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风暴- 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这却惹出了麻烦。

几个孩童为争抢糖果自己打了起来,但打了会儿后想到王启年身上还有更多,于是又扑向劝架王启年,要抢他的糖果。抢糖倒还罢了,见他不还手,便大着胆子要抢他身上其余的东西,甚至连短剑、短铳都要夺。

这让王启年不得不反击,新襄虎卫的军律之中,遗失武器可是重罪,不经主官批准,将武器给别人看都要受罚!

结果王启年虽是大获全胜,可打了小的却引出大的,最终便是一群村民拉着几个鼻青脸肿的孩子跑来找麻烦。

看了眼中噙着泪在一旁抽泣的王启年,俞国振摇了摇头。

这小子在战场上已经露出悍将风范了,却给几个百姓逼到这模样——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虎卫的军纪可是深深烙在他的骨子里了。

本质上,他还是太过良善了。

“你们的意思是,你们的小子打架,抢我们的东西。然后被打伤了,要怪到我的这个属下身上?”俞国振在听得对方吵嚷了半天之后,开口问道。

“哪里抢了东西,有谁证明抢了东西?”人群中有人大叫起来。

俞国振看了此人一眼,是个三十多岁的瘦黑汉子。因为此地人普遍不高的缘故,他的身材与虎卫相比,至少矮了半个头,但他气势倒是极盛,想来是自觉人多。这些外来者不敢怎么样。

“看什么看,你这小白脸儿,傻大个子,便是到了官府面前,你们打了人也得赔!”见俞国振望向自己,那瘦黑汉子轻蔑地吐了口唾沫,吐在俞国振面前的地上。

周围虎卫都是暴怒。齐牛更是一个大步过去便要抓着那厮胖揍,俞国振却笑了。

“让他把地上的东西舔回去。”俞国振道。

那汉子被齐牛揪住按倒在地,然后齐牛踩着他的头,逼得他一点点靠近自己吐出的浓痰,那汉子杀猪般地叫着。周围上来两人想要帮忙,却立刻被虎卫挡开。

当那汉子的脸贴上浓痰时,周围一片寂静。

原本以为这群外乡人和气富裕,故此村民都想占占便宜,自古以来人离乡贱强龙不斗地头蛇,他们觉得小小敲诈一回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激得对方怒了,最多也就是道个歉了事。

但他们没有想到,一脸温和笑意的俞国振。会做出这么大的反应。

“大伙静下来就好,方才七嘴八舌地,实在闹得慌。”俞国振没有理睬地上的那瘦黑汉子,而是转向沉默中带着愤怒、仇视的那些村民:“你们记住一点,你们来和我讲道理,那我就会和你们讲道理。若是你们不讲道理,我会比你们更不讲道理!”

“下面我再问一句。你们是来找我们要赔偿的么?”见众人脸上全是敢怒不敢言,俞国振又问道。

他早就看到这瘦黑汉子与别人不同,手上没有什么老茧,分明是个好吃懒做的闲汉,说话时更是轻佻无比,正是他认定的“流氓无产者”,今日挑事,十之**就是他,故此便对这汉子动手。

“打了人总得给个说法……”人群中一个老人见平日里的二癞子已经被制住,不得不出来,怯怯地说道。

“打人?”俞国振看了一眼鼻青脸肿的王启年,点了点头:“说得倒是没错,打了人,总得给个说法,启年,把你上身衣服脱了。”

王启年不知他是何意,但还是将上身衣裳脱了。这一脱,周围顿时一片冷气之声!

王启年幼时吃的苦头就不说,便是跟了虎卫之后,日常摸爬滚打,战时突击临阵,身上留下的伤痕之多,便是齐牛都比不上。他是个真正的憨人,又不会投机取巧,故此这些伤皆是实打实的,看上去触目惊心!

“我这小兄弟身上这么多伤,你们说该给他一个什么说法?”

“这不是我们打的……”

“很好,那你们那些小子的伤,真是他打的么?”俞国振冷笑道:“我这小兄弟上过战阵,手里**条性命总是有的,若是他动手,你们那群废物一般的小子,现在还能有一个喘气的?”

无论王启年有没有动手打人,俞国振首先都要坚决维护他,若真打了人,事后惩戒可以,但当着外人的面,他绝对不会认这笔帐!

