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宋第一卧底- 第1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后的姜俞馨元帅把一张纸交给了杨清岳,杨清岳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白骨难掩独石关,枯魂累累向青天,胡儿至此不回首,此生难见燕然山!”
  ……
  “把这个刻到那块石头上。”
  这时的姜俞馨嫣然一笑,向着杨清岳说道:“要是再有鞑子或是任凭什么人来到此处,正好让他们看看自己先辈的下场!”
  “元帅好主意!”杨清岳笑着把这张纸交给了手下,让他们去找石匠刻那块巨石。
  随即就见杨清岳笑着说道:“元帅这首诗写得当真豪迈,要是再有北进的胡儿,看到这累累白骨,再见到您这首词,那时他们的表情一定精彩得很!”
  “写的深了,他们也得看懂才行。”就见姜元帅一边笑着让部下集结整队,一边对杨清岳说道:
  “我接下来还有作战任务,就不进关了。杨将军且再此镇守,等候统帅军令便是。”
  说完姜元帅再次带领着麾下的成都和巴山两军远飏而去,消失在燕山以北。
  此时此刻,在这片雄踞北方的燕山中,不知有多少华夏优秀的儿女在寒风里跋涉,在血海中奋战!
  ……
  此刻在沈墨镇守的古北口,他的城下已经没有了蒙军的踪迹。
  太师国王孛鲁还带着自己的部队,在古北口北面的四十里的群山中挣扎跋涉,步履维艰地想要脱困而出。
  这一天,史天泽和沈墨两个人视察了古北口城防的重新加固和改造工作,之后他们又一路来到了临安军军部。
  他们刚来到参谋部门口,就听见里面正像一锅粥一样,不少人正在里面大声吵嚷。
  沈墨听到里面争论得异常激烈,于是立刻对哨兵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不要做声。
  之后他跟史天泽两个人就像蹲在墙角晒太阳的老大爷一样,在参谋部门口向阳的墙上一靠,盘起胳膊听里面那些年轻的参谋说些什么。
  ……
  今天参谋部里的这场讨论是由李慕渊发起主持的,参加会议的全都是临安军中的参谋人员。
  会议的议题是:在打完这一仗之后,如何才能保证将燕山山脉这条防线牢牢地守住。
  此刻这些参谋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正是激烈之时,甚至很有几分要吵起来的样子。
  这些年轻人火气极盛,说出的话来都带着火药味儿。旁边的史天泽生怕屋子里边说着说着抡开了板凳打起来,于是担忧的看了沈墨一眼,却见这位统帅似乎正在偷笑。
  看他的样子不但没有丝毫担心,反而像是对这种剧烈的争论非常满意似的。
  在史天泽狐疑的眼神中,只听的里面一个人大声嚷道:“都别胡说八道行不行!”
  “一说防守就说要增兵,还增兵?这条燕山山脉还能再往多了放兵吗?”
  “你们知不知道这里山高路远,道险坑深?辎重粮食、武器弹药运过来要花多大的力气?还往这边儿增兵?”
  “从椅子上下来,给我好好说!”
  随即,李慕渊的声音在里边大声怒斥了一句。于是沈墨和史天泽就听到“咚”的一声,显然刚才那个站在椅子上大吼的年轻参谋,终究还是听话的跳了下来。
  要说咱们的李慕渊,身为天骄五营利刃营一期的班长,在这些三四期的小学弟面前端的是威风凛凛,说出话来也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味道。
  这时就听刚才那个年轻参谋接着说道:“燕山是咱们大宋北面的一堵墙,守住他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条燕山防线绝不能成为咱们大宋的一个沉重负担!”
  “如果在这里放上十万部队,固然可以保护燕山一线万无一失。可是每年的军费开支,尤其是在转运中造成的浪费,都将会是个庞大的数字。”
  “……所以呢?”这时在人群中,另一位参谋气鼓鼓的问道。


第2909章:广忠益兮集众思、英雄少年、名将之姿
  “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增兵,而且还要将燕山附近的守军削减到四万人以内。这样对后勤部门来说可以极大地减轻压力,我们不应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用最少的兵力和费用,稳守住这条燕山防线!”
