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制作-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是。”安娜拍了拍她的后背,“我永远都记得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远在洛杉矶的杜克,不会知道纽约的一对粉丝正在为他的前途担忧,《独立日》的筹备,比过往两部电影都要复杂。

“汉森,我看过了你绘制的草图。”

独立日工作室中,杜克拿着一摞画稿,刚刚将特效、美术和绘画等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召集来,就快速简练的说道,“外星人的模样太过于简单友善!”

“听好我的描述!”

尽管剧本中也有同样的话,但杜克特意强调一遍,肯定能引起更多的重视,“它们来自25光年外的红矮星格雷斯星系,有机生命体,状如蝗虫,多触角,头盖骨扁平,身体脆弱,无声带结构。”

“武器方面,超大豪华母舰,大型激光柱发射器、绿色防护罩,小型太空飞船!”

“总之,我要观众看到外星人的第一眼,就觉得恶心、讨厌、反感,就会认为他们是一群蝗虫般的掠夺者!”

看到这些负责人都郑重的点头,杜克挥挥手,让他们离开,重新去绘制外星人和母舰的样本。

咄咄的敲门声响起,索菲亚·科波拉走了进来,没有任何废话,直接说道,“华纳和福克斯暂时为影片敲定了2500万美元的宣传预算,如果最后的制片成本你能控制在9000万美元以内,他们会视影片上映后的反响再投入1000万美元。”

杜克点头,说道,“继续。”

“道具组租赁到了白宫的内景,我们不用重新制作,可以节约一笔开支。”

这是个好消息,索菲亚没有停,“制片方已经决定在明年的超级碗期间打广告。还有,ibm、可口可乐和凯迪拉克三家公司确定赞助影片拍摄,你最好尽快考虑他们出现的场景,以便工作室向他们喊价。”

“我们去看看扎克他们的工作怎么样了。”

等索菲亚说完,杜克率先推门离开了办公室,直接去了带领助手制作场景脚本的扎克·施耐德的办公室。

商业电影要求情节结构清楚明了,不拖泥带水,《独立日》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外星人要毁灭人类,人类奋起反击,最后取得胜利——电影的镜头脚本就围绕反击的人群联系设计。

首选,一个神秘飞船飞向地球。第二、政府发现,国防部和白宫并采取应对措施。第三、感情失意的科学天才与父亲下棋解闷,发现外星人信号。第四、曾被外星人俘虏去做试验的越战飞行员,整天借酒消愁,工作一塌糊涂。第五、优秀的空军飞行员不因自己的女友是一个带孩子的脱衣舞女而嫌弃她,最终走到一起。

这一系列事件在开始并没什么直接联系,每个事件看似无关,其实没有一个是浪费,而且到最后的时候,他们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外星人的进攻,这些事件终将交织在一起。

尽管这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叙述的手法,在电影中经常使用,确实平淡无奇,但它足以把故事讲清楚了。

去叮嘱了扎克·施耐德寻找合适的广告插入场景,杜克又审阅了他们制定的一些脚本,重新回到办公室,继续思考电影制作的问题。

商业电影想要成功,仅仅把故事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最为有效有力的武器就是煽情!所谓情当然是指情绪!

台词演讲也好,动作和爆炸场面也罢,终归是要激发观众的共鸣,能够让进入影院的大部分观众感觉到爽,感觉畅快,而不是像文艺电影那样,让观众看完了还觉得糊里糊涂,那样就是主动把大部分观众往外赶了。

爆炸和动作都是杜克如今擅长拍摄的镜头,除去这些外,影片还有最基本的一种煽情方式,就像《生死时速》和《勇闯夺命岛》一样,善最终必然会战胜恶!

要求“善”的力量最终取胜,这是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商业电影法则!

