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中型炮瞄、电子指挥系统、导弹制导、卫星跟踪到电子对抗战、信息战等高科技现代战争需要。

核武器方面,生产、科研、试验设施大部分都在三线地区。继在西北甘肃、陕西建立的核武器研制、试验基地得到加强之后,在西南四川又建立起更高水平的中国第二个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从铀矿开采、水冶、提取、元件制造到核动力、核武器研制的核工业系统和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地上地下核试验和高能物理试验。

航空工业方面,在贵州、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建成了航空工业生产基地,新建和扩建了125个项目,到1975年占全国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能够定型生产和开发研制高级歼击机、运输机、教练机、直升飞机、水上飞机等现代化军用飞机,并在西南四川建立了包括亚洲领先的大型风洞实验装置在内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力我国航空、航天研究与试验的主要基地。

战略导弹和火箭方面,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发射场建成两个新的发射工位,发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四川西昌又建立起包括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的卫星地面实验站、在我国导弹研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西昌卫星导弹发射基地,加上山西太原的第三个导弹发射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比较完整的中国战术导弹和中远程运载工具研制基地,多次成功地发射了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导弹和长征系列战略火箭及军用卫星。

船舶工业方面,在重庆至万县沿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湖北宜昌、江西九江、云南昆明建立起内地四大军用船舶工业和科研基地,能够生产研制常规潜艇、核潜艇、驱逐舰、鱼雷等水下兵器及军用船舶的新一代发动机和部件,填补了我国国防科研和工业的空白,为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交通电讯方面,建立起了连接各国防基地、战略要地的铁路线、国防公路网及战备物资仓库,建成了北京、西南、西北之间的微波通信干线、分布各地卫星地面通讯系统及独立的地面战备通讯杆路,保证了国家在战时的指挥信息和情报流通,加强了军用物资运输和部队快速反应作战能力。

到1975年,国防科技工业在三线地区的固定资卢原值、净值,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都已相当或超过一、二线地区。到1980年底,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比1964年增长364倍;职工1436万人,比1964年增长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93万人,比1964年增长242倍;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比1964年增长315倍;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了倍。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状况。而且,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建成的军事工业基地相比,三线地区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具有技术先进的优势。按照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三线建设起步时在技术方面就要求较高,力争把国内最好的设备和最尖端的研制任务放在那里;70年代从西方进口一批代表当时世界较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设备,一部分也配置在三线地区。在三线建设基本完成的80年代,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许多企业的产品能够代表70年代的世界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小。

三五、四五计划时期,是中国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的一个里程碑阶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12月26日,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2月28日,氢弹原理爆炸试验取得完全成功,标志着中国氢弹技术的突破。中国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突破氢弹技术,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比美国、苏联都快得多。1967年6周17日,中国进行了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采用轰6型飞机投掷方式,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取得了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进程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65年,中国进行卫星研制的技术基础基本具备,国防科委提出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报告,获得中央批准。但由于运载火箭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按期完成,本来可以在1968年底进行的发射人造卫星计划被迫拖延。1970年1月,一、二两级火箭飞行试验成功。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重量和一些技术上超过了美国、苏联的第一颗卫星。这是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5年,由于三年经济困难暂时停止的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计划重新列入三五划,分为研制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两步走。1967年鱼雷核潜艇工程总体方案经国防科委审定通过,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省市、军区领导机构,建成了鱼雷、水声、潜地导弹三个试验场。1970年4月,研制核动力装置的关键设备--陆上模式反应堆建成,7月进行提升功率试验成功,证明核动力装置可以装艇。1971年8月和1974隼4月,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的泊系试验和航行试验相继完成,结果证明性能良好,可以交付海军使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新的目标是发射返回式卫星。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掌握了这项高难度回收技术。经过整顿,科技人员集中力量,先后攻克了大技术难关。1975年8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装配、测试完成,运往发射基地。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甘肃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入轨。绕地球运行47圈后,于28日11时安全降落在四川预定地区。中国卫星发射技术实现了第二个飞跃。

国防科技事业取得的这些重要成就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是经过从年代起中国领导人和广大科研技术人员不懈的开创和连续科学技术攻关才取得的,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困难政治环境下的可贵努力。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许多方面本来可以取得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成就。

