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金裘-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卫峤道:“夫人,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萱姐儿的亲事不定下来,珠珠儿的亲事就不好议。”
    木氏道:“你怎么想起珠珠儿的亲事了?我瞧着弟妹肯定也舍不得珠珠儿早嫁,况且珠珠儿今年十月里头女学才结业,也用不着着急啊。”
    卫峤道:“今日在花园里,魏王见到珠珠儿了,你当时不在,所以没看到魏王的丑态,我是担心他!”卫峤在“他”字上格外加重了语气。
    木氏凝眉道:“不会吧——”虽然她话如此说,心里却已经肯定了三分,卫峤从来不是胡说的人。
    何况,早在两年多前,木氏就听蒋氏说过,魏王可能看中了卫蘅的话,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动静儿,所以木氏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过。
    “老爷,你确定魏王他……”木氏不放心地问。
    卫峤点了点头,他是男人,自然更看得懂男人的眼神。
    虽然大夏朝给皇子们选妃时多是从五品以下官员家中或者平民中选,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的。
    譬如上次魏王也曾暗示过卫峻,想纳卫蘅,但是那时候卫蘅的名声算是坏了,卫峻又有官司在身,他是以为可以拿捏卫峻,让卫峻主动献女,这就另当别论了。卫峻不同意,魏王也绝不敢硬来。
    可是皇子毕竟是皇帝的儿子,若是魏王真看中了卫蘅,使出乌糟手段来,靖宁侯府也只有吃亏的份儿。何况,贵妃娘娘还那样得宠。只要坏了卫蘅的清白,那她就只有一条路。
    但是卫峤和木氏绝不愿意看见卫蘅嫁给魏王,且还是侧妃,就是当王妃,他们也绝不允许。木氏可是木皇后的亲妹妹。
    不管靖宁侯和卫峤的忠皇党姿态拿得有多高,可骨子里头肯定是偏向木皇后和太子的。这就是姻亲的力量,哪怕你再不屑,但在外人的眼里,你们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木氏立即就想起身,“我这就去同弟妹说。”
    卫峤拉住木氏道:“太晚了,弟妹肯定也歇下了,你明日再去说吧,母亲那边你也得说一说。但愿是我们想多了,可是谁也说不准。”
    木氏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
    卫峤今日喝了酒,说过话,没一会儿就睡着了。可木氏还睁着眼睛盯着床帐睡不着。
    卫蘅的亲事如果要尽快定下来,那卫萱的亲事就得先说。木氏却为难了,卫萱的亲事好说也不好说。
    木夫人敢打包票,这上京城里只要她看上的人家,就没有不想娶她的萱姐儿的,就是齐国公府也不例外。
    楚夫人私下里已经回应过她了,只不过齐国公府的木老夫人那边一直没开口,楚夫人也不敢越过她的婆母给陆湛和卫萱定亲。
    其实还有一点,楚夫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木氏是知道的,那就是陆湛本人的意思肯定也是极为重要的。
    木夫人不相信陆湛看不中卫萱,他们只是需要一些相处的机会而已,可惜陆湛年前就跟着他父亲出征了,当时这一仗是输是赢谁也说不清,但是现在木氏已经从她丈夫卫峤那里知道,陆家的这一仗赢得非常漂亮,想必不日宁夏那边就有好消息传过来。
    木氏想等陆湛回来,再看看卫萱和他的亲事成不成,如果不成这才考虑其他人。
    可是如今卫蘅的事情迫在眉睫,这让木氏自然了无睡意。
    次日一大早,木氏去给老太太请安时,就把昨日花园里的事情告诉了老太太,也顺便告诉了何氏。
    何氏当时就急了,看着老太太道:“娘,我的珠珠儿绝不能去给魏王当侧妃。”侧妃说得再好听,还不是妾,每日不是还得去伺候王妃么?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万一魏王成事,卫蘅以后说不定就是今日的陈贵妃。但是且不说魏王不是太子,就算他是太子,今上才四十出头,等太子熬到登基,还不知道要多少年,那时候卫蘅的年纪也大了,能不能成贵妃还难说。但是这十几年里的日子肯定是极难熬的。
    老太太当然也绝不愿意卫蘅去给魏王当侧妃。
    “娘,那日我们说的事情,您老人家考虑得怎样了?”何氏一脸忧色地道。
    老太太转头问何氏道:“你可想好了,如果魏王真是看中了珠珠儿,她嫁给致哥儿,何家可护得住她?”
