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阮家水师战船更强。阮有进指挥的是一艘新的战列舰——东吴号,拥有六十四门火炮,火力更加凶残。
而且九州军使用的制造风帆战船的技术是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日不落帝国的技术成果,此间正是风帆战列舰技术最成熟的时候,生产出来的大帆船经过前面几个世纪的不断总结和改进,甚至在海军军人眼中充满了美感。
阮有进、阮有镒两个人站在甲板上,看着波澜不惊的黄海海面,心里感慨万千。
“没想到我们有一天会成为宗主国的军官,现在我的职务是海军中校,以后能够在宗主国当个将军就好了。”阮有进说道。
“你指挥的竟然是我们第四舰队三艘战列舰之中的东吴号,而我只是一艘护卫舰,海军少校。我们明明是同一期海军讲武堂的学员,海军部对你也太过重视。”阮有镒同时与阮有进接受九州军的招降,但现在两人分出了个高低,让阮有镒略为羡慕。
在海军部不同船长之中也有军衔和地位之高低。海军部长下面是舰队司令、船长、副手、海军士官、普通士兵、杂役。在船长中也有明显的区分,一般能够指挥战列舰的人都是中校、上校、将军级别的海军将领。其次是指挥护卫舰等普通炮船的船长,分为大型护卫舰和小型护卫舰,再其次是指挥补给船、运兵船等辅助船只的船长。
第四舰队一共有三艘战列舰、十一艘大小护卫舰。
舰队司令为海军新锐孙旭,原来南洋舰队大赵号风帆战列舰的船长,几乎与邓千龙同期,是纳尔逊到来这里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学员,先后参与过讨伐郑芝龙、安南国水师、马六甲船队的海战,也可以说得上是身经百战。
除了孙旭以外,还给阮有进、阮有镒这样的新收服地区出身的将领被授予职务,以拉拢安南国等地的百姓,让他们看到只要肯接受汉化改造,他们也能够爬到中高层。而且阮有进、阮有镒本来就是安南国这个时代最有才能的两个人,只可惜遇到了带着金手指的楚云,才被轻易击溃。
“海军部传来了备战命令,我们旅顺卫的十四艘战船组建成了第四舰队,也没有通知作战目标是谁。你猜测我们第四舰队会对哪方势力进行作战?”阮有进向阮有镒问道。
“我猜测不是高丽国便是东瀛国,这附近的海面只有这两个王国还有水师和独立的军队了。”阮有镒说道。
“你这不是废话么,我也知道只有高丽和东瀛两国,而想要对除了这两国以外的其他海域进行征服,不可能会匆忙备战,最起码要给我们一年的准备时间。”阮有进说道。
两个人对话之时,有一个传令兵过来说道:“两位长官,舰队司令召集所有船长集合,确认各艘船只状况是否良好,又是否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我们这便去!”阮有进、阮有镒两个人答道。
新建造不久的风帆战列舰“曹魏号”下方,新上任的海军舰队司令孙旭召集了第四舰队的所有船长。
以前他们还只是临时的舰队,分开训练,但是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编号,被整合成为了一支新舰队,独立地承担作战任务。
“海军部这次让直隶舰队担任主力,我们第四舰队作为辅助。这次将是我们第四舰队首次投入战争。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希望诸位不要给我们第四舰队丢人!”孙旭板着脸训话。
“司令官,我们此次作战的对象到底是高丽国还是东瀛国?竟然要同时动用直隶舰队和我们新成立的第四舰队,我觉得作战目标是东瀛国的可能性更大。东瀛国的海面宽阔,需要动用两支舰队来进行全面封锁。而如果作战目标是高丽国的话,还是需要依靠陆军部。”阮有镒推测道。
“不必在意作战目标是谁,只要按照命令忠诚地完成作战目标即可。据海军部之命令,我们第四舰队正式成立,时刻做好出海战斗之准备。”孙旭说道。
旅顺卫里面除了第四舰队以外,还有一批从天津卫的海军讲武堂到来参观的低级学员。这些低级学员平时在天津卫的海军讲武堂学习文化知识,有时候还会到旅顺卫、威海卫等地参观舰队,以及登上训练处船只进行操练。
