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骨-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变,使孙中山受到极大打击,他深刻领悟到: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予孙中山极大的震撼。1918年,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的胜利表示十分钦佩,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表明了他国共合作思想的初步形成。之后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会谈,促进了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并决定建立军官学校。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参观苏联红军和各类军事学校。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以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进行开学典礼,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的打上苏军的烙印。同时黄埔军校又是建立在三民主义的信仰上的,是对旧军校、旧军队的一次重大突破。综观黄埔军校尤其在办学初期的历史,其办学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以实现三民主义为办学宗旨,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孙中山在多次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军的重要性,认为创办军校就是为了建立革命军。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院开学演说中向全体黄埔学生提出希望: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那么,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要怎么样立志,才可以做革命军呢?孙中山明确指出: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孙中山认为,之前的旧军队都是建立在雇佣制基础之上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生计、受家室所累才去当兵,其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很显然,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成为革命军的。革命军的基础,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样的行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气,树立革命的理想,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因此,培养军校学员实现三民主义的革命理念和精神便是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所在。

本着实现三民主义的办学宗旨,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政治教育纲要》,明确实施和加强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彻底了解产生中国国民革命的国际背景以及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背景;理解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军队中的责任,使武力真正成为国民之武力。根据这个纲要,黄埔军校的制定了全面的系统的政治教育科目,最初规定了三民主义等政治课程,后来增加到18门,即: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学科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工作、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1926年1月军校改组后,又增加了苏联研究、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课程,总数达26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也很广,不仅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而且兼容了其它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习。作为军校党代表的汪精卫曾在训令中提及:除切实接受党的训练,努力研究本党主义,凡本之一切出版物皆须细心阅览外,更必须注意世界潮流。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这种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课程和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起了巨大的作用,较好的实现了纲要所要达到的目的。

政治教育中最典型的、最具影响力的即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制度是黄埔军校仿效苏联红军建军制度而建立的,开创了中国军校史上政治工作制度的先河。也正是因为其有效的政治工作,使得黄埔军校的学员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向什么人放。其士气与战斗力是旧军队所无法比拟的。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与共产党人尤其是周恩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之前,政治部只是个空架子,几乎是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来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之后,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提出政治部要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校军教导第一团选派党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出油印壁报《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最后还进行了分工,制定了工作细则。其中,政治部服务细则规定:全校官长、员生、士兵、夫工负有政治训练或指导之责,使其具正确的政治知识,增进革命精神,自觉的遵守革命纪律。对外负宣传组织及政治指导之责,务使人民确知革命军为被压迫民众谋利益而奋斗,以实现总理武力与人民结合、成为人民的武力之遗训,而收军事进行上得人民帮助之实效。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自此便蓬勃开展了起来。通过各种形式,诸如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并专门设立政治问答箱有效地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养成了军校学员高昂的革命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

黄埔军校在注重三民主义建军的同时,从未放松对于学员的军事教育,着力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在《政治教育大纲草案》中规定,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缎练,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负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为此,黄埔军校制定了科学的教育训练科目,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黄埔军校制定的第一期军事教育科目中,学科方面,最初教学生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继则教以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四大教程。术科方面,对学员施以制式教练。第二期的学生,开始有专业之别,即分为步、炮、工、辎、宪兵五科。各科学生都有特定的必修科目。如工科学生,所授学科为:式兵操典、射击教范、筑垒教范、架桥教范、筑营教范、通信教范、交通教范、爆破教范、坑道教范、步兵教摘要、野外勤务摘要、夜间教育等。术科方面,除制式教练与步兵略同外,其他有筑垒实施、架桥实施、爆破实施、筑营实施、坑道实施等。第三期学生所授的学科,仍以四大教程为主,另外还需学习军制学、马学、经理学、卫生学等。术科分为教练、野外演习射击、夜间演习、技术、马术、工作实施、典范令等几大块,内容较前两期有了较大的进步。第四期军事学教育,又增加了兵器学、地形学、测图演习等,所学内容更符合战争需要。军校的军事教育十分强调演习课,术科差不多除了操场基本教练之外,大多都在野外演习。演习时学生形态逼真,战斗气氛非常浓。

军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的教授外,还定期举行军事演讲。军事演讲有普通和特别之分,普通演讲旨在灌输军官必要知识,特别演讲专为介绍军事上特别或新学识,或报告各种战役经过,或其他军事上种种问题,对军事学术科的教育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军校在上述办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军事理论基础扎实、军事技能过硬的创新性人才。

