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零纪事-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考虑到谢兰三姐妹今天过节学校里面放假了,谢意便干脆带着三姐妹一块去算了。难得赶个集,给三姐妹也还好买点东西。
  不过四小只到底年纪小,集市上人又多,带着他们上街确实有点不放心。最后还是赵桂英把家里的细麻绳找了出来,一头绑在孩子的腰间,另一头则挂在谢意和朱娇娥的手腕上。
  这样哪怕是孩子到了集市上爱乱跑,到时候只要一拉绳子就能将人顺利的给扯回来。
  这法子确实好使,不过就是看着有点奇怪。
  谢梅捂着嘴笑,说这就跟姐姐们以前给队里看牛一样的感觉。一头套在牛鼻子上面,一头牵在谢兰谢菊她们手里。
  得亏得现在还不像后世那般,把猫狗当孩子养。否则谢梅这会用的比方就不是指牛了。
  这就是生多了孩子的烦恼。
  人家一胎只生一个的,就不像他们这么麻烦。
  不就是赶个集嘛,爸爸妈妈一人抱一阵的来。累是累一点,但也能照看的过来。实在不行,背个背篓上街,把孩子往背篓里面一放就完事了。
  哪至于像他们这样的,还得拿绳子牵着才行。
  就这也罢了,关键是孩子现在确实还小。这从朱家冲到集市上,那不得有接近十来里路。大人走过去都不是多轻省,更别说这么小的娃了。
  到后面,还得多亏了谢兰和谢菊。
  几个人轮流抱一阵孩子的来,走上将近两小时,可算是顺利到了集市上了。
  因着过节的原因,集市比往常的大集都要热闹的多。
  人挤人,闹哄哄的,卖什么的都有。
  面对面的时候要是说话声音小了点,那都是听不清对方在说啥的。
  一个集市逛下来,两口子都累得不轻。
  朱娇娥在前头担着新买的箩筐,筐里面一头放了两个娃。谢意在后头也担着新买的箩筐,筐里放着今天赶集买的东西。
  有吃的,也有用的,杂七杂八的买了一大堆。
  如果是来的路就够辛苦够累了,回去就更加了。
  谢意和朱娇娥这会都有点后悔带着四小只过来了,这时候,有人过来问他们,“要坐车不?”
  听到车,两人眼睛都亮了。冲着那人指的方向看过去,不远处正停了一辆牛车。


第76章 
  老板冲谢意比了两根手指头出来; “一个人两毛钱; 送到石山。”
  石山那里是一个岔路口,往前直走就是谢家庄; 左右还各有一条路通向别的村子。
  到石山后,距离回谢家庄的路也就只剩下两三里的路程了。
  自从自由市场变成集市之后,每逢大集; 就有人驾着牛车过来做拉客的生意了。
  两毛钱一个人,倒算不得多贵。只不过牛车上这会已经坐了两个人了,谢意瞅了瞅自己这一群人; 怕是坐不下去了。
  许是看出来他的担忧; 老板开口了; “你放心,能做得下的。不过,你这几个孩子; 也得给一毛钱一个。”
  等于说谢意这一群人要是坐车; 就得给老板一块一。
  这价格倒是能接受。
  两边一谈妥,老板就高兴的带着几个人过去。
  他让谢意把四小只从箩筐里面抱了出来; 然后将空出来的箩筐先叠到装东西的那个下面,最后用麻绳搭到牛背上。
  好吧,箩筐这样一放; 倒是一点也占牛车的位置了。
  至于四小只,那就更好办了。
  朱娇娥和谢意; 谢兰和谢菊,四个人怀里一人抱上一个; 让孩子坐他们身上,不就又省出来四个位置了么!