或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电影,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看到坏人取得了胜利?这不是因为电影制作人心地善良,怕观众学坏,而是他们基于商业收益考虑,无法把“坏人胜利”这样一个结局摆在观众眼前。

谁都无法否认,主流观众大多无法接受坏人胜利的结局。

尽管电影只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公众还是喜欢看到坏人的邪恶最终被正义所战胜,坏人得到应有的严惩,就像观众不会接受米老鼠成了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唐老鸭成了抢劫犯一样。

而且,主流社会也需要这种实际上充满童话色彩的电影,从潜意识上提醒人们生活的不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社会。

前期筹备细琐而反复,杜克虽然不用亲自动手,但作为掌控全局的导演,每一项工作最后都要由他和两位制片经理审核通过,一下午基本就没有闲过,好不容易到了下班的时间,又接到了五角大楼好莱坞联络办公室的电话。

“什么?对剧本不满意?”杜克眉心跳了一下,“要去除51区和更改最后大战的结局?”

“不不不,约瑟夫将军,毁掉外星飞船武器的必须是一个平民,而不是总统或军队的人!”杜克特意强调,“这是我精心考虑后设计的情节。”

“明天?五角大楼的代表明天就能抵达洛杉矶?”听到电话中提及的人名,杜克稍稍松了口气,“明天我会与伦霍中校详细谈谈。”

(求推荐!求收藏!求三江票!)

第九十三章征兵广告片

“中校,剧本结尾的地方……”

将伦霍中校递过来的剧本直接合上,杜克站起来,以高度加强自己的语气,“毁掉外星飞船武器的必须是一个平民,而不是总统或军队的人!”

“为什么?”

两人毕竟合作过一次,这位五角大楼方面的代表,在等杜克解释。

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为观众喜欢看到小人物拯救全世界,因为美国主流文化到了现在,依然带有鲜明的反智反精英的特点,因为电影这样做能迎合主流观众的心态,能让他们掏钱购票。

小人物拯救世界,高层总有蠢猪,这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中极力宣扬的观点,但好莱坞电影如此做,不是说他们赞同反智反精英,而是因为这样能让观众掏腰包,获取商业利润。

最为典型的,好莱坞所有青春校园影片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足球队四分卫都是反派,影片总是把他们塑造成头脑简单而又四肢发达的蠢货,实际上呢?

四分卫是一只足球队的核心,通常是球队的领袖,不但在场上指挥进攻,还能临场改变教练的策略,这些人大多身体强壮、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拥有极其敏锐的判断力和实施的决心,往往也是校园中最受女孩子欢迎的人,可谓是真正的精英。

所以,在反智反精英文化中,他们就像是国会的参议员和白宫的历任主人一样,成为电影中最经常被调侃的对象。

当无法将那些头脑简单的北美观众拉高到赞同自己观点的高度时,作为商业片导演,那就要主动放低身段,去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

这些道理杜克自己明白,却无法拿出来用作说服五角大楼的理由。

于是,他又开始了胡扯,“中校,美利坚是一个民主国家,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自由国度重要的一份,当国家有难时民众必然会奋不顾身的拯救,剧本中我们的军队、五角大楼和总统,有太多展示英勇的地方,最后平民驾驶飞机撞向外星飞船,恰恰能显示一旦到了危机时刻,民众与联邦政府会站在一起,团结在一起!”

“你说的确实有点道理。”

化身前苏联政委,还是发挥了那么一点作用,伦霍中校转向了另外一个敏感点,“杜克,影片的基调和宣扬的军队的战斗精神,五角大楼非常满意。”

肯定满意,如此大美利坚主义的主旋律影片如果五角大楼还在基调上挑刺,那纯粹是脑袋集体生锈了。

就在杜克如此腹诽的时候,伦霍中校继续说道,“但五角大楼希望你能把五十一区的所有内容剔除掉。”

“中校,这只是一个吸引观众的嘘头。”杜克摊开手,说道,“我们没有任何宣扬阴谋论的意思,我们只是想借此吸引更多观众而已。”

“这不是我的意思,杜克。”伦霍中校从座位上站起来,来回走了一圈,“我的上司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些敏感。”

敏感?杜克怔了怔,心说不会真的有51区吧?

