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仕妖娆- 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只能助赵恺。

    好在赵恺也没有让自己失望。

    按照历史轨迹,这一次兵事因汤思退的缘故,导致两淮防线溃败,差点被金人打到临安,但李凤梧却不认邪。

    我还就想逆天行事一回。

    论怎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看是否能守住两淮防线。

    赵恺微笑点头,“我老师也是如此说。”

    赵恺是皇子,虽然不像太子一般有专门的太子太师、太子少师之类的,但南宋皇室对皇子教育素来看重。

    比如现在的赵惇,就有大儒王淮这个未来相公担任恭王府直讲。

    当然,王淮最终能成为相公,也因他是赵惇老师的缘故。

    而庆王府直讲范恪礼在历史上籍籍名,显然不是因为才,只是因为赵恺没能登上皇位而已。

    正如史浩。

    如果不是赵昚登基为帝,历史又怎记得他。

    李凤梧看着赵恺,“关键是你,愿意去么,可要想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赢了还好,若是败了,怕是要成为众矢之的。”

    赵恺哈哈大笑,“守疆复土,本就是我赵家儿郎分内事,何惧之有。”

    天子守国门。

    我赵恺虽然只是个皇子,可也愿意为了大宋疆土,死守在国门上。

    李凤梧感慨万千。

    历史上的赵恺是个仁厚之人,在建康经过自己点拨之后,仁厚风气去了不少,多了三分锐气,让人很是欣慰。

    如此,才能让赵昚所喜。

    进取的君主怎会选择仁厚的皇子立储来守成。

    如此,那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李凤梧最后说了一句,“边关要不了多久就要起兵事,你自己去争取机会,嗯,当然,恐怕我也要被外放了。”

    想了想又道:“近期得想办法把王之望从江淮宣抚使这个位置上赶下来,另换他人。”

    赵惇同意,“善。”

    王之望是汤思退的人,要想守住两淮防线,就得将这人赶出建康,让主战派大臣守备两淮兵事,如此才能有一线机会。

    毕竟金人南下势必要渡江,若主和派将领一触即溃,哪怕是平庸的将领,也很可能将两淮防线守住,不让金人战马渡江。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李凤梧和赵恺会很忙。

    要说服的人不少,其中有陈俊卿、蒋芾,而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右相、枢密使洪适。

    如今大宋能掣肘汤思退的,唯有他。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李显忠。

    虽然隆兴北伐李显忠最后在符离大败,但此人并非庸才,起用他来守护江淮防线,不妄进取只图守成的话,应该足以胜任。

    关于这些细节,李凤梧和赵恺足足交流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在离开时候,赵恺抛开了家国大事,饶有趣味的道:“你和魏家千金的事情我已经知晓,要不要我助你一二?”

    “滚蛋,休要管我家事。”

    李凤梧龇牙笑了起来,看着书房一侧的那枚画扇,上次回建康就将这枚价值连城的画扇带了回来,没有第一时间还给魏蔚,自然是有道理的。

    赵恺作恼怒状,很是奈,“能不能对我客气点?”

    李凤梧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赵恺也笑叹了口气,“算了,你随意就好。”

    太客气了那就是主仆。

    赵恺更想和李凤梧做朋友。

    又道:“这事你还真得皇室之中的人帮忙,否则你和文浅墨的婚约在身,怎么都不可能让魏蔚下嫁于你,她不可能成为平妻或者小妾。”

    都说古人妻妾成群,其实没有那么美好。

    古人妻子只能有一位,而且要按照礼制明媒正娶,是正室;妾则不然,不能算作正式婚配,只是“侧室”、“偏房”,不可称之为“妻”。

    一夫一妻制在古代就有法律明文规定:唐高宗《永徽律疏》中有《户婚》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就是说,你有了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还要明媒正娶一个老婆的话,要判徒刑一年,你第二个老婆家也要被判刑,只不过减轻一点罢了。

    但是在大宋,却又要宽松许多。

    毕竟男人嘛,谁不想多娶几个老婆,可有时候你喜欢上的女子家境背景太好,那就不可能成为小妾,如此怎办?

