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第1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务呢。

还有一种内容完全相反的传单。这种传单的背景是一座在烈火中燃烧的城市,最上面印着“boston”六个英文字母,这正是波士顿的英文名称,传单的下面是好几组数字,这是在波士顿被烧死,烧伤,以及无家可归者的数据,还有被摧毁的房屋的数据。在传单的背面着罗列了一系列的美国大城市的名字:纽约,芝加哥,费城,巴尔迪摩,印第安纳波利斯等等。任何人看到这份传单后,都会很快将背面的那些城市与波士顿联系起来,传单的意思也明白无误,那些海没有遭到大规模轰炸的城市将成为下一个“波士顿”,最终,美国所有的大城市都将成为火葬场,成为死神舞蹈的地狱!

印有其他内容的传单还有几十种。比如有一种传单就重点表达了唐帝国优待战俘,以及投降美国人的事情。还有的传单宣扬了唐帝国的文明与发达。反正各种各样内容的传单都有,当罗云冲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他都不得不佩服那些弄出这些传单的宣传人员的想像力。如果说燃烧弹摧毁的是美国的物质基础,打击的是美国人的**的话,那么这些传单就是不会燃烧的精神燃烧弹,打击的是美国人的士气与意志。

为了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这些传单将被投到所有没有遭到轰炸的美国大城市去。当时罗云冲还拿到了需要投放传单的城市名单,从华盛顿到纽约,从旧金山到费城,一共有40多座大城市在这个名单之内。

投放传单的工作也迅速展开,首先是设计飞行航线,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大。而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投放时间在上午7点半到8点之间,这是大部分美国人离家去工作的时间。当时罗云冲专门安排了经验最丰富的几个轰炸机中队执行这个特别的任务。

传单都是被装在特制的“炸弹”内的。这些炸弹实际上就是用的燃烧弹的母弹弹体,同时保留了空爆装置,只是里面装的不是子弹药,而是成千上万的传单,撒布高度也提高到了500米,以达到最佳的撒布效果。

因为纸的比重要比燃烧剂大一点,因此一枚“传单炸弹”的重量得到了600公斤,这样一架轰炸机最多带15枚“传单炸弹”,而需要飞到美国西北部城市去的轰炸机就只能带8枚,以携带更多的燃料,提高航程。同时,这些轰炸机都是以小队,最多中队的方式出动,而且得不到战斗机的掩护,在设计航线上,那就需要更加的准确了。

行动时间被订在了十二日,轰炸机将在十一日深夜,或者是十二日凌晨起飞,到达目标上空的时间是十二日上午7点到9点之间。为了掩护这些执行特别轰炸任务的轰炸机,战术航空兵将在当天全面出击,继续打击佛罗里达半岛,古巴中西部地区,以及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部署在墨西哥南部地区的“狼鸠”机群也将出动,对墨西哥中北部地区的美军进行袭击。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也将在当十一日夜间轰炸美国东南部地区的两座城市。这样,大部分的美军防空战斗机在十二日凌晨的时候都已经返回了机场,难以再次迅速出动。而且,在混战中,恐怕美军也不会重视这些基本上是单独飞行的轰炸机了。

任务很快就安排了下去,十一日夜间十一点,第一批带着“传单炸弹”的轰炸机就起飞了。到十二日凌晨一点,执行“传单轰炸”任务的5个中队的60架“鹏”式轰炸机全部离开了机场。此时,其他配合部队已经展开了行动,战术航空兵也在积极备战,准备在天亮后发动全面袭击。

罗云冲很清楚这次特别轰炸行动产生的意义,在口木,英国,他都执行过类似的任务。而且,这次还给他运来了一整套的印刷设备,很明显,宣传攻势不会就此结束,这只是个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类似的任务,会有更多的轰炸机去撒布传单,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战争的真实情况,从而让更多的美国人选择结束战争,而不是顽抗到底!

