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代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代嫁-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么一想,梅太太颇觉自己当初的打算好,不由庆幸道:“幸好当初没听你爹的,定下了这门亲事。”
  梅若婳并不这么想。然而如今她已经不会贸贸然说反对的话了,即使在梅太太面前也是如此:“嫂嫂宽厚总是好的……”
  “嗯。”梅太太十分满意,“等她跟你父亲说了情,娘就想法子,给你寻门合适的亲事。”
  “哪里还有什么合适的亲事呢……”梅若婳心里一阵凄凉,低头道,“只怕父亲还在生我的气……再说,沈家不也说了,要我嫁得远远的,可见也并没有宽恕于我……”
  “说是那么说……”梅太□□慰女儿,“横竖只要出了京城也就是了。”太远可不行的,她也舍不得啊。若真嫁到千万里之外,万一女儿受了欺负,她都不知道……
  “可父亲那里若是打定了主意,母亲难道还能反对不成?”梅若婳说得更凄然了,“只怕父亲会想把我嫁回岭南去。”梅家在岭南那边有旧识,梅大儒也曾在那边收了不少学生,若是依着梅大儒的眼光,在那些学子里头挑个“品学兼优”的可能性极大。
  “岭南可不成!”梅太太断然道。那地方谁住谁知道,她好容易才带着儿女们来了京城,可不能再把女儿嫁回那地方去。只是,若梅大儒真要这么做,她还真反对不得……
  母女两个对坐了一会儿,梅若婳低低道:“母亲,若是皇后娘娘肯开口……”
  “皇后这会儿身子不好……”梅太太其实也是这个想法,但梅大儒不肯让她进宫啊。
  “娘娘从前对我们多方照顾,如今身子不好,我们正应该进宫去探望啊。”梅若婳细声道,“便是不求娘娘再为我费心,难道就不该去探望了吗?我知晓父亲是不想与后宫牵扯太多,可——这未免也有些凉薄了,若是娘娘心寒……”
  梅太太原本就想着进宫,这会儿听了梅若婳的话就更动摇起来,想了想道:“说起来,咱们家这办了喜事,也该跟娘娘讲讲。过几日,我带你嫂子进宫去见娘娘,这你父亲总是不好拦的了。”既然带了儿媳,那么临时带上女儿也在情理之中。不管怎样,女孩儿家的终身大事实在太重要了,她总要再为女儿努力一回才好。
  “是……”梅若婳垂下眼睛。只要让她出门,只要让她出门就好……


第170章 风暴
  西北的军情并未因沈云殊前往而迅速好转。涵翠关确实已经丢失; 幸而那地方山高林密的,北狄人的骑兵行进不易; 才没有导致被敌人长驱直入的结果。
  不过情况也并不乐观。涵翠观易守难攻,在我朝手中如此,在北狄人手中亦是如此。西北边军几次强攻涵翠关都未能夺回,而北狄人占据那里; 尽可以把人马慢慢地调动上来,虽然速度不够快; 但积少成多; 蚂蚁搬家似的,也必渐渐成大患。
  如今朝野上下都在议论此事; 私下里也有些不怎么和谐的语言了……
  “有人说,皇上当初就不该把咱们老爷和大爷调离西北。”传递消息这种事; 自然还是九炼的活儿,“说咱们沈家在西北的时候; 北狄半点不敢异动,如今才离了几年; 涵翠关就失了; 实在是因小失大。”
  “因小失大?”知雨在一旁听得蹊跷; 插嘴问道; “这‘大’是西北; 这‘小’可是指什么呢?”开始她还觉得这样的传言也没什么不好,恰好说明了沈家对朝廷、对边关的重要性,可再听下去; 就觉得不对劲了,这话倒像是在捧着沈家,却指责皇帝了。
  九炼干咳了一声:“自然是说袁家了。”
  “因小失大……”许碧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这话说得可真有意思了。”
  这传言真是好生歹毒,明面上是说西北边关,其实直指东南沿海。分明是说皇帝不顾西北大局,只为了打压袁家,就把沈家父子调往东南,以致于如今西北边关失守。
