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保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保安-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没什么,如果能为总督大人分忧,我辛苦一点儿算不了什么,你看我是不是比以前精神了。”张绍堂自己倒不在意,这些日子组织士兵在阳光下训练,虽然他只是动嘴在旁边看着,却是与以前在书斋里读书完全不同的一种体验。身体劳累一些精神更好了。

走在火器营中洪承畴看着营内士兵训练时认真的样子很是满意,这肯定是因为他这个总督大人到来而不敢偷懒,可其他官军的士兵即便是想紧张起来也没有了士兵应有的样子。

二人来到张绍堂平日休息的大帐,有士卒端上了清茶,洪承畴示意张绍堂坐下来与他一起聊聊天,他这总督大人当的也很辛苦,由于洪承畴对部下向来严厉,平日里连能聊天的人都没有。张绍堂与他之间的幕僚关系使二人还能轻松的说几句话。

“士卒的训练有什么困难吗?”即便是闲聊洪承畴也离不开军队里边的事务,这军队是洪承畴的根本,他就是靠着带兵剿灭流贼而一步步坐上了三边总督的位子。

“这里边的问题很多,主要还是缺银子。”张绍堂听到洪承畴询问借机说出了自己的难处。训练火器营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大多与银子有关。要保持队伍的训练强度,就要让士兵吃饱,要提高士兵的训练热情就要增加他们的饷银。

这关于银子的问题成了明军永远不变的主题,皇帝缺银子,大臣缺银子,士兵更是没银子。对此洪承畴也没有办法。只好无奈的说道:“关于银子的事我会想办法的,不行我就写奏折让圣上再增拨粮饷。”

听到洪承畴说要向皇帝要粮饷,张绍堂明白这银子的事基本没什么希望了。作为幕僚他知道,从崇祯皇帝手中要是扣出几两银子有多么困难,于是不再提银子的事而是转换了话题说道:“现在火器营的各种火器和火药十分缺乏,每日里训练所消耗的火药和损坏的火器急需要补充。”

“我立即发公文让朝庭运送更多的火器和火药过来。火器营的训练不能停,说什么也要训练出一支与流贼保安军水平差不多的使用火器的部队来,那样我们也可以用这支部队打击其他的流贼,同时还能找出火器部队的缺点,将来好打败保安军。”保安军的火枪、火炮给洪承畴的打击太大,他现在已不奢求能够用火器营打败保安军,他只想找到火器的缺点,然后利用数量众多的其他部队打败保安军。

“您最好不要让朝庭运火器和火药过来了。”张绍堂皱着眉头说的话很令洪承畴意外。

“为什么?”说缺火器、火药又不让向朝庭要,这今天张师爷的话有点儿奇怪。

“朝庭制造的武器运过来也没什么用。通过这几天的训练我发现朝庭制造的火器质量十分低劣,以火枪为例,运来十支枪有得有五六支不能用,能用的多数打不了几枪就会炸膛,这令开枪的士兵不能安心的瞄准,总是慌里慌张的使枪尽量离自己远一些,不管靶子在哪,将枪打响就不错了。其他的火器基本也是这样,火炮什么的经常发生炸膛事故,伤了好几个士卒。运来的火药中掺杂了各种杂物,威力不足,点着只冒点儿烟听个响,同样多的药量,打出的枪弹的远近都不一样。”明朝制造武器专门设立了军器局、兵仗局和火药局,生产各种武器装备给地方上的部队。这种集全国优秀的工匠在一起生产的制度本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明朝官员最大的本事就是将一种本来很先进的制度玩坏玩烂,然后大声声讨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

兵器生产的制度没问题,但它的管理却出了大问题。皇帝拨的生产武器的银子被作为管理者的官员层层剥皮,真正用在武器生产上和工匠身上的并不多,将领到兵器局等衙门去领武器不用银子行贿更别想领到质量好的武器。