“我看最近几天旅顺卫的海军士兵一个个行色匆匆,很有可能是要爆发战争了。”一个短发的海军讲武堂低级学员说道。他不过十一二岁。
“郑成功,你是说旅顺卫的舰队要准备出海讨伐敌人了吗?”其他小孩围过来问道。
“当然,以前我父亲带领舰队前往高丽国的时候,当时北洋舰队上上下下就是这样匆忙地进行准备,这就是海军部的战争动员。战争动员和演习动员可不一样,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有一种无法控制的紧张感,是如何假装都假装不来的。”进入了海军讲武堂的郑成功笃定道。
“你说旅顺卫的舰队会去讨伐哪里呀?”一众小同学七嘴八舌地问道。
在这一批低级学员中,可能就属郑成功对海军最为了解了。
“当然是东瀛,我父亲带人镇压他们的时候,他们一点都不敢吱声。后来我父亲带着北洋舰队到了高丽国,他们就开始嚣张起来,还想要害大玉儿姐姐。所以旅顺卫的舰队一定是去讨伐东瀛国的。”郑成功说道。
第一千零七章 倒幕联军的困境(四更)
东瀛京都,天皇所在,但是现在的天皇就是一个吉祥物,幕府不理会他,倒幕联军也没有觉得他有任何的利用价值。唯一的用处就是京都与大阪成为了倒幕联军与幕府较量的前线,双方陈兵数万在这里常年胶着不下。
本来东瀛国两派的内战不应该持续连年,而是因为有楚云在背后进行制衡策略,不断地给弱势的一方提供更多的军火,让双方谁也啃不下谁,才导致了连年的战争。几年中双方战死、重伤的士兵起码有数万人。
常年僵持不下的战争让地盘更小的倒幕联军痛苦万分,越打越穷,而且人口也在战争中削减,他们又不想要被幕府吞并和遭到清算,所以让岛津光久出使京城,向九州军作出了妥协。
幕府所统治区域米价上涨的消息传到了京都,让倒幕联军的几位大藩主对此警惕万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幕府打算让战争升级的征兆。
岛津光久已经彻底取代了年迈的父亲岛津忠恒成为倒幕联军的领袖,长州藩藩主毛利秀就、土佐藩藩主山内忠义等倒幕联军的主要人物齐聚。
“幕府又要掀起战争了么?这次他们打算派来多少人讨伐我们?两万、三万还是五万?”双鬓发白的毛利秀就疲倦地说道。
双方打了几年仗,几乎不分上下,幕府奈何不了他们,然而他的长州藩一个三十多万石的大藩,因为战争而经济凋零,亩产下降,毛利秀就不得不考虑手下家臣、农民的呼声。
“这次幕府的战争决心很强,据我们收到的消息,此时江户城的米价已经快要上涨两倍了,甚至一些米铺都没有了余粮。很有可能是幕府按捺不住,想要发动全面战争。”岛津光久说道。
“幕府又要进攻我们,这无休止的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我们土佐藩和四国岛上的其他藩主几年来为了维持军费,加征了地税,现在四国岛上到处都是起义的农民。而我们四国岛的军队都集中在大阪城,无法进行镇压。后院起火之下该怎么应对这次幕府的全面战争?”同样作为老一辈的山内忠义语气中也充满了无奈与疲惫。
“当初我父亲与各位起事的时候,本想着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推翻幕府,成立帝国政体,但是现在没有可能了。我们与幕府势均力敌,陷入一个不断内耗的死局。”岛津光久解释道。
“小娃子,少说这些没用的,你以前和九州军进行过谈判,我们已经很卑微地请求他们介入结束旷日已久的战争,他们到底什么时候会派遣军队与我们联合推翻幕府?”毛利秀就冷哼道。
他有些后悔以前和岛津忠恒起事,但这是他自己做的选择,谁也无法怨恨。
“幕府在积极备战的消息便是九州军的情报人员传来,他们这次打算支持我们推翻幕府之统治,与华夏会一同成立新的官府。”岛津光久说道。
“华夏会?那是个什么东西?”毛利秀就对闻所未闻的华夏会嗤之以鼻。
“一群活跃在江户城中的年轻人,据说曾经刺杀过不少幕府大臣,幕府也对他们恨之入骨。”岛津光久解释道。
“刺杀几个幕府大臣罢了,死在我们手中的幕府大臣和士兵不知道多少,有些还是老相识。”山内忠义同样对华夏会不待见。
在他们看来,华夏会这样的小团体不配与他们享有推翻幕府的胜利成果。