    何氏急急地道:“只要蘅姐儿订了亲,在京城魏王肯定是不会再打珠珠儿的主意,以后珠珠儿远嫁杭州,他见不着,自然就放手了。”
    何氏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卫蘅一旦定亲,如果魏王还打她的主意,那除非是魏王不觊觎大位了,可是美人哪里比得上江山。
    而且魏王和卫蘅也没见过几次,想必也不会是非她不可,看不见了,自然就丢一边了。但是如果卫蘅还在上京城里,万一遇到了,魏王又勾起心事,那就不好了。
    老太太叹息了一声,“随你吧。”
    木氏在一边简直听呆了,她这才反应过来,何氏是要将卫蘅嫁给何致。
    “弟妹,你要将珠珠儿嫁给致哥儿?”木氏极为惊讶地问道,只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何氏看着木氏,她以前是想和木氏较劲,可是卫蘅的终身大事,她却不能拿来较劲,因而何氏笑道:“是啊。我也不求珠珠儿以后多富贵,只但愿她在婆家过得好就行了。我和她爹爹总是能护着她的。”
    人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媳,到何氏这里就反着来了。
    木氏倒是没想到何氏这样通透,因为也笑了笑,“我瞧着挺好的,致哥儿又是个有担待的,看着也能干,一定会对咱们珠珠儿好的。”
    何氏点了点头。
    卫蘅和何致的亲事就算定了下来。
    何致知道之后,别的也没说,只对卫蘅和何氏说了一句话,“表妹嫁给我,别的不敢说,但以后只要是表妹想做的事情,我绝对没有一句反对的。”
    卫蘅和何致对视一眼,就知道,自己这位表哥,才是最最了解自己的。她近日一直浮躁的心也终于沉淀了下去。


☆、第65章 当时意 
    不过鉴于卫萱的亲事还没有定下来,所以卫家和何家虽然交换了两个孩子的庚帖,但是后面的礼数却要等着卫萱的亲事定下来才能再走。何况,何氏也想将卫蘅留到十八岁再出嫁。
    罗氏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能体谅何氏的心情。
    何家在杭州的生意不能丢,他们这一次已经在京城耽误了许久,在何致和卫蘅的亲事定下来不久之后,何致就护送老太太和罗氏等回了杭州。
    虽然卫蘅早过卫萱定亲不太合常理,但是卫家希望魏王能听到这个消息,所以并没有刻意隐瞒,所以木氏和何氏每次出门做客,都要解释一番,只说因为何家急着启程回杭州,所以两家只好先交换庚帖,但是卫蘅一定会比卫萱成婚迟的。
    卫蘅的亲事可以说是,继周月娥之后的第二桩令人惊讶到极点的亲事了,谁也没料到卫蘅会嫁给一个商人子,哪怕何致捐了官身又如何,那种官和正儿八经考出来的进士做的官,差别可大了去了,也就是个好听的名儿,撕开那张纸就什么也不是。
    卫蘅定亲的消息一传出去,她身边的人的反应可就多种多样,大有不同了。
    卫芳和卫萱是看得最开的,卫蘅去看卫芳时,卫芳还特地恭喜了她,“你嫁到你外家挺好的,你外祖母那样疼你,舅舅舅母也疼你,今后嫁过去就是享福的,我远远的也见过你致表哥,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你嫁给他,不亏。”
    卫蘅点了点头,一个人既然打定了主意,下了决心,自然还是希望别人都支持她。
    卫萱也说:“我瞧着致表哥也是有出息的,要紧的是他待你好。咱们女儿家也不图那些虚荣,你瞧瞧周月娥就知道了,虽然嫁的是阁老的儿子,可是也没人羡慕她。”
    这是卫芳和卫萱。
    至于范馨和范用,范馨只惋惜卫蘅要远嫁杭州,以后彼此就无法见面了,另一方面又替卫蘅可惜,怎么就嫁了何致那个行商的。
    范用看着卫蘅是欲言又止,但是他也无话可说,他又不能娶卫蘅,又如何敢评论卫蘅嫁给何致好与不好,所以他看着卫蘅,只是叹息。
    郭乐怡是极高兴的,拉着卫蘅的手道:“我希望我也能嫁回杭州,咱们以后就能长长久久的一块儿玩了。”她倒是个心宽的。
    至于木瑾,看到卫蘅的时候,那下巴抬得几乎要碰到天了,都不带正眼看卫蘅的,全是用余光扫,一副卫蘅自甘低贱的模样。
    魏雅欣看到卫蘅的时候,眼神却复杂了许多,但高兴的情绪是最多的。卫蘅也猜得到她的心思几分,若是魏雅欣以后高嫁,她和卫蘅的身份可就调了个个儿了。
    至于其他人,比如李悦和春雪社其他人,还是同以前一样对待卫蘅,大家都是教养十分好的姑娘,不是那等势利眼,何况卫蘅这会儿还没出嫁,依然还是靖宁侯府的三姑娘,她大伯父还刚立了大功。