  这样一弄,倒真坐得下来了。
  牛车只拉到石山。
  到那以后下了车,还是只能把四小只往箩筐里面放,让朱娇娥担回家。
  到底是折腾了一上午,四小只抱下牛车的时候已经有点昏昏欲睡了。好不容易回到家,几个孩子已经在箩筐里面给睡着了。
  谢意和朱娇娥将孩子从箩筐里面抱了出来,也没忍心再叫醒几个孩子了,干脆先把孩子抱回床上去,转头再来收拾买回来的东西。
  箩筐和扁担是赵桂英指明要的,这个放一边,晚点等赵桂英他们过来吃午饭的时候,再拿过去就行了。
  给三姐妹买的东西这会早被她们三人拿在手里了,都爱惜的很。
  至于剩下的那堆东西,大部分都是吃的。谢意拿着往橱柜里面一搁,便去灶屋做饭去了。
  谢兰见状,赶在朱娇娥前头飞快的来了句,“大哥,我过去帮你烧火吧!”说完,搬了条小板凳便跟在了谢意后头。
  好吧,有谢兰帮忙,朱娇娥也难得去受那罪了。干脆舒舒服服的躺在堂屋的椅子上,好生休息了起来。
  这大热的天,杵在灶火旁委实算不上一件多舒服的事。再配上谢兰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谢意还看不出来她是有话和自己说,就是瞎了。
  谢兰一直紧紧的握着谢意今天在集市上给她买的钢笔,眼睛盯着灶里的火苗,思绪已经飘到别的地方去了。
  也不知道是啥事,能让谢兰为难成这个样子。
  只不过谢兰没开口,谢意也不好先问出来。
  不过事情可以不问,但这火烧得太大了,导致饭有点糊味的事,这边切菜的谢意还是得出声提醒了,“兰子,火烧小一点。”
  被谢意提醒过后回过神来的谢兰,赶紧把灶里一根烧得正旺的木材拔了出来,丢到一旁的空地上。
  中午掌勺的是谢兰。
  谢家三姐妹里面,做饭水平最好的也是她。
  真要论起来,论做饭,谢家一家人里面也就赵桂英能比得上谢兰了。
  因着今天是过节,所以中午的饭菜还是不错的。
  这会锅里炒的是排骨。
  排骨先用油炸香了,才下料进去入味的。
  那味道,确实香得很。
  菜炒到一半,谢兰到底还是忍不住开口了,“哥,你说是读中专好,还是高中好啊?”
  没头没脑的谢兰忽然问了这么一句话出来,显然她为着这事应该纠结很久了。
  谢兰今年下半年初三了。
  不出意外的话,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参加中考了。
  说实话,谢兰成绩一直是不错的。可就是因为她成绩好,所以学校里的老师就跟她建议,让她努点力,争取明年中考考师范。
  这年头,考好一点的中专比考高中还要难。要不是谢兰成绩是真不错,老师也不会这么去建议了。
  当然这不等于说,读中专比读大学还好。
  可问题是,要想考上大学,难度真的太大了。
  老师们对谢兰考上中专有信心,可对她能不能考上大学还真没多大信心。更何况,谢兰还是个女孩子。
  重男轻女这事吧,永远也没办法完全杜绝。更何况,还是这个时候。眼下这会谢兰还只是读初中,教室里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都是男生。
  到了高中,只怕女生会更少。
  大伙普遍的思想都是这样的,男孩子嘛,年龄大点就大点,将来照样娶个比自己小的媳妇没问题。可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纪最好就结婚嫁人,免得拖到后面年纪大了,要想找好条件的就找不到了。
  老师给的建议,在某些程度上,其实是有真心在替谢兰考虑了。
  一旦谢兰选择读高中,摆在她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考上去,要么考不上。
  考上去倒还好,至少是个大学生了。可这万一要是考不上,那就白耽误两年不说,还不如去读中专呢!
  毕竟中专读完出来,立马就能就业了。人家跟高中可不一样,人家包分配工作的。
  谢兰成绩好,人一惯来也懂事听话,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也挺喜欢的。这事除了找谢兰谈,前段时间也上门跟赵桂英他们说了。
  当然,大学谁都知道好。可问题是,要想从他们这么个小地方考出去,考上大学,实在是太难了。
  虽然大学谢兰不一定考得上,但中专却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等谢兰考上中专,这边毕业了立马就能分配工作。到时候既有工作又有文化,想找个好点的对象一点也不难。
  女人这一辈子能干嘛,还不是嫁个条件好点的,结婚生子顺顺利利过日子。
  赵桂英和谢卫国也觉得老师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考中专虽然比不过大学,但它胜在稳妥。
  但好歹两口子在这事上并不□□,决定权还是交到了谢兰手上。
  今天上集市,谢意给三姐妹一人买了只钢笔,一瓶黑墨水之后,便又将这事从谢兰的脑海里勾了出来。
  谢意没直接回答谢兰,反而先问她,“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怎么想的?
