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仕妖娆-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昚的心情有些激动。

    这是自己的第一次抡才大典,是自己第一批门生,想一下自己钦定的一代名臣就将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昚总感到雀跃于向往。

    朕之肱骨,起于本科。

    平复下心情,他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试卷……这试卷的排放顺序,就是阅卷官们初定的名次,只是殿试排名要由钦定,所以只用这种声的暗示。

    官家一般情况下都认可阅卷官拟定的名次,只作个别改动,决定名次后再拆开弥封,但是拆封后还有可能更改名次,主要是更改状元的人选。皇帝有这个特权,从全盘考虑作出最后的调整,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展开这份试官拟定的状元卷,赵祯先看了看诗,然后翻到重中之重的《民监赋》上。

    只见这份考卷的破题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皇帝一下子就没了好心情,边上的谢盛堂挑了挑眉,心说犯了官家的大忌了。

    看到这一幕,江君烈顿时叫苦,看来这次的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果然赵祯把这份卷子搁到一边,去拿下一本,打开一看,还是那种犀利的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再看一本,还是。

    忍住气,又翻了几本,都是一个鸟样。

    赵昚终于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这种言官腔调么?”

    这就是赵祯不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前些日子被汤思退和张浚要立储的事情搞得很是头疼,现在一看到这种义正言辞的文章,就觉得分外不爽。

    二位详定官赶紧上前请罪,江君烈解释道:“微臣以为,这些文章才气纵横,有少年之锋锐,正是朝廷紧缺之新血。”

    “赵卿也是这样想的么?”赵祯看看赵云宸道。

    “微臣确有不同意见,这不是直言极谏科,而是选拔未来宰辅的进士科。”这时候救场第一,至于江君烈的面皮会不会太难看,就不是赵云宸关心的了:“微臣窃以为,还当以文字中正平和为上。至于这些言辞夸张的考卷,纵使才气再高,也不当给以显名。”顿一下,给出他的理由道:“这些未入仕途的年轻人,知道多少内政外情?就夸夸其谈,批评起国君国政来,此风实在不宜助涨。”

    “那,你为什么同意江卿的排序?”赵祯的脸色缓和了些。

    “微臣敬重江侍郎,认为这样排序也不可。”赵云宸道:“不过微臣在阅卷时,倒也挑了了几份文采斐然,颇为大气的文章,排在十名之后。”

    江君烈的脸色别提多难堪了。

    “呈上来。”赵祯招招手,赵云宸便将他中意的几份卷子,呈到了御前。

    赵祯拿起最上面一份,直接找到《民监赋》,便见开篇破题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脸色便彻底缓了下来。当他读到‘运启元圣’时,动容叹息曰:“此谓太祖。”读至‘天临兆民”叹息曰:“此谓太宗。”

    读‘监行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肤何敢当!”说完便拍板道:“此赋虽不切题,然规模甚伟,自应作状元。”

    官家钦定,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众考官齐齐行礼道:“恭贺官家得真英才!”

    赵祯笑笑,又看了几份,道:“就依赵卿的名次排,这个‘虭’字号的卷子第一“磼’字号第二“抶’字号第三。”他毕竟是个期盼‘上下顺也’的皇帝,又看向一脸尴尬的江君烈道:“后面的名次按照江卿排定的。”

