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匡九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匡九合- 第2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言不通,黄台吉没法指挥西洋雇佣兵……故而洪承畴通过郑家找来的翻译团队,便可以控制西洋雇佣兵。
  虽说那“澳门总督”马士加路说第一期雇佣兵两千人还在航程之中,大概需要还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辽东,但是洪承畴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光买西洋火器可不行,还得擅长使用火器的西洋人来打仗才是王道呀!
  那张力团山军靠着仿制西洋火器,便在短短时间强势崛起……这往后遇到正牌子西洋军队,还不将他打得满地找牙?
  忽然,洪承畴脸上抽动了一下,掠过一丝不满。关于黄台吉死后的事情,孔有德已经向自己这边靠拢,可是最大的汉臣范文程,经过几次试探,却不露半分声色……他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未完待续。)


第452章 悲催的国家

  对于刚刚即皇帝位的黄台吉来说,典礼完成后却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更加的忙碌,日夜不息的工作着。几天之后,黄台吉颁布下了新的诏书,昭告天下。
  首先,黄台吉在范文程的提示下,秉承“慎终追远”之德,追封自己的历代祖先,特别是老爹奴儿哈赤,追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这里面却藏着一些小九九,譬如万历皇帝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皇帝谥号十九个字,“我大清”开国太祖那必然要甩明国皇帝几条街,故而用了二十七个字。
  这么长一串名号也不知黄台吉自个儿看不看得懂,反正以大阿哥豪格为首的女真贵族定然是看不懂的……别说懂,就是让他们念一遍,估计都念不完整。
  不过这并不影响黄台吉的好心情,他遵循古制,年号改元时大赦天下,除了罪名大到必须凌迟处死的……诸如不肯投降的明军将领之外,赦免、减轻了许多罪犯。接下来便是定仪仗品数,册封亲近重臣,从礼亲王代善以下各封亲王、郡王头衔。明国的降将孔有德则封了恭顺王,耿仲明封了怀顺王,尚可喜封了智顺王。汉臣文官则以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分别任大学士、学士等等……
  这里面最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便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终于被册封为睿亲王了。
  就这样,整整忙碌了一个多月,这些“典章制度”正式确立,“我大清”总算是正式粉墨登场了。一切就绪之后,接下来所要进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征讨朝鲜国。
  黄台吉下了征伐朝鲜国的诏书……
  “朝鲜紧邻我大清,早已于天聪元年与我约为兄弟之国,朕称帝前曾遣使致书。怎奈朝鲜国王竟不接见,亦不纳书,并喻令边臣固守鸭绿江……其与我大清断绝、心向敌国之意已明。当是时,朕欲派兵出征。怎奈称号在即,时机不宜。如今我大清国中无事,兵强马壮,正所谓时机已到,朕意已决……”
  这番话在金国百姓看来。我大清“仁至义尽”,朝鲜国不过一蕞尔小国,两面三刀,实在是该收拾他们了。
