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义军进驻长安,沿途要地如洛阳等均未派兵驻守,亦未追歼唐室残余,更没能歼灭关中溃散的禁军,而忙于分官封爵。军事上的停顿,使唐军得以喘息,进而组织反扑,使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唐僖宗逃亡途中,诏诸道兵收复京师。凤翔节度使郑畋、河中镇守王重荣,及泾原唐弘夫、易定王处存、岯延拓跋思恭等五镇官兵进逼长安,与黄巢义军争战,直至中和二年(882年)二月,黄巢都没有摆脱战场被动局面,仅局限于与官军在长安城周围拉锯攻守战斗(参见黄巢攻唐长安之战、唐夺长安之战)。四月,唐宰相、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统率大小十多路官军,四面包围长安。由于久困、封锁,起义军缺粮,形势日趋不利。是年九月,署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义军,举州向王重荣投降,接着,华州守卒也逐走黄邺,降于王重荣。这样,长安城的东、北重镇直接暴露于唐军,起义军实力大为削弱。唐军久攻长安不下,遂求救于沙陀李克用,封其为雁门节度使。十二月,李克用率4万沙陀铁骑进屯同州,成为镇压起义军的突击力量(参见唐灭大齐之战)。三年二月,尚让等率众15万与李克用等在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决战,大败,损兵数万。长安城粮尽,黄巢遂派3万兵扼守蓝田(今陕西蓝田)通往武关(今陕西丹风东南)要道,以备退路。李克用乘胜进抵渭桥(今咸阳东北),起义军力战不胜,四月初八退出长安,往蓝田向武关方向东走。起义军前锋将孟楷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却被袭杀于陈州(今河南淮阳)。黄巢为报义军孟楷被害之仇,誓拔陈州。胶着于坚城之下,近300天不克,实力受到极大消耗。四年二月,李克用应邀率沙陀兵5万,南渡黄河驰援陈州。在藩镇武装及沙陀兵联合攻击下,黄巢被迫解陈州之围北撤。在中牟(今属河南)北又遭沙陀军袭击,大败,尚让、葛从周等降唐。黄巢率义军北渡汴水(今河南汴渠),东奔兖州(今属山东)。六月中旬,黄巢为叛将尚让追及,再败,于山东莱芜西南的狼虎谷不屈自刎。唐末农民起义自此彻底失败。

    点评: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先后持续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建立于大齐,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巢义军利用人民支持,地形熟悉的优势,运用避实击虚,即打即离的战术,实行流动作战,疲惫、消耗官军;攻战与攻心兼施,争取藩镇武装、孤立唐军主力;南征北战,给唐政权以致命打击,是有许多成功经验可总结。但在夺取长安之后,除恶不尽,军事停滞,孤城失援,内部分裂,在撤退中又胶着于坚城拚消耗,招致全军覆灭,教训亦是深刻的。

