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门-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始进行了。”

说到这,辛朗走上前扶起他道:“居功不骄。这是我最喜欢的品质。从现在起,我任命你为斥候果毅都尉,好生去养伤吧!”

“谢大将军。”关英行了一个军礼,转身下去了。

待他走后,辛朗慢慢走到沙盘前,仔细研究焉耆、龟兹一带地地形,临行之前,都督特地派人告诉他。要拖住颉干迦斯。时间越长越好,但都督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

从他得到的消息,现在焉耆和龟兹几乎都是空城,吐蕃已经撤离到了拔换城,而颉干迦斯与自己对峙在银山一线,三方面人马都不敢轻举妄动,难道在这里还有第四支军队不成?

焉耆和龟兹都位于图伦碛(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北,这里大片的草原和绿洲都得益于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河…赤河(即今天的塔里木河),赤河向东沙漠地带延伸,水量逐渐变小,且改名为孔雀河,最后注入蒲昌海(今罗布泊)。

就在回纥军与唐军在焉耆以北处于对峙状态,而吐蕃则陈兵拔换城,准备取渔人之利时,一支两万人的唐军骑兵正沿着赤河疾速向西行军,他们目标简单而明确,夺取龟兹与焉耆。

这支军队正是王思雨部,他们于一个月前,在且末城接到了孤守安西地三千唐军和他们地家属,并将他们送回了敦煌,不甘寂寞的王思雨随即再次调头西进,穿越蒲昌海,这时,王思雨已经得到了张焕在北庭大破葛逻禄人的消息,他立刻意识到,都督的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颉干迦斯。

这一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大军马不停蹄地在星夜里疾驰飞奔,远方是广袤地沙漠和原野,一轮昏黄的满月挂在天空,发出种诡异地光泽,身旁地河流已经变宽,水流充沛,他们已经进入焉耆镇的范围。

王思雨勒住了缰绳,凝视着夜空下大地的尽头,从这里他们的目标开始分岔,向北是去焉耆,而再向西则是去龟兹,他必须要做一个决断了。

他已经得到最新消息,辛朗的主力将颉干迦斯拖在银山脚下,而龟兹的吐蕃人却撤离到三百里外的拔换城,也就是说龟兹现在是一座空城。

是协助辛朗击败颉干迦斯,还是西去占领龟兹,王思雨必须要做出一个决定了。

“大将军,属下建议分兵而行,一路取龟兹,另一路取焉耆。”提出建议的是副将王铭,他见王思雨还有些犹豫,便奋然道:“对付回纥人不在兵多,关键是建立一种势,只要我们突然出现在他们身后,回纥军心必乱,属下愿领三千军北取焉耆。”

王思雨点了点头,回纥人地关键其实不在南面地战局,而在北庭都督与回纥忠贞可汗的较量,那一战地胜负,直接将决定回纥这次南征的成败,相反,若自己占领了龟兹,却会在下一步与吐蕃的战争中取得先机,甚至会改变整个安西的战局。

想到这,王思雨毅然下定了决心,他命令副将道:“正如你所言,进逼回纥在于势而不在于战,你可率三千军北上焉耆,配合辛将军作战,而我则率大军夺取龟兹。”

两万唐军立刻兵分两路,副将王铭率三千骑兵北上,而王思雨则率一万五千骑兵、三万匹战马,向西、向龟兹方向呼啸而去,两天后,王思雨大军终于抵达了安西最重要的城池之一——龟兹。

太阳已经西斜,大漠上的暑气消散了,夕阳在远方的龟兹城头洒下一片耀眼的金黄色,在草原上,随处可以看见刚刚支起的一顶顶帐篷,牧人们正赶着一群群牛羊回圈,这是逃亡的龟兹人开始返回自己的家乡,许多妇女正在河边洗衣,还有一群群孩子在河里嬉戏玩耍。

对大队唐军从身边行过,当地人并没有害怕或逃走,在昨天,王思雨的一千先头部队已经告诉所有人,大唐将重新恢复对安西的治理。

大军已经靠近龟兹城,这里开始出现了定居的土屋,而且越来越密集,无数的百姓跑出来欢迎唐军的到来,当一队队气势威武的唐军从他们身边走过时,有许多人都热烈的欢呼起来,眼睛里甚至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虽然他们的装束已和当地人并无区别,但他们却能用中原各地的方言振臂呼喊着:大唐万岁!

