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 第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真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一般蔫了下去。说话间二人回到营寨,曹真还要再劝,司马懿摆了摆手道:“天色不早了,你先回去休息吧,是战是守,明日再议不迟。”
  曹真暗暗叹了一口气,拱手一揖,向自己营帐走去。司马懿微微一笑,挑起帐帘,回到帐中,也不解衣就寝,而是坐在案后矮榻上,低头沉思,不觉东方即白。他揉了揉略微发红的眼圈,伸了个懒腰,传令擂鼓聚将,众将听得鼓声,忙赶到中军大帐。司马懿道:“据我观察,汉军主帅仍是诸葛亮。如今诸葛亮仍蒙在鼓里,不知我已识破他的诡计,子丹劝我将计就计,设法破敌,不知你们怎么看?”
  众将连日来听了马超的恶毒言语,却不得出寨和他拼个你死我活,都蹩了一肚子气,个个要战。连最不愿出战的李典心思也有所动摇,说道:“子丹之言甚是,如今汉军粮草皆屯于晋阳,诸葛亮若是缺粮可从晋阳就近搬取,不必大老远的从关中转运,甚是便利。敌军军粮充足,未获成功,如何肯便退?似此真国家大患,太尉何不与诸葛亮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
  司马懿皱起眉头,一言不发。
  众将齐声叫道:“曼成之言甚是,我等愿与汉军决一死战。”
  曹真道:“众志成城,如今军中士气高昂,将校皆愿死战。若不乘此时出战,久之士气松懈,想取胜可就难了。”
  司马懿仍是低垂着头,一言不发。曹真又道:“太尉如此疑心,敌寇何时可灭?太尉若不愿出战,我愿自领本部军马与诸葛亮决一死战!”
  李典道:“末将愿同小将军同去!”
  司马懿叹了口气道:“既是如此,你二人便……”
  刚说到此,忽听帐外有人大声喊道:“圣旨到,司马懿接旨。”正是吕虔到了。
  司马懿吃了一惊,忙整了整衣冠,引着大小将校走出中军大帐,跪倒接旨。吕虔展开圣旨抑扬顿挫的的念道:“司马懿即扼漳南险要之处,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汉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切不可追袭。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计莫善于此也。”
  司马懿听了之后,打心眼里乐将出来,忙向着圣旨磕头。领旨谢恩毕,站起身来,向吕虔微微一笑,道:“子恪远来辛苦,且请到帐中喝杯浊酒,权当接风。”
  吕虔在众将面上扫射一眼,又向司马懿瞧了一眼,微微一笑,道:“如今大魏江山危如累卵,我还有好多公务要处理,就不打扰了。”说得行了一礼,匆匆而去。”
  司马懿目送他远去,等他走后,举起圣旨道:“既有圣旨在此,诸军只宜坚守,不可轻动。”
  曹真道:“皇上远在邺城,不知此间情况,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良机莫失,还请太尉三思。”
  司马懿板起脸来,道:“你敢抗旨?”
  曹真道:“此时诸葛亮尚不知太尉已知悉敌情,失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这一算错,怎会不出现破绽,此机不可失也。至于违抗圣旨不过是小事一桩,若是将军大胜而归,皇上还能说什么呢?”
  司马懿冷笑,道:“大胜而归,皇上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若是大败而回呢?皇上要斩的须不是你的脑袋,你当然说的轻巧。”
  曹真道:“既是太尉顾虑重重,不愿出战,末将愿代太尉一行,如若不成,甘当军令!”
  李典等将纷纷附和,道:“末将皆愿同诸划葛亮决一死战,若是不胜,甘当军令!”
  司马懿向圣旨瞧了一眼,又向众将瞧了一眼,道:“既然你们皆愿出战,那便出战。不过丑话先说在前头,此行若是胜了,还则罢了。若是败了,我也不要你们的脑袋,只要你们保证从今往后再休提‘出战’二字便可。”
  曹真心想壶关之败自是夏侯渊轻敌,不是诸葛亮有本事。自己熟读兵书,勤攻韬略,如何会轻易上当,有自己在这场战十有八九可胜,又怎会失败?说道:“好,若是末将败了,再不提‘出战’二字。”
  司马懿道:“好,就是这句话。不过这出战乃大事,不可不从长计议,诸位且随我到帐中商议。”
  众人正计议间,忽见哨探来报:“报,巡哨军卒擒获汉军细作数人,已押至帐外,等候太尉发落。”
  司马懿道:“带进来!”