第三十二章 燃烧在继续

二月十二日的“传单轰炸”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可是与其他的所有宣传攻势一样,宣传效果是很难迅速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让接受宣传的人逐渐认清本质。因此,宣传效果不可能立即就显现出来,而是在接下来的数日,数个月之内才逐渐产生作用。

按照首相的吩咐,罗云冲在战区司令部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前线宣传机构,全权负责对美的战争宣传工作。当时,后方一共送来了十台印刷机,以及相应的印刷工人。罗云冲专门安排了两名少校级的参谋军官,从陆战队抽调了一个工程营负责协助印刷传单。这十台机器如果日夜不停的运转的话,一天可以印刷大概150万份传单,大概装满四架轰炸机的弹舱,这样平均每十天就能进行一次“传单轰炸”了。

在让人加紧印制传单的同时,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行动在二月十五日正式开始。此时,已经不存在战略方向上的问题,整个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都以打击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为主。二月十四日的时候,第二特混舰队,以及第1支援舰队的三分之一的护航航母已经到达了预定的作战海域。在接到了郝东觉发回的电报后,罗云冲在当天晚上就下达了在次日出击的作战命令。

这次罗云冲选择的目标是纽约,在成功轰炸了波士顿之后,轰炸纽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且纽约是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里的核心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既然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为主要打击对象,那么纽约就是首当其冲的头号打击目标了。

与上次轰炸波士顿不一样,很难达到突然性。而且在波士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美国已经加强了纽约的防空力量,同时加强了对南部与东部方向上的监视力量。轰炸机群要向直接突击纽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美国防空部队也已经知道了轰炸波士顿的轰炸机群是从海面上空进入的,因此特别加强了对东部海域的监视与巡逻力量,而庞大的轰炸机群很难避开所有的美国侦察与巡逻机。

在确定飞行航线上,罗云冲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当时,只能将航线尽量设计的离美国海岸线远一点。而情报部门提供的美国侦察与巡逻机的监视范围是250海里。罗云冲设计的轰炸机飞行航线距离美国本土至少300海里。虽然这可以避开大部分的美国巡逻机,达到隐蔽接近的目的,甚至可以避开大部分的美国防空战斗机,但是新的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轰炸机群往返飞行的距离增加了大概800海里,如果遭到了拦截的话,那么总航程肯定还会有所增加。

纽约几乎就在“鹏”式轰炸机满载弹药时的最大打击距离上。要提高航程,就只能多带燃料,少带弹药。经过计算后,要保证轰炸机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就只能带5吨燃烧弹,多带4吨航空汽油。而少带燃烧弹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轰炸效率。如果同样出动1000架“鹏”式轰炸机的话,那么一次只能投下大概5000吨燃烧弹,这最多保证摧毁曼哈顿一半的地区,也就是大概纽约核心市区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至少需要组织四次轰炸行动。

经过反复考虑后,罗云冲决定一次出动所有的“鹏”式轰炸机,即150个中队,1800架轰炸机,一次性投下9000吨燃烧弹,这基本上能够确保摧毁纽约一半的市区面积了。设计的轰炸时间是在下午,这样就至少要安排18个中队,超过600架的护航战斗机。当时第二特混舰队可以提供9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加上第1支援舰队里的15艘护航航母上携带的10个中队的战斗机,如果不考虑舰队本身的防空问题的话,足以满足需求了。

在得到了郝东觉的肯定答复,舰队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至少15个护航战斗机中队之后,罗云冲最终确定了轰炸方案。出动1800架轰炸机,编成15个小编队。这样,每个编队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当然,要组织15个编队同时进行轰炸,这仍然是一项极为棘手的事情,可当时罗云冲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

第二特混舰队拥有的不仅仅是护航战斗机,每艘航母上还有12架侦察机呢。而这些侦察机都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其性能是足够可靠的,而且具备引导轰炸机对付打击敌舰队的能力,那么,能不能由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打击敌人的地面目标呢?罗云冲提出了这个想法后,就直接询问了郝东觉。

