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是怎样炼成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领是怎样炼成的-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企及的,伴随着激昂的意气风发,引领着整个商业社会的时尚。而年轻的知本家们也正以他们的手腕玩转商业市场。

认清自我,留守变飞升

近年来,出国学习和工作的一些人才,既拥有双向文化背景,没有语言障碍,又了解国内的商业惯例和国外的竞争环境,并具备一定的国内外资源,“入世”后,他们会在国内大有用武之地。

但“海归派”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也并非战无不胜,他们同样会碰到职业危机。而在本乡本土的职场精英,认清自我,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有可能在与“海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利。

案例:

Ryan是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计算机系博士,在一家外资软件企业任工程师。半年前,IT出身、从国外回国的Sam也加盟了该公司。Ryan明显感到了来自Sam留学背景的压力,因此他不放过在上海举行的任何一次高水平讲座,并且至少两星期就会去书店找寻一本新书来攻读。半年以后,当手拿高资质证书的Sam还有点水土不服时,Ryan已经成为了上司面前的红人,很快被提升为项目经理,薪水自然超过Sam好多。原本期望值很高的Sam,在遭到首次信心打击后,感到非常郁闷,难道“土洋”之争,“海龟”竟会败北?

案例关键词:

高材生、本土化、海龟变海带

分析发现,Sam一味看重自己曾经拿到的高级资质证书,而没有了在国内继续学习更新软件开发知识的紧迫性。在进入公司后,他主要精力竟没有放在软件开发上,他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与公司员工磨合工作方式,与客户的沟通也很让他头疼。在国外呆了几年的他很注重生活质量,很少加班,也不像许多IT人经常更新知识。他认为凭借自己这几年在国外学的东西,应对目前的工作还是绰绰有余的。与那些国内留守人士、在公司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相比,Sam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在公司工作着,没有任何紧迫感。类似Sam这样的海归人士在职场中败北的情况也并不少,他们错误地以为留过学就意味着在职场竞争中十拿九稳,其实不然。

“海归派”未必能威胁本土人才的发展

即使“海归”的人越来越多,海外兵团也未必会冲击本土人才的就业。因为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大不一样,因此“海归派”回国发展同样也需要了解业界最新信息,寻求职业生涯的规划,为将来的再发展做准备。反观“本土派”,如Ryan,他并没有因为Sam是“海归”而去盲目崇拜,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力,勇敢地向着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攀登。两者的现实状况,不仅可以鼓励“本土派”勇往直前,还给“海归派”一个善意的提醒:在人才市场上讲究的必然是市场规则,那就是看个人的产出效益如何,而不是凭借好听的头衔。

每年进入8月份,出国留学的人已经基本离职了,留下的那个空缺给谁呢?职业顾问专家提醒职场人士,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岗位一般都是从外部招聘,内部人员只能望位空叹,但是中层管理岗位绝大多数都是从企业内部提拔,有些能力、准备跃跃欲试的你,为什么不抓住机会,此时不出头更待何时呢?

据了解,出国留学的职员大多数处在企业中层管理层的岗位上,他们的离开,给同一部门职位较低的同事得以升迁的机会。企业一般都有一定的储备人才,其中又分为长期规划性储备人才和短期阶段性储备人才。前者是企业为了某一岗位有意长期栽培的,在国内很多企业中,这毕竟是少数。但当企业遇到人员的突发性变动时,如果企业没有长期规划型储备人才,这时就不得不启用短期阶段性储备人才来应对。

如何让自己进入企业短期阶段性储备人才的范围呢?

员工首先应该做一个自我衡量,衡量的标准是:自己现有的职能是否属于空缺岗位的职责范围;现有的职责是否和空缺岗位的职责接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大胆出头,表现自己;二是要和岗位的上级主管沟通,要告诉他,你想得到并能胜任这份工作,理由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三是和周围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不管升职是否成功,你都需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这些工作进行得越早越好。所以,职场人士应该及时把握身边人员的出国意向。

海外取经不成佛,回归本土做行家

“海归”变“海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可是“海归”派就业仍然是职场痛痒点,前景不容乐观。许多国内职场人士采用出国工作积累经验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含金量。许多行业在国外的发展远远超前于国内,职业人到国外相关领域里的企业工作,不仅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全新信息对个人原有体系产生的强大冲击还能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那么到国外积累工作经验就能获取职业成功么?答案是否定的。

案例:

Julia今年31岁,学建筑设计专业出身。毕业后在大连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担任工程师助理,主要面向商业楼盘和住宅小区做设计工作。做了两年后感觉自己在这个专业的发展空间不大,应付工作已经疲于奔命。她在参加了一个短期销售培训之后,转到建筑集团公司市场部做销售工作。不到半年,凭着出色的业绩升到了销售主管的位置。Julia在市场销售领域找到了发展空间,当主管的两年间她参加了经理人培训课程并获得了相关证书。之后在该公司担任市场部华东地区区域销售经理,一干就是三年。她是个十分努力的人,除了一直努力学习市场专业知识外,英语也从来没有放松过。

一次偶然机会,经朋友推荐和帮助,Julia获得了在一家英国管理咨询与培训公司的工作机会,做顾问助理。她想在西欧取取“经”,为回国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做铺垫。一年多国外工作之后,她想回国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寻找发展机会,却不断碰壁。回到上海已经快两个月了,她仍无人问津,自己没像想象中那么受欢迎,“西天取经”没成正果令她十分沮丧。

点评:

到国外参加工作,目的就是想通过工作积累丰富经验,增强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含金量,让自己回国后拥有强大竞争力和发展势头。但如果不能在出国工作前对自己进行科学分析和职业定位,不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不了解海外的工作能否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方面提供足够空间,单纯地以为海外工作经历肯定会让国内企业青睐不已,不仅是取没取到“真经”的事情了,回国的“海归”搁浅就是残酷现实。

职业发展一定要尽早确立核心竞争力,若是不能明确职业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将会失去发展重心。只有切实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发展才能寻求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做“海带”,“海龟”如何变新贵?