“王将军,他们就是当年长征健儿的后人了。”说话的是一名五十余岁的老将,叫做鲁阳,他也是唐军留守西域的将领,任疏勒镇守使,这次王思雨将他们接回敦煌后,他又主动请缨,随大军西进,为王思雨的向导官。

他望着这些欢呼的百姓,十分感慨地道:“在吐蕃人统治期间,他们备受歧视,承担着最重的赋税,生活十分困苦,所以他们大多住在这种简陋的泥屋里,唐军的到来,最高兴的就应该是他们了。”

王思雨默默地点了点头,这段历史他是知道的,开元二十五年,玄宗皇帝从各地选派精壮,称为长征健儿,连同他们的家人一起赴西域戍边,并将他们编为军户,世代在安西屯田戍边,数十年的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园、有了自己的田产,甚至还和当地人通婚,渐渐地在安西已经安居乐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国,始终保持着汉人的风俗和传统,在吐蕃占领安西后,他们的特殊身份也就使他们成为被压迫最深的一个民族。

现在唐军久隔数十年的再次到来,怎么能不令他们欢欣鼓舞。

“鲁阳、鲁将军!”忽然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人大声叫喊,鲁阳一怔,他顺着喊声望去,只见人群中挤出一名光头老僧人,正向他招手。

鲁阳认出了他,他连忙跳下马,向那僧人合掌施礼,“大师怎么在龟兹?”

“我刚刚从疏勒而来,准备返回长安。”

旁边的王思雨听他的口音似乎是长安人,而且是从疏勒而来,他心中不由一动,便也下马走上前笑道:“鲁将军,这位大师是?”

鲁阳连忙将僧人拉过来介绍道:“这位大师原来也是我大唐官员,俗名叫车奉朝,四十年前出使健陀罗国,便在那里出家,随三藏法师修行,法号达摩驮都。”

王思雨恍然大悟,连忙合掌施礼,“原来是前辈大师,晚辈失礼了。”

“不敢!不敢!”达摩驮都连忙回礼,“大将军率义师收复我大唐故土,贫僧深为敬佩。”

王思雨又施一礼,诚恳地说道:“我适才听大师刚从疏勒而来,能否给我说一说吐蕃人的情况?”

达摩驮都却微微一笑道:“我实际上是从吐火罗来,我不仅可以给将军说一说吐蕃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给将军说一说大食人的情况,相信将军一定会更感兴趣。”

卷三 纵横宦海——卷七 入朝 第三百一十章 回纥剧变

第三百一十章回纥剧变

七月下旬,安西的局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王思雨部趁吐蕃西撤、回纥被牵制之机,趁虚而入,一举攻占了焉耆、龟兹,横杀入吐蕃与回纥之间的空挡,此时的颉干迦斯已无路可退,在情急之下,他连夜派数十名信使,从各路突出,向北庭的大汗求救,但他却不知道,与张焕对峙了近半个月的忠贞可汗此时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但凡一国新君即位,总是先内后外,修内政、杀逆臣,以巩固其王位,但回纥忠贞可汗即位未及两月便对外作战,先是派颉干迦斯率十万大军南征,在被唐军断其后路后,忠贞可汗更是举大军南下救援,使得国都空虚,这是犯了新君即位的大忌。

就在忠贞可汗出兵仅仅十天,其义弟拓跋千里在仆固、阿布思两大部落的支持下,率领驻守唐、回边境的五万大军杀回翰耳朵八里,得到次相墨啜达干的拥护,他宣布罢黜忠贞可汗之位,立前登利可汗的次子继承汗位,称为英武可汗,他自己则自封为大相,统揽回纥军政大权。

国内发生剧变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正与张焕对峙的忠贞可汗耳中,忠贞可汗今年约三十余岁,身子颇为单薄,早在其父还是回纥大相时,他是回纥京中有名的浪荡子弟,当年裴明远出使回纥时,便是他收了裴明远的钱,安排其和父亲见面。

事易时移,当其父继任回纥可汗后,他作为王储,也一收浪荡的性子。开始为军国大事忧虑。他也认为中原文化深厚、历史悠远,绝不是回纥所能取代,而西方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又有突厥打下的文化底子,与回纥一脉相承,适合回纥人统治,因此他也极力支持其父亲定下的西进国策。

在他即位后没多久,他便雄心勃勃派大将收复北庭、进逼安西,企图以辉煌地战果来封住各个部落酋长地嘴,以巩固他的可汗之位。只可惜人心难测,他父亲最为赏识之人,党项贵族拓跋千里竟然夺走了他的汗位。

忠贞可汗背着手在大帐里来回疾走。他已从最初的又惊又怒中冷静下来,现在他在考虑如何能夺回汗位,他心中很清楚。之所以拓跋千里能夺位成功,得到许多部落的拥护。关键在于他父亲当年的夺位,但不管怎么说,他是绝不会甘心自己大汗之位就这么白白丢掉。

这时,门口传来了一个柔和的笑声:“可汗在为何事发愁?”

