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妈扼杀了”。这篇日记让马化腾得到了那架900多元的天文望远镜。有一次,马化腾拿着天文望远镜到五楼的天台上看流星雨,但大半夜过去了,却不见他下来,父亲来到天台,却发现马化腾已经倒在地上睡着了。随着高考日益临近,马化腾对天文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他告诉父母自己要报考天文专业,但父母却认为“天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希望他报个脚踏实地、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的专业。在家人的劝说下,虽然马化腾在1989年的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100分,最终还是报考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从此,马化腾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排在前五名,他渐渐地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

在深圳,马化腾还认识了自己未来创业的好伙伴——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从深圳中学到深圳大学9年的时间,四个人之间非常熟悉。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四人并没有在一起工作。张志东选择了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深造,拿到硕士学位后就职于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负责软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张志东和马化腾一样,对技术非常痴迷,觉得通过自己提供的技术可以更好地改变别人的生活。而陈一丹毕业后进入了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同时开始攻读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三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跟马化腾大学同班的许晨晔毕业后考取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深圳数据通信局。

时间在四个人的忙碌中悄然滑过。马化腾进入润迅后,对计算机的痴迷有增无减。他真正触网是在1995年,也就是他进入润迅后的第三年。1995年,马化腾在惠多网挂了半年多之后,就投资了5万元,在家里弄了四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回忆那段时间的生活,马化腾极为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那时候装一部电话要4000多元初装费,幸好马化腾的姐姐和几个亲戚在电话公司工作,申请了半价安装。那时马化腾一出差就要母亲帮他管理网站,每次临出门前都要写一张字条给母亲,告诉母亲一旦有网友打电话来说网络不通,就按照字条上的步骤排除故障,确保网络通畅。正是因为如此,马化腾才有机会出席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BBS站长大会。

马化腾并没有在惠多网上找到突破点,那段时间,上班时他是润迅公司的部门主管,业余时间,他几乎全部投入到惠多网深圳站上,辛苦的酬劳是深圳的“马站”在互联网上渐有名气。马化腾在享受到互联网乐趣的这一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个大腕王志东再次奔赴华尔街,在那里,王志东误打误撞,碰到了给网景做上市的摩根斯坦利银行,但始终不得要领。

至于马化腾为何在网络上花费这样不菲的财力、物力、人力,就要从马化腾的副业炒股说起。

1992年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年份,那一年,已经88岁的邓小平离开北京,向南走了走看了看,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两天后,他在深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在全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掀起了巨大的风暴。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而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在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潘虹主演的《股疯》就反映了这种疯狂。有人曾如此描述,“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到楼上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一个上午账面上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状况下,仅仅工作一年多的马化腾也加入了炒股大军。这个对技术有着非常天赋的年轻人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的走势。“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的优缺点,并模仿了相关的产品,开发出风靡一时的股霸卡。

股霸卡让马化腾很轻易地发了一笔小财,此后,他在整个圈子中名气大增,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电脑专家。因为工作的缘故,马化腾认识的人多半是有些实力的小老板,马化腾时不时为这些小老板编写一些实用的小程序,这些细水长流的外快,让他很快就有了一些积蓄,日子过得蛮滋润。通过股霸卡,马化腾很快就发现了另一个机遇——炒股,他很快创下了由10万元炒成70万元的战绩,进而手头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使其完成了一次飞跃,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而此时,网易的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还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赚到了钱的同时,马化腾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实用软件概念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通过开发能够联网显示即时信息的股霸卡,使他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于是将自己的目光开始转向了互联网。

这期间,已经小富的马化腾依然不显山不露水的待在润迅,这一待就是五年。他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了ICQ并成为它的用户,他亲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一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这使得ICQ在国内的使用虽然也比较广,但始终不是特别普及,用户多限于“网虫”级的高手。

QQ出生了

马化腾作为润迅公司开发部的主管,因为市场的要求,其大部分精力必须放在寻呼机业务上,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暴形式,他提出的关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并没有得到润迅的重视。于是马化腾有了离开润迅的想法,但他有所担忧,不知道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当时的马化腾和丁磊都是打工仔,还不知道什么是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1998年2月,资金紧张的丁磊,将花费7个月时间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的飞华网,马化腾忽然间醍醐灌顶,未来的路似乎不再摇摆不定。他明白,网络今后必然成为一种潮流。

也是在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微软在海外静悄悄地发布了Windows98,与旧版的Windows95相比,新版本不仅增加了更多的特性,而且可靠性也更高,操作也更为方便快捷。国内,互联网从业者姜丰年写了一篇《门户大战》的文章,在媒体上被炒得火热。他在文章里介绍了正在美国出现的两个新概念:网络门户和门户大战。一场以美国在线(AOL)和YAHOO为首的“战争”正在火热展开,SCAPE、微软以及老牌的搜索引擎公司如LY…COS、EXCITE等也纷纷加入。

