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富贵- 第6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综低头,也不说话,这事情跟他没有关系。

    徐平又道:“至于地方道路,自然是以通达陕西路为先,西北战事将起,人人皆知。今年秋冬,你司安排疏浚黄河漕路,要从孟州到陕州,畅通无阻。陕西路疏浚渭河,也同样要桥道司安排。在疏浚漕路的同时,沿河的道路一起整修,要达到通行大车的标准。二是襄邓入关中的武关道,一样要派人整治,同样要过大车。三是汉水,利用其支流,只要在山间开二三十里的道路,利用大车转运,便就可以跟渭水连接起来。最重要的是后边这一条。巴蜀到秦凤的道路,古已有之,正是靠着这条路,秦国才能衣食无忧,最终灭六国一统天下。你派得力人手,到巴蜀和秦凤路去,用一两年的时间,让这条路能过大车。”

    韩综拱手:“下官明白。只是,同时动工这么多条道路,需要的钱不少。”

    “钱我会去筹措,你只管安排人手就是。――钱到了,要立即动工!”

    韩综应诺,转身出去了。

    徐平唤过一个公吏来,对他道:“到京师银行去,让刘沆立即回衙门见我。”

    刚过中午,刘沆到了三司衙门,进了长官厅,就见到徐平的面色不好。

    行过礼后,徐平道:“现在几个月过去了,让你查虚开公司借贷的人,查得如何?”

    “回省主,这些人着实滑溜,我查了几个月,才略有些了眉目。”

    徐平叹了口气:“冲之,你知不知道现在的麻烦在哪里?夏天的时候,因为诸般工程不便动工,京师银行天天喊着钱贷不出去。现在季节到了,工程要开工了,京师银行却又没有钱贷了。这钱去了哪里,如果京师银行说不清楚,就要由审计司严查。开银行,支撑民间工商是目的,支撑朝廷建些工程,利国利民,也是目的。现在京师银行的钱放出去,开封府的商税却没有见到明显增加,还耽误了工程开工,这罪过可是不小。”

    刘沆想了一下,才问道:“省主的意思,是不是要京师银向回收钱?”

    “不错!前几个月,三司没有大规模用钱的地方,你们向外胡乱放钱,便也只好由着你们。现在,不管是桥道司,还是其他各场务,均要大规模地动工兴建,京师银行必须要拿钱出来。拿不出来,你们几个今年可不好过。”

    刘沆道:“不瞒省主,现在京师银行里的事务,大多都是宫里来的内侍在打理。放出去钱之后,他们月月都收到利钱,正在兴头上,现在三司要用钱――”

    听了这话,徐平忍不住笑道:“月月收利钱?我告诉你,银行向外放钱,最稳妥的便就是给做大工程的,无论本息,有三司在这里,绝不会少了。你放心,奏章上去,圣上也会明白钱该贷到哪里去的。要是京师银行这些日子凑不出钱来,那些内侍的日子会更给过!”

    贷钱给大工程,不但是本息有保证,而且可以改善银行的资金状况,增加业务,搞得好了对贷款能力的影响也不大。但这需要有钱先贷给工程,再利用存量资金向外放贷,京师银行现在把钱已经放出去,可就没能力放贷了。

    徐平有把握跟赵祯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如果把握不住机会,眼看着这么大笔的业务从手边溜走,依赵祯的性子,肯定会去找京师银行的麻烦。三司不是离了京师银不行,还有西京银行呢,那里经营状况良好,现在资金雄厚,再多的钱也贷得出来。京西路有棉布产业支撑,工商业发展顺利,几个月时间就把京师银行远远甩开了。

    这几个月各种乱象,徐平就在等这么一个机会,把各种脓疮挤爆。向外放贷的时候放得爽,收紧贷款的时候,倒要看看参与其中的人是个什么样子。这些人现在还只看到了银行给他们带来的方便,还没见识到银行翻脸时候的无情,应该给他们上这一课。

    沉吟了一会,刘沆道:“省主,其实对虚开公司骗贷的人,我有了点眉目,只是心里没有把握,不敢乱说。此事牵扯到了朝中不少大臣,还有各外戚王公,实在不是小事。”

