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侯-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青也不多问,只是躬身应诺,而后将陈珏命他带的几样东西一一收好,这才带着皇后娘娘要召见地女医义返回宫中。

傍晚时分,处理过政事的刘彻一如既往地直奔椒房殿,李青上前奏道皇后娘娘携公主去了长乐宫。刘彻方要往长乐宫去寻。李青却道皇后娘娘留话回宫用晚膳,刘彻皱了皱眉。决定在椒房殿中稍等一会。

正在无事可做的工夫,李青手中捧了几本书放在案前,刘彻赞赏地看了他一眼,细翻之下却不由皱了眉,李青不识字,拿来这几本书尽是刘彻早读过的诸子经典。

刘彻继续翻下去,终于看到薄薄的一本《吕氏春秋》精通篇,翻着翻着,刘彻忽地直起身子,手指划过书页上“慈招铁,或引之也”一句,眉头锁得更紧,神色也越来越沉。

不多会,阿娇姗姗来迟,奇道:“彻儿,你怎么了?”

刘彻回过神来,笑道:“没什么。”

他说着,上前逗弄了刘几下,冷不防被刘乱动的小胳膊打了个正着,刘彻抚着脸颊开怀地一笑,意味深长地道:“朕地小公主,这口气可不能出在父皇身上。”

又过几日,天子刘彻言道方士栾长做鬼,冒徐姓欲效新垣平故事欺瞒天子,理应处腰斩之刑,夷三族,人们这才知道刘彻早就派人详加查探栾长的底细。

宣室殿侧殿,刘彻对前来觐见的陈珏道:“子瑜,当日朕还觉得你冲上去恐吓徐生太过鲁莽,今日看你是错打正着。”

陈珏笑道:“臣不解方家之言,那日只是一时冲动,此事全赖陛下英明,才使栾长不能得逞。”

刘彻也是一笑,道:“这就是当日他做戏法时你不在旁边,要不然你肯定早就想起来了。”

陈珏温声道:“陛下过奖。”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好像只有姓赵地皇帝在迷信方士上好一些,只是刘彻如今还年轻,对于长生方面的追求倒不怎么强烈。

饶是如此,陈珏还是选择不直接在刘彻面前显摆他的博学,而是诱导本就不曾全信方士的刘彻自己去发现不对劲。

两人闲聊了几句,刘彻信手取过又一封奏疏,看到上面端端正正地署名忽地一乐,道:“子瑜,你有什么事不能直接跟朕说?”

“臣既要言事,自然应该上书。”陈珏道,稍后他理了理思绪,“陛下,秦末焚书以来,诸家学问散落民间,故老相传之间常有错漏矛盾之处,艰涩难解。是以臣想请陛下下诏,聚天下博士校书。”

第三卷 峥嵘初显时 第一百三十五 校书人

刘彻的目光落在手中的奏疏上,神色中渐渐多了几分凝重,他看了看陈珏问道:“子瑜,你的意思是诸子百家之书全部重新校对?”

汉初以来,从文景二帝一直到刘彻本身,天禄阁石渠阁等处的藏书一直在不断增加,虽然时有专人负责整理藏书以免虫蛀,但在书籍内容上的大规模校书还一次都没有。

所谓君王,古往今来没有一人不追求文治武功,刘彻伐匈奴的野心早有,只是迫于现实不能立刻实行,但刘彻完全可以想象,一旦这次大规模的校书得以成功,他可以留下怎样的声名。

陈珏笑笑,答道:“臣正是此意。上表之前,臣曾专往天禄阁官吏处询问,得知几十载来上至诸王列侯下至平民百姓,献书无数堆积如山,其中错漏重复之处亦不在少数,如今纸张大行天下,正是从简牍中整理学问的好时机。”

几代皇帝大开献书之门,不知多少焚书坑儒时被密下的古书到了汉庭,其繁琐复杂刘彻自己读书时也深受其苦,当下赞同地颔首道:“言之有理。”

大略将陈珏的奏表翻过,刘彻又笑道:“子瑜,你是怎么想到这件事的?”

陈珏回道:“臣是受博士孔安国启发。”

“孔安国?”刘彻想起那个年纪不大却一派老成,整日里钻研经学的孔子后裔,不由微微皱了皱眉。这人地学问他很欣赏,但那股子刻板他却受不了。

“不错。”陈珏接道,他知道如今正是刘彻为怎么淡化黄老之学影响而头痛的时候,孔子的大旗还是要拉出来转一圈,“孔安国一心修撰春秋经典,还曾惦记过天禄阁中藏书,臣见他身为孔氏后裔尚且不能尽知先祖之学。何况他人。”

“原来你是要帮那些书生的忙。”刘彻合上奏疏。转而对陈珏道:“若是朕准了校书的事,你是不是就要举荐孔安国去校书了?”