“罗斯威尔事件和51区传了这么多年,公众都知道这是假的。”

真假对杜克来说根本就不重要,他才不关心这些呢,“如果我们掌握了外星科技,岂不是早就称霸全球了?这只是影片的宣传炒作嘘头,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

伦霍中校停下脚步,没有说什么,一脸沉思状。

“在我看来,有更多观众进入影院对五角大楼好处绝对大过敝处。”

为了说服五角大楼,节约上千万美元的武器装备租赁费用,以便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特效制作中,杜克真是绞尽了脑汁,“中校,据我所知,从伊拉克战争过后,军队的入伍率一直在走低,这两年甚至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你曾经跟我说过,《勇闯夺命岛》能成为一部征兵广告片,实际上那并不是。”

稍微顿了顿,等伦霍中校转头看过来的时候,杜克换上了更加铿锵有力的语调,“《独立日》的剧本你们看过,中校!这会是一部最好的征兵广告片,还记得《壮志凌云》上映后带来的入伍效应吗?一部出色的宣扬军队的影片,远比国防部在各大媒体上投放征兵广告效率要高十倍乃至百倍!”

八十年代的《壮志凌云》带来了超强的征兵效应,这一被戏称为“f-14超长mv”的影片上映后,随之而来的青少年蜂拥观看、节节飙升的票房,也让美国海军迎来了二战后最高的入伍率。

自从《壮志凌云》之后,好莱坞已经多年没有拍摄过影响力巨大的征兵宣传片了,《独立日》则具备鲜明的征兵广告特质。

杜克本身不在意这些,他与五角大楼就是简单的利益合作关系,既然站在了好莱坞,必须从现在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如何去做才会对自己最为有利?

不久的未来,从开罗的金字塔到芝加哥的摩天大厦,从断壁残垣的洛杉矶到辽阔无际的太平洋海面,从巴黎街头的高速公路到黄沙漫天的中东军事基地,好莱坞银幕上,世界各地经受了一波又一波规模空前的外星人入侵浪潮。

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危急存亡之时,总会有那么一群“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杀入战场,挽救大厦将倾,最终力挫外星暴徒的阴谋诡计,保卫了地球,拯救了世界人民,大功告成之后迎着鲜花和掌声的簇拥重返军营,深藏功与名。

这些美国大兵在银幕上的“英雄壮举”令全球观众“肃然起敬”,令热血男儿们“心驰神往”,也令这批影片在不知不觉中俨然成为了美军的征兵广告。

其实美军搭台、好莱坞唱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近百年前的电影诞生之初,双方就关系密切,只不过当时军方之所以配合剧组,是出于教学目的——影片可以当做军校教材。

正基于此,二战时期的美**方才得以直接参与征兵电影的制作和宣发,弗兰克·卡普拉等导演就曾拍摄过高水准的征兵片,但那和鼓吹越战的鹰派影星约翰·韦恩在60年代拍摄的《绿色贝蕾帽》替美军歌功颂德一样,都属于“非常时期”的昙花一现。

如今意义上的“征兵片”是指反思越战的电影偃旗息鼓后,一批着力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的高投入商业片,以80年代风靡一时的《壮志凌云》为开端,虽然效果不错,但由于广告特征太明显,也曾遭遇过不少非议。

然而,现在和未来,随着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的翻新,美国大兵在银幕上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伟岸,美军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愈发淋漓尽致的展示,征兵效果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五角大楼开出的赞助额度也急剧上涨。

同时,经验丰富的编剧更懂得如何不露痕迹的将广告元素编织在情节中,从而大大降低观众的敏感度,如今的《独立日》就像是未来的《变形金刚》一样,完全具备这些特质,而且按照杜克的设想完成影片,就会发现广告意图远没有《壮志凌云》当年那么露骨。

从商业角度看,剧组与五角大楼的合作是一桩只有傻瓜才会拒绝的双赢买卖。

自从越战硝烟散尽,美国从义务兵制改为志愿兵制后,军方每年都需耗费巨资拍摄征兵广告,但再好的广告也不如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更有煽动性,而且电影与广告相比优势巨大,其公关宣传成分被掩盖、消解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让观众在与角色同患难的感官轰炸和心理历险中,潜移默化的陶醉在其中,同时还避免了对广告的天然抵触心理。

换成杜克的角度,他制作的这部“主旋律”战争科幻动作大片,具备智勇双全的主人公、激情澎湃的情节、波澜壮阔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