    如此大的资金规模,说是几个地痞闲汉弄出来的,徐平也不会信。没有人组织,没有大量高官参与,就能闹到这个地步,那组织者还真是个天才。

    见徐平看着自己,刘沆吸了一口气道:“省主,依我现在所知道的,最早做这件事的是一个开封府使院行首,名为冯士元。他家世代为吏,有手段,有关系,听说只要是开封府的地界,就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此事他做起来之后,又引了不少人来,特别是通过放贷给京城里的权贵之家的质库,让许多人为他说话。后来,这生意做到了禁军里去,上面有不少统兵官参与,下面也同样有一干公吏上下其手。不过禁军里到底是个什么情形,下官就真地不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他们能够联系起来,靠的就是一班公吏。”

    徐平点了点头,面色有些难看。公吏也有级别,此时称为“职级”,一般从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行首依次往下,各个衙门之间也有不同。行首是比较高的吏职,几乎所有衙门到了一定年限同时符合年龄要求都能转为官身。出身公吏的官员,占了底层办事官员的一大部分。这些人大多世代做这件事,事务精熟,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可小视。
………………………………

第254章 此一时彼一时

    崇政殿里,几位大臣正襟危坐,赵祯问宰相李迪:“三司要在全国整修道路,秋冬时节倒正是时候,只是,朝廷能拿出那么多钱吗?”

    李迪捧笏道:“陛下,现在朝廷花钱,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只要银行能贷,钱就不会缺。三司上来的奏章,已经列明了这些道路整修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本付息的时间,三司做保这些绝没有问题。现在单看银行,觉得这钱贷出去划不划算而已。”

    赵祯问坐在下首的徐平:“我看你的奏章,大多说的是三年之内还本付息,这真地能够做到?道路虽然收过税,但三年的时间,依往年来看,是不是少了些?”

    “三年时间短倒是不短,不过还要看税算怎么收。”见赵祯有些不明白,徐平站了起来捧笏施礼。“此事成败,还看陛下支持不支持。这些道路修好,三司已经决定,不管是哪个衙门,不管是为了什么,只要从路上走,都要跟百姓一样交税算。哪怕有些衙门艰难,事后由三司把钱重新划拨回去,当时的税算也要交。现在就单看内府,往常全国都是免税算的,走在这些新修的道路上,陛下能不能让人把税交了。”

    “唉,内府的货物能有多少?自古以来,哪有天子交税的――”

    一涉及到钱,赵祯的账就算得特别精,徐平早有预料,对赵祯道:“陛下,天子私财免税是可以的。不过,在内府的货物之外,往年总有王公大臣矫旨,假冒内府货物逃税。这种事情做臣子的又不好细查,实在防不胜防。要不这样,内府运货的时候也一样把税算交了,等到年底,或者每月一次也可以,由三司跟内府对账,把税算再拨回去如何?”

    赵祯连连摇头:“有人矫旨,让官司严查即可,作奸犯科便就按律严惩。让天子之财交税,道理上怎么说得过去?此事不可,你再回去想一想,弄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出来。”

    见赵祯无论如何不想把税交了,徐平觉得难办,微微转头看李迪和陈尧佐。

    赵祯不想正常交税,这回倒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皇宫用的东西不想让外朝知道。天下名贵珍稀之物都聚到皇宫里来,外朝大臣不知道也就罢了,消息一泄露出去,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人上章规劝,天下之财俱是民脂民膏,天子应该带头节俭,赵祯烦也烦死了。

    李迪轻轻咳嗽一声,对徐平道:“谏议,新修的道路,三司定的是怎么收税啊?”

    徐平心领神会,捧笏道:“回相公,现在是三种办法。一是按数目收,只要是行在路上的,一人多少税算,一马多少税算,一车多少税算。至于货物,一个是按重量收,百斤以下一个数目,百斤每多二十斤另算。还有一个是按大小收,量了大小如重量收法。最后两种,按税算少的那一个做准。当然,这些都是按照里程来算的。”

    李迪道:“如此说来,在路上运黄金珍宝,跟运砖瓦木石交的税算是一样的了?”