当时,郝东觉也没有多大的把握,毕竟战略轰炸机部队属于陆军编制,而舰载侦察机属于海军编制。陆海两军用的通信频道,通信密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之前还从来没有用过舰载侦察机引导重型轰炸机作战的战例呢。不过,在经过了一番理论研究后,郝东觉也认为这个办法可行,而且这是扩大舰载航空兵任务范围,提高舰队利用率,证明舰队地位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罗云冲策划轰炸行动的时候,当时还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活动的第二特混舰队就与战略轰炸机部队进行了几次协同训练,主要的训练科目就是舰载侦察机与轰炸机的通信联络,以及引导轰炸机进入目标上空的能力。当时训练的对象就是百慕大岛,轰炸机在距离百慕大岛大概300海里处与侦察机通信联系,然后由侦察机提供航线数据,并且由侦察机在前面领飞,在到达了目标上空后,侦察机再发出轰炸信号,随即脱离编队,由轰炸机单独轰炸。

经过了反复数次训练与演习后,最终确定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而当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通信困难。这个问题很快就由工程师解决了。“侦察鹰”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再安装第三部电台,而且战术飞机上使用的电台对体积与重量的要求很高,因此工程师就在“鹏”式轰炸机上安装了一部专门用来与侦察机通信的电台,并且留出了二十多个通信频道。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机群都有一个单独的通信频道与引导侦察机联系,而各机群之间不存在着通信干扰的问题。

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备用电台,只能对每个机群里的三架轰炸机进行改装,而这三架轰炸机就是领队长机。按照以往的实战来看,在轰炸机群进入目标上空之前,同时损失三架领队长机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只要保证有一架领队长机能够与侦察机联系上,就能保证机群准确的到达目标上空。

这是当时的最后一个问题,而且正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在随后的所有轰炸行动中,舰载侦察机都扮演着同样的作用。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舰载侦察机参加轰炸行动,以及由舰载战斗机担负护航工作,后来还演变出了更多的战术,比如由舰载侦察机引导舰载战斗机拦截美军的防空战斗机。最重大的一次战术变革也是在后来的轰炸行动中诞生的,那就是由舰载侦察机与舰载战斗轰炸机组成防空压制部队,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来为轰炸机群护航,而这将是航空战术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月十五日上午八点,轰炸机群陆续起飞。这次,轰炸机群要首先飞行大概3200公里,才能够到达目标上空,返航的时候,飞行距离甚至会达到3500公里。“鹏”式轰炸机在满载情况下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480公里,而在投掉炸弹之后的巡航速度是每小时530公里。算上投弹所需要的时间,整个轰炸行动将持续至少13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八点起飞的轰炸机,要在夜间九点才能够返回机场!

长时间的飞行对飞行员的体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别说驾驶飞机,就连汽车司机在连续驾驶6个小时之后都极容易疲劳。而在此之前,轰炸机的飞行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而且还必须得由两名飞行员轮换驾驶。之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安排一名额外的飞行员,三人轮换驾驶,甚至在飞机上设置一张床铺,让飞行员在飞行途中可以睡上几个小时。可是这个提议没有得到采纳,一是没有足够的飞行员,二是改装上千架飞机的工作量太大。

轰炸机群在出发后,将首先向东北方向飞行,前半程由部署在巴哈马群岛上的护航战斗机伴随飞行,在到达了百慕大群岛海域后,将由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岸基护航战斗机伴随飞行。一直到达了第二特混舰队与第1支援舰队上空之后,才由舰载护航战斗机接替。也就在这里,轰炸机群将转向朝纽约飞行,这是投弹之前的最后一段航线。

第1编队的轰炸机大概在下午四点半到五点之间到达纽约上空。下午,纽约地区的风是从陆地向海洋吹的,因此将首先轰炸长岛以拉瓜迪亚机场为中心的目标,然后轰炸向西进行,最后轰炸的将是哈德孙河对岸,属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泽西城。整个轰炸行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