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隋-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孟海公进帐之后与苍头军诸将亲热寒暄,接着恭敬拜见李风云,说了几句奉承话,对李风云的慷慨大方表示了感谢。

李风云待他坐定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请录事来,是想征询一下,接下来义军应该向哪个方向展开攻击。”

孟海公举旗之后,不敢称公,亦不敢称将军,而是自称“录事”。录事参军在军政两府皆有设置,总录众曹文薄,职任很重。孟海公自称“录事”,显然就是力求低调了。这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你都造反了,众矢之的,高调的不能再高调了,早就是出头鸟了,称呼什么都无所谓,称王都行,一个低调的谦卑称呼能解决什么问题?这纯粹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不过由此倒是可以推测出孟海公的性格,虽然他也是个枭雄,但本性还是非常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凡是多权衡多思考,谨慎小心总是好事。

李风云这么开口一问,孟海公当即察觉到了李风云的试探之意。试想以李风云的手段,对整个鲁郡战局怎么可能没有一个通盘考虑?怎么可能会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可以肯定,李风云早有决策,只是因为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他必须在拿出决策之前先赢得部属和盟友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对当前战局发展和各方利益得失进行分析和取舍。

实际上这个问题孟海公已经考虑过了,心中已有计较,只是难以揣测到李风云的想法,不敢轻易说出来,以免在双方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孟海公稍加迟疑后,态度坚定地说道,“某唯将军马首是瞻。”

李风云微笑不语。韩曜、袁安等人互相看看,眼里都掠过一丝鄙夷。孟海公老奸巨滑,在没有弄懂李风云的意思之前,显然是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有两种设想。”李风云指指帐内众将说道,“一是攻打邹城,乘着段文操攻打宁阳的时候,横扫整个鲁郡南部。此策的优势很明显,可以让我们迅速发展起来,但缺点是,宁阳城内的友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所以,他们还有一种建议,便是集你我两军的全部力量,杀向宁阳,与段文操决战,毕其功于一役。此仗赢了,鲁郡就是我们的地盘,反之,如果我们打输了,不但救不了友军,之前所有战果也付之一炬。”

李风云目视孟海公,目露逼人之色,“以录事之见,是攻打邹城,还是攻打宁阳?”

孟海公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果继续顾左右而言他,就把自己放在苍头军的对立面,刚刚与李风云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也将蒙山一层阴影。孟海公权衡了一下,果断说道,“某建议打邹城。今日局势下,我们唯有先把自己强大起来,才能顽强坚持下去。反之,打宁阳,与段文操决战,纯粹就是对赌,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便一无所有,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这符合孟海公的性格,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做人如此,打仗亦如此,先把自己的利益保全了,然后再考虑是否去救助别人。

孟海公摆明态度后,韩曜和吕明星等人底气更足,态度更为坚决。

李风云冲着众人摇手,示意韩曜等人稍安勿躁。帐内安静下来。李风云再次望向孟海公,说道,“你熟悉韩进洛和甄宝车,与帅仁泰、霍小汉也是相交多年的朋友,更知道任城大侠徐师仁横行鲁南黑白两道,据说他与段文操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做个假设,假设你现在也在宁阳城内,也在焦急等待着某的救援,而某迟迟不至,甚至在战局已经有利于己方的情况下,依旧不去救援,请问,你和你的手下还会相信某?还会信守诺言遵从盟约吗?与此同时,段文操通过徐师仁向你许下一系列承诺,不但不追究你的罪责,保全你的性命,还愿意招揽你和你的部下,给你加官升爵。请问,到那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城池共存亡吗?退一步说,即便你还能坚持,但你的手下是不是还能坚持?”

