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陈伯文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人家陈伯文是客气,他还真不用承自己的人情。
    “陈大人,太客气了,施某可不敢当。正好圣旨里说的,筹措粮草,教化地方,后勤保障,陈大人所做的这些都是打胜仗的必要条件,没有陈大人的支持,旗某就算有三头六臂,也绝打不了胜仗。”施琅连忙谦虚地回道。
    说罢,他的眼神若有若无地扫了一眼苏盛。
    苏盛在福建跟陈伯文配合得很好,这回到施琅行辕来接旨,也是得了陈伯文的指点。
    此时见话说到这里了,连忙一拱手,先把一个大大的笑脸送上。
    “伯爷,要说陈大人的功劳是该得的,那是没说的。下官的功劳则是纯粹沾了伯爷的光,所谓秃子跟着月亮走,下官沾光了。”
    “呵呵呵……,苏大人客气了。苏大人敢以少量兵力,迭次设伏,将刘清泰打得疲于奔命,最后自杀于宁德城下,足见苏大人足智多谋。不过,本督倒是有一事不明,还请苏大人指教。”施琅皮笑肉不笑地假笑两声,问道。
    “伯爷可折煞下官了,伯爷有何疑问尽管垂询,下官一定一一禀报。”苏盛连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躬身答道。
    “嗯,态度还算恭敬。”施琅暗暗点了点头。
    就态度这一条,他还真说不出什么来。
    “苏大人,本督所不明的是,你兵力本来不多,为何还敢分兵?难道就不怕让刘清泰一口一个给吃掉?当然,实战效果非常不错,但如果刘清泰不是逃,而是战,那岂不是将设伏官兵置于险地?”施琅问道。
    “嘿嘿,伯爷,您这话算是问着了。当初制定此计时,也曾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下官当时是这样回答的。第一,下官是对皇上有信心。皇上自即位以来,每次打仗,都会精心谋画,决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下官以为,皇上既然让靖海伯北上,那一定就是有了万全之策,指定是给刘清泰挖好了坑,就等他跳呢。”
    “第二,是对伯爷有信心。下官知道,皇上对伯爷非常赏识,伯爷身在郑家身名不显之时,皇上就让当时的王巡抚暗中查访,招揽之意非常迫切。下官想,当时郑家能人甚多,别的不说,郑成功、刘国轩、冯锡范、陈永华,哪个不比伯爷的地位高、名声大?为什么单单想招揽伯爷呢?那肯定是伯爷有过人之处。伯爷后来非常轻松地击败郑家父子,逼他父子一个北上,一个南下,这就充分说明了伯爷的过人之处。”
    “所以,下官认为只要刘清泰跟伯爷对上,大败是无疑了。而且,他一定被伯爷打得魂飞魄散,如惊弓之鸟。这样一支被吓破了胆的队伍,别说下官还有数千雄兵,就是在山上弄上十几个兵,遍插旌旗,高声呐喊,估计也能吓得他们狼奔豕突。”
    “所以,看似下官行险,其实是非常有把握了。”
    “还有一条原因,下官是对自己练的兵有信心。下官这一年多来,仗着在禁军那里跟皇上学来的练兵之法,走精兵路线,不但军事技能每日勤练不辍,而且思想教育工作也没有落下,手下将士虽不能说以一当十,以一当三应该不是什么大话。”
    “所以,下官每个设伏点设伏兵一千,跟三五千兵无甚差别,别的不敢说,若是只守不攻,鞑子数万兵攻打我一千兵把守的山头,守他一二个时辰不成问题。一二个时辰之后,伯爷您的兵不就到了吗?”
    “正是以上三个原因,下官才敢行险。伯爷,当时下官对部下讲:‘咱们不能让施伯爷专美于前,他老人家吃肉,咱们怎么也得喝口汤。’嘿嘿,伯爷,本来下官是想喝口汤来着,谁知道竟咬到嘴里一块肉,伯爷,您不会怪下官吧?”
    听完苏盛的长篇大论,陈伯文乜了他一眼,心道:“行,抓鸡不叫唤——成手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难道这是天意?