    于是经过权贵阶层的争取,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的制度诞生了。

    一个妻子,是发妻,发妻持家。

    除了这个妻子,还可以娶两个平妻,在旁辅佐发妻。

    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所以李老三才能有三位夫人,周月娥和张约素都是平妻。

    李凤梧闻言有些吃惊,“她不就是尚书千金么,还做不得平妻了?”

    赵恺很有深意的笑笑,“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魏尚书和夫人怎么会生出异域风情的女儿来?这属于皇室秘史,不过告诉你也妨,你可曾知晓二十来年前被上皇送至西辽和亲的恩平郡主?”

    李凤梧心思电转,震惊莫名,魏蔚是恩平郡主的女儿?!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恩平郡主是赵伯玖的妹妹!

    赵伯玖就是赵璩。

    这货不是个普通人,是差点把赵昚拉下马的角色,即使现在也活得好好的。

    赵璩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七岁的他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

    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

    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这个时候,已经有点要和赵昚抢皇位的意思了。

    不过最终还是输给了赵昚。

    赵昚宗即位后,授他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

    赵伯玖也聪明,知晓以自己的身份不能奢望太多,于是屡屡上书,“累章乞闲”,赵昚一看他很识趣,也便大度一回,改了个闲职醴泉观使。

    “魏蔚竟然是恩平郡主的女儿……”

    赵恺叹道:“可不是,或者说是西辽的郡主比较合适,虽然不可能有名分了,但毕竟是个事实,所以你明白了吧?”

    李凤梧倒吸了一口冷气。

    难怪……之前还以为魏尚书头顶一片草原,现在看来大有隐情啊。

    赵恺忽然笑得很诡异,“给你说个事,西辽那边送了国书过来,说将要遣使团访宋,据说魏蔚的双生姐姐要来。”

    哎哟卧槽,魏蔚已经美得不像话了,竟然还有个双生姐姐。

    双胞胎啊……

    李凤梧忍不住想入非非啊,这样一对双生花,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啊。

    赵恺一见李凤梧的神色,就知道这货在想什么,苦笑道:“别奢望了,魏蔚你都很难拿下,还去奢望那位,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西辽皇室。”

    李凤梧嘿嘿干笑,“YY又不犯法。”

    YY是什么?

    赵恺起身,“得了,我回了,做你的春秋大梦去罢。”

    ……

    ……

    第二日小传胪。

    一大早,李凤梧便穿戴好,前去请了文正清,一起来到东华门外。

    东华门外已有一群人。

    李凤梧看见了熟人木待问,看见了丘崈,也看见了吕祖谦等人。

    除了吕祖谦,木待问,丘崈等人皆是眉飞色舞,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小传胪兴奋着……小传胪之后是大传胪,那就要金銮殿唱名。

    士子之荣耀,莫过于此。

    众人相互致意后,便安静的等着召见,越是这种人生得意的时候,他们就越是小心,以免给人留下张狂妄行的印象。

    待人到齐后,礼部官员便在东华门外的直庐中,向他们教导觐见官家时的宫廷礼仪。

    其实在殿试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教导,但一方面人太多,另一方面教一次的效果也就那样,所以在殿试时,贡士们举止失措、丑态百出,让负责教导他们的官员如芒在背。

    此次小传胪,便抓紧觐见前的空儿,又给他们临阵磨枪。

    拿一把空椅子假设是皇帝,教导他们毕恭毕敬行礼,逐个纠正他们的动作……

    到时辰后,才有内侍省的宦官出来,引领他们进东华门,至集英殿门前西阶下候着。

    官家也已从垂拱殿乘坐舆轿来到集英殿升座,皇宫里有许多殿堂,每个殿堂都有专门地用处,皇帝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几个殿里搬来搬去。