“那可怎么办?”洪承畴也是一筹莫展,这边缺火器,朝庭生产出来的又不能用。

“我们可以自己开办兵工厂生产火器和火药。”张绍堂今天主要想向洪承畴说的就是这件事。

“兵工厂?兵工厂是什么?”洪承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兵工厂这个词。

第二百七十五章 京师来的工匠

“兵工厂是流贼保安军对生产武器的作坊的称呼,就类似于朝庭的兵仗局什么的。”这些日子里张绍堂一直在研究保安军,对保安军内部一些组织机构也有所了解。”兵工厂”这个词不断的进入他的耳中,据说保安军精良的武器和犀利的火器都是兵工厂生产的,所以张绍堂对兵工厂的印象很深,以至于有了建立起自己的兵工厂的想法。

“那样能行吗?”对于生产武器什么的洪承畴并不十分懂,他也没认为为将者需要懂这些东西。

“一定能行的,流贼在穷山恶水间,许多人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那么犀利的火器,我们可征调整个三边地区的工匠组成兵工厂,肯定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圣上调拨军器局、火药局的工匠过来,这要比直接向圣上要银子容易的多。”

张绍堂对于当今皇上对银子的热爱有时确实难以理解。

“为什么不继续叫兵器局、兵仗局,非得叫什么兵工厂?”洪承畴还在纠结于这个奇怪的名字。

“这个必须得叫工厂,工厂就是工匠制造器物的地方,如果还是开办兵器局,朝庭必然要派官员过来管理,只不过将京师的那一套搬到山西来了,到时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不能用。我们要改换个名义让朝庭不能向兵工厂插手,再派得力的人去管理,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也比朝庭运来的要好。”张绍堂这些年在官场上行走,自己没当过官,可接触的官场阴暗面更多,他已对大明朝的官员完全失望了,什么事只要有他们插手肯定会办砸。

“如此甚好,你想想措辞,写一封奏折,我送上去,我想此事能成。”洪承畴被张绍堂完全说动了,他管着三边地区,如果集中各省工匠的力量加上自己人的管理肯定能生产出好的武器来。所以他一事不烦二主,直接让张绍堂起草奏折。

张绍堂也不推辞,这些天他一直在考虑此事,对于奏折要怎么写早已了然于胸。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写出了草稿,拿来给洪承畴看。

洪承畴一看这奏折还真是按照崇祯皇帝的胃口写的,奏折上首先说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三边地区决定动员管辖区内的商户为三边的军队服务,征调商户有工匠场地建立三边兵工厂,朝庭只需将原先拨付给军器局、兵仗局的银子转给商户三边地区的武器就由这些兵工厂统一生产,就不用在京师生产再长途运送到三边地区了。为保证武器的质量请皇帝在京师军器局中选调一千名工匠到山西指导武器的生产。武器的质量关系到将士的生命,绝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武器进入三边地区。

洪承畴看后十分满意,没作任何更改,将奏折亲亲自抄写了一份,用上了三边总督的大印,派人送到了京师,同时运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上下活动,争取这份奏折能够通过。

奏折送到了内阁大臣手中,洪承畴打过招呼的大臣当然不发表意见,一切等候圣上裁决,其他人看过奏折心里暗中不爽,这洪承畴要自己造武器,是要将朝庭拨付的银子直接拿走,朝中的官员就少了克扣的机会,这断人财路的事很令人气氛,但这个洪承畴放下狠话,不让不合格的武器出现在三边地区,朝庭拨给三边地区的武器是什么货色大臣们比谁都清楚。这是不让他这么干就要翻脸的节奏啊。

三边地区的卫所本就有自制武器供应部队的责任,只是近年来卫所荒废,所产的武器质量还比不上京师,部队才总是从向皇帝要求拨付武器,所以洪承畴要自己生产武器也没有什么违制和地方,大臣们即不好和洪承畴撕破脸,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洪承畴的奏折顺利的摆在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现在都有些怕看洪承畴的奏折,不是要兵就是要钱,皇帝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根本不可能再多给他。

看了洪承畴这次的奏折崇祯皇帝难得的高兴了一回,洪承畴终于开窍了,不再向皇帝要钱了,征招商户的东西为国家所用这是崇祯皇帝所喜闻乐见的。将银子拨到兵器局与拨给洪承畴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区别。至于那些低贱的工匠洪承畴愿意养就多给他点好了。只要不要银子还能办事就是能臣,于是皇帝御笔朱批,同意所请。并将奏折中选调工匠一千名改为了一千户。皇帝还是很人性化的,匠户此去离京几千里怎好让人家两地分居,其实皇帝在想,如果将精干的匠人都调走了,匠人都是拖家带口的,留下老弱谁来管啊,还不如大方一回,全都给了洪承畴算了,反正大明的匠户都是世代相传,不管老幼都算匠人。