  此人说到这里时,就见史天泽惊讶的看了一眼沈墨!
  ……
  他当然知道里面开会的作战参谋,全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都是沈墨军中正在培养的一批后备力量。
  可是即便是这些年轻的低级军官,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俨然是一位封疆大吏才有的视野和胸怀!
  换句话说,这要放在蒙古人的军中,他们思考的可是太师国王孛鲁才会想到的问题!
  可是这个年轻人却是一口就道出,燕山山脉在排列重兵之下,时间一长了会造成国用严重消耗的问题。说明这个年轻人真可以称得上是目光长远,见识精到。
  就见沈墨听了后也挑了挑眉,然后示意史天泽接着往下听。
  这时就听另一个人站起来说道:“我觉得老余说得确实有道理。”
  “燕山山脉之所以在金人手中丢掉,那是因为金国人只知一味死守。他们呆板地把士兵陈列在燕山一线,甚至还想劳民伤财的修上一堵柳条边墙,彻底封死蒙古人。”
  “你们可以想一想,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局面?面对着这条防线,蒙古人随时可以选择一个点全力突破。”
  “蒙军在进攻之前,金国守军既得不到任何的预警,也没有对敌军进兵进行丝毫的阻拦干扰。换句话说他这面盾牌做的再怎么厚重,人家对面集中力气用长矛攻击一点,也足以将他刺穿!”
  “那你的意见呢?”这时就听李慕渊淡淡地说道:“我让你陈述问题了?把解决方案给我说出来,这是咱们历任营的军规!”
  “我当然有方案!”只听出口发言的那位年轻参谋说道:
  “咱们应该在燕山山脉设置少量精兵防守,同时放出大量哨探随时监控蒙古部队的动向,以便知道他们将要进攻哪一点……大家听我说完!”
  当此人讲到这里时,只听到屋里的桌椅板凳一通乱响,周围的几位参谋似乎是抓到了他话语中的漏洞,正要出言反驳。
  就见刚才这个人急忙接着说道:“我的解决方案是,关外设置游骑兵作为预警,关内则要留下一支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各处要点。”
  “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像金国那样的情况,七八十万大军排列在这条防线上。可是一旦开战,其中一个重要关口上却只有五六万人被蒙军玩儿命的攻打。其他的部队却动也不敢动,只能在那里干闲着!”
  “换句话说,我只要留下一两万的预备队,哪里危险我堵哪里……那不就行了?”
  ……
  “你可别忘了,蒙军最善于声东击西,而且他们的移动速度还奇快。”
  这时在屋里,已经有其他一些人提出了反驳意见。只听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道:“到时候这支预备队就会被蒙军虚招诱敌,来回调动,在燕山中疲于奔命……到时候你怎么办?”
  “那也比重兵排列,一个被攻击的点上兵力不足,其他人无所事事的强!”这时刚才那位提出建议的参谋,又开始大声反驳。
  眼看着屋子里,随即又吵成了一团。
  ……
  “解决的方案,往往就是在这些争吵中产生的。”
  这时的沈墨趁着屋里一片混乱,向着史天泽小声笑道:“真理越辩越明,这帮孩子们争执不下就到沙盘上去实战推演,往往几次之后就会拿出最靠得住的办法。”
  “然后这帮人就会集思广益,把这个最好的办法完善到最佳程度……这就是通州军参谋部的职能。”
  说到这里,沈墨喜滋滋的挑了挑眉毛。看他的样子十足就是发现自己养的小猪,已经长大到会到处拱白菜时的神情。
  看到这位统帅的样子,史天泽也不由得哑然失笑,同时他心里却又是暗暗震撼不已。
  要说这帮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素质,真是让史天泽觉得眼界大开。
  此刻他真恨不得把自己的俩儿子都塞进这间会议室里。哪怕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天天听着,在这样的熏陶之下,将来也不难成为一代名将!