第二,采取学校教学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锻练成为革命军战士。

黄埔军校是在异常艰苦地条件下创建地。来到学校地都是全国各地地热血青年。然而。学校地教学器材、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就是一天三餐地伙食。还是有了早上地不知道晚上。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就是在这样困苦地情况下。黄埔军校贯彻教学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地原则。学生们边学习。边作战。在创造革命奇迹地同时。锻练成为孙中山倡导地真正地革命军战士。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地产物。其指导思想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就决定了军校主观上要投入反帝反封建地斗争实践;军校是在军阀虎视眈眈下创立地。必然遭到军阀以及帝国主义地仇视和排挤。客观上使得军校必须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坚决地斗争。

黄埔军校建校不久。广州发生了商团武装叛乱。商团是以广州商界名义建立地一个武装团体。是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地武装代理人。约有四千兵力。而当时南方政府地军队。忠于革命地已全部随孙中山出师北伐。滇、福、湘军或是隔岸观火。或是与商团暗中勾结。唯一可靠地力量仅是黄埔军校在校学习不到六个月地800名学生。然而正是这股敌人未曾放在眼里地新生力量。在广州等地地工会、农会地支持下。只花了三天地时间。便使商团部队全部缴械投降。这也是黄埔学生军履行反帝反封建义务地第一次成功实践。

平定商团武装叛乱之后。广州政府仍处在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之中。在共产党人地帮助下。黄埔军校地领导人对于革命地任务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国民运动。对内要打倒官僚、军阀及一切反动力量。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者地重重压迫。国民党遂即东征讨伐陈炯明及其商团残匪。参加这次斗争地主力是刚刚组建不久地黄埔军校教导团和第二期学生。他们组成了黄埔军校校军。力量有限。训练不足是一个不争地事实。与苦心经营多年。防御工事扎实。武器装备精良地陈炯明部队相比较。明显是敌我悬殊。然而。正是这样一支当时不被看好地队伍。连战连捷。相继取得了淡水、棉湖、五华、兴宁战役地胜利。使得敌人望而生畏。之所以能取得累累战绩。与黄埔校军坚持向民众展开积极有效地政治工作分不开。在《告东江人民书》中。黄埔军告示东江人民:本校党军认为被压迫人民欲解除自身痛苦。必须自身奋起。与革命军同其动作。然后此革命军地力量。乃能加大。故人民与革命军必使两者合一。武力为人民所用。这便是黄埔军取得战争胜利地关键所在。

正当黄埔军与反动军阀浴血奋战时。南方政府地另外两个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趁着孙中山逝世,众人处于悲痛之时。与北洋军阀相勾结。预谋武力推翻国民政府。黄埔校军未加调整。便回师广州。投入到平定刘杨地战斗中。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地黄埔军采取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地方针。只用了不到两天地时间。彻底消灭了滇桂军。

被黄埔军打得落荒而逃地陈炯明认为平定完杨刘地黄埔军会元气大伤。于是卷土重来。趁机占领整个东江地区和战略要地惠州城。恢复了第一次东征前地态势。黄埔军经过短短三个月地整军练兵。誓师第二次东征。这次战争可谓是黄埔军所遭遇地最艰苦战斗。血战惠州。黄埔学生以生命和鲜血赢得了最后地胜利。第二次东征胜利地重要原因。在于黄埔军在战争中注重向民众宣传三民主义。争取民众地支持。在《重征东江训诫》中。明确指出:保护百姓就是实行三民主义。反之。扰害百姓。就是违反主义反革命地强盗军队。在战斗中地政治宣传工作中。提出了:为拯救东江人民而战;为保护东江人民利益而战;国民革命军是人民地武力。是人民自己地军队等宣传口号。真正做到了武力与民众地结合。

此外,黄埔军还参加了北伐。军校师生认识到今日之中国惨遭帝国主义之工具军阀铁蹄蹂躏,残忍荼毒已达极点矣!盖军阀私拥硕大兵力,勾结帝国主义以争权夺利,相轧相倾,残害人民,是甚一日。军校学员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战斗。在黄埔军校学生誓言中可见一斑:吾等是黄埔学生,在最近的将来,便当率领革命健儿,向前去冲锋杀贼。吾等誓愿尽忠党国,始终为民众利益奋斗,此身可杀,此志不渝。

黄埔军校办学的这一特色,还表现在军校学生积极参加反帝斗争,支持工农运动和帮助建立工农组织。五卅惨案发生后,黄埔学生义愤填膺,参加示威游行,黄埔学生为了保护工人、农民、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后面。一路上,他们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气势磅礴,空前绝后。帝国主义趁机在沙基大肆屠杀,黄埔学生士兵惨遭毒手,死难者二十三,受伤者五十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