    “正是。这钱按说收的是路费,至于税算,另有算法。”

    李迪对赵祯道:“陛下,依臣看不如这样,徐谏议刚才说的路费,皇宫所用跟百姓一样交就是。如果陛下觉得交得太多,年底跟三司对账,把钱划回来就是。至于税算,还跟以前一样免了,两全其美。如此可好?”

    赵祯不说话,心里盘算。皇宫每年都会从各地运些珍宝回来,南海的珍珠珊瑚,京东路的黄金,市舶司收的海外珍宝,在内库里面堆的跟山一样。这些东西的账目如果泄露出去,肯定会引起外朝大臣的议论,而且还会说得非常难听。可天地良心,这些宝物并不全被皇宫享用了,很大一部分是封存起来,以备国用的不时之需,赵祯不想挨那冤枉骂。

    如果只是收路费,并不检验货物,倒是可以通融。只要外朝不知道运的是什么,赵祯就可以死不认账,硬说运的是破砖烂瓦你有什么办法?

    沉默良久,赵祯才点头:“如此也好,暂时先如此办吧。若是不便,再行决定。”

    众人都出了口气,不管是什么变革,只要牵扯到皇宫就都难办。还有赵祯算是通情达理的皇帝,只要不让他过分难看,就都可以商量。

    此事定了,陈尧佐又问徐平:“徐谏议,路上只收路费,那以前收的过税怎么办?难道就此取消?若是如此,可有些不妥。”

    “回相公,一般货物的过税确实就此取消了,只是住税加严。自今以后,私下里买卖大宗货物,偷逃税算,官府要查的。至于特殊货物,过税还是要收。三司将来会列一个名录,报中书参详,圣上定夺。这名录里的货物,会收多少不等的税算。也就是说,以前是一般货物收税,免税的特别列出来,以后就反过来了。为了防止偷运,路上运输的货物三司会安排抽查,一旦查出私运的,加重处罚。”

    见赵祯听了这话脸色有些不好,徐平忙道:“当然,这不包括内府运的货物。皇宫所用许多不好让外面得知,不管运什么,都不查。”

    赵祯出了口气,不想在这上面再浪费精力,道:“好,就如此定了吧。只要三司自己算着,不会少了税算,缺了钱粮就好。”

    徐平捧笏谢恩,重新又坐了下来。

    李迪朗声道:“秋冬整修道路,便就如此定下来。不过,钱从哪个银行出,或者是几家银行一起出,各自出多少,最好还是定下来。不然的话,只怕以后会起争执。”

    赵祯愣了一下,道:“按照先前设立银行的时候所说的,这些钱不应该是从三司银行出吗?又有什么好商量的,就按照既定的办好了。”

    坐在旁边的程琳轻声说道:“陛下,这种钱是银行最喜欢贷的,若是由三司银行出,就怕将来其他两家银行不满。”

    “嗯,这种钱为什么银行最喜欢贷?”程琳的话出乎赵祯意外之后,转头看他。“贷这种钱的利息比平常向外贷的利息还要低一些,利息低了银行还喜欢?”

    “银行赚钱,不只看利息高低的。”程琳的话声比较低,是说给赵祯一个人听。翰林学士真正说起来是属于内臣,要给皇帝出主意的,跟外朝大臣的身份还有些区别。“贷钱给这些工程,不是一次发放,而是按照工期分次发放的,利于银行操作,此其一。这种钱真正出银行的实际不多,又是分期贷出去,跟其他贷款比起来,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影响小,此其二。这些钱贷出去是整修道路,道路修好之后收拢税款还贷,风险极小。再加上工程是利国利民之举,按照最开始定的规制,会有奖励,钱监可以允许银行放贷的比例高一些。”

    赵祯沉默了好一会,才半懂不懂地领会了程琳的意思。从设立银行开始,赵祯便就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意经有些不够用了,经常被这几位管银行的大臣的话搞蒙,一不小心就掉到了坑里。工程贷款,说到底是银行放贷的成本很低,而风险极小,商业银行哪怕就是做出一定的利息优惠,也是要抢着做的。还有一点,为了支持政府工程,从一开始便就说定了,钱监对大量放工程贷款的银行有优待政策,可以减少存款准备金。钱监这里随便松一个开子,银行那里就有大量的可用资金,这比什么都重要。

    开始觉得这种工程贷款的利息有些低,赵祯不大想让京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