  ……
  其实沈墨设置的参谋部制度,是后世经过了战争洗礼之后,演变出的一种非常完善的军事体系。
  它的核心就是三国时期的兵法大家诸葛亮,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中所说的:“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正是这句话,在后世中演变成了“集思广益”这句成语。而这样的思想体现在用兵上,也使得战争形势彻底发生了变化。
  原本在古代,完全是依靠将帅的个人能力作战。而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难免会造成遗漏和错误。
  反之,参谋部制度却是汇集了很多人的智慧,使得军队很难再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发生覆灭的惨剧。
  至于这些年轻的参谋,则是沈墨精心培养出来的精英之才。
  在沈墨的手上,对于军事人才的培训始终都没有停止。甚至还总共形成了三级培训制度。
  这里边的第一级,当然就是沈墨的利刃营。
  这个最开始犹如私塾一般由沈墨亲自授课,第一期只有区区二三十个学生组成的小型军校,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学习军事的专科学院。
  在利刃营一期之后,沈墨已经不在从头至尾的给学生们上课,而是偶尔在军校中客串讲学。
  在利刃营三期以后,他们招收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立足于沈墨救助的孤儿,而是在民间挑选了七八岁左右的适龄儿童,招收到军校进行系统培训学习。
  当然这些孩子们由于各自也有家庭和父母,所以就再也没有像天骄一期那样,全都由沈墨给他们起名字,而是用的自己的本名。
  所以当这些孩子们在走上战场,成为青年军官或者作战参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专业军事学习。
  也就是说在六七年之后,当这些孩子真正成熟之际,沈墨的部队里将会出现一批由现代化制度培养出来的年轻军官,到那时才是通州军战斗力真正爆棚的时刻!


第2910章:神锋久砺似寒霜、大辽北境、不冻海港
  现在屋里这些年轻参谋,全都是利刃营二三四期的学员。他们的年龄是在十七岁到二十一岁左右,已经在军队中开始锻炼并且飞速成长了。
  不难想象过不了多久,就会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将帅来。
  ……
  至于沈墨军队培训的第二期,则是立足于培养部队中的基层干部,也就是说连排长一级的军官。
  这样的学校就属于普通军校了,他们招收的目标是十六七岁,已经在沈墨的学校里参加过现代知识学习的年轻人。
  当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可以到部队中培养训练和参战,并很快会成为队伍中的连排长级指挥员。
  当然这些人如果学习认真刻苦,作战勇猛机智,他们在军中的升迁速度,也不会在那些从小学习军事的高级军校毕业生之下。
  ……
  至于沈墨军事培训机构的第三级,就是将校培训班。
  像是杨妙真和令飞扬他们,就是从这样的学习班里毕业的。而且在沈墨的麾下,甚至包括海军元帅施宝瑛在内,全都在这样的培训班里学习过不止一次。
  像这样的培训班,是立足于对军中已经担任将领的高级军官进行军事教育,并且一级一级的不断深化,以便加强军高级军官的指挥作战能力。
  在这里有很多人学到了真本事,就此脱颖而出。当然也有很多人止步于此,难以寸进。
  就像那个上学第一天就咬碎了六根铅笔的红袄军大将岳大魔,你让他学习阿拉伯数字还能行。只要一涉及到方程,就能把他恶心得直吐。
  所以像这样的将军就很难继续指挥作战,因为他甚至不能掌握一个火炮炮长的知识量。
  在这样的培训制度下,沈墨的军队无论是凝聚力还是战斗力,都在暗地里不断的增长和扩大,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达到沈墨梦想中的那种程度。
  他的部队终究会像一支现代化军队一样,哪怕是一个步兵班长都可以用指北针和地图,指挥部队行军作战。
  到时候。他这支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军事技能,才终将使得通州军真正无敌于天下!
  ……
  这些年轻的作战参谋在会议室里争论不休,同时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到了这个时候史天泽才知道,李慕渊将军在之前所说的那条军规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他们曾经就读的利刃营军校里,仅仅是陈述问题而不加上分析判断,或者是附带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是要受到惩罚的。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军规下,这些年轻人慢慢的会变成每一个都善于独立思考,并且具有独特见解的人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