    “遵旨。”众考官齐声应道。

    于是当场拆开试卷弥封。

    便见第一名是木待问。

    这并不出乎意料,虽然木待问会试第二名,没能考过太学生黄洽,但其素有状元之才,超过会元夺得第一名,并不意外。

    第二名果然是黄洽,这也不算意外。

    但第三名李凤梧着实让人意外,别头试第八名竟然殿试第三名,完全就是一匹黑马。

    那探花郎李凤梧的名字边上,写着个‘官’字,这是有官人的意思,而按照规定,有官人不得为状元,以示朝廷对平民士子的照顾和对寒门状元的宣扬。

    但有官者不代表不能为探花郎。

    第四名是丘崈。

    之前会试考得不的吕祖谦,也在一甲之中,第十名的末班车。

    但这并非最后的名次,因为还有一次针对前十名的面试,又叫小传胪。

    《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司机

    《

    传胪,就是读书人足以荣耀一辈子的金殿唱名。

    按说在金殿传胪当天,才能知道进士的名次,但实际在前一日,官家就会于集英殿召见殿试前十名,俗称‘小传胪’。

    其目的是为了观察,即将出炉的三鼎甲的风仪,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

    比如某位老兄是个形象猥琐之人,或患有严重的佝偻病,及其它有碍观瞻的残障,那就算才比李杜,也不得不屈居后列了。

    科举的目地是选出代表朝廷管理百姓的官员,三鼎甲更代表朝廷的脸面,最起码形象上不能丢人。

    小传胪的前一天,礼部便派员通知到了前十名考生,并告诉他们应该准备好的事项。

    除了相应的着装外,还要找一位同乡官员,第二天陪同他们入宫觐见。

    直到送走礼部官员,李凤梧依然有些不敢相信。

    自己竟然考入一甲了!

    说出来谁信?

    读书不过两年,凭靠着过目不忘的金手指,竟然在人才济济的南宋考进了一甲,还是三年一次的进士科!

    李凤梧真有点做梦的感觉。

    同时高兴得近似疯癫,宛若小女孩一般在院子大跳大叫,因碰触到手伤而皱眉欲泣,旋即又雀跃万分的朱唤儿,完全就没了淑女风姿……

    李巨鹿在一旁只是咧嘴傻乐。

    傍晚时分,李凤梧准备好了第二天入宫的服装佩饰,衣服还是那身白衫,佩饰主要是荷包和忠孝带,这是从汉朝以来,流传了千年的官场习俗。

    同乡官倒是个问题,建康在临安做官的人不少,但自己认识的却少之又少。

    好在礼部设想周到,从吏部那要了些许信息交给李凤梧,让他去拜托这些建康籍的京官。

    李凤梧选来选去,最终决定去请枢密副承旨文正清。

    文正清是绍兴二十四年的同进士,为建康人,十年官场生涯,如今才到正七品的枢密副承旨,作为同进士而言,已算不。

    但作为一个仕途之人,这确实有些不得志。

    而他作为西府之人,李凤梧以前在向陈俊卿和蒋芾讨教学问的时候,偶尔听说过,说此人做学问的成就要高于做官的成就。

    言下之意,此人太直,不怎么适合圆滑世故的官场。

    李凤梧并不在意他有多直,规矩流程使然,自己得有一个同乡官陪同。

    听闻得承事郎李凤梧参加小传胪,请自己作为同乡官陪同觐见,文正清哪会不给面子,很是爽快的答应。

    关任何利益,纯粹是出于同乡之谊。

    从文正清那回来,夜色已深。

    李凤梧刚踏进梧桐公社听雪院,便看见院子里有人,笑了笑,这货今儿个怎么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见自己,就不怕被皇城司的人看见么。

    院子里的人是庆王赵恺和他那个护卫。

    上前见礼。

    赵恺呵呵笑道:“明日小传胪,探花郎可曾有了同乡官?”

    李凤梧愕然,“探花?”

    赵恺毫不客气的率先走进李凤梧书房,又毫不客气的在书桌后坐下,笑道:“当然是探花郎。”

    李凤梧蹙起眉头,旋即醒悟过来……

    不仅赵愭赵惇低估了赵恺,自己也低估了赵恺啊,没想到这货竟然真的通过赵云兆把赵云宸拉拢了……这消息必然是赵云宸告诉他的。

    话说回来,赵云兆还是自己推荐给他的。

    惬意的拿了李子旋樱桃,丢了两颗在嘴里,“有了,枢密副承旨文正清。”

    赵恺对此所谓,只是道了声,“你那字真得好好练练了。”

    李凤梧语,“你专程来吐槽我的书法造诣?”

    “吐槽,什么意思?”赵恺耸耸肩,“不是我一个人如此觉得啊,赵司业也觉得你那字太丑,选进一甲压力很大。”

    笑了笑又道:“万幸你的字丑。”

    李凤梧震惊莫名,“我进一甲,你动了手脚?”

