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国内少有的关注人类演化的科幻作家,韩松用他独有的冷峻笔触,描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与变化旅程,其作品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天堂里没有地下铁》正是其中之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永远不会止息,对未来世界的与人类前途的幻想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在科幻建立的虚拟世界中,人类最终可能要面对的严酷现实与灾难后果被清晰的展现出来……
       人类最终将会怎样?不到那个“最终”的时刻,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后记:
       《天堂里没有地下铁》中似乎有一个小小的问题:男主角长年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眼睛几乎没有用处。且此时各个人类种群的知识少得可怜,显然也谈不上什么文化教育,那么他如何能认识雕像基座上的文字呢?既然文中说明是用来看的,那三个字显然不是盲文了。
外篇 少数人的科幻(在中国)/

           本来我想写“注定是少数人的科幻”,可是我很惶恐,‘注定’是一个多么宿命的字眼,而对于我来说,即便人类注定灭亡,宇宙注定塌缩,我还是不愿意在这漫长的的时间内给中国科幻下这样一个结论。
       ‘科学’是个舶来品,虽然我们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早就把眼光投向茫茫星空,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早期的多个领域就跑在了世界领头的位置,但是现代科学的基石还是奠定在了西方,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以科学繁荣发展为食粮的科幻小说才会在西方萌芽扎根,我们从辛亥革命后才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且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人家走的。所以,不要对目前科幻小说要求太多,你不能让它在走不稳当的时候就去跑。
       但是,我想说的问题是,我们还能跑起来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跑起来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前进。看看我们的国家吧,它的东边是汪洋大海,西边是高原恶山,在这样一个安定和温暖的怀抱里,除了本土上的民族在打打杀杀中不断融合延续发展,实际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再去找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除了那些残垣断壁在诉说过去曾有的辉煌,那里还有半点影子可循。
       我们曾经多么骄傲于我们文明的延续,除了中国,谁有这样的经历呢?谁有这样的文明呢?然而老祖宗们也告知我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除了造就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带给我们文化上相当的桎梏和局限。有人说过:生命就是DNA复制出错产生的,否则永远也诞生不了人类。这在文明发展上同样适用。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就注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我们经受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熏陶,而一代代的统治者无不把思想统治作为最有利的法宝,自从孔子的‘仁者’文化诞生以来,到南宋朱熹将理学发扬光大,中国似乎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的文化。我们习惯了三纲五常,习惯了怎么研究治国平天下,如何接人待物,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甚而发展所谓的“厚黑”学问,甚而可以迂腐到研究某个字有多少种写法,但是这里面没有一种叫作“科学”!
       或许有人说,我们不是有张衡的‘地动仪’嘛,不是有祖冲之的“圆周率”嘛,不是有四大发明嘛,不是有万户勇于探索飞翔嘛,是阿,如果我们经历千年在科技上毫无建树,才是真的应该感到羞愧的。但是那和现代科技仍然是不同的。现代科技是严谨的,需要大量试验数据得到的整个体系。而我们在科技上从来没有形成体系,可以称之为体系的一个是‘中医’,但又因为其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吃”了!而我们最大的的统治我们全民族的,最广泛的上至庙堂、下至村野,渗透进我们灵魂的思想体系就是“儒家”了。关于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较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虽也有一些学者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些观点也不是我的首创。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文化里确实缺少了某种科学主义精神,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明显,越变态,所以在西方列强轻易打开我们的大门的时候,我们还在作着泱泱大国的梦,我们还在鄙薄洋人们所谓的“奇技淫巧”,所以洋务运动失败了,他们不是单纯的败在某些顽固的守旧的老头子那里,而是输给了我们浸淫已久的文化。也用不着把这些都推给满清的统治者,他们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当他们入关开始学着统治这个民族时,他们的思想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说到这里总要提一下‘侠文化’ ; 儒家思想提倡庶民服从皇帝,鼓吹天子的威严不可侵犯,同时也主张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统治国家。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所需要的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侠客们开始进入了备受压制的数千年的沉闷岁月。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武侠实际上已是个人对自己正当权利和民主自由的不屈抗争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压制来自民间的这类反抗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传统。“侠以武犯禁”成为几千年来统治政府的一贯宣传。不过,中国的侠客文化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他们只是沉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底层,在那里继续着他们除暴安良的梦想。只要一遇到社会动荡,王朝更替的时机,侠客们就会立刻浮出水面大展身手。所以在儒家统治的正统思想下,侠文化一直也是贯穿我们民族文化的,不同的是,儒家在庙堂,侠客在民间。有朝一日造反成功了,皇帝和百姓换个位置,再上演同样的故事。
