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又不是买不起。
  有人喊道:“劳模儿做衣服可贵了,说做一套要两块呢,俺们可用不起。”
  周诚志斥责道:“用不起就不用,造纸厂的纸便宜,也不是谁都用得起的。”
  莫茹笑道:“做衣服当然看什么料子,要是毛呢料子,两块钱可不够呢。要是做一身厚实料子的中山装、列宁装的,那可真得将近两块钱,做普通的褂子当然不用,五毛也差不多。”
  有的人说便宜,有的人却说贵。
  毕竟有些人扯布都要扯最便宜的白布,过年两毛七一尺,回来自己染色对付穿,也不舍得买那些四毛六一尺好看的花布。
  他们又怎么舍得花五毛钱做一件衣服呢?
  五毛钱莫茹还不乐意做呢,自己家人做衣服穿着舒服,给别人做多累啊。
  她有那么多办法赚钱呢,干嘛要趴在缝纫机上累出颈椎病腰椎病来?
  周诚志还热情地留陈刚吃顿饭,特意让人给他做一个小炒肉,倒上一碗酒。
  酒足饭饱的时候,周诚志笑道:“陈社长,你看你们进货到了俺们村,俺们正好也有要买的小东西,要不顺便在你这里买了。”
  他说就是火柴、煤油、针头线脑之类的,这些是日常用的,消耗大。
  尤其是火柴和煤油这些必需品。
  现在一家一个月只有一包火柴,根本不够用的。
  这个莫茹和周明愈从邱磊那里倒腾一些补贴,村里人倒是还不缺,缺的是煤油。
  煤油现在比以前多数量多起来,一家有半斤的量,可也不好干啥,大家还是只能点菜油,不过菜油光线暗烟又大,根本没有煤油好用。
  用过煤油,就不会想再用菜油点灯。
  现在生产队有钱,当然要想办法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陈刚笑道:“行,不过数量有限。”
  周诚志觉得能买点是点,他不贪心。
  他就以生产队的名义多买了一些火柴和煤油,这是没用票的。
  最后陈刚等人告辞的时候,周诚志送到路口,热情道:“以后去县里进货,来回六十里路太远了,在俺们村歇歇脚吃顿饭再走。”
  陈刚:是啊,吃顿饭就得不要票卖你们东西,挺划算的呢,当然要是每次都这样有酒有肉还挺好。
  他当然还不知道,被周诚志这么一忽悠,后来供销社就在先锋大队设立了一个代销点。

☆、165章 重选干部

    周明愈和周诚廉、周培基几个就帮莫茹把缝纫机抬回去,安置在东间炕前东边贴墙位置上面墙壁上刚好有搁板可以挂油灯照亮。
    “妮儿快让缝纫机跑跑试试啊,看看怎么做衣服的。”
    很多人急得恨不得替莫茹摆弄摆弄。
    莫茹不紧不慢地把缝纫机头抬出来再翻出说明书照着看很多人都挤在她后面跟能看懂一样。
    莫茹按照说明书先把传送带的松紧度等都调节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需要的感觉。
    她先踩踩脚踏板跑一下空机找到自己喜欢的速度和频率然后装针线。
    围观的人屋里窗外都堵满了,虽然还是下午,可光线都被挡住穿线都有些费劲。
    周诚廉喊道:“窗户那里的都让一让,分批来屋里看别挡光啊”
    周培基就去把人清一清,让他们在堂屋等分批进去参观。
    莫茹就把周跃红的衣服拿出来,先把前后片跑在一起然后门襟、袖筒、口袋布等等。
    “咔哒咔哒”的声音不绝于耳,围观众人觉得这声音真好听。
    周培基道:“我也要做衣服,回家拿布来。”
    相比让他娘晚上在灯影里缝衣裳不如花六毛钱让莫茹用缝纫机给跑一下。
    他这么一喊其他今年不差钱的人也喊着要做。
    周明愈道:“喂,你们行了啊明天就大年初一,谁还给你们做衣服啊,赶紧自己回家缝起来穿吧。”
    急着穿的没办法,不急着穿的就说二月再穿也行,都赶紧拿过来排队。
    有人抱怨:“都是今年布票发的太晚了。”
    还有人笑道:“布票晚,缝纫机不是也才到嘛,以后大大的功夫呢,都别急啊。”
    周明愈笑道:“就是这样,来日方长嘛,都别急。”
    众人:来日方长是个什么东西?
