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在他的作品中,从来未想表现过什么沉重的思想,因为他根本不是一个板面孔的生活者,但不因此他就可以称为浅薄,他有他的生活的哲学,假使这种哲学是使我们憎恶的话,那只是因为我们太过分地在生活里板惯面孔了,我们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责备他。他是象一个纯真的孩子似地那样生活着,狂想着,既愉快而又活泼,没有一条暗的阴影曾掠过他的心,就是在他的一个亲爱的友人死去了的时候,他都能写得出一篇微笑的喜剧纪念他,因为他想,假若有他那样幻想的人物真实地出现在人生的时候,也许他的好友就不会死得那么迅速了,这样那幻想给与他的愉快便高于好友的死给与他的悲哀了。
    缘于他这样创作的态度,他的作品是可以称为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混合,虽然他是幼稚的。
    这位作家的思想确实是幼稚的,但他从来并不想在作品里表现一种思想,他的这种缺欠,是以一种精练的艺术的手法弥补着,而且弥补得很好。读者展开了他的剧本,便看见了那极富于幽默的人物与极富于幽默的对话,人物的性格的可爱成了剧中的主要的元素,剧情的发展都成了为完成某一种机智的附属的东西,更不用说思想了。读者在那样愉快的作品里是不敢要求思想的表现的。
    他虽然在作品中这般努力地避免思想的表现,可是他却会非常巧妙地讽嘲着一般流行的思想,但他的讽嘲是属于快意的一种,伴着幽默,当作自己的言语,从剧中人物的口中极适当地说了出来。
    (录自侍桁:《西林独幕剧》,载1933年《剧学月刊》第2卷第7、8期合刊,收《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丁西林《一只马蜂》赏析
    如果作者能集中笔力,首先准确地把握住喜剧性的焦点,形成它的“最重要的部分”,然后根据巧妙的逻辑,来为它铺垫、蓄势,最后便必定能如水到渠成,引出一连串抑制不住的笑声。这样一来,情节上的终点,往往就变成了创作上的起点。作者心目中必先有了这个“最重要的部分”,全面布局方才有了纲领;而最后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则又全赖整个布局的巧妙。因此,如何从开端走向结尾,将欣赏者领入预定的佳境,喜剧艺术家们是各有神通的。丁西林独特的喜剧风格,正首先表现在这个地方。
    先看《一只马蜂》,这个戏的喜剧性是在于:一对聪明的有情人,因为一场风波招架得法,反而因祸得福,而使得“愿天下有情人无情人都成眷属”的老太太枉费心机,大大地出了洋相!为了最终完成这一命题,剧中安排了最后一段吉先生与余小姐的谈话,更主要是这一个场面:
    吉先生 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
    余小姐 (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情所动)可以。(以手与之)
    ……
    吉先生 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
    余小姐 (得意)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
    吉先生 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
    余小姐 (失声大喊)喔!
    〔老太太由右门,仆人由左门,同时惊慌入。吉先生已释手。〕
    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事?
    〔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
    吉先生 (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
    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一回事?
    余小姐 (呼了一口深气)喔,一只马蜂!(以目谢吉先生)
    余小姐一语道破她的计谋,彻底打开了她和吉先生之间的僵局,也使精明自信的老太太霎时间变成了被愚弄的傻瓜。
    为了突出这样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剧作家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手法,来展开冲突。第一、二场,作者首先揭开吉先生和老太太对待婚姻问题观点不同的基本矛盾,然后引入余小姐。新老两代人物之间的思想隔阂,终于使老太太盲目地当了儿子幸福的绊脚石,形成一场误会:吉先生在追求余小姐,老太太却要为她的表侄做媒。于是一切问题都归到余小姐身上:她究竟如何回答老太太的做媒?这就成了全剧的一条贯串线索。接着,作者便布下了疑阵:余小姐对求婚未作正面答复,她只是要求,请吉先生把老太太的意思写一封信,由她寄回家去征求父母同意。结果,自作聪明的老太太认为,这就是默认了,并且深赞这位大家闺秀的含蓄蕴藉,两人说得更加投缘,真仿佛这杯喜酒已经喝定了。然而事实上,这却正是余小姐的一条“金蝉脱壳”之计。所以在全剧中,这是关键的一场。表面看来,吉先生已经全无希望,戏也已经进入绝境;实际上,这完全是个错觉,作者就是利用了这个错觉,为吉、余爱情的转折,安排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伏笔。于是,当老太太拿着这张为她开的“空头支票”,却给吉先生送去了一个希望的禅符,立刻便如绝路逢生,一个急转弯,推起了最后吉先生胸有成竹地去向余小姐试探真情的高潮。剧情突变,迅速逼向解决,但这时作者的分寸、层次仍掌握得非常好。这是与作者写余小姐采用侧写手法有关的。所以,首先是吉先生听了老太太的转告,出人意外地欢喜雀跃,透露出一线转机。而余小姐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谁也不知道。然后吉先生以极审慎的态度,向余小姐步步进逼。直至余小姐已经答应“陪”他“不结婚”,两人中间的一堵厚墙,已经销蚀成一层薄纸的时候,吉先生才把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于是余小姐最后揭晓:“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老太太的表侄是个医生)薄纸一捅即破,可是全剧的疙瘩解开了,吉、余之间的雾障消散了,老太太也从云端里一个跟斗栽下来了。就是余小姐这么轻松愉快的一句话,解决了大问题,形成全剧突起的奇峰,多么潇洒、俏皮!
    (录自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原载《剧本》1963年2月号,收孙庆升编《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30年代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述,在未能更多接触有关作家作品的评析之前,只能是预先得到一个概略的印象,待学完第二个十年的所有内容,再回头重温,才能加深对这种整体评价的理解。因此,本章学习先要求对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大致的了解,重点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本章第一节讲30年代文艺运动基本线索,第二节介绍左联,第三节介绍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第四节概述本时期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入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影响。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30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
    【思考题】
    (1)简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本题偏重知识性的掌握和概括,主要内容是概述鲁迅和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梁实秋围绕着“天才论”和“人性论”展开的论战,《三十年》第九章第三节对此做了总结和归纳。在概述双方观点时,要注意把握这场论战的总体背景,认识到这是左翼文艺思想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冲突,避免把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简化成个人观点的交锋。在叙述中,应注意鲁迅在批判梁实秋的同时也批判了把文学的阶级性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同时看到梁实秋对左翼文学的批判中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不把双方观点简单化。
    (2)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
    本题属于知识性题目,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了解“京派”最基本的文学主张和立场,第二进行简要的评价。《三十年》第九章第三节从“京派”与左翼文学观的差别的角度,把他们的理论观点归结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以及强调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两点,并分别以朱光潜和沈从文为例子,具体解说他们的文学观。在评价他们的文学观时,要注意左翼作家当时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对“京派”进行批评,对其艺术成就重视不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他们的文学观的分野应当有历史的分析。注意避免空洞的概括,应当较为具体地把沈从文或朱光潜的观点加以评述。
    “京派”是30年代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