(二)通过三五四五时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得到缩小,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在交通运输方面,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从1965年起相继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干线,加上支线和专线,共新增铁路8046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增里数的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隼的192%提高到347%,货物周转量增长4倍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公路建设也得到很快发展,新增里数2278万公里,占全国同期的55%这些铁路公路的建设,较大地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不仅在当时适应战备的需要,而且对以后内地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基础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建成的机械工业大中型项目共124个。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骨干企业的汽车年产量已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重点企业,形成了内地电机工业的主要体系。12个重型机器、矿山、起重、压延机械厂使三线地区具有了较强的重型机器设备制造能力。三线地区初步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到1979年,机械产品生产能力已相当于1965年的全国水平。能源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主要有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地区和陕西渭北地区的煤炭基地,湖北的葛洲坝水电站、甘肃的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贵州的乌江渡水电站,四川石油天然气开发,陕西秦岭火电站筹。

到1975年,三线地区的煤炭产量已从1964年的8367万吨增加到21200万吨,占全国同期增长总额的479%;年发电量已从1964年的149亿度增加到635亿度。到1984年,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300万吨,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原材料工业方面,钢铁工业是三线工业投资最多的。四川除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外,还有以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长城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为骨干的重庆、成都钢铁基地;铜、铝工业基地分布在四川西昌、甘肃兰州等地,其中西南铝加工厂是当时全国惟一可以生产大型军用铝锻件的企业。这一时期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建成有色金属企业945个,占全国总数的41%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从1964年到1980年,国家对三线地区累计投资达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至1964年投资总和的3倍。从1966至1980年的三个五年计划,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1145亿元,占全国同期新增的3358%,相当于三线地区1953年至年新增总和的222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64年的28681亿元增长到1980年的143598亿元,增长了4倍;占全国比例由2912%增长到385%。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由14,21万增加到3395万,增长138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1980年与1964年桕比,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原煤增长26倍,发电量增长65倍,生铁增长56倍,钢材增长64倍,钢增长5倍,10种有色金属增长倍,磷矿石增长164倍,化肥增长15倍,发电设备增长60多倍,机床增长548倍,汽车增长41倍。

这16年,三线地区获得投资的比例是空前的。三五计划时期国家对三线地区投资比例最高,占全国的将近一半,年均投资额相当于1953年国家有五年计划开始到1964年时期年均的17倍;四五计划时期虽然三线占全国比例下降到近40%,但年均投资额更上升到相当于1953年至1964年年均的25倍。整个三五、四五时期,国家共在三线地区投资118635亿元,占全国比例434%,年均投资额相当于年至1964年三线地区年均的174倍。在地区年均投资量上,三线地区的11个省区三线建设时期比1953-1964年时期年均增长12562%,相当于翻了一番,其中四川、贵州、宁夏、湖北增长接近或超过两倍;增长较小的山西、河南等省是因为只有部分地区纳入三线地区,甘肃因为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而有部分地区划入二线,就这些省份内的三线地区看,获得投资幅度仍然没右减少。在比重方面,三线地区占全国的比例由1953至1964年的年均335%上升到三线建设时期的39%10,最高的三五计划时期达到4943%,几近全国的一半。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投资就意味着促进经济发展。从西部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地位看,1952年只占961%,重工业占956%,到三线建设进行了一年多后的1965年提高到1192%,重工业占1350%;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1978年西部工业已经占全国1326%,重工业占1476%。如果从中西部地区看,变化更为明显。1952年工业占全国的3092%,重工业占3291%;到1965年工业已占全国的3921%,重工业占4591%,到197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占全国的4028%,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比例,重工业仍然保持在4348%的水平。。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工业、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从1952年的约7:3变为1978年的约64,其中西部重工业总产值在三线建设第一个高潮的1965年已经接近东部水平。可以说,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的不平衡布局。

三线建设的另一个成就是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给内地以后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三线企业的选址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决定了布点远离原有的大中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这虽然不是合理的企业经济行为,却是有益均衡的社会行为。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几百年难逢发展机遇,使内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缩小了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增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边疆内地的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超,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西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着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航天城。几十个古老落后的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