“莫说是那些小子,你们以为凭着你们便能抓住我这小兄弟么,他只是不愿意伤人罢了。”俞国振心中也是很生气,他来这村子,便是调研,想看看自己亲自带领工作组来,能不能打开局面,却不成想刚到便被这群愚昧的村民给了个下马威!

这样的小村子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那种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大村,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老爷,我们只是穷乡僻壤里的可怜虫儿,没有什么见识,还求老爷不要怪罪我们……”从看到王启年身上的伤疤时开始,那老人便知道今天肯定撞着铁板,原以为只是外地来海商,却不曾想是真正动过刀兵的强龙!

“怪罪自然不会,但是做错了事就要受罚,特别是这些小子,胆敢向军人挑衅,试图抢夺军械,这样不知好歹轻重,显然是父母未曾教好。”俞国振一指那几个缩头缩脑准备在大人掩护下溜的小子:“既然父母未曾教好,那么,就由我来代为管教!”

“老爷,老爷,小孩子家……您大人大量,就放过他们吧?”

“我没有说要拿他们怎么样,家人每天可以在早晚来看望,一个月之后便放回家中。”俞国振哼了一声:“你们不懂教小孩规矩,那我来……谁想反对?”

周围顿时跪下了一地的人,不停有人哀求,俞国振却心若铁石,只是不理。

这场风波的到来,虽然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给了他一个推行自己政策的切入点。对于任何村庄来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要控制了孩子,便可以说控制了这个村子。

至于村民现在的反应,俞国振根本不在乎,想来过个十天半月,这些穷困潦倒的村民就巴不得将这些孩子送来了。

“为了便于管理,我准备在此建房,你们若是愿意赚些钱,便为我平整土地。”俞国振指了指村子东北角的一块地:“我看此地不错,这是谁家的田地?”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如此问是什么意思。

“我来说说这里建房做什么用吧,这些小子,都将住在这边的屋子里,建房所需要的材料,我会让人送来,建房的工匠什么的,我也会去请。”在示之以威之后,俞国振开始诱之以利:“凡在我这工地上做活的,每日管三顿饱饭,还按照干活的情形发放工钱,懒者一文皆无,勤者可以赚到十五文到五十文不等。”

听得每日管三顿饱饭,村里人眼前就亮了一下。俞国振早就看过他们的田里,这些村民的耕作手段极是简单,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种的也是水稻,但俞国振估计他们的亩产量未必能达到两百斤——比起播下的种子多收不了多少!故此,村中甚为贫困,虽然还可以捕渔,不至于饿死,但他们的那几艘小破渔船和脚盆的差别不大,打来的鱼又不宜保存,也无处可卖,因此村里一日两顿都是艰难。

“这个……老爷说的可是真的?”

俞国振笑吟吟地道:“村子里可有读书人?”

周围全是摇头,好一会儿,才有人嘟囔道:“读书人可是天上星宿下凡,我们这小村子,怎么会有读书人?”

“不管有没有,这个你们先看着。”俞国振向身边的齐牛示意,齐牛摘下背上背着的藤箱,打开之后,从其中取出一张纸。

村里的百姓可看不懂纸上写的是什么,但那右下角通红的大印,他们还是看得到的。

“此为昌化县令公告,我们来此办学富民的。”俞国振道。

从方才村民的反应,他不难看出,村民们对于读书既是敬畏又是渴望,后边的富民,村民未必当回事,但办学则不然。

“从今日起,全村七岁之上、十五岁以下,尽数入学——你们放心,不用百姓教一个铜板,办学之资,尽数由县上承担!”

“原来是上差,只是,我们……我们村小,怕是……用不着吧?”那老人虽是心动,可是出于老年人的保守,他还是表示了自己的反对之意。

“是否用得着由不得你,七岁之上十五岁以下者,若不入学,其父祖兄伯便处枷三日、苦役十日之罚,若是再不入学,便处枷十日、苦役一月之罚……”

见过方才俞国振立威的手段,又听得他冷冰冰地说出处罚内容,村民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将这话当耳旁风。很显然,来的这些“上差”,绝不是好糊弄的,他们动手教训人,也绝对不会手软!

