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少说还要干上三五十年的,按照这个速度,四十岁可能都要三公九卿,后面的时间怎么办?一个在朝堂上经营了三十多年的三公,这让皇帝怎么想?!
    “安心好了”刘韬笑了笑,“称帝之后,我打算引入一个构思,仿造现在并州衙门的办事模式,提升一级,建立六到八个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在尚书台的基础上分化出来,毕竟现在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大”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弱化三公的权力,已经开始重组尚书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不过这六曹并非隋唐的六部,而是: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至西晋,才改组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依然归属尚书台。到了这个地步,已经算是逐渐有了六部的雏形。
    “原来如此,从尚书台入手啊”荀彧恍然,“尚书台隶属于少府,不高不低,倒也的确合适。”
    “现阶段的确是这样”刘韬笑了笑,“不过以后朝廷结构要改变,主要分成三省。中书省负责协助我处理政务和机要,高于三公,相当于宰相;门下省,主要负责皇室,以及皇帝日常诸般事务;最后就是尚书省,下面设各部,处理对应的事务。”
    真是这样算下来的话,那么尚书令岂非已经是九卿级别了?荀彧有些无奈,这样修改的话,自己能担任什么职位?!
    分管某一项具体工作的仆射,还是成为尚书令?这样下去不到十年,怕就要前往中书省任职,四五十岁的宰相实在无法想象。
    一时间,荀彧的眼神,居然多出几分无奈。
    郭嘉和陈宫则是在一旁偷笑,虽然羡慕荀彧一路高升,但是就如同荀彧担心的一样,两人也意识到,这要是四五十岁当了宰相,那一定很好玩。
    眼看荀彧开始尴尬起来,两人也乐得看热闹。
    “怕什么?”刘韬耸了耸肩,“六七十岁,该退休就退休,还打算给我鞠躬尽瘁,在宰相的职位上,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不成?”
    荀彧闻言一愣,乞骸骨虽然也有,不过那是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觉得撑不下去,想要回乡终老等死的官员,才会上书乞骸骨。
    一般来说,能当宰相,为什么要乞骸骨,当然要干到最后一班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刘韬拽了一下,“到了六七十岁,老眼昏花,脑子都不灵光,办事开始谨慎起来,也没有了进取心若所有宰相都这样,那这个国家还要怎么开拓,如何发展?”
    的确,宰相这个职位,没有五十岁以上,估计也不好当。容易莽,一个县令莽,出了事情最多就是几百上千个百姓出问题;一个宰相莽出问题,可能朝廷根本都会出现动荡!
    郭嘉与陈宫也是面面相窥,从来没想到居然只能干到六七十岁,一时间感觉有压力了。
    “以后我们还有更多更多的书院,更多的图书馆,每年会有更多的人考试,然后成为官吏。我们即将不会缺乏官吏,反而要想办法淘汰一些老迈,办事能力下降,或者能力不足的官员。
    宰相或许能干到七十岁,但尚书我觉得六十五岁,不能升任宰相的话,就应该退休;
    侍郎定为六十岁。六十岁这个年龄,也将作为一般官吏退休的年龄。
    其实也别想得那么糟,至少到时候,大家都有足够的时间,回去好好培养年轻一辈。
    到时候应该是孙儿辈,看着他们顺利通过考试,出仕为官,你们为官时期的经验,都是他们成长的养分。传承,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华夏明饱经挫折,好几次差点亡国灭种,都能存活下来,核心便在传承二字上。
    刘韬那么说,众人闻言都有些触动。想想也是,六十岁以后,就算不在朝堂上指点江山,回家含饴弄孙,培养几个未来的宰相出来也不错。
    家国天下,到底是一个主流思想,当官是为了能帮衬自己的家族,回家培养下一代,一样是为了家族。再说大家都在一个退休线上,都很公平。
    “只是显然,这个需要先搞个试点,或者,最好十到二十年内,先不要搞。”荀彧提醒道,毕竟现在的人才可还没那么多,各地也不太稳,还是先别添乱好些。
    “这个我当然知道”刘韬淡淡一笑,“所以说,若,你该给我答复了。”
    “属下似乎没有拒绝的权力,那只能在退休前,好好为主公效力!”荀彧坦然说道。

第481章 卢琰想去凉州
    刘韬要称帝,这个消息最初只是他和少数几个亲信说过。
    只是不知道隔墙有耳,还是聪明人从荀彧的准备上看出了端倪,反正首先在晋阳这边传出去,最后似乎有种全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情的趋势。
    “传得够快的”刘韬看着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情报,“和,你怎么看?”