忠贞可汗回头,只见帐门口站着一人,却是他的另一个义弟药罗葛灵,药罗葛灵原本是汉人,叫吕葛灵。安史之乱中随父母逃亡回纥。后来父母双亡,他被卖到后来的回纥宰相顿莫贺达干府上为奴。因其聪明伶俐,深得顿莫贺达干的喜爱,便收他为养子,在顿莫贺达干登位可汗后,便将回纥贵族之姓药罗赐给他,改名为药罗葛灵。

这次忠贞可汗亲自率大军支援安西,他便作为军师而随行,忠贞可汗见他进来,就仿佛捞到了一根救命地木头,连忙将他拉进大帐,先简单地把情况讲了一遍,最后道:“这次拓跋千里造反,为兄已心神大乱,还望弟教我良策。”

药罗葛灵听说拓跋千里另立新君,他也猛吃了一惊,但他随即便冷静下来,他略一沉吟便道:“可汗不要着急,我认为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

忠贞可汗大喜,连忙拉他坐下来,急道:“你快说,我该怎么办?”

药罗葛灵想了想便道:“现在可汗手中还有七万人马,还有颉干迦斯那便的七万余军队,加起来将近十五万,从兵力对比上要强于拓跋千里,关键是要抓紧时间,要赶在军心涣散之前杀回都城,否则一旦拓跋千里用家属来威胁士兵,那一切都完了。”

忠贞可汗眉头皱成一团,他踌躇良久才道:“我也知道须抓紧时间,可现在我们与唐军僵持,还有颉干迦斯也困于安西,要我怎么办才好?”

药罗葛灵笑了,“这就要看可汗能不能做出让步了。”

“你是说放弃安西、北庭。”忠贞可汗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唐军与我对峙到现在,就要要寻找战机,现在形势不利于我,张焕怎肯放弃这个全歼我军地机会。”

“我倒并不这样认为,张焕可不是一般的领兵大将,可汗只要想一想他当年还只有武威一城时,便派使者来联系父汗共击吐蕃,而他现在已是大唐兵部尚书,是大唐的第二权臣,他岂能没有这个眼光?”

说到这里,药罗葛灵站起来深施一礼道:“我愿为可汗使臣前往唐营,说服张焕与可汗讲和。”

忠贞可汗想了半晌,便毅然决定道:“或许你说得不错,那拓跋千里也是他张焕地死敌,就凭这一点,他也许能考虑讲和,你现在就去,若有必要,我可以亲自和他谈判。”

唐军大营距离回纥大营约十里之远,位于咸泉镇以北,此刻张焕正盘腿坐在大帐中,聚精会神地看一封家信,信是妻子裴莹写来,希望他在军中多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但信的重点却是崔宁已为他生下一子,孩子是早产儿,身子比较瘦弱,但母子皆平安,母亲已为孙子取名为。

远在数千里之遥,忽然听到自己又有了儿子,张焕不由心花怒放,他背着走慢慢走帐前,眺望着东方地星辰,思乡之情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这时,只见一名亲兵从远处小跑而来,张焕见他步履匆忙,知道是有要事,便将家信收进了怀中。问道:“什么事?”

“禀报都督。外面有数十回纥兵护送一人前来,说是可汗特使。”

张焕一怔,忠贞可汗派使臣找自己,发生了什么事?难道是他也得知王思雨部进占龟兹和焉耆了吗?

“带他进来!”

张焕快步走回大帐,端坐下来,片刻,几名亲兵将药罗葛灵领了进来,药罗葛灵上前深施一礼,“忠贞可汗帐下宰相护都药罗葛灵参见张尚书!”

张焕听他口音纯正,没有半点回纥人说汉语的晦涩。不由有些微微诧异地问道:“你莫非是汉人?”

“正是!”药罗葛灵点点头道:“我祖籍是河东太原人,安史之乱时随父母逃入回纥。”

张焕微微一笑,“这样说起来我们还是同乡了。请坐吧!”

药罗葛灵坐下,他沉吟一下便坦率地说道:“张尚书还记得拓跋千里这个人吧!”

张焕不知道对方为何会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