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这也是件好事。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展开了。这需要政府加大投资,也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如山西的坑口电厂,一期上马5台2。5万KW的国产发电机,供应北方的用电,同时有个大型电解铝厂(董氏),也在山西上马。河南的陇海铁路和平汉路的施工,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当地发现的石油矿,也招收了很多工人,向东北地区移民垦荒,也产生了不小的市场需求……此外,政府还拍卖了几个大型的矿山,也同时开始了建设。

这种种措施,有效的拉动了内需,中国经济在去年的停顿后,继续开始了增长。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等部分欧洲国家。今年起,对德国的旧机器进口,成为中国机器进口中,最大的一部分。德国的旧机器实在是太便宜了,往往就比废旧钢铁贵一点儿,即使没有税收优惠,其价格也不是国产设备,更别说美国机器,能够比较的。预计今年德国机器的进口,会占进口机器的主流。

在进口贸易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中国进口的轻工产品,64%来自美国,只有27%来自日本。

正文 第64章'3'

各位内阁成员,把近来杂七杂八的事情,交流讨论一番,才进入今日的主题——俄罗斯问题。

外交次长唐绍仪负责俄罗斯问题中外交的部分。为此,他已经把有关俄罗斯的资料,系统的整理一遍,并几次与我交流。其他阁员也都知道,俄罗斯是中国近期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所以,唐绍仪并没有太多的废话,简单通报了俄罗斯临时政府总理一行来访的消息,然后,直接询问交涉的目标和底限。

我考虑一下,说:“我们通过谈判能够获得什么?能否让俄临割让泰舍特以东的全部领土?”

唐绍仪在脑袋里过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不由自主地惊问:“泰舍特……是位于西伯利亚中部的泰舍特吗?”

我点了点头。

“这个……”

唐绍仪无意识地笑了笑,考虑如何措辞,来回答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他开始介绍中国的外交形势来拖延时间。

“现在,中国的外交形势不是很好。

中美关系,由于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政府间的交流,以及中国在美国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而持续升温,正处于蜜月期。美国国会已经开始讨论《排华法案》,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废除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

中日关系稳中有升。

……

中英关系表面缓和下来,却没有实质改变。

……”

说到娴熟的领域,唐绍仪很快平静下来。我听着唐绍仪的介绍,却走神了,他说的我都清楚。

目前,中日关系稳中有升。

公开条约,基本都执行了。租界收回了,满铁赎买了,日军撤走了,关税落实了……

欧战结束没有多久,洋鬼子的商品,又杀了回来。不过,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中国的关税,直接从5%,一鼓作气提高到平均50%的地步。除了美国、日本的关税减半,销量不减,其它国家的商品,可就很难与中国的同类产品竞争了。毕竟质量差不多的时候,价格就很重要了。

英国人没有忘记中国的无礼,联合法国人,在其国内,及殖民地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了许多阴险的手段,配合其国内工商业的复苏,迅速把绝大部分中国商品挤出了市场。中国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不少报复措施——当然,由于历史因素,中国的措施,目标指向比较明确。

这也是美日商品,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轻工业基础较差,不仅落后于美国,相对日本而言,也要差一些儿。在轻工产品这一块,日美商品的关税为20~30%,整个市场中,中国商品在抵挡市场占优势;在中档市场与日、美商品相比之下,竞争力普通;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与日美,主要是美国产品,在高档市场相竞争。

后来,中国与英、法关系稍有缓和。但失去的市场,就不是那么容易夺回了。英国依靠传统优势,占据份额较大,也不足5%,更不要说法国了。同样,中国商品的出口,也遭遇重创。

中日的秘密条约,执行就差很多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从东北撤军、军队限制问题。

“无论中国方面,能否从沙俄手中收回东北。日本在日俄战中,对中国有利之处,中方还是铭记在心的。尽管日方在保管满铁时,已经从中获取了丰厚利益,完全弥补了日方的付出外,还有高昂的利润。但是,中方仍然对此表示感激。为了中日间的传统友谊,中方愿意以两亿元——这个价格是双方财会人员反复核算出来的,赎买回满铁。同时,中方同意日方将不超过这一数额的资金,不包括由此产生的收益,以参股的形势,从事某些行业。”——蒋百里如是说,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却不是日本人愿意接受的。