  话音刚落,一群兵士推着几名被五花大绑的汉兵走进帐来。一名亲兵大喝一声:“跪下!”
  那几名汉兵吓了一跳,双膝一软,跪了下去。司马懿令人给那些兵士松绑,问道:“你们是谁的部下?因何被擒?”
  一名小卒道:“我们是马岱将军部下。新任主帅贾司空料想太尉坚守不出,便命马岱将军领一支军马从间道绕行,准备偷袭邺城。我们几个奉命出来巡哨,不想却被擒获。”
  司马懿微微一笑,问道:“哦,军中主帅已换成贾福了?”
  那小卒道:“正是。我们本就喜欢贾军师领军,如今得知他重新入主中军,三军将士无不欢喜。”
  司马懿点了点头,道:“那诸葛亮去哪了?”
  那小卒道:“骠骑将军交接完兵符之后,便领百余亲兵去了,至于去哪,小人可就不知道了。”
  司马懿点点头,道:“很好,很好。我屡次败在贾福手里,正思复仇反击,如今中军主帅是他,那当真再好也没有了。你们如今被我擒来,不知可愿归降。若你们肯降,我便即封你们为牙门将,绝不食言。”
  那小卒道:“太尉明鉴,我们都是关中人,父母妻小都在关中。若是我等降了大魏,父母妻小都是要受到连累的。”
  司马懿道:“嗯,你们失手被擒,受惊不小,先下去用些酒饭,然后便回去吧。”
  这几个小卒失手被擒,自认为必死,一听之下,均觉难以置信,怔在当场,默而无语。司马懿挥了挥手,道:“下去吧。”
  那几个小卒连连磕头,道:“多谢太尉不杀之恩,多谢太尉不杀之恩。”
  司马懿笑了笑,挥手令他们退下。那些小卒又磕了十七八个响头,一叠连声的说了一堆感恩待德,结草衔环之类的屁话,这才站起身来,屁颠屁颠的出帐用酒饭去了。曹真脸上满是诧异之色道:“这些都是敌人,放虎归山,其害莫大,太尉为何将他们放了?”
  司马懿笑道:“量此小卒,杀之何益?不如将他们放了,令其传说魏将宽厚仁慈,使其心悦诚服,感恩待德,他日在战场上遇见,自然便会毫无斗志,此攻心之法也。再者我还想让他们回去转告诸葛亮,说我已经相信了汉军阵前易帅之事。若把他们杀了,谁来为我传口信?”
  曹真点点头道:“太尉神机妙算,末将难及万一。”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你少拍马屁。传我将令,从今往后,凡有擒到汉军,俱当给与酒食,好生遣散。有功将吏不必凭借敌兵首级,只须凭擒获敌军之数,既可获重赏。”
  帐中的几位将领,从进军中的第一天起,便被灌输一件事情,那便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如今在战场上侥幸将敌人擒到,便该杀了,以免后患。若是放了,他日再在战场上相遇,可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能再次将其生擒了,说不定自己的小命都要反送在他手里,岂同儿戏?司马懿如此说,他们心中虽很不以为然,倒也不敢不应,当下轰然应是,司马懿挥了挥手,众将鱼贯而出,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都说司马懿疯了,已无药可救,看来他已没几天好活了,还是先替他准备上好楠木棺材一口,省到到时突然暴毙,匆匆忙忙之间来不及准备误了大事。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有时斩草除根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而放虎归山有时却能成大功。西晋时著名将领羊祜便是巧妙的运用攻心之术,最终为西晋灭吴、一统天下奠定了胜局。其时他受命镇守襄阳,和他对抗的是陆逊的儿子陆抗。羊祜到东吴境内打仗,割了老百姓的稻谷作军粮一定赔钱给百姓。凡有捉到对方兵将,也都好言抚慰,将其放回。一次陆抗生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二话不说,接过药来,一仰脖全给灌肚子里了。部将刚要用银针试毒,却见陆抗已将药吞进肚里,吓得心惊肉跳,纷纷劝他召名医来诊治一番,以防毒发难救,更有甚者已在心中盘算如何为他准备后事了。可陆抗却说:“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服药之后病果然好了,羊叔子便是羊祜。因为他人品高尚,连敌人也敬重他,他镇守襄阳时,东吴将领前来投降者不计其数。后来他死了,连东吴守边将士都大哭数天。这样不杀敌人、以德服人的人若是重生到了今天,肯定要被人骂为天下第一大傻瓜的,可就因为有了这个天下第一大傻瓜所施的怀柔政策,东吴百姓对晋朝感恩待德,恨不得它早日兴兵一统天下,将那暴虐无道的吴主孙皓拿来大卸八块。