帐内一片死寂。这个假设其实在争论中就已经被袁安所提及,但韩曜、吕明星等人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意识地忽略了齐人和楚人之见的矛盾。齐人和楚人之见的信任本来就有限,大家之所以能结盟,一方面是因为官府实力太强,独自抗衡不了,不得不联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大家利益诉求相差无几,有结盟的基础。现在苍头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却置友军的生死于不顾,等于率先背弃了盟约,摧毁了结盟的基础,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孟海公心知肚明,但仅仅因为盟约,因为承诺,因为义气,便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去硬拼实力强悍的段文操,他做不到。他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心理上很成熟很理智,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

李风云看到孟海公沉默不语,便追问道,“你能否给某一个答案?”

李风云咄咄逼人,孟海公不知其真实意图是什么,稍加思量后,决定实话实说。你如果一定要去打宁阳,你去,我是不会去的。如果你一定要逼我去,我就背盟而走,我回济阴,不陪你玩了。

“既然走投无路,那也只有投降。投降还有一线生机,不投降死路一条。”孟海公停了一下,又补充道,“但将军假若给他们以希望,他们必然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有了这个时间,我们便能攻克邹城,而邹城一旦拿下,整个鲁郡战局便对我非常有利。到那时,不是我们愿不愿意决战,而是段文操敢不敢决战的问题了。”

李风云笑了笑,继续问道,“假若他们投降了,都归顺了段文操,段文操的实力骤然暴涨,我们即便拿下了邹城,但整个战局是否还对我有利?”

“某说了,只要将军给他们以希望,他们肯定会再坚持一段时间。”孟海公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在宁阳城内,某去信告诉你,某先去打邹城,等邹城打下来,某就去驰援宁阳。这显然就是你所说的希望,但请问,当你身处绝境,岌岌可危,却始终看不到某救援的身影时,你还会信任某吗?你还会无助地坚持下去?”

孟海公哑然无语。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当然不会换位思考,由此看似自己占了大便宜,实际上却埋下了重大隐患,反之,如果做出决策之前,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利益得失,那么由此做出的决策理所当然更合理,更具价值。这个道理孟海公不是不知道,但人性自私,关键时刻私利毫不犹豫的凌驾于公利之上,明知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隐患,却也不管不顾了。

“如果宁阳城深陷,城内友军不论是投降段文操,还是被段文操杀戮一净,对我们都是一个沉重打击,而这个打击将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存。”

李风云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语气十分郑重,“不要给自己的私欲和畏惧寻找理由,也不要担心我们打不过段文操,事实上战局发展到现在,段文操已经输了。”

“将军为何有这种推断?”吕明星疑惑不解,迫不及待地问道。

“段文操到了宁阳后,为何围而不攻?”李风云反问,“难道他当真是担心我们从他的背后发动攻击,以致于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李风云话音刚落,袁安便说出了答案,“段文操的真正意图是保存实力,他不敢打,他担心自己实力锐减后,无法应对各种危机的夹击。既然段文操不敢打,根本就没有与我们决战的勇气,那么宁阳一战还有什么悬念?”

帐内一片哗然,议论声顿时四起。







第一百五十章吃亏不是坏事

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不遂人愿,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00ks。

最初段文操设计,把鲁西南的各路义军集中到一起,以便官军一战而定。此策由徐师仁实施,由张须陀配合,很快就实现了。但结果却与段文操的初衷背道而驰,结盟之后的义军迅速壮大,不但在实力上足以与其抗衡,在战场上也把他打得十分被动。

鲁西南各路豪雄当初之所以愿意结盟,一是各自实力不足,打不过官军,二是形势危急,生存艰难,不得不结盟。其中李风云的目的是想吞并他们壮大自己,而韩进洛等诸雄的目的则想借助李风云之力暂度难关。双方各怀目的,各取所需,尤其韩进洛诸雄,都把结盟当作生存的手段,都想等到形势好转了就背盟而去,继续做自己的山大王。