日本人更多的是,高喊着“十万鲜血和二十亿国砮”——完全不顾及本钱收回的事实。中日国民间,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导致了许多问题。在日军撤离东北前,国防军是长期保持高度警戒的。然,仍有相当严重的冲突发生。国防军方面奉有严令,先是保持克制,但出手凶狠。整体来讲,国防军没占什么便宜,却也没有吃亏。金桥事件中,一次打死打伤一百多日军,损失全找回来了。

“金桥事件”,就是在金洲陆桥地区发生的一次冲突。在冲突中,一个排的国防军战士遇到袭击后,直接呼叫了空军,六架战斗机,36挺轻机枪,28800发子弹,几乎把在场日军全部撕成碎片。

金桥事件,险些酿成两军的大规模交火。好在损失的都是“一百五十文一小队”的普通日本士兵。而双方高级军官比较稳重,并能够切实掌握部队——感谢日本陆军还为独自行动,再过十年,早开战了。在中日的紧急磋商、通力合作之下,很快就杳无声息了。参与鼓动日军小队越界,挑起冲突的所有军官,只有背景深厚的某几人回国后,被强制退役,其余几人均被秘密处置了。

此后,双方又反复研究,再次扩大了隔离区,加快了撤军速度。

军队限制,也是个大问题。

中国海军的战列舰不过七八万吨,没有什么问题。而日本限制陆军,则需要裁减部分陆军,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了。日陆军坚持抵制之一条款,声称其出卖了“大日本皇军”的利益。连田中义一都受到了人身威胁,别说其他负责签署条约的人了。日本陆军出身的元老山朋,也很难压制这股风潮。于是,裁军计划不断制定,却始终停留在纸上。

直到我宣布了五年的造舰计划,宣称要以每年一艘战列舰艇的速度,增加中国海军的战力。并在1919年中,开始建造一艘大洋级战列舰。面对日本方面的抗议,我告诉日置益。我对日方的拒绝履约行为,极为不满。中国并没有违反约定,无论是朝鲜问题、合资公司问题,还是海军问题,中方都严格遵守约定。但日方的执行情况,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裁军问题,还是西伯利亚驻军问题,日本都严重违反了约定。

日置益无话可说,只好一再道歉,声明日本不是不执行,并强调裁减陆军的困难。我也表示了理解,但开始建造的军舰,是不能停工的。如果日方履行诺言,那中方也会履行诺言——到时候,中方可以废除一艘旧战列舰,仍不会违反约定。但是如果日方不能信守诺言,那么,中方也只能够表示遗憾了。

这时候,日本由于西伯利亚驻军问题,在国际上受到强大压力。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日本更加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合资公司,对日本非常重要。

此后,日本的裁军才正式有所进展。制定了一个,为期一年半的裁军计划,并裁减了一个师团。同时,开始从西伯利亚撤军。

1919年初,中日秘密合资成立了亚兴投资公司,总资本额四亿元,中、日各占百分之五十。期限为二十年。过期后,股份全部归中方所有。在此其间,一切按照商业惯例正常经营。获得的收益,每年至少须以固定比例,投资到设备更新换代上……其余部分按比例分红。详细的规定很多,就不细表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基本公平合理的商业合同。

亚兴投资公司的第一笔投资,是在当年夏天的一次公开拍卖上。那是一次大型矿藏的拍卖会。拍卖的物品为鞍山铁矿和本溪煤矿、包头煤铁矿、攀枝花煤铁矿等几个大型的煤铁矿藏。亚兴投资公司以7050万元的价格,力压全场,买下了鞍山和本溪的几座矿山,并迅速开始建设一个年产量为两百万吨钢铁的煤铁联合体。相对而言,这个价格要高出不少。同样储量丰富的包头煤铁矿,及攀枝花煤铁矿,前者5800万,后者4350万。不过,日方也是没的选择,那几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太差,而日本是有投资年限限制的,算来算去,高价也是鞍本合适。