中国战争 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唐天宝十四载至宝应二年(755——763年),唐王朝平定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战争。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家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到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他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当时为抗击突厥、吐蕃、契丹等的进犯,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至天宝元年(742年),边地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员增至49万,而中央和内地兵力只有8万多,仅及边地兵力的六分之一。由于府兵制的废止和募兵制的实行,当兵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在边地久不更调,长期驻守,边兵逐渐变成节度使的私人势力。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一般都管辖几个州,不仅握有兵权,还拥有地方的民政、财政大权。中央统治集团的腐化,又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也加剧了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这就为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创造了条件。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营州(治龙城,今辽宁朝阳)少数民族,会六种民族语言,做过互市牙郎(贸易居间人)。二人从军后,皆以骁勇著称,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所赏识。安禄山以其狡猾钻营,很快升为平卢节度使。此后,以虚报战功、献媚贿赂皇帝近臣等手段,取得唐玄宗的宠信,至天宝十载(751年),升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39万,占当时全国兵力57万的32%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安禄山早有野心,多次入朝,深知内地兵力空虚,武备松弛,朝政日趋腐败,就与亲信高尚、严庄、史思明等阴谋策划叛乱,夺取唐朝天下。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参见范阳起兵)。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步骑5万,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令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荥阳东北)(参见荥阳之战),大败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葵园,进占洛阳(参见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其部将高秀岩部在北面配合,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被郭子仪所率朔方军击败(参见郭子仪击叛军之战)。封常清在洛阳战败之后,退至陕郡,说服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城,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阻止安军入关。安禄山命部将崔乾祜率部入据陕郡,进逼潼关。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战败、弃地罪杀封常清、高仙芝,又急忙起用病废在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副元帅,领兵8万,连同各路援兵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进驻潼关。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百姓无比愤怒。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率军民奋起抗击叛军,河北17郡相继响应。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闻河北有变,即遣史思明、蔡希德率兵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杀颜杲卿。河北郡县又多被安军攻陷。但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先后率军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阳东)等地,接连大败史思明部,一度切断洛阳与范阳的交通(参见常山之战、九门之战、嘉山之战)。安禄山因军心动摇,打算放弃洛阳返回范阳。唐玄宗过高估计战局的好转,于六月强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被迫领兵出潼关,在今灵宝西被安军崔乾祐部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自己也做了俘虏(参见灵宝之战)。潼关失守,唐室仓皇出逃,自长安奔蜀,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怒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是为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后,收兵退入井陉。不久,郭子仪领兵5万至灵武。颜真卿自知兵力不敌,弃平原(今山东陵县)南走。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占领。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据洛阳称帝。李光弼率兵不足万人坚守太原,屡败叛军(参见太原之战),歼敌10万。郭子仪率兵攻取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不用谋士李泌先取范阳,以断安军归路的策略,四月,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兵攻长安(参见唐收复两京之战)。郭子仪在长安城西清渠为安军所败,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领兵15万,并借回纥精兵4000人,在长安城南香积寺北与10万安军展开激战,歼其6万余人,乘胜克复长安(参见唐收复长安之战)。十月,又在陕郡之西的新店击败安军15万,一举收复洛阳(参见唐收复洛阳之战)。安庆绪率部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在此之前,真源县令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率众苦守汴河战略要地雍丘(今河南杞县)和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参见雍丘之战、睢阳之战),与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歼其12万余人。最后虽因孤军奋战、粮尽援绝而城陷,但粉碎了安军夺取唐王朝赖以生存的江淮财赋基地的企图。南阳太守鲁炅坚守南阳(今河南邓州)历时一年,南阳失陷后又退保襄阳,始终挡住了叛军南下襄、邓的道路,确保了唐王朝江汉漕运的畅通(参见南阳之战)。

    唐肃宗在收复洛阳一年后,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才命郭子仪、李光弼等9节度使,统兵20余万,进讨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诸军行动,不设统帅。唐军围邺城4月之久,史思明率军13万来援。二年三月,两军在安阳河北大战,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惊退溃散(参见邺城之战)。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统兵南下,占领洛阳。十月,与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大战于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参见河阳之战),连遭挫败,退保洛阳,两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肃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阳,大败(参见邙山之战)。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去世,太子李俶(已更名豫)即位,是为代宗。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与仆固怀恩率唐军和回纥兵攻克洛阳,歼叛军6万,俘2万,乘胜收复河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等地(参见唐再夺东京之战)。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唐廷。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于宝应二年正月,窘迫自杀(参见唐灭史朝义之战)。历时七年又三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点评: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和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唐王朝在平定安史叛乱中,由于过早实行战略反攻,而弃潼关不守,又急于收复两京,而不先攻范阳,断其归路,收复两京后,又不乘胜追歼等几次战略决策上的严重失误,致使战争旷日持久。但在李光弼、郭子仪、张巡等将帅的卓越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唐王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乱对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经济破坏非常严重;战后,朝廷又被迫授安史部将为节度使,由此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吐蕃乘边防空虚,侵扰也日益频繁,唐王朝从此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由强盛走向衰落。

中国战争 唐平李师道之战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至次年二月,宪宗发五道兵征讨反复叛唐的淄青李师道的作战。

    朝廷平息淮西之乱后,李师道忧惧不知所为。他采纳子谋士李公度等的建议,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侍,井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允许,是年正月,宪宗派左常侍李逊去郓州宣旨慰功。当朝使到郓州后,李师道却又反悔,大陈兵迎接。遭到李逊的责斥。李逊回朝奏明宪宗,师道顽愚反复,恐须用兵,宪宗大怒,决意讨伐他。

    五月,任命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准备讨伐李师道;命河阳都知兵马使曹华为棣州刺史,诏加横海节度副使。六月,又任命乌重胤领怀州刺史,坐镇河阳。七月,迁徒李恕为武宁节度使。下制历数李师道罪状,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道兵马共同征讨,并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吴元济被讨平后,韩弘恐惧,看到朝廷兴师讨师道,九月自动率部攻伐,包围曹州。十一月,朝廷任命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领3000精兵赴镇;田弘正率魏博军自杨刘渡河,距郓州40里筑垒,威震叛军。十二月,魏博、义成军将俘获的李师道部将47人送京,宪宗不加诛杀,付行营效劳,欲回家者,发给盘费释放回家,对叛军进行瓦解。武宁节度使李愬与平卢兵交战11次,皆获胜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