  “沈六他们正在打听,这话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九炼自然更理会得这里头的厉害,袁家那可是勾结海匪乃至倭人,以百姓之血肉养寇自重的,说一句里通外国都合得上。可是如今到了这些闲人嘴里,他们不提这些,却把袁家说成是皇帝与袁太后争权而牺牲的棋子,分明是避重就轻,有意抹黑皇帝,为袁家造势呢。
  许碧哼了一声:“这不查也知道。”谁得好处,这传言就是谁放出来的呗。估计就是皇帝,心里也一样有数。
  “皇上已经下令督促亲王府尽快营造,听说很快就要下旨给敬亲王选王妃了。”不过,就如今这种情况,恐怕有适龄女儿的家里都会避之唯恐不及吧,京城里说不定就要掀起一阵子十二三岁就定亲的风气了。
  九炼这个消息一点都没错,没两天,京城里消息灵通的人家就都得了口风——皇帝的确是要给敬亲王选王妃了。
  敬亲王今年还不到十二岁,但宫里已经透出消息来,说皇帝意欲给敬亲王择一个年纪略大点儿的王妃,一则可照顾敬亲王,二则也可早为先太子一脉延续香火。
  民间自来有俗语说:女大一,黄金起;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黄金堆成山。如此,敬亲王寻一个比他大两三岁的王妃也是使得的,如此则女孩儿十三四岁,的确是成亲之后过个一年半载,就可生育了。
  这个消息,宫里的人知道得当然更早,尤其是袁太后的宁寿宫。
  “如今京里听说都在相看……”回话的善清有些心惊胆战。皇帝这口风才透出去,京里有十三四岁女孩儿的人家就闻风而动,但大部分都是在给自家女儿侄女孙女儿寻亲事,这不是明摆着看不上敬亲王吗?
  当然,也有是想着把女儿送来做敬亲王妃的,毕竟再被皇帝忌惮,这也是一个亲王爵呢。先太子的骨肉,皇帝就算为了脸面上好看,至少也会保一个三代不降袭,那女儿进门就是亲王妃,将来生了嫡长子是亲王,其余嫡子还能得郡王位呢。这等一门荣华富贵,普通人家还真是拍马都赶不上。
  袁太后嘴角微微一撇,没什么表示。其实善清不说她也知道,因为就这几日,已经有人托人往宁寿宫这里传话,想要带女孩儿来请安了。
  说什么请安,不过就是冲着这个王妃之位,让她相看罢了。可这些人多半只是些小官儿或没落的有爵人家,一心想的是怎么沾敬亲王的光,这样的人,她岂能看得上?还有些人家倒算得上官高爵显,可愿意拿出来的又是家里不怎么出色的女孩子,甚至有些人家只愿意出个庶女,求一个亲王侧妃之位,两边都不得罪也就罢了。
  至于那些高门嫡女,这会儿都在相看亲事了,她略略向几家透出点话去,回的就都是:家里长辈已经给定了亲事,只是年纪小,未曾对外公开之类的话。真是可笑,难道她的珏儿还配不上这些人不成?
  “知道了。”待善清说完,袁太后便摆摆手,“成亲是结两家之好,强扭的瓜不甜,他们既不愿意,我又何必强求?到时女孩儿嫁进来不情不愿的,不是把两个孩子都坑了?”哼,等她所策划之事成了,且看这些人该如何后悔!
  善清没想到袁太后如此好说话,不由得有些诧异。袁太后其实并不是个十分苛求之人,在宁寿宫当差的宫人内侍都觉得这是个公道的主子,虽说不上十分宽和,却也并不很难伺候。只是,若事涉敬亲王,袁太后就不那么讲理了,今儿这事她竟不发怒,着实出人意料。
  不过善清自不会多问。这样事,纵然袁太后不发怒,心里也不会痛快,她还是少说两句,赶紧退出去的好。只是才出殿外,就见一个熟悉的嬷嬷自外头进来,悄没声地进了殿内。
  善清看见这个不起眼的嬷嬷,脖子后头就不由得一阵泛凉,正打算装没看见做自己的事去,就见一个小宫人急匆匆地进来,连忙拦了一下:“做什么慌慌张张的?”这时候要是一头撞进殿里去,打扰了袁太后,这小宫人怕不得挨一顿板子呢。
  “姐姐——”小宫人没头苍蝇似的,正不知找谁,看见善清忙露出一脸笑容,“外头刚刚送了消息进来,说东南那边建的海港出了事儿,塌了好大一片,还砸到了人呢。”
  “什么?”善清吃了一惊,“说清楚些,究竟是怎么个情形?”
