两三代人努力,甚至两百多年的基业给毁掉。
“那也要陛下多多努力才行啊”甄姜淡淡一笑。
这不笑还好,一笑刘韬有些头皮发麻,脊梁骨一阵寒意掠过。其他几女还好,但甄姜在这方面真的太厉害,让人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不够好。
连带着喀丽儿都给她带坏了,私密时间里都如同母豹子一样,享受的同时,少不得感慨:自己若是能再多一对肾就好了
第495章 理念冲突
或许是刘韬真的把一年的工作都已经安排了下去,第二天官员们上衙之后,发现自己这一年的工作生活,应该会无比的充实。
好在荀彧已经优化过办事模式,把这一年的工作分摊下来,然后重新划分轻重缓急之后,同时还有各部需要负责的部分后,发现自己手里的,也没那么多
至少,是按照平时的工作效率,就能够做好的程度,顿时不少官吏松了口气。
其实工作就这样,只要分门别类,把一些重复的,或者可以顺便做的整理一下。顺便按照先后缓急进行安排,那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轻松许多。
“时间压缩一下,至少要提前三五个月完成,预计每天要工作六个时辰。”然而荀彧的一句话,让好不容易送了一口气的他们,顿时又郁闷起来。
“我知道你们可能很疑惑”荀彧表示,“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的主公,他总是时不时会有奇思妙想,甚至会突然就要攻打哪里”
不提前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的话,那么到时候估计会手忙脚乱。
原本十二个小时工作,最后可能要变成十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最后八小时是吃饭睡觉,至于休沐日是否要加班半天,这还两说的。
想到自己即将过上的灾难生活,官吏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之中,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若,这样欺负他们可不好”王允作为户部尚书,来到荀彧面前低声说道,“难得升官,结果搞得和以前在刺史衙门里工作一样。”
“下官只是担心,他们在自己升迁之后,会忘乎所以。现在的工作还很紧张,至少在科考结束以前,不会有所减缓。”荀彧恭顺的说道,到底是上司,面子还是要给的。
其实他的确没有说,比如说一些实际的工作,交给地方刺史衙门头痛就好;比如说,很快科举就要到,到时候会有一批新的士人加入进来,工作会进一步轻松。
现在不行,比如说并州刺史衙门的官吏,因为他们提拔提来,所以本身也处于缺人状态,所以不得不暂时兼顾一下。
又比如说重新划分州郡的事情,到时候会多一两个州,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吏,更别说之上还有知府衙门。很有可能,到时候加入的人不多,对效率的提升,也没有太大帮助。
现在吃苦,至少到时候效率提升不上去,也不会失望。但提升了,那就算赚到了!
“以前偶尔听说,荀若有王佐之才,现在看来,其实乃丞相之才!”王允闻言笑道,“六部也只是你的一个跳板,估计不超过十年,你就应该进入中书省。不超过二十年,中书令里面肯定有你一个。”
正式名字叫做中书令,实际上已经算是宰相。扣除皇帝和几个宰相,已经算是到了官员的巅峰。这个时候,荀彧估计不超过五十岁。
“所以主公要求六十岁退休,到我那个时候,估计已经开始落实了。”荀彧回道,反正还有四十年上下,四十年,想来也该一统天下,且百姓初步安定下来。
到了那个级别,自己就算真的退下来,也没什么遗憾了。
就如同刘韬所言,在家里过过退休的生活,培养一下第三代,让他们能够顺利出仕,然后看着家族逐渐庞大和强大,就算死,也能了无遗憾。
“未来的事情,现在说还太早,老夫讲究的,还是落袋为安。”王允不置与否,年轻人不怕死,但老了就突然怕死,而且很怕死。这样的情况,他见多了。
只有盖棺定论,才算一切真正结束,尤其是年轻时所谓的理想和梦想,都是狗屎。
“下官却觉得,既然没有退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那么就应该努力一下,让自己至少过得开心一些。有梦想才有努力的方向,若发现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为什么不让自己至少接近梦想,并且去试试最近能到哪里?”荀彧回道。
“人妥协了第一次,就会妥协第二次。”王允摇了摇头。
“那也只是没看清楚自己的极限在那里,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荀彧争辩,“彧以为,人生在世,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同时不断反复的,审视现阶段的自己。”
现阶段自己真的尽力了没有,是否还能尽力,为什么要尽力。连态度都没有端正,这样的妥协不叫妥协,叫做认输。
妥协,本身就是在你我至今的利益分配上,做出调整。而资本、技能,经验和年龄,都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关键是技能和经验,本身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
比如说他自己,以后就算成不了宰相,也至少要当一个合格的户部尚书,为大汉看好钱袋子。并且让每一分钱,用到合理的地方。
哪怕不能直接参与到,大汉的建设之中,也要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地方,出一份力。
等到老了,那么自然可以骄傲的告诉所有人:大汉的繁荣兴盛,老夫出过一份力!