       所以武侠小说的兴盛一点也不奇怪,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是上演了许多年的深刻的印在我们思想深处的印记。
       但是科幻从来都不是,起码在过去的岁月里不是,至于未来我不敢说。
       但我们不缺乏想象力,我们有《山海经》、《封神榜》、有《西游记》、《聊斋志异》,但那些是神话,不是科幻。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很多人呼吁的“本土科幻”,是阿,自从科学来到东方,我们一直在邯郸学步,科幻文学也不例外,有人说我们自己的作者写科幻小说,要用外国人的名字,发生在国外的城市,写外国人的故事,用外国人的腔调说话。没办法,我们从开始接触科幻小说就是凡尔纳、就是阿西莫夫,以前我们何曾知道什么是科幻小说呢?但是我也曾听说过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写的是中国人的故事,但是发表的时候却要改成俄国,《西洋》这部颠覆历史的短篇小说开始无人敢要,《寂静之城》发表的时候要写是在合众国新约克,以至于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在说资本主义真是罪恶阿。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美国人可以把自由女神像炸的粉碎,可以把纽约城灌满海水,在科幻小说中没有什么不可能,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你敢说中国人的不是吗?你敢去动我们的广场嘛,你敢占领我们的英雄纪念碑吗,天阿,在中国科幻还是给青少年看的儿童科幻的时候,这不是要教坏我们祖国的花朵吗?
       很多科幻作家都愿意把科幻小说当做文学的一种。它不应该是只给青少年讲述美好的未来,有的时候它更可能是残酷的,冷漠的、黑暗的、战争的、甚至血腥的。它表达的是人类对于未来的畅想和忧虑。而向来我们文化中的观点是“文以载道”,文字是用来传播思想理念的,歌功颂德是可以的,胡说八道是不行的。所以为什么在80年代初期有一场科幻究竟姓科还是姓文的辩论,那场辩论的结果是科幻成了毒草,成了低级趣味,成了所谓的“精神污染”。有关部门下达了关于专业出版社不得出版文艺书籍的规定,又堵死了科幻小说最主要的出版渠道。而这一切却是发生在****之后,不能不说我们传统文化实在是强而有力的。
       说到本土科幻,不能不提起从90年代到现在为止曾经或者一直活跃在科幻文坛上的那些作者。很多人都承认,王晋康、刘慈欣、何夕是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他们写了大量的关于中国人的科幻,里面的人有中国名字,说中国话,故事发生在中国,但辉煌过后,无以为继。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一样,或许它会开出几个奇花异朵出来,但没有深厚的全民族的文化支持,很难想像出现遍地开花的结果。虽然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中国人,中国事的影子,但是似乎很难说这就是本土科幻,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土科幻,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异天行》和《寄生之魔》?还是《天意》?或许对于西方人来看,武侠才是我们所谓的本土科幻,可惜我们并不承认!
       我们早就开始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他的含义呢。虽然我们有些科技据说是走在世界先进行列的,我们也有了******,也可以把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而不是群众文化的导向。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理科生比文科生多了一倍不止,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大多数的目的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又有多少是立志为科学献身的呢?
       所以,科幻小说的尴尬可想而知,我们的思想里充满了太多的功利主义,而科幻这个美妙的、新鲜的、空灵的东西只好留给儿童去遐想,以培养他们从小的探索精神。况且在中国,写科幻目前只是大多数人的激情和爱好在支撑着。很明显,写了不好出版,出版了没人买,而大多数作家都是要养家糊口吃饭的。对于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来说,写科幻并不会给他们的学术上带来任何好处,对于文学家来说,写科幻确实不是他们的长项。
       所以,我们的科幻陷入一个怪圈,越是幼稚,就越没人看,越是没人看,市场越不需要,越不需要,写的人就更少,精品就更少,越是这样,就越是幼稚的沦落为儿童读物了。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五四运动迎来了科技,但没有斩断几千年留在心底的文化烙印。也许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转变之日才是科幻小说的繁荣之时,虽然这转变很难,但是未来总是充满变数并带来希望的。
       长期以来,科幻出版物编辑只面向青少年读者,对于成年科幻读者,科幻作家既没有写出令他们满意的作品,出版界也没有开发适合他们的杂志和图书。最近两年,科幻小说的出版更是滑到了低谷,奇幻和魔幻充斥了市场并占有了大部分读者,但是否极泰来,也许有了奇幻魔幻的的压力和冲击,科幻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一次访谈中说:“从美国科幻来看,杂志时代之后就是长篇小说时代,不知道中国科幻会不会走这条路。。。。。。中国科幻长篇市场的启动需要一两本能卖出百万册的长篇,以及有这些书产生的一两部票房上亿的电影或在CCTV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但至少在目前看来,这两样“圣物”还没有出现的迹象。”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并等待吧!
外篇 基地系列后四部述评/长河

           基地系列的后四部是在五一期间看完的。终于****了自看过基地三部曲后一年多来的念想^_^ 天地出版社的这套基地系列,其实并不令人满意。所谓精装版的装帧手感有些古怪,外观设计也最多是及格。页边留白过多,比较浪费。翻译也并不完美——或者说,比起科幻世界译文版出的三部曲要稍逊一筹。不说别的,单看译文版的“极星”,在新版中被译作“端点星”,就知道差距所在了。
         
         但和内容比起来,这些通通都可以容忍:)
         
         续集之一:《基地边缘》
         
         继萨尔弗&;#183;哈丁、赫伯&;#183;马洛之后,葛兰&;#183;崔维兹在《基地边缘》中成为又一位基地式的英雄人物。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两部续集当之无愧的主角。故事也正是从崔维兹对谢顿计划的质疑开始。《基地边缘》采取了双线结构,在推出崔维兹的同时,将第二基地的核心部分——发言人会议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早先的基地三部曲中,第二基地始终笼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