    举行大朝在大庆殿,接待外宾在紫袁殿,接待朝廷官员外臣在垂拱殿,而这集英殿就是专门用来接见科举考生的。

    比起隆重之际的大传驴,小传胪整个过程极为安静,没有仪仗、没有奏乐,也没有大声传呼某人的姓名。

    在觐见前,前十名进士的名字,已经写在绿头签上。

    礼部官员捧着绿头签,躬身小步走到官家御座前,进呈给皇帝,然后按照官家的点名,依次传召被点到名的进士觐见。

    引见的时间很短,只需让官家看看相貌,回答几个简短的问话,如籍贯、年龄等等,就会得到官家的温言勉励,并赐一条玉带,那也是觐见结束的信号。

    前一个退下后,官家再叫下一个,整个过程不会持续超过半时辰。

    官家拿着写有他们名字的绿头签,最终确认这十人中谁拔头筹,以及其后九人的名次。

    如果引见中不出意外的话,名次还是以评卷时的结果为准。

    引见的顺序都是随机的。

    李凤梧很不凑巧,或者说也可能是赵昚故意为之,其他同年进去后,又意气风华的出来,他却最后一个。

    行过礼后,李凤梧垂首而待。

    赵昚端坐在椅子上,没有见其他人那般先问姓名家世什么的,而是轻松惬意的笑道:“想不想知道你考了第几名?”

    李凤梧呃了一声,“想。”

    其实已经从赵恺那知晓了,探花嘛。

    自己本来不奢望三鼎甲,一甲及第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期许,毕竟自正儿八经读书才多长时间,若是被世人知晓,那些二三甲的人还不气死。

    没曾想竟是个探花,真是祖坟冒青烟。

    赵昚却说起了其他,“朕没记的话,李承事郎是绍兴十五年生人,直到十六岁生日前,一直略有呆愚不曾读过书,在朕登基的那一年,李承事郎才开始读书的罢。”

    哎哟卧槽,这老小子还调查了自己。

    这是事实,李凤梧只好点头,“是。”

    赵昚眉头挑了挑,“从绍兴三十二年到隆兴二年,读书两年,便能一甲及第,你说天下人会怎么评价你?”

    李凤梧不知道赵昚要干嘛,奉承道:“是官家恩泽四海,微臣才能愚昧顿开。”

    赵昚哈哈大笑,“得了,你这人做事倒是让人满意,但是这拍马屁功夫和你那手书法一般,着实让人语的很。”

    李凤梧郝然。

    “你考了个第三名。”赵昚笑眯眯的道。

    李凤梧做惊喜状,“谢陛下慧眼隆恩。”

    “你以两年学龄而夺一甲探花,或可用唐代陈子昂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形容,此为千古惊艳事,不输那四元状元多少。”

    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四元状元的辉煌。

    两年而取探花,试问此等天赋,何人可出其左右?

    四元状元孟宗献不能,千古才情苏东坡不能,遑论其他人。

    “官家谬赞了。”

    赵昚挥挥手,忽然道:“还没吃早食吧。”

    用的是肯定语气,不是疑问语气,李凤梧心里一跳,卧槽,这是要让我和他一起吃早食的意思么……赵昚这货究竟想干什么?

    果不其然,赵昚对身旁的谢盛堂道:“让御膳房多准备一人份早食。”

    又对另外一位内侍省宦官道:“让其他人退了吧,不用等李承事郎一起出大内了。”

    李凤梧如坠云雾,不知道赵昚唱的哪出戏。

    和官家一同用膳,就是中枢大臣也鲜少有此等待遇,何况自己一个区区承事郎,哪怕考个状元也不至于的事情……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下是我赵昚的,那么你呢?

    《

    跟在赵昚身旁离开集英殿,谢盛堂反而退后一步。

    君臣二人漫步而行。

    赵昚忽然咳嗽一声道:“听说前几日李凤娘入临安城时,纵容随从在官道上纵马飞驰,撞上了你那个叫朱唤儿的奴婢?”

    李凤梧闻言并不惊慌,只是不清楚眼前这位中兴之主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这些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