随着对文章讨论的升温,门户概念直接波及到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国内的ICP(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ISP(网络服务提供商)一拥而上,纷纷向门户网站挺进。那一年,搜狐推出,网易改版,利方在线(新浪前身)也宣布改版成功,各网站都有意识的向门户转变或靠拢。

那时候的互联网开始尝试电子邮件以外的东西,BBS和新闻逐渐在成为互联网的新核心。“上网”逐渐成为时髦的代名词。截至199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的人数上升至210万。越聚越多的人气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张朝阳是如何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来创办搜狐网站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话题。媒体和大众也宁可相信,如果你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就足以获得投资商成千上万的美钞。ICP们为了赢得投资者的青睐,整天在筹划着如何让更多的眼球注意到自己,如何占据每天各大媒体的要位。当时的北京城,每天都有新的网站诞生,互联网公司总有开不完的新闻发布会。接着,免费邮箱、网络论战以及网络小说开始与网民亲密接触。此类信息,让马化腾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

真正激起马化腾创业激情的,是一位南京的网友,他给了马化腾很多鼓励和建议。经过多次思想斗争,1998年10月,马化腾向润迅公司递交了辞职信。那时候的马化腾心中隐约有一个方向,觉得自己未来的创业可以在寻呼和网络两大资源之间找到空间,有了大概的想法,马化腾就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志东。马化腾告诉张志东,他想把寻呼搬到互联网上去,网页寻呼、邮件寻呼和为呼台业提供互联网的扩展方案。张志东认为马化腾的想法很好,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他们又联系了陈一丹和许晨晔。四个昔日的好友重新聚在一起,对于马化腾的提议,他们三个没有太多犹疑就答应了。

1998年10月腾讯公司成立,公司的业务来源,成为腾讯公司几个创业元老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一天,马化腾和当时深圳数据通信局局长许文艳聊天,许文艳对马化腾谈起一个人,这个人是中国电信投资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许文艳隐约觉得此人应当对腾讯的发展有帮助,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很靠谱。马化腾经过一番打听,发现这个人自己也认识,他就是曾李青。谈及与腾讯团队的相识过程,曾李青感慨万千,“我一直都很感谢许文艳,当时我走至事业的低谷,感到很迷惘,她给了我真诚的建议,帮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并推荐我与马化腾团队认识,这才发生了我与腾讯的故事。”

曾李青与马化腾和腾讯的其他创始人一见如故。在决定一起创业后,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共同合作。后来腾讯的故事说明,曾李青不凡的营销能力,帮助腾讯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不过这都是后话。腾讯最初的业务正是围绕网络寻呼展开的。马化腾和张志东携手,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不必拨打电话,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那时候的马化腾只是个睡沙发、吃盒饭的总裁,他与腾讯的创业“元老”一起挤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办公,不过那时候的腾讯公司,只有两个全职人员,马化腾和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和曾李青作为股东,在空闲时过来帮忙,因此,狭小的办公室还显得颇为宽敞。那时候马化腾的名片上没有出现过“总经理”的字眼,只印着“工程师”——马化腾当时的唯一期望,是公司能生存下来。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为了让这个草创初期的公司生存,腾讯公司还做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这些看似纷繁的业务,似乎与腾讯未来的主业没多大关系。

1999年2月,马化腾和张志东开发了中文OICQ。而在此之前的1996年,4位以色列人发明了IM的鼻祖——ICQ,那时它只是一个主要搞网上寻呼的“小玩意”。1998年,ICQ以一种星火燎原的态势风靡全球,用ICQ聊天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行为。而美国在线以2。87亿美金将ICQ品牌收购,这让很多公司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包括中国电信这样的公司也在酝酿中文即时通讯项目,因为英文界面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低的门槛。不久,马化腾就在广州电信的信息港上看到了一个关于中文即时通讯项目的招标,尽管没有产品原型,但腾讯公司也制作了标书投标,结果投标失利。OICQ竞标的失败无疑是山重水复。

多年后,马化腾回忆往事,认为当时的中标失败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中标成功的话,那现在QQ这个软件就已经不属腾讯公司了。当时腾讯公司的报价只有30多万。尽管中标失败,但由于当时软件开发已经接近成功,腾讯公司的创业团队一致同意把它完成。对于马化腾和张志东这样的技术天才来说,产品的开发完成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很快,产品开发完成了。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知道,要运营这个产品,对于刚刚起步的腾讯来说,意味着大笔的投入,这会让刚刚起步的腾讯公司进入一种艰难的处境,当时的即时通讯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盈利模式。就在马化腾和他的创始团队犹疑不决的时候,深圳电信在客观上帮了几个年轻人一把。虽然当时广州的项目竞标没有成功,但马化腾却成功的签下了深圳电信的一个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