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伐天下-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要面对的敌人不过就是吴璘的三万精兵和赵军陆战师的三万人,至于十余万的水军在熙秦路根本无法作战,可以忽略不计,怎么看都不会输的。
  

第五百零七章 围城打援
更新时间2011…1…6 21:01:23  字数:2268

 但是,李仁孝还是漏算了一支力量,当初吴璘听取赵抗的意见将陕西地区转为了牧区,至今已经有十来年了。如今听他调遣的武装牧民已经不下十万人,其中可以作战的骑兵已经不下五万人,这些人本是熙秦路人氏,对当地地形气候十分熟悉,这下终于可以派上大用场了。在这些熟悉当地情况的游骑骚扰下,西夏熙秦路驻军的粮草供应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其不得不分兵保护押粮队。
  见到西夏分散兵力,宋军吴璘部终于开出了大散关,步兵二万四千人,骑兵(含斥候)六千余人,都是久经训练的熊虎之士。而赵军中的水兵野战能力一般,但若要说攻城的话,熟悉各种重型机械的他们绝对是行家里手,更别说攻城能力强大本就是赵军的特色了。在他们的帮助下,宋军将熙秦路首府临洮城团团围住,攻势极其猛烈。而城内虽然兵力不下五万人,却被漫天的箭石(赵军将船上的床弩、投石机都拆了,连船体都拆成木料制成了各种简易的车辆)打得根本不敢抬头。眼看临洮城岌岌可危,西夏人迅速纠集了十万骑兵前来救援。殊不知,这样做正中了吴璘围城打援的计策,吴璘一方面命令攻城部队继续做出猛攻城池的样子,一面选出一万六千精锐步兵严阵以待。西夏和平的日子已经很长,优秀将领匮乏,这支骑兵的主将见到吴璘兵少,还都是步兵,不由起了轻视之心,但他很快就会明白,他究竟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西夏的“铁鹞子”是比金军当年的“铁浮图”更加重型的铁甲骑兵,为了显示一往无前的气势,甚至将骑兵固定在了马背上。然而,他们在对付战斗意志较差的一般军队时堪称威力无穷,但一旦遇上视死如归的真正强军,便会因灵活性的严重不足而成为一堆高级玩具。吴璘练兵的能力不在当年的岳飞之下,而这一万六千人更是“吴家军”中的精锐,自然没把“铁鹞子”放在眼里。大不了就一命换一命呗,重骑兵的培养成本可比步兵高太多了,而事实上,吴家军今天根本就不必以命换命,因为他们的军阵中有一样大杀器正等着呢。
  与赵抗常用的残缺版叠阵不同,吴家军的正牌叠阵中前排长枪只是用来阻挡敌军冲击,而真正的杀伤力来自于阵中强劲的弓弩,尤其是最强的单兵弩神臂弓,只要敌人冲不过来,那么本方几乎可以无损取得胜利,这正是当初和尚原之战吴玠以数千新败之军击溃兀术十万大军的原因所在,而且当时的叠阵还远未完善。
  不过,尽管如此,神臂弓的惊人杀伤力在“铁鹞子”面前却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因为对几乎成了铁疙瘩的他们来说,想要射死还真不容易,毕竟神臂弓虽然穿透力强,但箭矢太小了。马匹身中数箭也未必就死,而马上的人因为被固定在了马背上,就算被射死一样继续向前,手中固定好的长兵器一样可以造成很大的杀伤。原本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得不靠前排的枪阵进行杀伤了,自身的伤亡必然不小,所以赵抗特别赞助了一样利器给吴璘,那就是床子弩。当它们发射出的那些长数尺、粗数寸的恐怖玩意从阵后飞出后,“铁鹞子”人马身上的铁甲显得脆弱不堪,与其说他们是被射穿了,不如说是被这些“矛箭”砸翻在了地上。。。。。。
  连最精锐的“铁鹞子”都显得不堪一击,其他军队就更别说了,来时还气势汹汹的西夏骑兵很快就败下阵来,在付出了数万伤亡后落荒而逃。吴璘并没有下令追击,他很清楚,一旦因追击而使得阵型散开的话,那么只会成为大队骑兵的下酒菜,而若结阵追击,就那速度,能碰到人有鬼了。这一点也是宋朝各支军队的最大无奈,就算取胜了,也没法追上去扩大战果,而一旦敌人的骑兵获胜,那宋军就必然是全军覆没。不过,吴璘的主力不追击,并不等于没人追击,这时原本只用于骚扰的武装牧民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他们沿途不间歇地追杀下,西夏人伏尸数百里,能逃回国都兴庆的不过十之一二而已。说起来,虽然牧区经营了十余年,但由于马种被西夏人控制,吴璘防区养殖的马匹品质实在不怎么样,就算是这五万武装牧民所乘的战马,也都只能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是,吴璘将他们用在了适当的位置上,就算骑的都是劣马,他们也一样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勋。