    
    “哈哈哈……,好!苏大人年少英雄,将来必成大器!”施琅闻言,放声大笑。
    笑毕,对苏盛道:“苏大人,你可真说着了,本督一直都在怪你,怪你太贪,好端端一块大肥肉,竟然让你给咬下半拉去。哈哈哈,不过,听你一席话,本督心情大好了,你能将所有的事都算了进去,包括清兵的逃跑路线、刘清泰的心理活动,甚至连本督都被你算计在内了,让你咬块肉去,不亏!哈哈哈……。”
    施琅直承是怪罪过苏盛,倒显得光明磊落。
    他明白,今日在座的都是聪明人,也都是皇上的心腹。他不怕别的,就怕皇上给自己记上一笔小账,今日之事,肯定会一字不落地传进皇上耳朵,遮遮掩掩的倒显得自己没有肚量,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呢。
    皇上知道了,也只能一笑了之。
    施琅如此,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人家苏盛那番话说得太有水平了。
    第一是把皇上这尊谁也不敢得罪的大神给搬出来了,而且还搬得光明正大,明明白白。无论是策略、用将、用兵,反正都是皇上的功劳,你施琅能咋的?不服?你敢吗?
    第二,看似是捧了施琅,其实捧的是皇上,就算传出去,也不会给人留下“苏盛捧施琅臭脚”的印象;
    第三,直言自己也不是那么不堪,练的兵也是精兵、强兵,还是从皇上那里学来的法子。也就是说,能吃你块肉,那也是有能力吃到嘴里的,而这能力,也是得自皇上的真传。
    所以,陈伯文说他“抓鸡不叫唤——成手了”。
    所以,施琅捏着鼻子认下了。
    陈伯文和苏盛见张可大一直不言不语不动,就坐在那里喝茶,冷眼旁观,知道他必然还有别的事,所以,客气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待二人走后,施琅让陈仲武和两位从弟稍等,将张可大请进书房。
    “张大人,皇上是不是还有密旨?”
    书房里就两个人,施琅问道。
    “是,有皇上口谕。”张可大答道,站起来,面南而立。
    “臣恭请圣安。”施琅连忙跪下。
    “圣躬安。”张可大答了一句,接着说道:“尊侯,朕问你,心里可有怪罪苏盛之意?”
    施琅闻言,心中一突:“皇上啊,你怎么什么都知道?我可谁也没说啊。”
    “回陛下,臣之心思瞒不过皇上,臣确实怪罪苏盛抢功。”施琅老老实实地答道。
    “尊侯,不是朕说你,你也太小家子气了吧?你乃朕之股肱之臣,当胸怀全局,目光岂能只看到于眼睫毛前的那点事?苏盛原本是绍武朝禁军指挥使,公子哥一个,哪有领兵之才?如今经过一年多的蜕变,他已经能独挡一面了,不是朝廷之功,不是朝廷之福?”
    “回陛下,臣知错了。原来以为,苏盛没有什么能力,是借力打力硬生生地抢功,但今日苏盛之言,确实让臣汗颜。苏盛仰仗陛下栽培,能谋善断,胆大心细,已有大将之才。臣已经释怀,也为自己当初的狭隘感到惭愧。”
    “朕令张可大亲传口谕,还有一件十分机密之事。你部北进之后,济尔哈朗令鳌拜为前锋,一路南进,如今已经兵围吉安。朕之用意是在诱敌深入,然后再聚而歼之。为防止清兵发现我战略企图,缩回南直隶,所以,你在罗源暂先不要北进,就地休整,让清兵摸不清你部意图。另外,趁此机会,你可以暗中布置攻打南直隶事宜。如何布置是你的事,朕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朕一旦命你攻打南直隶,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南直隶拿下!”
    “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厚望,请陛下放心!”
    ……
    水师全军覆没,福宁、霞浦得而复失,这个消息传到九江,济尔哈朗和洪承畴全都傻了!
    是明军的战斗力太强,还是北洋水师太差?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论到水师的战斗力,无论济尔哈朗还是洪承畴,都非常清楚,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差距摆在那里,一是明军水师船多且优,兵力也差了两万;二是武器装备,清兵有的,明军有,明军有的,清兵没有。不但有,而且威力巨大。
    但是,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手榴弹虽然厉害,但必须依靠手臂的力量投掷出去,射程就是其最大短板。
    为了能够获胜,选在冬季北风正盛的时候出击,而且还利用了钱谦益在明朝的影响力,成功地把不愿意冒险的施琅给调了出来。
    在占据这么多有利的条件之下,竟然让明军一日一夜就给全歼了!