  实际上,朝鲜国一贯秉承墙头草的尿性,这不一听说金国大老爷被明国那什么团山军吊打,还丢了许多土地,顿时无比膨胀起来。非但短视地与后金国,啊,不。我大清断绝关系,甚至那朝鲜国王李倧还叫嚣要反攻辽东,打到南京去建都……估计他连南京在哪都不知道吧?
  要说朝鲜自嗨的尿性与“我大清”实在是如一丘之貉,有道是不作死便不会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我大清”虽然被张力吊打,那尼玛还能被棒子反了天去?
  黄台吉招来了前次奉旨出使朝鲜国的英俄尔岱和马福塔两人,令他们把当时的情形和朝鲜的现况再作了一次报告,让群臣对朝鲜的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以对征讨朝鲜的决策产生共鸣。一时间,“我大清”的王公大臣个个义愤填膺。誓要生死活剥了朝鲜国王才肯罢休。
  实际上,黄台吉征伐朝鲜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并不是外交受辱便要兴兵进攻……若是外交上打打嘴仗便决定武力进攻的话,那也太low了。
  这些年“我大清”从明国劫掠而来的人口增加得太快。原本辽东土地就不太适合耕种,我大清那几乎年年比要饭的强不了多少,全靠劫掠而来的金山银海找晋商买粮食。可是在团山军的打击下,晋商通往沈阳的商路比之前艰难了不少。这并不难理解,在古代粮食的长途运输损耗是非常巨大的,晋商现在只能绕道科而沁蒙古前来沈阳。注定了携带的粮食比以往少了很多,而且价格还嗷嗷贵。
  以前靠抢劫还能勉力维持,但是现在团山军在辽东强势崛起,我大清想要抢一把估摸着也不容易了……别到时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明国抢来财货,却被团山军“截胡”,那他娘的就太划不来了。
  还是那句老话,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可没人做!
  形势逼迫之下,黄台吉必须找到一劳永逸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来才行。他和范文程等人商量过无数次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我大清”粮食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征服朝鲜,令其年年进贡。
  所以,悲催的朝鲜再一次躺枪了……
  朝鲜国数百年来以农立国,除了在万历十九年到万历二十六年间曾经遭受倭国的丰臣秀吉大军入侵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战事。农业年年丰收,积谷满仓,是最好的讹诈对象……啊,不,进贡对象,没有之一。
  最最重要的是,若是一百分满分的话,明国边军的战斗力在我大清看来是属于“战五渣”了,战斗力为五嘛!可是朝鲜国的军队,战斗力只有零点一,可以忽略不计……
  远交近攻“我大清”向来是不屑为之,不过先弱后强这尼玛是必须懂的,先捏爆最弱的那蕞尔小国再说其他。到时候积蓄了实力,才能说到与团山军决一死战不是?
  其实早在天聪元年,后金国的军队就已经横扫过朝鲜国一次了。当时的主将派的是阿敏,带了数千满八旗和两万多新“投诚”的二鞑子雄赳赳气昂昂地渡过了鸭绿江,前后两个月时间,打得朝鲜国王李倧和满朝文武望风而逃,最后送了厚礼来舔着脸求和才罢兵。
  这还没到十年,朝鲜国就要与我大清翻脸,在黄台吉看来,真真是些记吃不记打的玩意!
  明国出了个张力,已经让我大清很头疼了,尼玛朝鲜那帮龟孙子也敢跳出来与大清国作对?
  这些年来,朝鲜国文恬武嬉,朝野上下丝毫没有“生聚教训”一番,比起这段时间实力扩充了数十倍的我大清来说,差距就更遥远了……这一次征伐朝鲜,可以算是“十拿九稳”了呢!(未完待续。)