“到底是年少轻狂”王允笑了笑,然后就不再发话。
荀彧应该是他最不喜欢的类型,因为在他身上,会看到曾经的自己。那是,现在的是自己,最不想要面对的存在。
但这样的年轻人,他也不讨厌也罢,且看看这年轻人,在自己任职的最后时间里,到底会走到什么程度。是能一直坚守本心,还是在某一天,终于还是向自己妥协?
时间一天天过去,陆续的,各地也传回了消息。
赵王称帝,袁绍封为渤海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异姓王出现了;赵王建立的政权依然是汉,不过显然为了方便区分,锦衣卫的探子称之为赵汉。
同时建立的还有齐汉、吴汉、蜀汉、徐汉和楚汉。楚王这大汉,被探子称之为楚汉的时候,刘韬都有点想要笑出来。以前楚汉争霸,结果到现在两者合二为一。
燕王,魏王和韩王没有称帝,是还没有准备好,还是不打算称帝,这个很难说。不过目前三方也没有明确表示,要承认谁才是大汉的正统,只能先观望一段时间。
不过这些消息汇报过来的时候,科举都已经结束,情报的传递,果然还有滞后。
扣除情报的问题姑且不说,时间退回到科举前。
在准备了三个月,收到消息之后的凉州、司州和并州的考生,已经陆续汇聚到晋阳。意外的是,还有大概三十几个,来自各州的士人,表示也要参加这次科考。
第496章 考前安排
按照刘韬最初的打算,第一批参加科考的士人,主要是在并州这里选拔。
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自己最初的地盘,同时也因为图书馆开在这里。所有的书本,句读都按照他的要求进行编撰,还有自己监督创办的蒙学和进修班。
接受蒙学和进修班教育,并且看这些书学习起来的士人,是最接近他价值观的存在。
至于其他州,按说是要先把图书馆普及,并且把蒙学和进修班建立起来,让他们学习个两三年,下一次科考的时候,才带他们玩。
后来荀彧就表示:人才不足,应该广纳贤才。反正考得过的可以录取,考不过的那也没办法,问题总要给他们试试,免得说主公厚此薄彼。
当时刘韬还没有称帝,司州都没有打下来,想了想最后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现在正式宣布要科考的时候,三州之外,其他州也有人过来参加科考。不奇怪,早早就有这方面的消息,三个月前就提前宣布,目的就是给士子更多时间复习。
然后商队带着这个消息传递到全天下,被科举考试吸引过来的士人估计不会少。不过能够有足够路费过来的,估计家里也不至于太穷。
或许也有各方势力派来的间谍,主要是了解一下科举考试,方便作为参考。后续不管是抨击,还是模仿都可以。
对于刘韬来说,避免这部分人在会场捣乱,便是重中之重。
“针对这些别州来的士人,怎么处理?”刘韬为此不得不召开一次朝会,原本他没打算那么频繁召开的,“按照我们最初的计划,参加科考的,必须要考生的外表素描,地方官府出具的身份证明,避免替考的情况出现”
锦衣卫也会暗中跟进,核实考生身份。主要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代考和冒名顶替。
代考是考试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毕竟每有一个因为作弊和代考顺利出仕的考生,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辛苦读书,试图改名命运的考生被刷下来。
同时这样的考生当了官,到了地方,就算因为考核制度被革职,他胡乱施政给地方带来的损害,是无法弥补的。
至于冒名顶替,那是考试之后的事情,哥哥考中弟弟冒名顶替,甚至同族,同乡之人顶替出仕。大部分家族为了家族的利益,可能真的有这样的考生,自愿被,这个行为是对他最大的欺骗,简直不可饶恕。
他举办科考,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一起建设大汉。而不是给一群世家子弟,捡漏洞顺利出仕,给他拖后腿的!
“由晋阳县衙,为他们登记户籍,绘制外表素描就好。”荀彧回道,“不管他们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不是被禁止参加科考,那么登记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
也就说,就算你是张三,那么你用李四的名字来参考,那可以。但从此以后你就不再是张三了,至少在吏部的档案里面,只有李四的档案,没有张三的档案。
想变回张三,那要走什么程序,那自然是后续讨论的结果。
这一切当然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没有被禁止参考。
就如同图书馆黑名单一样,蓄意破坏考场秩序,作弊或者代考的。轻的就是取消当次或者三次科考资格,重的那就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
三年一次科考,三次科考就是十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三十多岁才能参加科举,到时候考不考得过又是问题。同时若限定三十五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考,那和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也没什么区别了。
目前人才匮乏,所以科考参加的年龄,放宽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前,哪怕三十九岁,都可以来参加科举。
“也行,天下人才那么多,说不得会找到几颗遗珠。”刘韬最终点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