    不得不说,贾诩这锦衣卫副统领做的不错,至少在他离开这几个月里,把情报系统算是铺开了,虽然目前主要针对并州,说到底还是缺人手。
    到了各州那边,只是派人过去州治那边,开个酒肆或者客栈什么的,先把根基扎下来。
    也因为这样,刘韬才能得到各州的情报,当然肯定是滞后的。只是滞后的情报,也好过完全抓瞎要好一些。
    “总有一些蠢材认为,主公称帝,与董卓当太师是一个意思。只要传出去,那么自然会引得天下群雄征讨。”贾诩本来不想出面,奈何刘韬问到了他。
    刘韬这边,本来也有想过让贾诩自觉,只是很快意识到这位,不点名他是不会主动的
    明明现场就两人,不找他还能找谁?找门外面,还在兢兢业业站着岗的典韦吗?
    “找出来应该不难,只是没什么必要。我只想知道,里面有没有白氏和王氏。”刘韬随口问了句,要说并州,比较大的家族也就是王氏和白氏。
    “没有!”贾诩肯定的回道。
    倒是王氏现在的家主,拜访过王允。可以看做是意动过,后来被王允劝服了而已。这种没有真凭实据的事情,不好说。另外从大局出发,不说比较好。
    本来还以为刘韬要清算,听语气,看来是不会了。
    “他们说的也是事实,我的确是要称帝,没必要遮遮掩掩的。”刘韬淡淡一笑,“称帝后,新朝廷会进行改制,毕竟是我的朝廷,怎么改当然按照我的想法来。”
    他又不是继承刘宏的皇位,现在的地位都是他真刀真枪杀出来的。
    国名继续是大汉,不过就如同东汉于西汉,不同肯定是不同的。最多是学刘秀,只能当个光武帝,没办法当太祖。
    说到这个的话,他不由得好奇:会不会有某个儒生,拿西汉和东汉的祖宗家法来说他数典忘祖呢?真有的话,那还真有用前朝的剑,斩今朝的官的既视感。
    算了,反正他也不在意,再说这类儒生,估计以后连见到他的机会都没有。
    随即看向贾诩,继续说道:“到时候锦衣卫虽隶属于门下省,却是直辖于我。所以不要束手束脚,只要有真凭实据,那么该抓人就抓人。”
    和廷尉或者大理寺不同,锦衣卫抓的,主要还是政治犯。意图谋反,或者恶意中伤刘韬,再不然散播谣言制造恐慌等,这些是必然要抓的。
    至于贪污,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这些,则由锦衣卫与廷尉等机构合作处理。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必抓的类型。但发现了,能处理肯定要处理!
    锦衣卫权力过大的话,本身也是个问题。可又不能太限制,它本身就是皇帝的爪牙。
    需要爪牙保护自己,同时又要小心爪牙不会误伤无辜,甚至是伤害到自己。看起来矛盾,可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其实都存在矛盾。
    所以在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利大于弊的这一边,最愚蠢的做法,就是只看到弊端,却看不到这么做,能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利益!
    “属下遵命!”贾诩还能说什么,自然是乖乖领命。只是感叹这锦衣卫,绝对是得罪人的工作,而且根据性质,自己估计要当一个孤臣了。
    而且还不是直接喜欢那种低调系的孤臣,这是要得罪大量的人,搞得自己出名,但没有朋友的程度,是这种程度的孤臣。
    简单来说,就是和程昱差不多,刚烈而且谁都不买账,得罪一大批的人。这种纯粹的孤臣姿态,曹操可是很喜欢,程昱的待遇一直都很不错。
    可刘韬能怎么样?程昱又不来投靠他,再说都快六十岁了,真的按照退休制度来算。现在投靠自己,最多十年就要退休了。
    程昱这个最适合得罪人的不来,那么自然只能委屈贾诩,来耽搁这个恶人了。
    如此过了两天,登基的事情没有准备好,毕竟原本只是称王,现在要登基,规格肯定要有所提升,这就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准备。
    卢琰却是找上门来,他即将上任并州刺史,这个时候过来晋阳也正常。
    “兄长,我想去凉州。”结果坐下来聊了几句,他就提出了这个请求,“并州刺史的身份,就让给王允也罢!”
