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富贵-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阿福面露喜色:“小的谢过上官恩典!”

    见李明信沉着脸紧盯着自己,陈阿福忙道:“惟今之计。只有瞒天过海才是最稳妥的法子。”

    “怎么个瞒天过海法?”

    “陈家发动这样一场大乱,不闹出动静来必然收不了手。如果上官现在带着兵马逃走,一定逃不过他们的眼线。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官找几个亲近信得过的人。乔装改扮,趁着夜色悄悄脱身。这些兵马留在这里,可以暂且稳住陈家人的探子,等到他们发难,又可以拖住陈家人。”

    听到这里。李明信的眼睛已经亮了起来,看着陈阿福点头。

    陈阿福舔了舔嘴唇,接着道:“等陈家的人发现上官不在营里,那个时候上官早过了富良江,不但脱了难,还可以调集兵马过来,不也是一场功劳?”

    李明信双手一拍:“看你人生得猥琐,不想心思却是灵巧,这一计正合我的心意!从今以后,你就随在我的身边。少不了一场富贵!”

    陈阿福等着就是这一句话,立即两眼放光。

    李明信一个高级宦官,自然不会一个人出门,从升龙府出来的时候就带得有十几个贴身亲信。与陈阿福计议妥帖,李明信叫了自己的亲信来,一起换上平常衣衫,找了个借口,悄悄出了军营。

    有陈阿福这个本地人带领,一众人寻了小路,悄悄行了几里。才一起上马,飞一般地向着富良江边去了,把五百兵马甩在了路上。

    却说第二天天不亮,陈公永带着两三千族人。趁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出其不意地端掉了交趾军营。

    可里里外外找遍,也找不到监军李明信,把人问遍了,也不知去向。

    直到族里有人来说不见了陈阿福,陈公永才回过神来。恨恨地骂道:“倒是忘了这个贼坯,他本是个交趾人,不合九叔看他快饿死了救到族里来。今天的事,必然是他走漏了消息,可恨!”

    平伯在人群外高声问道:“大郎,天已经要大亮,事情我们已经做下,升龙府必然会发兵来追赶,我们该如何应付?”

    “不管了,还是依着原先计划,全族的人一起顺着大道向北行,投奔谅州的大宋官军去!没能捉到交趾监军虽然可惜,但收拾了交趾的这最后一指挥兵马,也是一场功劳。我们本来就是中原人,又有十七郎作证,宋军必然会收留我们。依着平伯说的邕州景况,大家最少也可入蔗糖务作工,不缺吃穿。从今以后,我们便是大宋人了,明年回福建路拜祖坟!”

    陈公永说完,众人一起欢呼。陈家是大族,不管是在福建路,还是在交趾,族人众多,到哪里都有人关照。就是到了邕州,蔗糖务里的福建人也人数众多,并不会生疏。

    从决定做这场大事,陈家族人便早已收拾好了东西,此时也不再耽搁,押了捉到的交趾大小军官,把几个村子放把火烧了,顺着大道向北行去。

    却说李明信连夜逃脱,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富良江边,找到渡船过江,已经到了傍晚时分。等赶到驻防这里的黎奉晓军营,已是半夜。

    不说李明信如何巧舌如簧地说谅州战事,鼓动黎奉晓派出兵马,追杀归宋的陈家族人。等黎奉晓派出兵马,渡过富良江,又是一天过去。

    陈公永带着全族急行,男女老幼,无论如何也走不快,不由心焦。他们队伍浩浩荡荡,也没有哪个势力敢阻拦,第三天就进了谅州境内。

    陈公永找来平伯,对他道:“平伯,你是到过邕州的人,多少比我们熟悉。如今大队也走不快,不如你选几个精壮的后生,骑马先走一步,让大宋的兵马接应我们一下。如果我们赶得慢了,被交趾人从后面追上,却是祸事!”

    平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哪里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忙道:“既然大郎吩咐,我自然不敢推辞。前些日子谅州才打过仗,大宋必然还有兵马在那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谅州境内,他们也没有顾虑,求救兵想来不难!”