这些马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还追不上那些人困马乏的西夏败兵吧?就这样,吴璘再次展现出了当时顶尖名将的能力,以一百多人(没错,就是一百多人,都是被对方的弓箭射中了面部,因为两军根本没发生正面交战,而西夏骑兵所用的短弓无力射穿吴璘部重步兵的“步人甲”,所以伤亡就这么多。至于武装牧民,由于都是在追击溃兵,所以伤亡也相当有限。)的微弱伤亡,取得了几乎全歼西夏十万骑兵的骄人战绩。而见到援军被宋军轻易击溃后,临洮城守将丧失了继续坚守的信心,打开城门向宋军投降。也即是说,宋军几乎是无损地吃掉了十五万西夏军队,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能够取得这样的大胜,赵军的帮助功不可没,在这一点上赵抗用人非常得当。选用郑南臣担任这支赵军的主帅并非完全因为这支赵军归他统属的原因,更是因为他曾是吴璘的部属,能够安心服从吴璘的领导,这样两军的配合便不容易出什么差池。而吴璘也正是从这个细节上感受到了赵抗的善意,才会在南宋朝廷并未发出诏令的情况下,擅自对西夏用兵。
  这场胜利之后,赵宋联军利用西夏人士气低落的有利时机四面出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光复熙秦路全境。而随着郑南臣将关中地区移交给南宋官吏之后,吴璘已经非常满意,但郑南臣却传来了赵抗的口谕,“西夏人既已胆寒,望吴公鼓足余勇、再接再厉。”
  赵抗的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要吴璘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灭掉西夏。可是连当初那么强盛的大辽都没能成功灭夏,就吴璘手中这点兵力能办到吗?但不管怎么样,吴璘既已彻底投入赵抗的阵营,自然不会再蛇鼠两端,何况赵抗在军事上的卓越判断力他一向是很佩服,既然赵抗有这决心,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第五百零八章 一力降十慧
更新时间2011…1…7 8:06:20  字数:2187

 而这时郑南臣才亮出了赵军的底牌,原来,他带来的十余万水军之中,竟然有五万是纯粹的陆军,冒充水军不过是为了让西夏人放松警惕罢了。不过,将这些水性一般的家伙长时间圈在船上,也够他们受的,以至于吴璘所部战果频频的时候,他们这些人不得不藉着难得的休息机会回复体力。而现在,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完全恢复,赵宋联军的可用兵力一下子猛增到了十万人。至于粮草也不必担心,由于西夏军队刚来没多久就被击溃,他们的粮草自然大半落入了宋军手中。而运输上也没有问题,将赵军的那些战船拆光后,工匠们获得了大量的木料,就在军队拼死作战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生产出一辆又一辆的运粮车,如今这一工作已经接近完成。
  看到当初连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的郑南臣如今竟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军政全才,吴璘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既然已无后顾之忧,在修整半个月后,赵宋两国的十万联军终于誓师出发,向着自西夏独立以来从未被人征服过的西夏本部进军!
  在此期间,西夏人也派来过求和的使者,然而他们提出的条件与赵抗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赵抗希望西夏完全放开马匹贸易,并且解除对马种的严格管制,同时终止南宋每年交给西夏的岁币;而西夏人只肯承认南宋对熙秦路的占领,这我都占了还要你承认吗?说到底,西夏人并不认为赵宋联军具备危及其核心地带的能力,既然这样,那就只好战场上见真章了!
  赵宋联军十万精兵出发了,令人意外的是,吴璘这次只带去了本部的六千骑兵,那些武装牧民却并不参战。因为吴璘认为以他们目前的实力,扰敌有余而力战不足,骑兵的粮草消耗远在步兵之上,而由于大队步兵的存在,本方骑兵行军时的速度优势也无从发挥,故而多带无益。
  不过他们接下来也不是无所事事,吴璘将保护粮草的重任交给了他们,这担子也不轻啊!