第453章 让他去

  黄台吉在作了全盘考虑之后,仍然采取了“杀鸡用牛刀”的作法,除了留下擅长守城的一部分汉军旗以及新来的两千西洋雇佣兵守卫辽阳之外,尽起十万大军出征朝鲜。
  他明明知道以现在“我大清”的战斗力,只要派一名主将,带个万八千人就能横扫朝鲜,却仍然如此大费周章,目的正是为了一扫被团山军屡屡打败的“晦气”,彰显“我大清”壮盛的军威。
  战争的进程也正如黄台吉所预料,出征的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后,一举攻下义州,而后到郭山城、定州、平壤……也只短短十数日,清军便已经攻下了朝鲜的王京。
  朝鲜国王李倧在清**队围王京的前一天就把后妃和儿子送到了江华岛,自己则逃亡南汉山城。
  一时间,朝鲜国风声鹤唳,国土几乎沦陷了一大半。
  ……
  朝鲜国求援的使者十万火急地乘坐海船从天津卫登陆,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赶到了北京城中。
  这一日的早朝,面对藩属国朝鲜的泣血求援,崇祯皇帝和满朝文武都表示“知道了”,然后,然后就让朝鲜使者耐心等待……
  一连过了七八日,那朝鲜使者等得心急火燎,却迟迟得不到崇祯皇帝的召见……急火攻心之下,他竟然敲起了“登闻鼓”。
  这一下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上下再也不能当缩头乌龟了……
  那“登闻鼓”乃是大明百姓鸣冤所用,原本作为外国使者是不能敲的。可是,朝鲜乃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不征之国”,为大明属国凡二百年,年年进贡,不敢有丝毫不敬,朝鲜子民也有如大明的百姓一般。
  现在朝鲜使者敲“登闻鼓”,那就是再一次表明朝鲜是与大明的藩属关系,甚至以“大明子民”自居!
  崇祯皇帝没有办法,偏偏在朝会上也不可能议出什么结果来。最后只能召集内阁首辅温体仁单独觐见。
  进入崇祯八年以后,崇祯皇帝愈发瘦削了,而首辅温体仁也尽显老态,原本半白的胡须已经变成全白。整个人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温体仁的背也驼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放佛一阵风就要吹倒一般。然则,在他那看似老眼浑浊的眸子里,却隐藏着一缕精光……
  此刻。紫禁城的御书房中显得冷冷清清,由于涉及藩属国之事,乃是机密,故而太监侍卫都在房外候着,只有老奴王承恩一人侍立在崇祯皇帝身边。
  御书房中气氛有些沉闷,温大人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想着自己的事儿。先前洪承畴悄悄派人来联络自己,那些个条件一说自然是一拍即合。
  大明朝现在已经摇摇欲坠,流贼张献忠、罗汝才被团山军撵到河南以后,不到两个月便又聚集了大量人马。他们不敢入山东,而是南下湖广,奔着江南而去。
  闯王高迎祥和闯将李自成则是在山西、陕西、河南流窜,攻下了不少城池,一时间声势震天。
  好在京师离山东并不远,而那山东的团山军简直就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流贼们压根也不敢往这边流窜。
  然则,大明的腹地中原,却已经一片糜烂……这也不奇怪,原本剿贼最流弊的卢象升和洪承畴都不在了。中原的军队也被满清血洗,一大半人摇身一变成了汉军旗,跑路去沈阳,跟着黄台吉吃猪吃羊了……
  山东、辽东已经形同割据。中原一片糜烂,大明朝立国二百余年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恶劣的形势。
  是时候,找退路了……温体仁心中微微叹了口气,抬头看了一眼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已经歇斯底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叫鬼迷心窍!他急火攻心之下,只得召集四川、广西土司的兵力前往中原。
  虽说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以往战绩不俗,不过终究是一女流之辈,又能管得了多大的用?
  “还好,退路是找好了的……”温大人心中再一次地重复这句话,似乎只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才能踏实一些。
  洪承畴说要撤出澳门的大明官府,这算个鸟事?自然是木有半点问题,想那什么澳门,不过南蛮之地罢了……所以,在温大人的运作下,澳门尽数归了葡萄牙人,这事儿朝野上下那是一点风浪也没起,毕竟人人都在想自保之策,谁还有闲功夫管那些?
  现在,朝鲜国使者跑来求援,这又要如何应对?大明朝现在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又怎么可能管得了藩属国?
  只是,这朝鲜国一向对大明朝很谦恭,这次使者又敲了“登闻鼓”,弄得世人皆知,朝廷面子上过不去呀!
  面子,向来是最为皇上看重的了,那么朝鲜国就一定要救,至少,明面上一定要救!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一直不说话,终于有些按捺不住,有气无力地开口问道:“温爱卿,眼下朝鲜国向我大明求援,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处置?”
  自从朝鲜使者来到京师以后,温体仁便想好了对策,只是这种事儿没什么好处,能不出风头就不必出了。现在皇帝必须让自己拿主意,说不得,也只好将对策和盘托出。
  温体仁上前两步,朗声道:“臣启陛下,朝鲜国自从太祖高皇帝以来,一直是我大明的藩属国,眼下被建奴攻打,有亡国之忧,我大明必须援救呀!”
  崇祯皇帝脸色寒了起来,露出了不满的神色:温体仁这等于说的是屁话了,关键是怎么救呀!
  温体仁却丝毫不以为意,而是继续道:“皇上勿忧,救援朝鲜国不需废我大明一兵一卒,甚至一两银子也不用出!”
  “啊?……”崇祯皇帝一声惊呼,整个人嗖地一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脱口而出道:“爱卿快快道来!”
  温体仁微微一笑,捋须道:“让张力去救!”
  这话一落地,崇祯皇帝顿时面如死灰,旋即又重重地瘫坐了下去!
  张力的团山军,俨然已经是国中之国,杀千刀的武将割据呀!(未完待续。)


第454章 岂有必胜之仗

  “天佑大明,天佑皇上呀!那张力虽然跋扈,形同割据,可是陛下您想想,他占据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他占着辽东与建奴死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