陈珏听了也不惊讶,他跟孔安国之间的来往也没有什么需要瞒人的地方,于是道:“臣瞒不过陛下。孔安国年少才高,臣确实觉得他适合去校书。”

刘彻本就是随意一问。因而点了点头便罢,他是急性子人,一旦拿定主意便有些按捺不住,虽说长乐宫窦太后那边地态度还不知道,但他还是拍案高声道:“杨得意。”

杨得意答应了一声,几无甚生息地快步走到御前。刘彻毅然道:“传朕旨意,召丞相以下两千石邑一上者宣室殿议事。”

杨得意躬身应诺,随后又快步离开,刘彻站起身离开御案,笑道:“子瑜,走。”

陈珏开始时还有些惊讶,略一思索便知道刘彻这兴奋从何而来。他宠信儒生赵绾。结果赵绾因为一个很多官吏身上都会有地错误进了廷尉诏狱,刘彻这是在意他在士人们心中的形象。

小半个时辰后。正在处理公事的一众臣子皆被刘彻一道诏书招来宣室殿,刘舍、窦婴和卫绾三人虽说不怎么清楚这是所为何事,但看清刘彻身边的陈珏之后多少还是有些了然。

等到众臣落座,御座上地刘彻笑着对陈珏道:“你今日就亲自做一次尚书官,把这封奏表宣读给他们听。”

刘彻此言一出,殿上众人便各自有了些打算,大臣上书,往往由天子身边的尚书官读奏,但因为这种形式太过正式,平日朝会时要求得也并不怎么严格,今日难不成是陈珏捣鼓出了什么真正地大事不成。

方才群臣未至时,刘彻已经拉着陈珏说了好一会儿,陈珏对于刘彻今日的兴奋已经见怪不怪,他双手接过在刘彻手里过了一回的奏表,对于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虽然觉得别扭,却也不去在意,只控制着节奏朗声读了一遍。

汉初以来,几代掌权人都致力于休养生息,大汉君臣皆重黄老之学,虽然实际上治国之时兼用法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然而面上地位最尊的终究还是数黄老之道,朝堂上老一辈的重臣大都是黄老学者。窦太后和刘彻之间在儒道之争上常有矛盾之处,群臣也不是没有察觉,只是祖孙俩一直没有直接地交锋,平日里更是和乐融融,陈珏今日这奏疏一出,他身份特殊,不少人便猜测着这位贵公子是受长乐未央中哪一宫主人地命令。

还有一些人则敏感地注意到一个细节,按照陈珏方才所言,诸子百家之学都要重新校对,这是陛下刻意把百家之学重新挪到一个地位上,还是太皇太后觉得儒生们太闲,借陈珏的奏议把他们赶出朝堂政治的最中心,全部赶去修书?

刘舍、窦婴和卫绾三人对陈珏还比较了解,不觉得这个羽林中郎将会糊涂到贸然就站到其中一边,尤其是窦婴,他更加相信陈子瑜是一心为公。

丞相是百官之首,刘舍思虑了片刻,觉得这事还是可行,当即道:“陛下,臣赞同陈侍中所言。”

窦婴方要开口附议,太常孔臧已经拜伏在地,激动地颤声道:“陛下真乃圣明之主,此事大善。”

宣室殿中众人都对孔臧的举动皱了皱眉,天子刘彻眼下是在问事,还不曾拍板决定校书,孔臧竟然激动至此,倒是窦婴被打断了想说的话也不介意,焚书坑儒,受损最重的总是儒家,孔臧兴奋些也说得过去。

陈珏注意到刘彻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刘彻也正好看到陈珏这边,两人对视一眼,同时一笑,他们不久前才一起说过孔安国痴迷经学,如今看来姓孔地人都是一个样。

自丞相刘舍开始,几位数得上地高官都表示了对校书一事的赞同,刘彻终于笑道:“既然如此,校书地事情由哪位负责?”

刘彻一问之下,宣室殿中顿时安静了不少。

校书之事,必须众多博学之人聚在一起,齐心协作之下才可行,若是校书人的水平不高,那么校书恐怕还不如不校。

按照一贯的规矩,天子在朝会上定下的事太皇太后都不会反对,校书一事势在必行。这么一来,就是刘舍三人也不由想到当年吕不韦召门客修《吕氏春秋》一部,百年来传出好大的名头,今日天子有意大举校书,一旦有了成果,岂非又是可书青史的美名?