“这是九州军的意思,大概是不想要让我们倒幕联军在战后获得对官府的控制权。九州军想要影响我们东瀛的局势太容易了,我们之所以和幕府常年累月僵持不下,不就是九州军不想要我们之中的任何一方获胜么?小国无外交,也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岛津光久无奈地说道。
毛利秀就、山内忠义等藩主相视无言。九州军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身上,我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九州军的存在,他们连和幕府联合都做不到,只能够选择继续与幕府耗下去,或者与九州军合作推翻幕府。
“九州军会保证我们这些人的利益么?我们的领地,他们一定会收归官府所有,加入他们与投靠幕府有什么区别?幕府虽然也在改革,也在实行行省制,但是原来的大名仍然享有诸多特权。九州军给我们的承诺还不如幕府给我们的利益,如果我们实在挡不住幕府,直接投靠幕府,与幕府一起对抗九州军。”一个藩主说道。
他提出投靠幕府的想法时,所有人看向他的眼光就像是在看一个傻子。
“蠢货,你相不相信,只要我们宣布投降幕府,或者与幕府联合,次日醒来九州军的舰队就停泊在大阪城的码头,他们的火枪会对准你的猪头。”毛利秀就冷冰冰地说道。
那个被骂的藩主也不敢发作,岛津家、毛利家、山内家是倒幕联军的几个主要带头人,一直是他们的藩兵在苦苦支撑着京都到大阪一线的战局。
只要京都到大阪的防线被攻破,倒幕联军就彻底失败了。
“毛利君不要发火,九州军肯定不希望一个由幕府主导的官府存在,所以才会让我们和华夏会组成新的官府。不管到时局势怎么样,总比现在我们现在朝不保夕的局面好多了。”岛津光久说道,“到时我们再争取维护我们这些人的利益,最好能够在新官府中牟取尽量多的职位,以后我们还是有享不尽的财富,也不用进行无休无止的战争。”
“希望九州军不要过河拆桥,等利用了我们以后就抛弃我们倒幕联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山内忠义说道。
“应该不会吧……”岛津光久也有些犹豫了。
九州军的军队登陆了东瀛本土推翻幕府的话,很多事情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了。
“想那么多有何用?一旦做出了选择前方就是万丈深渊,已经和九州军约定好,那就准备与幕府进行决战。”毛利秀就说道。
第一千零八章 粮食出售许可证
横滨港码头,一袋袋大米从大帆船上搬运下来,而在一旁监督的华夏商人充满了期待。不过是转手将大米从山东半岛运过来卖出去,他将从中获取一笔丰厚的利润。
“这不是陈掌柜么,你也是来做大米生意?”横滨码头上另外一艘商船下来的商人朝他招手。
“韩掌柜你不也是运大米过来?但凡是在东瀛做生意的人,谁不知道江户城附近的米价大幅度上涨,只要将粮食运过来就不愁卖不掉!不知道你运了多少船大米过来?”李掌柜问道。
“在下只运来了区区三船粮食,实在是资金不足,雇不起更多的帆船,也收购不了太多粮食。收集粮食还不容易,除了官府经营的大农场以外,没法从其他地方迅速收集到这么多粮食。和那些分散的农户收购粮食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好生意,不如这次在东瀛挣钱以后,我们就回到山东半岛去当大米的经销商,专门从分散的农户那里收集来粮食,然后再集中向官府或者缺少粮食的地方集中出售,我们就能够一直通过差价进行牟利。我一个人的财力做不成经销商,不如我们两人联手?”韩掌柜提议道。
李掌柜想了想,似乎这还真的是一门合适的生意:“等此次江户城米价恢复正常之后,我们回济南城详谈。要是集中经销粮食的生意能够做成,不失为长久的致富之道。”
“嘿,回到了济南城我们几个在东瀛做生意的济南商人一定要好好聚一下。这次李掌柜你除了大米还运来了什么粮食?”韩掌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