    莫茹一开始先适应一下机器,不敢太快,毕竟新机器需要磨合,针脚大小、零部件松紧等等,都跟干活有关系。
    不过因为她心中有数,那衣服在脑子里早就成型,所以做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现在没有粘合衬,那西装翻领就不够硬实,洗水以后会发软,莫茹也有准备,她把之前收集的一些粗麻布、土棉布的下脚料留着,专门用来做衬布。
    她做衣服的时候全神贯注,根本没留意围观的人。
    那些人一批看完还不舍得走,还要看,就被后面的人强行拖出去换人看。
    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比过年听戏还有意思呢。
    莫茹忙活了一阵子,感觉脖子有些酸,就站起来活动一下,结果一转身,就看到后面排成雁翅型两排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她。
    莫茹一呆,瞬间感觉自己变成贾老太君的既视感。
    “妮儿,你累不累,我给你捏捏肩膀。”
    “妮儿,你渴不渴,喝口水吧。”
    有人把她的茶缸子端过来,特意去摸摸那把奖励先进的铁皮暖壶,倒半杯热水给她呢。
    莫茹视线扫了一圈,没看到周明愈,“什么时候了?你们都堵在这里干嘛?”
    大家笑道:“这不是看看劳模踩缝纫机做衣服嘛,真是稀罕物,见了光景儿了。”
    莫茹往窗外看看,外面都黑了!
    外面传来吆喝声:“开饭了,吃年夜饭啦!过年啦!”
    一说开饭,想着今天有肉有菜有白面大饽饽,很快,呼呼啦啦地走掉一些人。
    周媛媛和周跃红见人少了,终于大着胆子进来。
    周跃红进屋就看到缝纫机的搁板上躺着件红白格子的上衣,原本的布片已经拼起来缝合在一起,出来一件衣服的模样,心里顿时一阵激动。
    “快好了吗?”
    周跃红心里急得很,生怕莫茹今天不给她做出来。
    莫茹看了她一眼,“这就缝起来,剩下的钉扣子、锁边你自己回去做就行。”
    不锁边也可以,但是要想穿得仔细一些,锁边更牢固,不脱线。
    因为没有锁边机,只能手动锁边,大家都会这简单的针法儿。
    莫茹活动一下又坐回去,把袖笼上好。
    周跃红和周媛媛看莫茹上袖笼的时候,脚下不停地踩着,那个缝纫机的针上上下下咔哒咔哒的,看得人眼花头晕的。
    而莫茹左手扶着布料,右手用一把小剪刀送布进去,就这样把那个袖笼转了一圈,袖子就缝在上面。
    两人看得大呼惊奇,觉得变戏法一样。
    上袖子是服装缝纫的一个难点,若是上不好,那袖子就不舒服,难看。
    所以乡下人自己缝衣服的时候,基本是不上肩的,都是直接一个通肩下来,会简单很多,但是服装没型,所以土气,还费布料,好处就是宽松活动自如。
    再上好另外一个袖子,上领子,一件短款风衣就成型,时髦得很。
    “真好看!”周媛媛看得激动不已,“妮儿,我也想请你帮我做。”
    她头脑一发热,也不管那一块二毛钱了。
    莫茹道:“那可得等了。”
    做好这一件都够她累的,周跃红的上衣做好,裤子只能等以后。
    莫茹觉得以后还得培养一个徒弟做衣服,自己只管自己家的,别人的不管。
    莫茹把衣服线头剪短,让周跃红试试看。
    周跃红紧张的脸都红了,两眼发光,还生怕自己的棉袄太肥套不进去要把棉袄脱下来。
    莫茹道:“不用脱了直接套棉袄就行,春秋时候脱掉棉袄系一根腰带。”
    还有腰带!周跃红脸上的青春痘都发光。
    莫茹让她穿上,各处看了看,现在略大一些,长一点,但是有棉袄套在里面看不出来,等洗过以后就会很合身。
    “等会儿把领子和肩膀熨熨就更有型了。”
    熨烫衣服俩人倒是知道的,村里有人家也有烙铁,烧红了垫着湿布熨烫下面的衣服。
    莫茹现在没有烙铁,自然不能帮她熨。
    周跃红已经很满足,激动得恨不得立刻穿出去在村里走一圈。
    这是她见过最好看的衣服,哪怕哥哥从城里带回来的旧衣服也不能比!