  由于担心西夏人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除了安排那五万武装牧民保护补给线外,吴璘还特地征调来五万民夫和数万辆大车携带足够的水粮,就算后勤供应暂时出了问题,也足够大军一个月的支用。河西走廊地势特殊,西夏人很难用大部队迂回到联军的背面,所以吴璘倒不用担心后路被断,令他省心不少。
  当联军抵达贺兰山脚下的时候,西夏人终于派出了拦截的大军。夏王李仁孝自登基以后,一直致力于打压军方的势力,但是现在国难当头他不得不放低身段向当初被他冷落的老将们求助。西夏的将军们虽然对李仁孝此前卸磨杀驴的行径十分不满,但现在赵宋联军近在眼前,西夏实在是不能再内乱了,便强忍不快地忙碌起来。这些老将虽然大多隐退,但他们在西夏军中的威望仍在,有了他们的号召,一支八万人的骑兵很快就被召集起来,然而赵宋联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这些老家伙的想象,只是半天时间西夏八万骑兵便被彻底击溃,在吴家军六千精骑的追击下,连一半人都没逃得回去。。。。。。
  “陛下,看来没办法了,还是求和吧,派人告诉他们说我们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某位老臣进言道。
  “他们不会答应的,只会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李仁孝苦笑道,他现在终于明白崇儒抑武的弊端了,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没有关系,无论他们答应,还是不答应,对我们大夏都是有利的。陛下难道忘了当年先祖是如何击败大辽十七万大军的吗?”,那名大臣眼中精光一闪,显然也非泛泛之辈。
  “对啊,若是他们答应,我们大夏便能得到喘息的机会来纠正以前的错误;若是他们不答应,那不正说明敌人轻视我们吗?这正是兵法上常说的‘骄兵之计’!”,李仁孝布满阴霾的脸上终于再次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吴璘接到李仁孝的求和书,见其中言辞谦卑,不觉掩面大笑,接着将脸一沉,“现在才来求和,迟了!”
  西夏使臣虽然一脸惶恐,但看到吴璘的反应后,心中却不免有些窃喜。
  当西夏使臣走后,吴璘立刻喊来郑南臣进行商议,“夏人愚顽,竟然对老夫用这劳什子的‘骄兵之计’,不过老夫是真的开心啊!”
  “是啊!我们汉人已经太久没有在这些北方胡人面前扬眉吐气过了,能被他们使用‘骄兵之计’,证明他们已经失去和我们正面对抗的信心,这本身就值得我们骄傲。”,郑南臣也附和着笑了起来,“不过,吴大人您准备如何应对呢?”
  “一切如常!”,吴璘不屑地答道,“但是那些粮车如何安排,就都委托给你了。”
  “大人的意思是。。。。。。末将明白了。。。。。。”,郑南臣一拱手离开了主营,心中暗想,“果然这姜还是老的辣啊!”
  而这时的西夏人一面开始撤军,一面征走驻地附近所有的粮食,填平所有的水井,并大肆纵火焚烧牧草,令草原上弥漫起呛人的烟雾。他们这样做,摆明了是想令赵宋联军饿死、渴死。然而,西夏君臣都忽视了一点,赵宋联军若论实力,也许比不上当年大辽的十七万精兵,但是南宋的经济实力,可远非辽国能比。如今有了数万武装牧民保护后勤供应,再加上吴璘和郑南臣要求部下节约水粮,他们除了常常被烟熏得够呛以外,没有受到任何妨害。
  大概是为了将戏演得更像一点,西夏人还不断派出小股骑兵进行挑衅,而联军如果出战,他们就立即撤回,希望藉此令联军官兵心浮气躁,这便是所谓的“挠军”之计。然而,吴璘和郑南臣都是久历戎行了,怎么会上这种当,无论夏军如何上蹿下跳,联军依然是以我为主、稳步推进,但是如果西夏人冲得太靠前的话,他们也不会放过这一良机。结果十多天下来,西夏人不但没达到他们原先的目的,反而白白折损了数千人,而这时西夏的都城兴庆已经暴露在联军的面前。李仁孝再也忍不住了,迅速将手中可用的全部兵力集结起来,一共有十一万骑兵和八万步兵,准备就在兴庆城下与赵宋联军决一死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