后来益州刺史王濬引水军灭吴,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大军便杀到建业城下,孙皓见老百姓纷纷开城出应敌军,也知大事已去,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命人将自己绑成粽子一只,出城投降了。若是当初羊祜在给陆抗的药中下毒,陆抗肯定玩完。陆抗是东吴的长城,甚得荆襄百姓之心,他这一倒,东吴可以说没有大将,易于攻打了。可那样一来羊祜也就成了卑鄙下流无耻的典范,东吴老百姓不但不会服他,还会因陆抗之死而同仇敌恺,西晋要想灭吴可就难上加难,可谓是得不偿失。再者所以这纵敌并不一定就是后患无穷,而仁义并不一定就是养虎为患,它所带来的好处,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却影响十分深远,但就因为这好处太过隐蔽,往往被世人所忽视。而斩尽杀绝的效果十分明显,敌人少了,战斗力自然就低下,且不会再有反噬之患,正因为斩尽杀绝有如此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往往被历代将领所津津乐道。战国时白起于长平一夜坑赵降卒四十万,秦朝时项羽于新安城南一夜之间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便是这条妙策的最好战例。可有道是罪莫大于杀已降,白起也因此被世人啐骂,最终不得好死。据说到了大唐末年,有天雷震死牛一只,牛腹有“白起”二字。论者以为白起杀人太多,故数百年后,尚受畜生雷震之报,杀业之重如此,为将者不可不戒。当然这样的传说乃是老百姓穿凿附会,不可尽信,但细细想来,民间之所以会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便说明老百姓好生恶杀,对手段残忍的将领是十分痛恨的。
  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天下闻名,连与之为敌的匈奴人都对其十分敬仰,畏之如虎,他所在之处那是绝对不敢进犯的。可就这么一个功劳卓著、人人敬爱的老将却一身坎坷,最终官不过九卿,竟然连爵位也没有。他的弟弟李蔡才能不及他,武艺不及他,饭量不及他,甚至连泡妞的本事也不及他,可却当上了丞相,位至三公,爵为列侯,食邑千户。而且原先跟在李广屁屁后面混饭吃的将校兵士,有的也积功封为列侯,官位反在李广之上。李广实在搞不明白其中道理,只能怪老天不待见他了,一次他问一位相士说道:“自我大汉击匈奴时起,大小数百战,我没参加过的战斗用十根指头都数得过来。可是我部下将校,才能不及中人,却以击胡军功取侯位者达数十人之多。我的本事并不在他们之下,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这到底是为什么啊?然道是我的面相不该封侯,又或是我没有封侯之命?”那相士端详他半天,问道:“将军扪心自问,可曾做过什么亏心之事?”李广想了一会儿,道:“我曾为陇西太守,西羌人造反,我使诡计诱其来降。那时共有八百余人投降。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担心这些人久后复叛,无人可制,便将他们骗到僻静之处,同日杀之。至今想起此事,仍觉得十分后悔。”那相士长叹一声,道:“祸莫大于杀已降,将军所以不得封侯,便是为此。”此则故事出自史记,而李广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处于同一时代,司马迁自是对其十分了解,这则故事自然是确有其事。至于李广为什么一生都无法封侯,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迷。他往往在取得大功的同时犯下大过,不是损失太多,就是道远后期,最后的结果往往便是功过相抵,有功不赏,有过不罚。一两次这样还可说是偶然,老是如此,那就十分不正常了。只怕还真如那个相士所说杀降不祥吧,可见斩尽杀绝,以求免除后患,并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白起之外,另一个混世魔王便是力能拔山的项羽了。他所到之处,都是鸡犬不留,合城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喀嚓。也正因为如此,他每到一地都受到当老百姓的强烈抵抗,虽说每次都能胜,却也损失惨重。他的手下都是经过多年培养而成百战精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