花了大把的银子出去镀金,本指望回来后第一能够提高身价,收回回报,第二也想让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将自己的所学真正地用到实处,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想法是好的,但是有多少“海龟”真正达成了这两个目的呢?据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调研中心的数据显示:高达68%的“海龟”认识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镀金并不如自己所愿能够身价倍增,有些人甚至还不如未镀金前的工作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海龟”要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海带的命运而成为职场新贵呢?

案例:

7个月前,Steven捧着新西兰某大学MBA学位回国,来到北京求职。他学业优秀,出国前也曾有过2年的外企工作经验,自认为具有职业竞争力。Steven向往的工作是管理咨询公司,或者到好一点的公司去做管理。Steven在心里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原则”:非跨国公司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上班地点非市区不去。然而,7个月来他向心仪的十几家管理咨询公司、顾问公司、外企投递了简历,却大都石沉大海,回复寥寥。

仅有的几次面试中,HR对Steven“新西兰MBA”根本不在意,甚至有的还有些轻蔑和质疑,“你做过管理么?”,“管过几个人?”;有些公司虽然乐意接受Steven,欢迎他“来试试”,可开出的薪金远远没能达到Steven的期望值,况且公司规模也不大,Steven本来也就看不上。

陷入“海待”状态的Steven很有些想不通:自己付出大把银子和巨大心血才拿到的MBA学位,为何回国后找份工作却这样难。当初出国时,MBA在国内很热门,Steven辞掉工作拿出积蓄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金字招牌”后可以比较快地提升自己的层次,回国后在职位和薪资上都可以上个台阶。可现在,为什么竟出现这样的情况?

心态和定位偏差导致“海待”

Steven们之所以不受国内企业欢迎成了“海待”,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分析“海待”群体,眼下像Steven这样的MBA“海归”成“海待”的确不在少数。

一些原本在国内就没有做过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到国外去镀金的“小海归”之所以选择读MBA,是因为MBA相对于化学、物理、计算机、会计等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专业来说,申请和准备都相对比较容易,加上国外不少高校都在国内大力推广MBA课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MBA。本来MBA是国内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但现在,有人称MBA是“两条腿走路”的书柜———一肚子学问但到了实践中很多想法不是行不通就是脱离实际,含金量遭到质疑。同时,这些海归不管留学前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出国前的行业、工作经历是什么,在国外镀了一层金回国后,择业目标却都锁定在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的中层及以上的管理职位,希望从此迈入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行列。然而,现在企业包括跨国公司用人理念越来越务实,管理职位尤其强调实战经验,行不行一切用业绩说话,很多企业感觉MBA“太泛了,没有专长”,很多人对行业也缺乏了解,对国内的市场情况也所知甚少,MBA学位好比是“空中楼阁”,找不到具体的行业和职位为基础,“Steven们”自然就不受青睐。所以说,心态和定位双方面的偏差导致了一些MBA海归成了“海待”。

建议:

“软着陆”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

像Steven这样的留学回国人员,尽快结束“海待”状态的关键是要“软着陆”,梳理个人职业竞争力,并调整定位,告别“万金油”状态。

方案一:“嫁接”出国前后职业资本,寻找专业依托

如果说MBA给企业的感觉是“太泛了,没有专长”,那么,如果能把出国前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与MBA资历相结合,将出国前后的职业资本结合,将有利于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

就拿Steven来说,他出国前在国内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此后又在外贸公司工作了两年,在外贸行当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度和资历,虽然因出国留学而中断了发展,但原先积累的职业资本并未失去,有了MBA学位后,继续在外贸行业或相关行业谋求发展不失为一个相对便捷的发展方向。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出国前后的职业经历连贯起来,较容易得到用人方的认可,也使得原本“空中楼阁”的MBA资历找到了专业和行业的依托。同时,在职位选择上,相信凭借原先的资历加上MBA学位,能够尝试应聘中层的管理职位。

方案二:放低身价,转向国内企业或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

想进跨国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也并非没有机会,但如果是经过了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寻觅后仍然得不到机会,那就表明定位和择业目标可能有些问题。这个时候,转向国内企业或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是明智的选择。

海归应多留心经济信息,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或新成立分支公司的情况,多关注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多关心新兴的、或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非常知名、在管理方面已比较成熟且定了型的公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他们看重的是海归的外语能力和海外经历,能够帮助企业打开视野,协助他们走出国门;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在人才的储备上相对比较有限,机会也就比较多。

当然,这样的“转向”通常意味着要放低身价,调低薪水期望值。这是因为相比高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来说,很多国内企业的薪资水准和各种福利还是会低一些,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同样也是如此。

方案三:破釜沉舟,先干起来再说

对于那些在出国前根本没有工作经验,或是工作经验十分有限的MBA海归来说,其MBA学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