通常说来,谁提的事谁去做,然而陈珏的年纪资历替天子带一带羽林军还成,校书这么严谨的事还是没有人想到他,当然,校书的职司陈珏自己也不是很在意。

虽说陈珏这些年来也算博览群书,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亦能自夸一句诸子百家皆有涉猎,然而越是了解,越是敬畏,除却两千年的时差,陈珏自认并不能比当世的人杰强出多少,果真要他与博士辩论,开始时或者能凭着些言语机锋和另类巧辩占些上风,久而久之便难免胜负逆转。

陈珏的打算,就是在校书的过程中做些手脚,若是因势利导之下,校书人中能糅杂出一种更适合被刘彻接受的学说最好,就算不能,刘彻尊儒仍然是势在必行,算胜之前先算败,至少孔仲尼留下的经典之书万万不能让后人曲解得面目全非。

宣室殿上不过一会的工夫,校书的候选人已经被否定了好几个,陈珏在一旁不动声色,丞相主管国之大事自然不可能去校书,御史大夫的卫绾倒是呼声颇高,其实他心中倒是更想让窦婴去校书,一来窦婴与他更熟悉,二来窦家人校书也不用担心会被窦太后怎么样。

不多时,陈珏便发现窦婴显然和他想到一块去了,只见窦婴躬身道:“陛下,臣自请校书之责。”

窦婴话音方落,群臣中已有不少人面有赞同,孔臧心中一急,再拜道:“陛下,臣亦求前往校书。”

刘彻颔首,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一番争论之下,刘舍考虑着窦婴校书朝事这边便该淡下些,于是果断地赞成,卫绾也无异议地站在窦婴一边,比较之下,窦婴还是占了绝对的优势,孔臧则摇头叹了一声。

刘彻看了看殿中的臣子,随后道:“太尉是国之重臣,校书虽说兹事体大,终究不能因此而误了朝事,依朕看,太尉领着大事便可,不如另选人专注细务。”

一直微低了头的陈珏闻言一笑,他方才跟刘彻两个人商量的时候,是研究着由丞相领全局,只是这样看来由窦婴去做似乎更合适些。

窦婴身为太尉,边关和各郡国的军事也要他操心,细想之下也觉得自己全力校书不大可能,第一个表示了同意。

刘舍看了看刘彻的神色,也带着两分无奈再次赞同,本来垂头丧气的孔臧一下子来了精神,再次恳求愿在魏其侯之后校书,而后直直地看着刘彻不放。

刘彻此时意得志满,当下便准了孔臧的请求,陈珏皱了皱眉,窦婴学儒,孔臧更不用提,刘彻做得太明显了。

“校书非一人之力能成,朕有意取二人助太尉成事。”刘彻四下里望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陈珏身上,陈珏心里一下子敲响了警钟,还来不及反应,那边刘彻已经笑着道:“除孔太常之外,羽林中郎将陈珏兼领校书郎。”

宣室殿中又一次炸了锅,就算陈珏本人出色,更是新贵外戚,但不及弱冠的年纪去校书怎么着也差着资历。

陈珏头痛地苦笑了一声,心下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自己从众人的口水里摘出去。

第三卷 峥嵘初显时 第一百三十六 警示言

卫绾对陈珏这个弟子一向颇为爱护和欣赏,然而校书是士人间的大事,陈珏一不曾立一家之言,二不曾有过类似为经典古书做注的经历,单凭刘彻的一句话终究难免争议。

“陛下,陈珏年纪尚轻,恐怕不适合主管校书事。”卫绾直白地说道,刘彻和陈珏实际上都是他的弟子,在这种跟政事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更加偏重学术的问题上他用不着瞻前顾后。

陈珏听得卫绾说到“年纪尚轻”几字便忍不住暗自摇头,卫绾这句话却是说错了,这回自己恐怕真的得去兼管校书的事情,陈珏年纪轻,刘彻的岁数又哪里大了?

刘彻平日里处理政事的时候,他的意见有时会被刘舍等老臣婉言劝阻,刘彻虽然知道这是他自己的问题,然而整日在一群中老年人不放心的眼神中做天子,他对于年纪这方面的问题还很敏感。

果然,刘彻大声道:“有志不在年高,岂不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珏常同朕在一起,他的才学朕知道得比你们清楚,绝对有资格入天禄阁校书。”

方要插话的刘舍一时语塞,天子都这么说了,他身为人臣总不至于定要说陈珏无才,否则一心说陈珏有才的天子成了什么?

不只丞相,其他还要发表意见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