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巅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界巅峰-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这样,才能把婚姻过成恋爱的样子。

  所以你要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为你改变,会为你放弃一切为爱情设定的条条框框。

  你为他妥协,他也为你心软。

  在他一天天努力变成好丈夫的同时,你也在一天天变成更好的妻子。

  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爱情。

  大多数坏人都是被好人惯出来的,渣男从来都是针对好女孩而言的,丈夫多次家暴都是妻子一再忍让所致的,碰瓷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好心人太多了……

  这个世界最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好人总是比坏人承担更多。

  老人摔倒你好心扶了一把,他说你把他撞倒,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你澄清了自己,他低头承认个错误。

  乞丐行乞你好心给了钱,他转身掏出一个iphone7,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你知道自己受骗了,说以后也不相信这种乞丐了。

  然后这些人转身再骗下一个,而你却以后都不做好心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可能就得不到帮助了。

  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心怀不轨的人,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对于厚颜无耻的人,最不能说的就是人情。

  对少部分人专政,就是对大部分人保护。

  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渐行渐远的?信任的成本太高,背叛的代价太低。

  志同道合时的无所不谈竟变成分道扬镳时的“威胁资本”,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要用秘密去交换一个朋友。

  需要抱团取暖时能为同伴两肋插刀,利益使然时却能对簿公堂,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商场上无真正的朋友。

  浓情蜜意是都在想修了多少辈子的福分今生才能遇到ta,割席离座时我们在抱怨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遇上这么一个人,于是我们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因利聚而来,必会因利尽而散,这好理解。真正令人心寒的是,满腔热诚换来的只有欺骗和背叛。

  不论何种关系,只有一方在过程中有了歹念,另一方付出再多结果都只会是零甚至是负。这段关系也从这种念头的产生开始就注定走向衰亡了。

  人这种生物,一念生,万恶作。而可怕的是,这种歹念是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

  有些人能控制自我欲望,而控制不了甚至越陷越深的人就要靠规则法律去制裁了,在这些人面前,收起我们那些无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吧。

  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孩格蕾丝为了逃避歹徒追杀,流落到一个偏僻小镇上,镇上居民见她可怜,便收留了她。起初格蕾丝帮镇上的人们干一些农活以换取食宿,大家也像对待一位友邻一样给予格蕾丝平等的尊重和善意。

  但当消息传来,格蕾丝是通缉的逃犯,村民意识到格蕾丝除了狗镇无处可去,可以以此索要更高昂的回报时,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镇民要求格蕾丝干更重的活并且毫无谢意,男人以向警察告发作为威胁,和她发生关系;小镇上的女人和孩子开始把对她的羞辱作为交换手段,而男人则在深夜的时候摸进她的房间。

  在“交易”的过程中,“善良”就是这样如同玻璃杯般能一敲即碎。当善良的成本提高,作恶的成本下降,谁还会管他人的死活?

  这才是人啊,更是正常人一般情况下不敢正面直视的最真实一面。自己不敢正视自己潜在的丑恶,但内心对黑暗又充满好奇,有些事情我们不敢做不能做也“做不出”,但别人做出了,我们就在有意无意中对别人的行为作“窥视”了。

  不要被表象迷惑了,在生活的潜规则后,存在的是生存的终极规则。

  什么是生存终极规则?

  在吴思的,里面有一个“血线”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存资源低于一定限度时,会选择以“命”来换生存资源。就像中的女孩格蕾丝。

  纵使这样,那些看事处于跷跷板高处的人也不要太得意了,天底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所有你曾经自以为占过的“便宜”终有一日要一一奉还的。

  茨威格在中写道,“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周冲说,更关键的是,你不知道这是礼物,还是会将你整个人生抵押进去的诱饵。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生存环境,好人坏人没有谁能一帆风顺,也没有谁能躲开一切磨难与诱惑,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或深或浅你总会陷进去些。在现实面前,“懂事”有什么用?“善良”能干些什么?“人性”值多少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该做一个德行有亏的坏人,但也不要做那个除了“懂事”一无所有的可怜人。

  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开始,到读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宋坤宇懂事后的每一天都会有很多长辈自发的前来,为她讲解这些故事和大道理,辅助她人生的成长,这些自发前来的不仅仅有父亲宋太平的朋友,还有人族联盟的官员和行政星的星长们。

  宋坤宇在有记忆的时候开始,就没有见过亲生父母宋太平和肖潇,在她面前的只有视频影像,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说她的父母和双胞胎哥哥是为人族大局,而远离家乡的,每当看到这些大人物和父亲、母亲的好友,百忙之中抽时间前来为她讲课,她都感到无比的自豪,晚间手抚过那两份父亲留给自己手写版文档,还是会想念父亲、母亲和哥哥的

  :;;!!


第195章:才貌双全

  宋安民、李晓梦、肖振宇、谢翔虹对于宝贝疙瘩宋坤宇的关爱,保持在有度的范围内,毕竟众多的教育学家都从各个方面,论证了惯子如杀子的论点。因而他们对于宋坤宇的呵护是有张有弛的,允许宋坤宇看电视,有自己的娱乐和交际圈,吴远征老爷子还将易容术传授给了宋坤宇,给了宋坤宇以一名平民家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