大同煤矿是牟氏买下的,攀枝花煤铁矿是董氏买下的——短期内不会开发。攀枝花铁矿,是标准的复合矿,富含多种稀有金属。后来的研究表明,炼钢抛弃的矿渣,其价值完全不逊色于冶炼出的钢铁。现在的问题在于,董氏的技术还不能够合理的,将其开发利用。所以,只在附近地区,建了个冶金实验中心。

包头矿是周学熙与金某人合伙购买的,放出风来,要兴建一个百万吨级的钢铁公司。而金某人来历不明,据查是满清废皇室的资金——现已经被重点监控。

说起矿床,我就想起了河南中原油田。阿庭避开我,偷偷购买下了河南、山东几县的石油勘探权——因为中国被视为贫油国,所以,价格非常便宜。我知道以后,连忙做了几个手脚,指点、勘测、炮制了国内的几个大型矿藏的报告,然后举行了公开拍卖。

1919年夏的拍卖是第一次,现在公布的还有大庆油田等几个大型矿藏,等待拍卖。能够插手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远超日本的预期。所以日本非常重视亚兴投资,也就不足为奇了。

“……

现在,西伯利亚的形势很复杂。英法美日和我国在西伯利亚,都有驻军。

因为种种原因,各国,不包括日本,都无力再发动战争。所以,虽然是很好的扩张时机,各国也只能够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在物资和精神上支持俄罗斯白军的作战。

因此,各国对其它国家在此时此刻的扩张行为,都很敏感。故而,日本大举派兵进入俄罗斯时,各国态度一致,强硬地要求日本退兵。

在这么沉重的压力下,日军虽然以七万大军,轻取西伯利亚大片土地,却也不得不退军。

而且,俄罗斯临时政府是英国支持的,高尔察克可是美国承认的——美国没有承认俄罗斯临时政府。

听说,美国人对西伯利亚大铁路很感兴趣。

……”

听话听音,唐绍仪不赞同的意思如此明显,我自然是听的出来。不过,唐绍仪的话很有道理。我占不到便宜自然也不想让你占便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算人心无国界了。而为了西伯利亚得罪人,值得不值得,也是个问题。

西伯利亚的优势在于未来,很可能在一个世纪以后。短时间内,中国既没有人力物力,去开发西伯利亚,也不具备技术条件。何况,现在不行,还有二战,还有机会。而中美关系带来的利益,近在眼前,是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千载难逢的。无论是外交、外贸、技术、资金等,都是难以取代的。

举个例子,与计算机、核物理等,同列最高机密、最优先发展技术的火箭技术。1920年元月12日,《纽约时报》在显著的位置刊出这样一条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多级火箭可以到达月球”,副标题是“史密森学院授权宣布克拉克大学物理系罗伯特·哥达德教授探索高空大气的新发明——多级火箭能把探测仪器送到200 英里高度,更大的火箭可以在月球上着陆。”当然,作出这样惊人的远见,罗伯特·哥达德教授只收到了大量的嘲笑。随后,他的研究遇到了一系列麻烦,研究无法继续。目前罗伯特·哥达德全家人正乘船前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学生,为他找到了一个待遇极好的教授职位——在大学里专门讲授有关火箭的课程,并为之争取了一笔优厚的研究经费。当然,罗伯特·哥达德在研究中,需要带学生的。

人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火箭,就象核物理一样,处于培养人才阶段,还不能够象计算机一样,独立进行研究。

如果中美关系关系不好,中国没有扩大在美国的正面影响,不是“一个文明的民主国家”,类似的邀请,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保持中美间的良好关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甚至可以暂时放弃西伯利亚,也绝对不应该恶化中美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