    当然说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卫蘅以前讲话,基本是说一句算一句的,但是现在别人也就未必那么同意她的意见了。这就是这时候女人的悲哀,她们的地位总是依附于她们家的男人,而主要还是依附于她未来的丈夫。
    卫蘅打心底来说,也是个傲气和好强的,在亲事上她算是输了一筹,可是这嫁人如同买鞋,是谁穿谁知道的事情,好坏都还说不清楚,不过她不喜欢那些人看她的眼神,所以下定决心,要在结业礼上风光一把,叫那些人看看,是以学业上用功刻苦得有时候何氏都看不过眼了。
    日子很快就到了五月里,上京城里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即将凯旋的齐国公祖孙,尤其是陆三公子陆湛的光辉事迹。其热度直逼五月上京城里炎热的天气。
    齐国公祖孙这一仗可是赢得太漂亮了。与靖宁侯世子艰难的压下西羌的反叛完全不同。
    大夏朝北方边境的百姓深受鞑靼铁蹄之苦,但是几十年下来,都拿鞑靼没有办法,朝廷派兵来打,他们就逃,等朝廷的军队一走,一到秋天他们就又南下骚扰。何况鞑靼骑兵彪悍勇武,朝廷的军队都不愿意和鞑靼正面交锋。
    这一次陆家祖孙一起上阵,可谓是赢了个痛快淋漓。陆湛在宁夏卫斩杀了一万名鞑靼的壮年男子,直接打垮了鞑靼的精气神,至少十年之内,鞑靼绝对没有大规模南下之力了。
    陆湛更是因此赢得了一个“陆阎王”的称号,但是北地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拍手称好的,最善良的老百姓都忍不住直叫,杀得好,恨不能全部杀光才好。
    不过陆湛并没有斩杀这一次南犯大夏朝的鞑靼军队的所有人,故意放走了一支,但是他们的首领克烈却被陆湛追到草原深处终于擒获了。
    这 是扬我国威的大事情,永和帝前阵子还遗憾,靖宁侯世子不该斩杀西羌首领,应该活擒了进京献俘,叫天下人都看看这些反叛者的下场。但是这也不是人能控制的, 西羌首领在彼此对阵中,中箭而亡,士兵见他死了,无心恋战,这才被卫峤打了个落花流水,永和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只是嘴巴上说一说而已。
    而这一次,陆湛绝对是满足了永和帝最大的期望,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其实此次,克烈之所以能够组织这样强大的兵力南下,是因为他刚刚统一了鞑靼部。本来克烈不应该这样快就南犯,但是去年年生不好,北地大旱,鞑靼族缺少粮食,就只能南下掠夺。
    这也给了齐国公和陆湛机会,能够从内部分化他们,各个击破。
    陆湛今次故意放走一支鞑靼军队,又深入草原内部擒获克烈,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克烈这个枭雄重新统一鞑靼,另一方面又是不希望克烈失败之后,鞑靼的其他豪雄崛起,统一之后的鞑靼,是永和帝和陆湛都不想看的。
    所以陆湛还肩负了一个使命,那就是让鞑靼重新走上内部厮杀的道路,为大夏朝的北地边境赢得十几年的安静。十几年已经够大夏朝重新组织一次对付鞑靼的战争了。
    而陆湛也不负所望地漂亮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克烈部大败,但是残勇还在,可是已经不够资格压制其他部落,但是其他部落也吞噬不了克烈部。
    当然陆家祖孙这一次赢得这样漂亮,也不仅仅是陆湛的功劳。陆湛毕竟年轻,又是从京城直接到宁夏卫领兵,面对那些兵油子,短时间内他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令行禁止地服从他。
    齐国公就不同了,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大夏朝的战神,尽管几年不领兵,但是名号摆在那里,而宁夏卫的几个高级将领都曾经是他手下的兵,有他坐镇,陆湛就能令行禁止,而他深入草原时,也可以放心的将后背交给齐国公老公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上阵不离父子兵的意思了。
    齐国公祖孙凯旋而归时,是太子亲自到京郊迎接的。御街的两侧一早就站满了禁军,将来看献俘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