    此时的谅州,几天庆祝之后,大队人马开始撤离。正是榨糖的季节,蔗糖务里缺人缺得厉害,两万多民夫首先返回,重新投入到农忙中去。乡兵也陆续离开谅州,返回各地,到了原先集合的地方,才会正式解散。

    平伯赶到谅州的时候,徐平也正准备与石全彬返回太平县,准备送石全彬回京,差一点点就错过了。

    (备注一下:陈公永归宋历史记载比较简略,只是提了一句景祐中率族人六百人归宋,因为只是后续事件的引子,书里也就不详细展开了。)
………………………………

第182章 再起风云

徐平看着眼前的老者,不由就觉得一阵头疼。他本来以为,谅州这一战打好了,从此与交趾边境就再无战事。只要处理得当,在谅州一带埋头发展上几年,与凭祥峒和太平县凝成一个整体,交趾就翻不起浪花来了。

    而自己做完这件大事,安心等着卸任就好,这里的未来自会有新接任的官员处置,自己的未来在京城。却没想到谅州是交趾的北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掌控在大宋的手里,整个交趾北部的形势就完全变了。

    自五代后期起,交趾脱离中原王朝的掌控,虽然也改朝换代了几次,但内部的整合并没有完成。除了从升龙府到长安府这一片精华地区,其他地方还都是土州土县为主,尤其是富良江以西以北的地区,独立性特别强。

    交趾能够瞅准时机从中原王朝独立出来,那它治下的土州土县在形势有利的时候,自然也能够从交趾独立出来。

    陈公永的归宋只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交趾北部已经乱了。

    徐平觉得头疼,就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

    汤州虽说是与谅州接界,但这一带不可以与中原地区的州县比较,州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下面势力无数,根本不是州府能够约束的。陈公永从汤州带族人数千北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势力强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是地方势力完全不想插手。

    陈家族人归宋对交趾王朝是威胁,对于地方势力则是机会。他们空出来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要人填补,他们一旦成功就打击了升龙府的威信,这一切都是地方势力喜闻乐见的,更何况因为渌州之变他们与升龙府的关系已经紧张。

    沉思良久,徐平对谭虎道:“这几位一路辛苦,你先带他们下去休息。好酒好菜尽取用,不要怠慢了。”

    平伯听了,急忙道:“上官,我们几个都是劳碌命。哪里算得上辛苦?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派兵前去接迎,我们族人数千,一旦被交趾追兵追赶上来。可是天大的祸事!”

    “放心,你们来时已经进了谅州境内,交趾人也不敢太过放肆。谅州这里兵马众多,我自然会派人前去,你们不用担心。下去休息吧。”

    平伯听了徐平的话,将信将疑,不肯离去。

    徐平笑道:“你怕我虚言逛你?恁也多心!你们原来都是中原人,我怎么会袖手旁观?不说我做不做出这种事,大宋的脸面也丢不起!”

    平伯听了,这才有些放心,知道自己在这里耽误徐平的正事,只好带着跟来的几个后生随着谭虎下去了。

    看着平伯几人离去,徐平对桑怿道:“还是要麻烦你去走一趟。”

    桑怿想了一会,才道:“我这便就去点齐人马。不过临行前要你一句话,如果交趾兵真地追来,打还是不打?”

    徐平一怔:“为什么这么问?”

    “不问清楚我到时如何临阵处置?到时可与在谅州这里不同,这里是交趾人自己来送死,那时可就真是要两军交战了!”

    徐平笑着摇摇头:“你想太多,陈家族人已经进了谅州境内,说起来是我大宋的土地。你只管接住陈家的人,如果交趾人敢在你面前进攻他们,你就只管进攻交趾人就是,一切有我担着。”

    桑怿道:“有你这话。我心里就有底了。”

    说白了,桑怿是个下层武官,这种朝廷大政他怎么敢做主?徐平此时是邕州的权知州,蔗糖务的提举。太平军的军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才是真正可以做决定的人。惹出天大的事来,别人也只能说徐平一句处置失当,而找不出别的毛病。

    桑怿告辞,徐平想了一下把他叫住。对他道:“还有一点要记住,富良江以北,不要过于纠结地方是属于大宋还是交趾。说穿了这里前唐时候是安南都护府的地盘,下面各羁縻土州,属宋还是属交趾,一切都凭拳头说话。你这次前去,如果真碰上交趾追兵,态度强硬些也无妨,但原则一定要把持住,兵马所踏的土地,是我大宋的土地,万不可让交趾在口头上占了上风!”