  谢兰其实也不知道。
  她既舍不得放弃这么一个考出去的机会,又害怕自己考不上,反而耽搁了下来。
  讲来讲去,其实就是没信心。谢兰是这样,赵桂英和谢卫国是这样,学校里的老师也是这样。
  不相信谢兰真的能考出个大学出来。
  要知道,当时高考一恢复,大把的人去报名。
  里头有城里下乡的知青,有应届的高中生,也有离了学校几年一直没有放下过书本的人。甚至,还有不少老师都给报名了。
  可结果呢?
  远的不说,就周围这几个大家知根知底的村子里,考上去的寥寥无几。
  眼下谢兰颇有点苦恼,“我班里好多要好的同学,都说要去念中专。”
  谢意告诉谢兰,“现在选不出来哪个没关系,与其费脑子现在就想这个,还不如把心放到学习上。”
  不管是考中专,还是去考高中,哪个都需要成绩好。真要万一选了中专,这玩意现在可比考高中还难,那不更得要好成绩。
  其实按谢意的想法,指定是希望谢兰去考高中的。
  不过距离中考还有好几个月呢,谢意觉得与其想太多,还不如摒弃一切杂念先好好学。决定这种东西,最好到事发的时候再做。
  其实学校的老师也好,家里的父母也好,甚至包括周围已经决定要念中专的同学也还好,大家都这样觉得的时候,谢兰却开始纠结起来。这代表了什么?代表本身她自己潜意识里面已经做了决定了,只不过她现在还没有觉察罢了。
  谢意怕谢兰想太多,等饭菜都做好要端上桌的时候,谢意告诉谢兰,“用心读你的书就是了,要是想考大学,那就去读高中。爸妈那里要是钱不够,大哥供你上。”
  不知怎的,谢兰听完这话眼睛却感到无比的酸涩。低着脑袋站在那里,吸着鼻子应了一句,“嗯,我都晓得了。”
  谢兰其实内心里,还是想继续念下去的。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谢兰其实也不想那么懂事,可从小家里穷。上头是有一个哥哥,可哥哥打小身体不好。她做为第二个,反而担起了长姐的责任。
  要体谅父母,照顾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要看顾。
  谢菊觉得不公平还会私下里发泄一下,可她却不能。不是不委屈,可心里头却明白,委屈没有用。
  自个家就是这个样子,再委屈它还是这样。
  有那精力去委屈,还不如多帮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因为谢兰心里头明白,赵桂英和谢卫国其实也很辛苦。她不忍心,也不能让已经很辛苦的父母再多操心了。
  可有的时候太懂事,势必就得委屈到自己。
  就像现在。
  谢兰其实很想说,她想上大学。不管怎么样,都想试一下。
  可长久以来的懂事让她考虑的会比别人多,所以她不能,也不敢跟赵桂英和谢卫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之所以会纠结,到底还是心有不甘啊!
  作者有话要说:
  说一下,里面这个思想不是我的思想。只不过,那时候这么做的人确实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亲戚跟我说过她以前的事情。读初二的时候,某一天,她妈跟她说,你今天去学校请一天假吧。
  她问,好端端的请假干嘛?
  结果,她妈告诉她,哦,一会有媒婆带男孩子过来跟你相看。
  这是在一边读书一边就能相看对象了的。要是看中了更好办了。学也不用上了,直接退学回家结婚吧。


第77章 
  中秋节一过完; 地里的红薯就得开始收了。
  红薯这玩意种起来是不费劲; 可收起来就真的有点累人了。尤其是像谢意这样的,一种就种那么多的。
  这地当初下肥弄得足; 地里的红薯也长得好。挖出来的红薯五六斤一个的一大片,压秤的很呢!
  谢卫国看了欢喜的很,直夸谢意这红薯种得好。可对于谢意来讲; 一半高兴,一半痛苦吧。
  高兴在这收成好,痛苦也在这收成好。这收红薯; 不管是挖还是担回去; 都是最累人的力气活。而这些; 偏生就是谢意最干不来的活了。
  连着挖了两三天的红薯,谢意就吃不消了。手心里长了水泡不说,耙头挥多了; 这手臂也酸得厉害。
  吃饭的时候都不拿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