    “怎么,留在晋阳不好么?你父亲在这里,而且我和益德也在这里。”刘韬笑道。
    “之前担任云中太守,那边的规矩已经形成,所以其实没有愚弟发挥的地方,基本上是萧规曹随。若是担任并州刺史,那么和担任云中太守,又有什么区别?”卢琰摇了摇头。
    顿了顿,继续说道:“愚弟不希望一直在兄长是庇护下成长,希望能够有个地方,好好证明自己的能力!”
    关羽也好,张飞也罢,都已经在战场上杀出了各自的名头。唯独卢琰,大家称呼他时,要么就是卢植的儿子,要么就是刘韬的义弟。
    四兄弟里面,只有他最没有存在感!可问题是,他是真的没有才能吗?!
    或许没那么突出,但当个太守,已经可以胜任。现在的他,打算挑战当一个刺史!以后有机会,他或许会挑战当一下三公九卿!
    凭着自己的实力,却告诉世人:自己叫卢琰,是刘韬的二弟,大汉第一官!
    “你还真的给我出难题”刘韬笑道,“王允是太原王氏子弟,你说我能给他当并州刺史?少不得,还要另外拟定人选才行。”
    “这很抱歉!”卢琰闻言,当即起身道歉。
    “你我兄弟,没必要这样。”刘韬起身,搭着他的肩膀,让他坐回椅子上,“虽然并州气候好不到哪里去,凉州情况更恶劣,你真的确定?”
    “是的,愚弟打算去历练历练!”卢琰肯定的回答道。

第482章 户部尚书人选
    “你可以去凉州,但是治中从事我要安排辛毗去帮你,这个你不能拒绝。”刘韬看向卢琰,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可以,这正好!”卢琰清楚,辛毗不仅是帮他处理政务,也会帮他提防那些恶意。
    “以后遇到事情,自己多思考,条件允许的话,多和他商量商量。不要求你三思而后行,只是谨慎没有错。你的位置,太多人盯着了。”刘韬叮嘱道。
    “愚弟明白。”卢琰诚恳的点了点头。
    都在说刘韬要称帝,称帝之后那么他们这几个义弟,很大概率会封侯,甚至封王。
    他来自涿县卢氏,有卢植这个父亲还好。关羽和张飞,一个良家子出身,甚至还因为杀人当过逃犯;张飞只是一个土豪,家里做酒肉生意。
    结果因为跟对了人,眼看就要封侯甚至封王,谁不羡慕?不知道涿县那边多少人后悔,后悔没有早点结交刘韬,否则现在早发迹了。
    他们却忘了,刘韬当初在涿县组建民团,他们本身都有机会加入。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也怪不得谁
    卢琰离开之后,少不得亲自过去拜访了一下王允。并州刺史的身份显然不能给他,所以刘韬需要和他商量一下。
    “王伯父,很抱歉,晚辈前阵子一直在忙,没有能亲自登门拜访。”刘韬行了一礼,现在是私下拜访,王允和卢植也有交情,于情于理,他这个弟子也应该以后辈的身份拜见。
    “哪里哪里,最近这段时间,是将军最重要的时期,允也不好打扰。”王允对刘韬的态度很满意,对他的印象也好了几分,“德然亲自前来,定有要事,但说无妨!”
    “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原本打算委任您去凉州担任刺史,只是卢琰希望能去历练一番。是以对于您的职位安排方面,我有两个提议。”刘韬也不客气,直接说了出来。
    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便是在年后,函谷关以西,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和安定四郡,将改组为雍州,到时候希望您去那边,担任刺史。”
    “将军没打算定都洛阳或长安?”王允闻言,对这个职位没太在意,只是问了句。
    “洛阳被烧,再说那边不太稳定,或许要过几年才能迁过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