    桑怿应诺,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徐平的意思,他到底也是州进士出身,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这才放心告辞离去。

    一旦接纳了陈公永,这数千人还是小事,北方原在交趾治下的各土州,必然会学着首鼠两端,在交趾和大宋之间左右逢源。说到底两国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势力范围全靠默契,而这种默契在徐平灭了广源州,占了谅州之后已经被打破了。

    以前两国的缓冲线是门州、谅州、渌州和苏茂州一线,交趾占上风,所以隔几年就会进犯渌州和石西州、思陵州。

    现在徐平把这道缓冲线清除掉了,大宋势力前出到了谅州,两国关系要稳定下来,必须重新形成缓冲地带。这新的缓冲,必然是在前唐时的武峨州、汤州和新安州一线,稳定下来之前,双方在这一带的摩擦不会少。

    事情吩咐完毕,徐平在位子上坐下来,怔怔地看着门口,直觉得头痛得厉害。如今已经到了二月,他归心似箭,对邕州这里的事情考虑得已经不如先前周密。不然不会等到陈公永的事情闹起来,才想起要面对交趾势力的反扑,要面对日后是紧守谅州谷口一线,还是势力前出,像以前的谅州和苏茂州一样再培养起几个摇摆不定的土州,作为和交趾拉锯的角斗场。

    徐平在邕州已经六年,不再是初到这个世界的懵懂样子,知道一场战事的善后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双方罢兵,还有必不可少的蓄力时期的明争暗斗。

    自己来的那个世界,在激烈的边境战事之后,又经过了十年的边境拉锯战,然后才让双方认清形势,有了边境的真正宁静。

    平定广源州,占住谅州之后,邕州这里日后也少不了同样性质的拉锯。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是再做点什么,还是把麻烦全扔给后来者?

    (晚上还有一章。)
………………………………

第183章 演一场戏

太平县的花厅,徐平笑着问旁边的石全彬:“阁长,你看这厅里的摆设还看得过眼?不知合不合你的心意。”

    “岂止是过眼,简直是太好了!比我想的都要好上一千倍!”石全彬高声笑着,看着厅里奇怪的场面,“快,让他们再演上一遍,云行你好好给我说说,等回京之后我好有话在官家面前说!”

    徐平拉起石全彬:“好,我们一样样看着说。”

    靠近门口的地方,桌子上摆了两面木头制成的斜坡,上面吊了微缩的滚木礌石,背面则是大中小各三具微小的石砲。

    徐平指着桌子道:“阁长是在山上见过交趾人攻山坡的,一切都应该明白,有了这几样道具,圣上面前必然能够说得精彩。”

    石全彬指着滚木礌石道:“这些能不能动?”

    徐平道:“自然是能动的,不能动有什么意思?”

    一边说着,一边示意一下桌边的兵士。那兵士便用手指摇动机括,几道滚木在木制斜坡上滚上滚下,模仿山坡防守的场景。

    石全彬点头,指着几架酒瓶大小的石砲:“关键是这几具石砲,这些必须能发射才行。云行啊,这些东西有你的巧思在里面,只要演的精彩,官家自然能够看出门道来,对你日后也有好处!”

    徐平费这么多心思摆出这种阵仗,为的就是日后的好处。在邕州这边疆之地一呆六年,他自然明白给帝王留个好印象的重要性,有帝王撑腰,天大的事都能小事化了,否则做驴做马也难见天日。

    依此时制度,石全彬这些内侍根本没什么权力,但外朝的官员还是费尽心力巴结,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只要有了他们的配合,一分的功劳也能说成七八分,能够时时把握住帝王的心思。

    刘太后已是风烛残年。徐平已经不可能改变在她心里的印象,只能把眼光放长远些,在皇上身上打主意。石全彬现在不起眼,但在皇上身边多年。再加上数代都是内侍,识情知趣,将来必然会帮上大忙。

    内侍都爱财,但石全彬这种人还有另一面,他祖上几代。都以内侍的身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