(求月票哇求月票,另外,虽然明知知道会分流我的月票,有一件事情我还是得说:太监了一年半的《明末边军一小兵》又出宫采办了!)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第八卷四八七、暴风骤雨临小村(三)

更新时间:20121248:43:40本章字数:4733

。。

符珠跟在王启年身后,满脸都是讨好之色。

“启年哥哥,再教我几个字吧,求你了,再教我几个字吧!”

“不教!”王启年看都不看他,趾高气扬地向着村子东北行去。

其实王启年自己识得的字也不多,就是**百,够他看得懂一般的公文罢了。他在这方面的反应着实迟钝,远比不上他在军事技能掌握上来得快,这只人说,人有偏长,对此俞国振也无可奈何。

按照俞国振的要求,每识一字,便可换糖一个,若是想换第二个,除了新识一字外,还得将旧识复习一下。故此,对于原本就缺乏营养的符珠等少年来说,一个字就是一颗糖,他们不敢找成年的虎卫来问,于是王启年便成了孩子王。

当初符珠就是带头抢糖的,可是才过了仅仅三天,他便跟在王启年背后哥哥长哥哥短叫得欢。王启年有些憨,可也是实心人,符珠的一些小把戏耍他是够了,但每每事后叫俞国振得知,必然要加倍找回来,因此符珠现在只能老老实实地以识字换糖了。有俞国振撑腰,王启年的这个孩子五自然当得非常爽,现在他可是走到哪都有小跟班了。

在预定的学校校舍所在地,先建起来的是一口井。为打这口井可是花费了他们两天时间,六米深的井,先用河沙垫底过滤,再用青砖砌住边缘,使之能够有所支撑不至塌陷,再最后。埋入镀锌钢管,用水泥将之重新封好。

钢管露出地面至腰左右,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手压井的井头装上钢管了。因为橡胶的出现,手压井造得相当好使,而镀锌对新襄如今的冶金技术来说,更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中便记载了用炉甘石作原料坩锅冶炼“倭铅”的技艺。

今天,便要试试这口井能不能用了。

王启年到的时候。井边上围拢了一圈又一圈的人,这座被俞国振命名为“南沙村”的小村之人,几乎全部到了。不仅是他们,相邻的村子里也来了人,甚至还看到服饰怪异的黎人。对于昌化这样的小地方来说。哪儿有新鲜事,那可是能将四邻八乡都引来的。

看到这种情形,俞国振笑了起来:至少有一点古今相通,那就是华夏民族的好奇心。

这也是让华夏民族能更容易接受新事务的一个关键,当一样新物件出来之后,华夏民族在惊讶之余,总会动脑筋去揣摩它的原理,然后动手去仿制,再然后就是超越。有人将这种能力称为“山寨”,俞国振倒不觉得这是蔑视。华夏民族的好奇心与学习心,原本就是植根于草根阶层当中,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土壤,即使一时落后,他们便能奋起直追。直至超越。

“符老爹,你来压吧。”他笑着向村中的那个老人招手。

符老爹看上去足有七十岁,实际上年纪只是五十出头,也就是那天最后壮着胆子来与俞国振交涉的老人。听得俞国振的话,他大着胆子过来,伸手抓住压柄。在俞国振的示范下,开始抬高压柄,原本井中的空气,便随着这个动作而掀起皮圈阀。符老爹又看了俞国振一眼,俞国振将一瓶水灌到了井里,然后又示意符老爹压动。

符老爹一开始时动作极不自然,但压了两下之后,便习惯了,紧接着,就看到银色的水自井口涌了出来,象是一眼甘泉。

“啊!”周围一片惊呼声。

昌化并不缺水,每年的降水量根据去年的统记,达到了一千七百多毫米,但是降水过于集中,使得雨季水灾干季旱灾。能手压出井水来,对于这里的百姓,还是有些吸引力的。当然,最让他们觉得神奇的是,这个装置竟然真的有用!

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更有说服力了。符老爹年纪虽大,童心尚存,用力压个不停,周围人纷纷前来接水,有人还一饮而尽,那水的滋味相当甘冽,与他们在村外昌江里提来的水完全不同。

“啧啧,这位老爷果然好本领!”

“听闻又是如苏东坡一般天上的星宿下凡呢!”

对于昌化人来说,曾经贬至于此的苏东坡,就是他们见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