    像这么一边倒的屠杀,绝对不是兵力少、武器装备差这个原因,应该在战术指挥上犯了大错。
    这个大错,就是轻敌。
    刘清泰死了,郑芝豹也死了,甚至连阿尔泰也死了,没有一个主要将领活着冲出来,他们是如何打的这么个料仗已经不得而知,但从逃回来的当兵的口中,济尔哈朗和洪承畴大体明白了他们的部署。
    刘清泰根本没有防备明军会分兵绕到自己背后这一招。
    为什么不防备?根子在大意。
    他们肯定认为施琅一直在拖延战争进程,不会这么早进行决战。
    “唉!”济尔哈朗重重地叹了口气,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刘清泰、郑芝豹都是老行伍了,怎么会如此大意?八百条船,八万多人马,竟然一夜之间全没了。从此之后,大清水师这个字眼可就作古了,真真痛煞人也!”
    说完话,没听到洪承畴答腔,不觉有些奇怪。
    抬头一看,见洪承畴正嘴巴微张,木着脸发愣。
    “亨九,想什么呢?没听到本王说话?”
    “呃……,王爷,奴才正在想,如今看来,咱们制定的直捣广州,活捉朱由榔的战略是正确的。”洪承畴回过神来,回答济尔哈朗的问话。
    他刚才其实想的不是这个,他是在想:“在占据如此明显的优势下,竟然战败了,难道这是天意?大明中兴莫非真能在朱由榔手里实现?!”
   
    
第一百四十八章 牢骚太盛
    “是啊,明军的战斗力太强了,本来势均力敌,如今又多了施琅这么一支机动力量,若是不能擒获朱由榔,我们胜算不大啊。只是,亨九,你认为施琅下一步会如何动作?”济尔哈朗没有读心术,自然读不懂洪承畴内心语言,顺着他的话说道。
    “王爷,施琅这只机动力量,下一步的行动有三个方向。一是回南海海面,以便随时增援广州;二是北上,进入长江,不顾一切地攻打南直隶,以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三是从福宁上岸,增援李成栋,攻打衢州,然后从陆路北上攻打直隶。”
    “从目前的态势看,增援李成栋这条路太笨,朱由榔不会让他这么干;北上进攻南直隶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李成栋、李定国进攻受阻,仅凭他一支十万人的水师去打南直隶显得有些身单力薄;回师南海可能性较大,因为我军已经对吉安实现了包围,已经隐隐对广州造成了压力。”
    洪承畴分析道。
    “如今正是冬季,北风盛行,他们若是全速回援广州,估计一个半月就能到达。而我们很难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广州的包围,所以,必须想办法阻止他回师南海。”济尔哈朗道。
    “是,王爷,奴才也是这么想的,宁可让他去打南直隶,也不能让他回师南海。就算南京失守也无妨,咱们只要抓住朱由榔,明军群龙无首,必乱无疑。更何况,只要打下广州,明军制造手榴弹的技术咱们就能掌握了,到那时,咱们还怕打不过明军吗?”洪承畴道。
    “是啊,朱由榔是灵魂,手榴弹和地雷是他们打仗所依仗的利器,只要将朱由榔抓住,再把他们的利器抓到手,明军无能为矣!”济尔哈朗赞同洪承畴的想法。
    “亨九,为何万无一失,你在广州安排的人手可千万不能暴露啊。”济尔哈朗又道。
    “放心吧王爷,事关重大,奴才省得。”
    “还有,让钱谦益想办法促成施琅北上,另外,让鳌拜暂缓进攻吉安,只等施琅北上之后,再令他猛攻,一举拿下,然后迅速完成对赣州的包围,直逼广州。”
    “喳!”
    东海大捷的消息,被大明周报以靖海伯妙计破清兵一昼夜东海妖氛平为题,以特刊的形式刊登出来。
    报道详细介绍了施琅如何施骄兵之计,分兵迂回敌后,全歼清兵北洋水师的经过。
    报道半半白,读起来非常省力,而且作者笔力不凡,把整个战斗过程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作者是报社记者瞿正博。
    瞿正博是瞿式耜的儿子,上个月国子监入监考试,被主考官王夫之点为榜首。
    瞿正博入监之后,一边学习,一边在报社应聘当了一名记者。
    这篇报道,他当然没有去福建前线采访,只是根据朝廷邸报了解了一个大概,还把水师、福建巡抚衙门、福建都司三拨报捷的士兵拦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