  但小宫人只是来传个简单消息的。这事儿其实也是刚刚从江浙那边送进京的,皇帝拿到手的消息还是热乎的呢,能这么快就送到后宫来已经不错了,至于具体如何倒塌,何处倒塌,伤亡如何,这小宫人自不可能知道得多么详细,只不过晓得工地上倒塌了一片,据说是有人以次充好,以至于基础不牢,海水几次潮汛冲刷便出了事。也幸好还只是地基一类,所以虽然有人被砸在底下,倒还没出人命。
  “这,这可真是——多事之秋……”善清喃喃地道。西北那边军情正紧呢,东南沿海又出了这样的事故,前朝那边怕不是要焦头烂额了?
  不出善清所料,第二日早朝,皇帝就沉着脸把江浙送来的消息摔了下去:“以次充好,嗯?这样的利国利民之事,竟也有蛀虫敢在其中谋利?”
  底下众人无声。其实,建海港这样的大工程,要是没人中饱私囊,那才奇怪呢。别说什么利国利民之大事,就是从前赈灾那样的大事,说起来是人命关天,不照样有人在其中谋利吗?
  “彻查!”皇帝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便有相关官员忙答道:“既如此,皇上当派钦差前往——”
  “不必如此麻烦。”皇帝冷冷地道,“钦差在京城之中,如何知晓江浙之事?朕已经授意于沈文与梅若坚,着他们二人查证,若查不出个究竟来,唯他们是问!”
  顿时一众官员们面面相觑。皇帝这话说得听起来似在发狠,说什么查不出来就问罪,可实际上却是把生杀大权都交给了沈梅二人,到时候不是他们说谁有罪谁就有罪了吗?
  “皇上,这,这可不合规矩——”刑部尚书到底还是站了出来,“原本兴建海港之事,沈将军与梅县令亦有参与……”要真说起来,这两人也在嫌疑之列呢,怎么能让两个嫌疑人去查案?就算皇帝信任这两人,也不能做得如此明显吧,视朝廷法度如何物呢?
  皇帝冷冷地看了他一会儿,才淡淡地道:“既如此,究竟派谁去,众卿还是快些拟定人选,兹事体大,断不能轻忽!”
  有皇帝这一句话,百官就争翻了天。如此大的案子,想去的人多着呢。有些是想去捞政绩的,有些则想借机清除政敌。别说他们了,皇帝原要让沈梅二人主管此事,不就是想趁机把江浙一带再清一清吗?算一算,袁家也快要出孝了呢,不趁这机会把从前残留的袁党清除了,难道等袁家再有人出仕,重新将他们集结起来利用吗?
  京城这边吵得不可开交,江浙那边却又连续有消息送了过来——就算钦差一时去不了,当地官员也要有个交待的,查出来的那些事涉以次充好的人里头,果然有袁氏旧党!
  梅太太就是在这种时候带着梅若婳和沈云婷递牌子进后宫给皇后请安的。当然,她不是单来请安的,还有梅若坚在江浙的一些消息,要请皇后转呈皇帝的。有的时候,就是那些直呈皇帝面前的密折都没有这种方式保密得好。
  梅若婳低着头坐在梅太太身后,漠然地听着梅太太与梅皇后说话。若不是因为有梅若坚的密折,恐怕今日梅大儒也不许她出门,更不许她进宫了。
  “听说婳姐儿的亲事有眉目了?”梅皇后看起来脸色有些苍白,精神也不怎么健旺的样子,据说也正是因此,皇次子接进交泰殿的事儿又拖延了。
  “其实也还没有定下……”梅太太就等着梅皇后提这事儿呢。果然不出所料,梅大儒真要在他岭南的那些学生里挑一个,这让梅太太如何舍得?今儿巴巴地进宫,就指望着梅皇后能说句话呢。
  “倒不为别的,就是如今明哥儿是要留在京城的。他是长子,我和老爷自然都是跟着他住。如此一来,婳儿这……实在离得太远,万一有什么事,怕是我和老爷都不能知道……”
  说到这个,梅太太也有点埋怨梅大儒,沈家都说不计较了,他怎么就这么死心眼?虽然沈家的意思也是让梅若婳嫁得远些,但也用不着远到岭南去吧?
  “七叔挑中的人,定然是可靠的。”梅皇后淡淡地道,并不接梅太太的话,“再说,明年就是春闱,到时中了进士,要留在京城也不难。”
  梅太太不禁大为失望,却也不敢反驳,正顺着梅皇后的话点头,就见有宫人进来回话,说是梅贤妃带着皇次子来请安了。
  “我这里病着,若是过了病气给孩子可怎么好。”梅皇后并不领这情,“她总是不听。这要孝顺也不在这上头,耀哥儿平平安安的,就是孝顺了。”
  梅太太忙笑道:“皇后娘娘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