    按理说不可能啊,赵云宸不可能看见自己的试卷,他看见的都是誊录之后的试卷,怎么可能知晓自己的字丑。

    赵恺摇摇头,“我哪有那个能耐,就算有也不敢啊……”

    李凤梧越发茫然。

    赵恺只得解释道:“选定一甲十份卷子后,是要和原卷比对的。”

    李凤梧恍然大悟。

    科举这东西确实细腻,尤其是关于一甲二甲,朝廷绝对不会让其出任何一点差池,时候比对原卷也是手段之一。

    “今儿个来有什么事?”

    赵恺沉默了一阵,片刻后才忧心忡忡的道:“大比之后,朝堂重心将在和谈之上,可是和谈之后呢……”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

    我就说嘛,赵恺这货怎么忽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梧桐公社,感情是着急了,不知道是受赵惇迎娶李凤娘的打击,还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说来也是,赵愭在乾道元年,也就是明年被立为太子。

    那么,立储一事在今年就应该被提出。

    鉴于当今局势,立储不可能在宋金和谈期间提出,只能是和谈后。

    难怪赵恺有些急了。

    一旦立了太子,他赵恺的机会就越发渺茫了。

    皇帝的儿子,又有几个不希望当皇帝?

    当然了,赵惇那个儿子赵扩是个异类。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赵昚去世,光宗赵惇却以病为辞,不肯主持丧礼。

    大臣们只好请太皇太后吴氏代替光宗举行祭礼。

    大臣又奏光宗说:“皇子嘉王扩,一向仁慈孝顺,应立于储君,以安定人心。”

    光宗奈,只好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在举行祭礼时,赵汝愚等率文武百官在孝宗灵柩前请求太皇太后吴氏宣示光宗禅位诏,太皇太后吴氏宣读:“皇帝心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帝位。”

    赵汝愚出来后,把太皇太后的意思告诉宁宗。

    宁宗却吓得抱住柱子不敢登基为帝,坚决推辞道:“我不想当皇帝啊,我害怕会背负上不孝的罪名啊……”

    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定社稷、国家为孝,如今朝廷内外忧心忡忡,害怕混乱,万一发生意外变故,置太上皇于何地?”

    大臣们这才把嘉王赵扩从人群中拥出,赵扩却推辞说:“上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吴氏立刻命太监说:“去拿黄袍来,我亲自给他穿上。”

    赵扩这才登基。

    可见,赵扩心中对皇帝这个位置是真心没欲望的,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个不可多见的异类。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魏家千金出西辽

    《

    李凤梧点点头。

    确实,以赵恺现在在赵昚心中的分量,一旦立储,首选必然是赵愭,其次是赵惇,根本不会考虑赵恺。

    而一旦确立太子,再想翻盘,难愈登天。

    万一这次赵愭不会病死了呢?

    为什么宋金和谈一定下来,赵昚第二年就立了太子?

    李凤梧不知道历史真相如何,但这应该和赵昚的雄心壮志被打击得体完肤有关,隆兴和谈最后不仅割让了海泗唐邓四州。

    最后加割了商、秦两州。

    这让锐意北上的赵昚在隆兴元年末和乾道元年间比颓败。

    一时没了雄心,再被臣子一顿狂奏。

    因此立储赵愭,便在情理之中了,否则刚登基两年就立储,怎么都说不过去。

    一念及此,李凤梧盯着赵恺,“你得离开临安了。”

    短期内,赵恺在立储一事上争不过赵愭和赵惇,那么就只能从赵昚这里着手,不能让这位君主失去雄心。

    所以接下来的宋金战事,必须胜。

    如此,才能让赵昚看见北上的希望,才能让他不生出立储之心。

    李凤梧不得不如此选择。

    一者是为了赵恺争储的希望,一者是为了自己。

    赵愭或者赵惇登上太子位,自己都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只能助赵恺。

    好在赵恺也没有让自己失望。

    按照历史轨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