    尤其她从周媛媛的眼睛里看到了羡慕之色,就更加满足。
    莫茹道:“等一下,再帮你做一条腰带。”
    腰带的布料早就裁好的,把衬布贴进去缝起来就行,为了服帖,她像绗缝那样把腰带缝上一些好看的花纹。
    可以直接系,也可以买一个腰带扣子。
    这时候周明愈回来叫她:“媳妇儿,怎么还不去吃饭?”
    一起来的还有周诚廉,他看到周跃红身上的洗衣服,下意识地吹了一声口哨:“这衣服真俊!”
    周跃红脸一下子更红,潜意识里觉得是在夸她真俊一样,心里更加满足。
    莫茹道:“小五哥,得想办法帮我弄个熨斗。”
    周明愈道:“弄什么也得先吃饭,以后天黑不要再做工,不能买个缝纫机把眼睛做坏。”
    莫茹笑了笑,“知道啦。”
    她给周跃红把衣裳收尾,“行啦,回去钉扣子就能穿,裤子过了年再说。”
    这不是她迷信,是当地风俗如此,如果不出二月二就动针线,会被说戳了龙眼,到时候有点啥事都能怪身上,她可不犯忌讳。
    周跃红都不舍的把新衣裳脱下来,连周媛媛说试穿一下都有些舍不得。
    等两人走了,莫茹问周明愈:“七七呢?”
    周诚廉笑道:“她干爹抱着呢。”
    干爹?
    莫茹冷汗,“周培基什么时候是干爹了,我怎么不知道?”
    周明愈笑道:“他们混叫呢,他想叫咱闺女当儿媳妇,当然不行,他就说当干爹。”
    莫茹:!!
    周培基媳妇都没有,还儿媳妇,是不是发癔症了。
    她和周明愈、周诚廉去吃饭,这才发现家里已经被周明愈贴上了红对联和福字。
    这些都是生产队写的,对联一毛钱一副,福字两个一分钱,可以用工分抵,也可以用钱买。
    基本都用工分抵,这等于赊账啊。
    炕头上是抬头见喜,炕柜上是新衣满柜,灶台旁边也贴着福字,西间门上贴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堂屋房门贴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院子里篱笆门都贴了福字,院门对面没有墙也没有树,周明愈就在篱笆门旁边的小树上贴着:出门见喜。
    哎呀,还挺喜庆呢,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街上也干干净净的。
    他们一路往南走,家家户户都贴了新对联,门前、路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听周明愈说去食堂吃年夜饭,莫茹笑道:“蹲场里,不得冻死啊。”
    冬至节那天吃饺子都冻得够呛。
    周诚廉笑道:“你做衣服快,俺们扎棚子就慢?早扎起来了。”
    扎棚子?
    果然,到了食堂那里,就见食堂南边的场里已经搭起草棚子,用土坯、砖头做垛子,加上木头,先搭起框架,然后再把顶上搭上细木头,压上藁秸、草帘子甚至是篾席、棒子秸,反正有什么能用就搭什么,也凑起一个能容纳一百多人的草棚子。
    莫茹心道:果然人多力量大,扎这么大一个棚子都分分钟的事儿。要是真能调动大部分人的积极性,要说生产队也挺好,不过估计很难。
    社员们有方桌的就把家里的桌子搬来,凳子也都凑齐,到时候各家围桌而坐。
    “妮儿,俺们厉害吧。”
    莫茹笑道:“是挺厉害,那以后都不回家吃,就在这里吃得了。”
    “那是自然啊,好不容易搭起来,怎么也得多用几天,不能白忙活啊。”
    食堂里白气喷涌而出,弄得棚子里都烟雾缭绕的,肉香味儿更是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很快,梆子声又响起来。
    张翠花跟何桂兰喊道:“年夜饭,开饭!”
    妇女们就鱼贯而出,把菜从食堂里端出来放在棚子里的桌上。
    菜都是用瓦盆装的,萝卜白菜粉条炖猪肉、小鸡炖蘑菇……汤,凉拌菠菜,有荤有素,有醇厚油腻的,还有解腻的。
    大家都乐呵呵的,直说这年过得有滋味,“以前自己家也没过这样好吃好喝的年啊,这么看还是真是食堂好。”
    有人笑道:“这是咱们食堂好,你去别的食堂看看好不好?”
    “一看那就更觉得咱们食堂好了啊,这还用说?”
    周诚志让社员们落座,可以一家人围桌而坐,也可以关系好的坐,还可以男人一桌女人孩子一桌的。
    他还让人给每个男人和能喝酒的女人都倒半碗酒,“这酒可是粮□□啊,珍贵着呢,奖励了咱们生产队十斤,一直封着没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