然而,结果与大家的初衷同样背道而驰。随着形势的发展,李风云不但未能吞并韩进洛诸雄壮大自己,反而因为盟约誓言的存在,不得不放弃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转而冒着一败涂地的危险,倾尽全力去救援友军。而韩进洛诸雄不但没有度过生存危机,反而陷入了全军覆没的绝境,结盟比不结盟的后果更严重。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李风云志向远大,并不想做个山大王,尤其看重“信义”,但若想成就大业,仅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不行,必须要有一个众志成城的团队,而这个团队依靠什么凝聚到一起?“信义”。打造一个团队很困难,打造一个以“信义”为精神核心的团队更困难,但一旦打造成功了,这个团队必然强大,无坚不摧。但人性自私,利益至上,任何一个上位者若想成功,都必须在利益和信仰之间找到平衡,这就需要大智慧。

李风云必须在打造团队的初始,就种下“信义”的种子,随着团队的壮大,“信义”的种子也发芽开花,唯有如此,这个团队才有希望成就大业。“信义”不能停留在书上和嘴上,“信义”必须流进心田,必须融入血脉和思想,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然后转变为自觉的实践,由此才能发挥其无坚不摧的力量。

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李风云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所以今天他必须说服韩曜,说服孟海公,说服自己的部下,让他们相信,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而且肯定能打赢。既有利益可赚,又能顾全信义,如此好事,当然趋之若鹜了。

苍头军的帅帐内,众人情绪激动,讨论声非常热烈。李风云缓缓站起,走到地图前,借助帐内良好的氛围,一边引导着众人的思路,一边推演战局。

目前段文操的实力相比义军,并没有绝对优势。建立不久的以乡团为主力的鲁军,虽然多达五六千精壮,武器也很充足,但严重缺乏战斗经验,而真正对义军有威胁的是鹰扬府军队,但因为东征,鲁郡鹰扬府主力全部调走了,剩下的留守兵力不足千人。考虑到瑕丘等重镇需要戍守,段文操带到宁阳城下的军队不会超过五千之数。

义军的总兵力比鲁军要多一些,但大部分缺乏战斗经验,且除苍头军外,其他几路义军也普遍缺少武器,战斗力明显弱于鲁军。具体到宁阳一战,被围的韩进洛等四位豪帅还有近三千兵力,不过指望不上他们,义军真正能投到战场上的只有苍头军和济阴军。两军兵力相加大约有三千余人,在人数上比官军要少,考虑到决战之刻,段文操还要留一部分人马包围城池,所以交战双方的实际兵力应该相差无几。

如果双方兵力差不多,那么占据优势的就不是段文操,而是李风云。李风云的苍头军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又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训练,士气高涨,武器充足,且拥有大量重兵器。假如两军硬碰硬,官军胜算不大,即便最后官军打赢了,也是一场惨胜,其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段文操根本无法承受。试想,假如他的军队折损过半,接下来他拿什么包围宁阳城?宁阳城里的义军乘着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奋力杀出,官军必定大败。官军败了,兵力所剩无几,斗志全无,最后也只能守住首府瑕丘及其周边的几座城池,至于戡乱剿贼,那就想都不用想,如此一来,鲁西南局势一边倒,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齐鲁局势,这显然是段文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仔细推演宁阳一战,不难发现,正如袁安所说,段文操不敢决战,不敢倾尽全力一战,除非他有绝对把握在决战中同时击败城外、城内两股义军的前后夹击,但这个难度显然太大了,他必须考虑战败的后果,一旦战败,后果太严重,就如一场恐怖的噩梦。

“把齐鲁局势放在举国东征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不难推断出,段文操若想逆转鲁郡乃至齐鲁局势,或者维持目前局面不至于让其恶化,他首先就要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论何种情况下他都要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必须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军队就是他存身立命的本钱,没有了军队,段文操还能干什么?”

李风云娓娓道来,神态从容,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自信。

“张须陀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张须陀正是因为建立了一支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军队,才在齐郡叛乱迭起混乱不堪的恶劣局面下,顺利保住了自己的仕途,还乘机赢取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