圣旨传到了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要求各局抽调人员,各局的官长已知道了洪承畴奏折的内容,对洪承畴狠的牙根痒痒,将银子直接拨给三边地区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有脸来这里要人。既然皇帝说了要按户算,那就要好好给他找几户,各局的家中有老的干不动体力活的老工匠的家庭都被挑选了出来,家中老人多青壮年少的更是优先选择的对象,实在不行家中有一大堆干不了活的孩子也行。很快这一千户匠人被凑了出来,老老少少有了超过一万的人口,洪承畴你不是不让大家发财吗,我弄点儿人过去,你总不能不管这些人饭吧,就这些老弱,吃也吃穷你。

大明朝的匠户生下来就是为朝庭服务的,皇帝的一道圣旨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全家上下收拾财物拖家带口的离开京师走上了去山西的道路,听说山西现在饥荒连年,流贼遍地,到了那里肯定不会有好生活,可他们却没有办法,他们身在匠籍,人身在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离开了官府指定的地区根本没法生存。

一路上吃了许多苦的匠人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山西太原,这么庞大的队伍在城内根本没地方安置,只能驻扎在城外听侯三边总督的安排。

洪承畴听说京师的匠人们到了,心中很是高兴,专程到城外想看一看这些工匠,可他赶到工匠的驻地,看着这一大片的老人妇孺感到一阵头大,这么多人要养,能够干活的还没有几个,京师这帮官员可真没几个好东西。

就在洪承畴为这些工匠发愁的时侯,远在运城的张楚却象发现宝物一样,对着这些工匠都快流口水了,他发誓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工匠弄到手。

第二百七十六章 工匠营

明朝的官僚系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洪承畴要工匠,工匠很快就从京师调拨出来,一路急行,工匠的队伍到了山西太原。三边总督怀着无限的希望去看望了这些工匠,到了工匠临时驻扎在太原城外的营地,洪承畴见到了这些被他寄予希望的工匠。工匠的人数确实不少,远远超过了洪承畴想要的一千之数,因为皇帝特别恩典将他所要的一千名改成了一千户。据带队的工匠头目向洪承畴报告,所有人口超过了一万,但大多是岁数大干不动活的老人,还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真正能干活的青壮年不到五百之数。

洪承畴心中懊恼,这皇帝是不是成心的,我只是要一千工匠罢了,你给我弄这么多人,山西现在什么最贵,粮食最贵,这么多人都要吃饭,还没有几个能干活的,这皇帝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话又不能说出去。

洪承畴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谁让你向皇帝要工匠的呢,根据大明的工匠制度,这些人都是匠户,都可以算作工匠之列,你要一千给了你一万多,这还不算皇恩浩荡吗。

在旁边的师爷张绍堂也感到十分的无奈,这大明朝的官场本来就是这样。很明显三边总督大人是被京城的官老爷们算计了。这也是很正常的结果,本来洪承畴要自己打造兵器使京城里的官员不能从中克扣,已经拉了很多的仇恨了。然后又伸手向人家要工匠,不被人家算计才是见了鬼了。如今大明王朝的官吏眼中只有银子,谁动了我的银子就是我的敌人,至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大人,我看这样吧,我们从三边地区将各卫所的工匠集中过来,再从民间招揽一些工匠过来,保证兵工厂的开工不成问题。”张绍堂已看出了洪承畴的不痛快。师爷的职责就是为主家分忧解难,他只好开动脑筋想补救的办法。

“试试看吧。”洪承畴本来对兵工厂的开办抱着很大的希望。大明工匠的手艺还是很高超的,许多精巧的物品都可以做出来。洪承畴相信如果由自己直接管辖,省了京城官吏从中的克扣,给那些工匠吃饱饭,制造出来的武器不会太次,整个三边地区军队的武器如果更换一遍的话,战斗力会大大加强,不管是对关外的后金和蒙古人,还是关内的流贼都是有一战之力的。没想到开门就让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